通河小说网 > 你好,1983 > 第一百零二章 蒸豆包

第一百零二章 蒸豆包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刘青山拉着一个小爬犁,出溜出溜的,出了夹皮沟。

    这种小爬犁,其实叫小爬遛更合适,上面横竖交错地摞着四个面口袋,里面装的就是已经淘洗好的大黄米和小米子。

    蒸豆包最好是用大黄米,吃起来口感好,更劲道。

    同时里面还要掺杂一些苞米茬子或者小米子,要是都用大黄米的话,就太黏了,蒸出来不成形。

    当然,这个比例也不固定,喜欢吃黏一点的,就少兑一些。

    掺加的粮食也有讲究,兑小米子,口感更好,更加细腻;兑苞米茬子,色泽更加金黄好看些。

    高文学也跟在小爬遛的后边,他身上穿着一件半新不旧的绿大衣,头上扣着狗皮帽子,看起来是个标准的农村汉子。

    可是谁又知道,他这是准备出远门,要去沪市这样的大都市,受邀参加作家研讨会呢?

    研讨会的时间是十二月中旬,所以高文学也该出发了。

    “大姐夫,你这一身还是应该换换的,不说穿得西装革履,怎么也得弄一身毛料制服啊。”

    刘青山回头瞧瞧,总觉得大姐夫穿得有点土气,这以貌取人可不管你啥时代。

    高文学用手往上推了下近视镜,看到前面是个小坡,就弯腰帮着推爬犁,嘴里不紧不慢地回答:

    “三凤儿,俺本来就是个农民呀,就算以后成了作家,也是农民作家。”

    他脚上的棉鞋,重重地踏在雪地上,发出啪的一声。

    “这片土地,这就是俺的根。”

    这话还真没法反驳,刘青山也想通了,觉得农民作家这个标签其实也不错。

    而且大姐夫知道扎根乡土,明确创作的方向,只要努力坚持下去,未来的成就绝对不低。

    因为刘青山知道,无论是路遥还是莫言,他们走的都是这条道路,这是经过验证的,由此可见,大姐夫其实还是很有见识的。

    两个人边走边聊的时候,听到后面有人吆喝,只见二彪子也拉着一个小爬遛,嘴里喷着白气儿,呼哧呼哧地追上来。

    他的爬遛上边,坐着一个土篮子,里面装着一把铁锹,肩膀上还扛着个小片镐。

    这套装备,在冬季的农村很常见,几乎每个小男孩和半大小子,甚至一些上了年岁的老头儿,都经常用到。

    它的用途只有一个:捡粪。

    这两年,化肥才刚刚开始应用,所占的比重还非常小,家家户户,都还是以农家肥为主。

    所以家里的闲人,一到冬天就会拉着小爬犁,出来捡粪。

    要是能刨个大号的牛粪拍子,那都高兴坏了。

    二彪子也加入队伍里:“一起去,正好我也去公社捡粪,咱们这边都被人给捡过了。”

    十多里地,拉着小爬犁也不费劲,一个多小时也就到了,两伙人先分散开。

    刘青山先把面袋子送到粮食加工厂,当地人称为“米碾儿”,这时节淘米的人挺多,正好先留下爬遛在这排队,送大姐夫上车。

    远远就瞧见高文学正从邮电局走出来,怀里抱着一大摞子信封,瞧那样子,估计至少得有一两百封。

    读者来信多了也愁人啊,回信都回不过来。

    看到刘青山,高文学索性把信件一股脑交给他:“三凤儿,你就替俺回信吧。”

    “姐夫,你这不是甩包袱吗?”

    刘青山可不乐意干这活,一封两封的还觉得挺新鲜,多了能腻歪死人。

    高文学一本正经地推推眼镜:“高山的笔名,你也占了一半,再说了,稿费都交给你这个掌柜的啦。”

    正好大客车来了,他连忙挤上去,就这么潇洒地走了。

    “姐夫,早去早回,一路顺风。”

    刘青山招招手,目送着大客车缓缓离去,心情很是不错:大姐夫这算是踏上新的征程。

    他则拎着一捆书信,嘴里哼哼着曲子,又溜达回米碾儿,就是这曲子有点不大应景,要是叫大姐夫听到,没准会训他:

