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第205章 选举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江苏。
大清膏腴之地,农工商业发达,此时的江苏下辖上海,一省之地经济实力就超过日本全国。大清选举委员会已经定下了全国首届民选巡抚的大好日子,秋收之后,百姓闲下来,凡是在江苏依法纳税并已申领了机械芯片式身份卡的百姓都有选举和被选举权。
到现在为止,芯片身份卡已经普及到整个大清三分之一的民众,在江苏这个商业发达的地方更是普及到了三分之二。ibm开发的大选机器亮相,选民通过身份卡就可以投票,将身份卡插入投票口,打印设备会将一个串号给到选民,这是随机生成的一串数字,将来选民可以凭借这个没有别人知道的数字来在公布的按串号顺序排列的投票结果来查看是否存在舞弊现象,世贸组织国家的公投、大选什么的基本上都采用这套系统,久经考验,从未出现争议。技术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美国直到100年之后还需要律师自愿者来监督大选,但这个问题已经被ibm的小发明彻底改变。
唐宁为什么会给辅政大臣建议开启巡抚民选呢?当然是因为选民基数大,靠贿赂选民的方式基本上不可能。避免了很多民主化进程初期的混乱。
说是人人都有被选举权,其实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的资金门槛的。因为选举制度规定只有收集到一千个有合法投票权的实名制签名才有资格,这总得花点钱去派人办理吧?选举委员会很大的一部分工作就是抽查这些签名的真实性。这又会给候选人带来麻烦,你得找有固定住所的人才方便核实,否则委员会查无此人,就会扩大核实的数量,给候选人带来不利影响。有些长年在外经商的虽然也在江苏纳税,但不适合给候选人签名。
民选的巡抚牛就牛在很大程度上不受朝廷管辖,比封疆大吏还牛,因为大清正处在改革的浪尖,没有十分过硬的理由,朝廷都无法把一个民选驯服搞下去,除非停止改革。且第一任民选巡抚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你今天是第一任民选巡抚,搞不好来年就是第一任民选宰相。
大家可能忘了,江苏巡抚的位置上是有人的,那就是正在安徽剿捻匪的两个大帅之一的李鸿章。不过,他只有其名而没有其实,朝廷一直没有实授给李鸿章这个职务,搞得他很尴尬,现在明白了,原来是把这个大肥差民选化了。跟他一起共事的左宗堂对李一直坚持朝廷的围而不剿的政策很不满,按左的想法,剿匪就是要真刀真枪地把乱匪拿下,甚至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战场上要制造点开战的事端简直太容易了,不过李在这里他没法下手,所以左宗棠是打一开始就劝他去竞选江苏巡抚的,称:“李大人,这个位置本来是你的,现在相当于敌人都欺负到你头上来了,哪有不奋力反击的道理,千万不能退缩,上吧,我看好你。我可是听说老曾的儿子想参选,你打败一个毛头小伙子太容易了。”
李鸿章讶道:“不能吧?曾纪泽才二十郎当岁,这年纪也太小了,对于个大省的巡抚来说。”
左宗棠:“怎么不可能?他被朝廷任命为苏松太道的道台时是多少岁?这个位置已经控制了上海、苏州,跟江苏巡抚差多少?而且上海的民间报纸最近在吹嘘小曾治理苏松太的功绩,无利不早起,这不是很明显吗?我可是参过他叔叔一本,所以不希望曾家太强势,老曾现在是户部尚书,万一他儿子再来一个江苏巡抚,还是民选的,还有治吗?”
肃顺原来执掌户部,他跟到东三省闹分裂之后就由曾国藩来接任,因其治理厘金税收有方。自从朝廷鼓励官员申报个人财产并全部存进户部银行之后,初任户部尚书之后曾国藩是第一个这么干的,历经人生起伏的老曾倒是不对别人苛求,并没有要求部下也这么干。民选官员肯定是要申报财产的,小曾也差不多要来一发了。
这就是李鸿章难为情的地方,他可不像老曾小曾,自己的金库里藏了不少“讲不清来历”的银子,万一竞选时被抓住把柄,那可真是英名尽丧了。他已经找人问过了外国竞选时的情形,互相攻击的时候无所不用,可怕得很。
可是老左也讲得对,“别人”都欺负到他头上来了,倒霉就倒霉在他本身有个江苏巡抚的虚名,要是连竞选“连任”的勇气都没有,别人又怎么看?你是抵制朝廷政策呢,还是有不可告人的原因呢?两个猜测都对他不利。利刃已经架到李大人的脖子上,最后他决定先去上海看看行情。南京、苏州因战争凋零,现在上海成了江苏人口最多,也是有钱人、纳税人最多的城市,此次选战的核心战场,不幸的是那里是小曾的主场。
左宗堂大喜,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赶紧鼓励老李老当益壮,跑去跟老曾的儿子大战三百回合。
打太平军的时候,祁泰裕是军需供应商,而剿捻时这活儿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祁泰裕就退出了供应商之列,李鸿章和左宗棠最后把生意交给了胡光墉来做。李鸿章虽然没有竞选的经验,但也知道这事儿得花钱,于是,他带着胡光墉一起来到了上海战场,继续低调地招募助选人材。
胡光墉现在不是那个富甲天下的红顶商人了,由于军需供应引入了第三方审计制度,他的油水捞得有限,而且他也听说了,民选巡抚之后别以为就完事儿了,以后为了形成三权分立,江苏还要民选议员以制约巡抚的权力。雪岩兄那是多么机智的家伙,感到自己的财力不够强大,得拉拢更多的人。
他先是纠集了一些与之交友的上海商人,主要是徽商群体,办了一份报纸,名为“申报”,招募记者,并向各国通讯社购买新闻源。只要有资金,报纸的产量绝对不是问题,现在上海已经出现了大小十余种报纸,因为业内都知道《电讯报》的一流印刷厂可以为各家报纸代工,你想印多少就印多少。
这方面,有温莎家族幕僚成员的曾纪泽早就率先出手,注册了《时报》这个明显想跟英国times和纽约时报学习的报纸,英国的times则在中国翻译成了泰晤士。《电讯报》虽然实力超群,但是至今在销量上敌不过泰晤士报,因为它的口味实在是太清淡了,只有在发生科技事件的时候,群众争相购买。曾纪泽的目光是向泰晤士看齐的。
电讯报从来没有参与选举的传统,自然也不会支持谁,所以纵使曾纪泽以唐宁的学生自居,也没有受到优待。大清皇家电台也是一个威力巨大的舆论工具,是bbc国际语言版之外罕见的电台。可见温莎集团对大清之与众不同。大清皇家电台也不参与选举。其余候选人也只能发行报刊以宣传自己。
一时间,光是有能力自己办报的候选人就兴办了《上海新报》《上海泰晤士报》《中国日报》《政治报》《民报》《清议报》合共八家报纸。徽商、晋商、粤商、买办等支持的政客纷纷粉墨登场。
有眼光的政客甚至已经在做长远打算,专门成立政党以图长期经营这一事业,曾纪泽再次走在前列,创立了“进步党”,就算这次竞选不利,他还打算在议员选举时再次发力。
李鸿章学习能力极强,发现对方成立政党可以为长期参政建班子之后,立即有样学样,搞了大清第二个政党:大公党。为了得到更靠谱的竞选知识,他还设法找到了目前在东印度公司就职的容闳加盟,这位是耶鲁大学毕业生,确实见识过西方选举的场面。
容宏加入李的幕僚之后,着手制定寻找最大竞争对手的弱点:年轻,没有参加过传统的科举。不过李鸿章念在跟老曾有旧,不能太过份,只能暗示,以免戴上诬蔑老师的儿子的罪名。他的重点还是要放在如何施政上面,这时他找到了另外一个人材,冯桂芬。