    “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

    等把黄米都粉完之后,再次跟二彪子汇合,小哥俩都满载而归。

    二彪子去粮库那边转了一圈,就捡了满满一大土篮子,那里有不少卖粮的牛车马车呢。

    他的挎兜里还哗啦呱啦的,刘青山一听,就知道肯定是捡的马掌钉,估计是给弟弟玩的。

    回到家,刘青山拿了个黑色的大陶盆,把黄米面发上了。

    和面是最累人的活儿,必须刘青山上阵,他攥着俩大拳头,在盆子里使劲怼。

    即便他这段时间身体素质提升不少,一波搓揉下来,也累得满头大汗。

    最后两个黑陶盆都快装满了,并排摆在炕头,上面用被子盖上,至少也得发上一宿。

    发面很关键,这一晚上,林芝起来查看好几次,要是发大劲儿了,面子会发酸,那蒸出来的豆包就很难吃。

    其他人也没闲着,大锅里早就烀上饭豆子,烀熟之后,用杵子捣碎,然后抟成一个个小圆豆馅。

    就连老四老五都跟着抟豆馅,还不时往嘴里塞一个。

    等到第二天开始包的时候,奶奶也过来帮忙,还来了几位婶子大娘,以及其她大姑娘小媳妇的,一起跟着忙活。

    刘青山一瞧这画面,立刻就来劲了,又把照相机取出来,咔嚓咔嚓给照了几张,并且许诺等洗出来之后,一人给发一张。

    这下帮忙的人都乐坏了,这年头想弄一张照片可不是容易的事。

    包好的豆包,一个挨一个的码到锅里,必须都挤着点,不然就全都趴了。

    正因为如此,当车里人太多的时候,人们就喜欢用“装豆包”来形容,就来源于此。

    豆包不爱熟,所以要多蒸些时间,最少也得四五十分钟吧。

    为了防止锅盖不严实漏气,锅盖上边还要苫上一条大麻袋,捂得严严实实的。

    等到下午放学的时候,正好第一锅豆包也熟了,掀开锅盖,嚯,好家伙,里面黄澄澄金灿灿的,瞧着煞是喜人。

    大伙就围着锅台起豆包,通常都是两个连在一起,为了防止烫手,还得不时蘸点凉水。

    “吃豆包,吃豆包。”

    小老四饿了,跟山杏都拿着饭碗,在锅边嚷嚷,碗里还铺着一碗底儿雪白的白糖。

    “烫着呢,先晾一会,还有啊,不许用筷子敲饭碗!”

    大姐刘金凤扒拉一下小老四的天线辫子叮嘱道。

    老四歪着头想想:“那我也蘸着凉水吃,就不烫了。”

    这时候,奶奶接过话茬:“彩凤,那就更不行啦,会把肚子烫坏的。”

    接着奶奶就开始讲古:“说有一年刚开春,一户人家正蒸豆包呢,就听外面有人嘭嘭嘭敲门,从门缝一瞧,你猜怎么着?”

    “是谁来串门啊?”

    老四还天真地问呢。

    “原来是一只黑乎乎的大熊瞎子!”

    “啊?”

    老四吓得差点把饭碗扔地上,然后就听奶奶继续讲:“把这家人都吓坏了,就把豆包外面蘸了凉水,往外扔。”

    “黑瞎子刚冬眠出来,正饿着呢,就往肚子里吞豆包,豆包外面凉丝丝的,可是里面却还是烫的,最后把黑瞎子给烫得嗷嗷叫,活活给烫死啦。”

    没等奶奶讲完了,小老四就把饭碗往菜板子上一放:“不吃了,我再也不吃豆包啦!”

    大伙都被她的样子逗得哈哈笑,奶奶都笑出眼泪来:“吃吧吃吧,这会儿已经凉了,正好吃呢。”

    老四这才美滋滋地吃起豆包,山杏也夹了两个,蘸了蘸白糖,送到刘青山嘴里。

    甜丝丝,软糯糯,里面豆馅也香,母亲蒸豆包的手艺还真是绝了!

    一直忙活到半夜,才算是把豆包都蒸完,都拿到外面冻上,然后装到面袋子里,往缸里一放,吃的时候,拿到屋里再蒸一下,非常方便。

    小娃子们要是饿了,也可以啃冻豆包,在外面边玩边啃,豆包冻得杠杠硬,啃上去就是两排小牙印。

    第二天,刘青山就扛着半面袋子豆包上山了,临走的时候还跟母亲打招呼,说要在山上住几天,这也是师父吩咐的。

    反正家里这段时间也没啥大事,顶多就是给大棚浇浇水,这个活儿也不累人。

    等到了木刻楞那边,先跟着师父练了一趟拳,然后才站桩。

    哑巴爷爷在屋里做饭,炖了点酸菜汤,上边热了一帘子豆包。

    等刘青山晨练完毕,进屋吃饭,正好热气腾腾的饭菜也出锅。

    爷俩在小饭桌前开吃,那只小熊也饿了,吭吭唧唧地在地上转磨磨,还不时扯着小嗓子嚎两声。

    刘青山用筷子撅了帘子上的豆包,准备夹给师父,结果没留神,手背挨到端帘子的铁丝上,烫得他一激灵,筷子一甩,两个豆包就飞到地上。

    小黑在地上踅摸着,正愁没有招呢,哎呦喂,天上掉下个粘豆包,嘴巴一张,豆包直接落进嘴里。

    它刚要嚼,结果豆包就粘到它上牙膛子,烫得它呜呜叫,在地上直打滚。

    刘青山也慌了手脚,赶紧跳到地上,掰开它的嘴巴子,把粘豆包抠出来。

    这昨天刚听完奶奶讲黑瞎子吃豆包的故事,今天就活生生地上演啦!

    挨了烫之后,小黑立刻就蔫吧了,等刘青山再给它豆包都不敢吃,还算是有点记性。

    吃过早饭,刘青山收拾完碗筷,哑巴爷爷就朝他比划几下,然后还把一双大靰鞡扔到他面前。

    “师父,这大雪封山的,咱们还要进林子?”

    刘青山有点纳闷,冬天进林子,可不是闹笑话的,搞不好性命都会扔里边。

    哑巴爷爷又比划起来:想要成为山林之王,就要熟悉不同季节的山林,熟悉这林子里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

    原来师父是准备开实践课了!

    刘青山不由得精神一振,兴冲冲地开始往脚上套大靰鞡。

    他哪里知道,艰苦的考验,从这一刻才正式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