冯是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学生,文名满天下,并对西学颇有心得,提出了乡村民主化的主要施政方案,每满一百人选出一个“村董”,村董们商议解决乡里的事务,以分担县政府的负担,甚至县里也可以选出“县董”,这是最激进的民主化进程方案,果然提出之后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目前的朝廷是皇权不下县,只有县级长官是朝廷任命的,所以村董理所当然的可以选出村长、乡长来,而县董就要复杂得多,只能先做一个制约县令的议会式的机构,下一步的改革要等朝廷的推进。
这个方案挺有趣的,大清新闻报和大清皇家电台都报导了这个消息。李大人似乎打了个胜仗。不过,他的情报部门很快就传来令人揪心的消息——小曾已经学会了亲自走到百姓中间,听取他们的需求,然后给选民承诺一些解决办法,这个办法厉害,经过《时报》一吹捧,许多的选民开始给曾大人写信、发电报诉苦,希望曾青天能帮他们解决生活疾苦的问题。
一个大官人要跟那些屁民纠缠不清,真是痛苦啊!可是李大人似乎已经感到被逼上绝路了,不得不学习,也开始深入民间。
因为双方没有辩论的传统,而且老李跟老曾是旧识,放不开手脚去攻击对方,这一次竞选似乎显得特别的文明,几乎就没有谈到对方的私生活之类的事情。大家都在谈民生,修路、田地分级不公、矿难、赋税等都是重要议题。
唐宁自然很关注这一场竞选,感觉这帮第一次选举还挺靠谱的啊。
第一回选举,连民意调查的机构都没有,大家都是凭感觉在搞事,只有到最后投票的时候才能发现谁是赢家。中国第一场选举完美收宫,9位合格候选人最后角逐,善于学习、放得下身段的成熟政治家李鸿章以35%的得票率赢得胜利。他的主要对手小曾以29%屈居第二。辅政大臣郭嵩涛亲赴上海,向李大人恭喜“连任”。顺便一同观看了在法租界上演的话剧“东王受审”。李鸿章居然还幸运地抽到了唐宁签名的《全球简史》。他们绝想不到,这一出法制剧是个小女孩导演的。
唐宁在书上最终写的那句话是:好的历史不能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江苏。
大清膏腴之地,农工商业发达,此时的江苏下辖上海,一省之地经济实力就超过日本全国。大清选举委员会已经定下了全国首届民选巡抚的大好日子,秋收之后,百姓闲下来,凡是在江苏依法纳税并已申领了机械芯片式身份卡的百姓都有选举和被选举权。
到现在为止,芯片身份卡已经普及到整个大清三分之一的民众,在江苏这个商业发达的地方更是普及到了三分之二。ibm开发的大选机器亮相,选民通过身份卡就可以投票,将身份卡插入投票口,打印设备会将一个串号给到选民,这是随机生成的一串数字,将来选民可以凭借这个没有别人知道的数字来在公布的按串号顺序排列的投票结果来查看是否存在舞弊现象,世贸组织国家的公投、大选什么的基本上都采用这套系统,久经考验,从未出现争议。技术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美国直到100年之后还需要律师自愿者来监督大选,但这个问题已经被ibm的小发明彻底改变。
唐宁为什么会给辅政大臣建议开启巡抚民选呢?当然是因为选民基数大,靠贿赂选民的方式基本上不可能。避免了很多民主化进程初期的混乱。
说是人人都有被选举权,其实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的资金门槛的。因为选举制度规定只有收集到一千个有合法投票权的实名制签名才有资格,这总得花点钱去派人办理吧?选举委员会很大的一部分工作就是抽查这些签名的真实性。这又会给候选人带来麻烦,你得找有固定住所的人才方便核实,否则委员会查无此人,就会扩大核实的数量,给候选人带来不利影响。有些长年在外经商的虽然也在江苏纳税,但不适合给候选人签名。
民选的巡抚牛就牛在很大程度上不受朝廷管辖,比封疆大吏还牛,因为大清正处在改革的浪尖,没有十分过硬的理由,朝廷都无法把一个民选驯服搞下去,除非停止改革。且第一任民选巡抚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你今天是第一任民选巡抚,搞不好来年就是第一任民选宰相。
大家可能忘了,江苏巡抚的位置上是有人的,那就是正在安徽剿捻匪的两个大帅之一的李鸿章。不过,他只有其名而没有其实,朝廷一直没有实授给李鸿章这个职务,搞得他很尴尬,现在明白了,原来是把这个大肥差民选化了。跟他一起共事的左宗堂对李一直坚持朝廷的围而不剿的政策很不满,按左的想法,剿匪就是要真刀真枪地把乱匪拿下,甚至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战场上要制造点开战的事端简直太容易了,不过李在这里他没法下手,所以左宗棠是打一开始就劝他去竞选江苏巡抚的,称:“李大人,这个位置本来是你的,现在相当于敌人都欺负到你头上来了,哪有不奋力反击的道理,千万不能退缩,上吧,我看好你。我可是听说老曾的儿子想参选,你打败一个毛头小伙子太容易了。”
李鸿章讶道:“不能吧?曾纪泽才二十郎当岁,这年纪也太小了,对于个大省的巡抚来说。”
左宗棠:“怎么不可能?他被朝廷任命为苏松太道的道台时是多少岁?这个位置已经控制了上海、苏州,跟江苏巡抚差多少?而且上海的民间报纸最近在吹嘘小曾治理苏松太的功绩,无利不早起,这不是很明显吗?我可是参过他叔叔一本,所以不希望曾家太强势,老曾现在是户部尚书,万一他儿子再来一个江苏巡抚,还是民选的,还有治吗?”
肃顺原来执掌户部,他跟到东三省闹分裂之后就由曾国藩来接任,因其治理厘金税收有方。自从朝廷鼓励官员申报个人财产并全部存进户部银行之后,初任户部尚书之后曾国藩是第一个这么干的,历经人生起伏的老曾倒是不对别人苛求,并没有要求部下也这么干。民选官员肯定是要申报财产的,小曾也差不多要来一发了。
这就是李鸿章难为情的地方,他可不像老曾小曾,自己的金库里藏了不少“讲不清来历”的银子,万一竞选时被抓住把柄,那可真是英名尽丧了。他已经找人问过了外国竞选时的情形,互相攻击的时候无所不用,可怕得很。
可是老左也讲得对,“别人”都欺负到他头上来了,倒霉就倒霉在他本身有个江苏巡抚的虚名,要是连竞选“连任”的勇气都没有,别人又怎么看?你是抵制朝廷政策呢,还是有不可告人的原因呢?两个猜测都对他不利。利刃已经架到李大人的脖子上,最后他决定先去上海看看行情。南京、苏州因战争凋零,现在上海成了江苏人口最多,也是有钱人、纳税人最多的城市,此次选战的核心战场,不幸的是那里是小曾的主场。
左宗堂大喜,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赶紧鼓励老李老当益壮,跑去跟老曾的儿子大战三百回合。
打太平军的时候,祁泰裕是军需供应商,而剿捻时这活儿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祁泰裕就退出了供应商之列,李鸿章和左宗棠最后把生意交给了胡光墉来做。李鸿章虽然没有竞选的经验,但也知道这事儿得花钱,于是,他带着胡光墉一起来到了上海战场,继续低调地招募助选人材。
胡光墉现在不是那个富甲天下的红顶商人了,由于军需供应引入了第三方审计制度,他的油水捞得有限,而且他也听说了,民选巡抚之后别以为就完事儿了,以后为了形成三权分立,江苏还要民选议员以制约巡抚的权力。雪岩兄那是多么机智的家伙,感到自己的财力不够强大,得拉拢更多的人。
他先是纠集了一些与之交友的上海商人,主要是徽商群体,办了一份报纸,名为“申报”,招募记者,并向各国通讯社购买新闻源。只要有资金,报纸的产量绝对不是问题,现在上海已经出现了大小十余种报纸,因为业内都知道《电讯报》的一流印刷厂可以为各家报纸代工,你想印多少就印多少。
这方面,有温莎家族幕僚成员的曾纪泽早就率先出手,注册了《时报》这个明显想跟英国times和纽约时报学习的报纸,英国的times则在中国翻译成了泰晤士。《电讯报》虽然实力超群,但是至今在销量上敌不过泰晤士报,因为它的口味实在是太清淡了,只有在发生科技事件的时候,群众争相购买。曾纪泽的目光是向泰晤士看齐的。
电讯报从来没有参与选举的传统,自然也不会支持谁,所以纵使曾纪泽以唐宁的学生自居,也没有受到优待。大清皇家电台也是一个威力巨大的舆论工具,是bbc国际语言版之外罕见的电台。可见温莎集团对大清之与众不同。大清皇家电台也不参与选举。其余候选人也只能发行报刊以宣传自己。
一时间,光是有能力自己办报的候选人就兴办了《上海新报》《上海泰晤士报》《中国日报》《政治报》《民报》《清议报》合共八家报纸。徽商、晋商、粤商、买办等支持的政客纷纷粉墨登场。
有眼光的政客甚至已经在做长远打算,专门成立政党以图长期经营这一事业,曾纪泽再次走在前列,创立了“进步党”,就算这次竞选不利,他还打算在议员选举时再次发力。
李鸿章学习能力极强,发现对方成立政党可以为长期参政建班子之后,立即有样学样,搞了大清第二个政党:大公党。为了得到更靠谱的竞选知识,他还设法找到了目前在东印度公司就职的容闳加盟,这位是耶鲁大学毕业生,确实见识过西方选举的场面。
容宏加入李的幕僚之后,着手制定寻找最大竞争对手的弱点:年轻,没有参加过传统的科举。不过李鸿章念在跟老曾有旧,不能太过份,只能暗示,以免戴上诬蔑老师的儿子的罪名。他的重点还是要放在如何施政上面,这时他找到了另外一个人材,冯桂芬。
冯是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学生,文名满天下,并对西学颇有心得,提出了乡村民主化的主要施政方案,每满一百人选出一个“村董”,村董们商议解决乡里的事务,以分担县政府的负担,甚至县里也可以选出“县董”,这是最激进的民主化进程方案,果然提出之后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目前的朝廷是皇权不下县,只有县级长官是朝廷任命的,所以村董理所当然的可以选出村长、乡长来,而县董就要复杂得多,只能先做一个制约县令的议会式的机构,下一步的改革要等朝廷的推进。
这个方案挺有趣的,大清新闻报和大清皇家电台都报导了这个消息。李大人似乎打了个胜仗。不过,他的情报部门很快就传来令人揪心的消息——小曾已经学会了亲自走到百姓中间,听取他们的需求,然后给选民承诺一些解决办法,这个办法厉害,经过《时报》一吹捧,许多的选民开始给曾大人写信、发电报诉苦,希望曾青天能帮他们解决生活疾苦的问题。
一个大官人要跟那些屁民纠缠不清,真是痛苦啊!可是李大人似乎已经感到被逼上绝路了,不得不学习,也开始深入民间。
因为双方没有辩论的传统,而且老李跟老曾是旧识,放不开手脚去攻击对方,这一次竞选似乎显得特别的文明,几乎就没有谈到对方的私生活之类的事情。大家都在谈民生,修路、田地分级不公、矿难、赋税等都是重要议题。
唐宁自然很关注这一场竞选,感觉这帮第一次选举还挺靠谱的啊。
第一回选举,连民意调查的机构都没有,大家都是凭感觉在搞事,只有到最后投票的时候才能发现谁是赢家。中国第一场选举完美收宫,9位合格候选人最后角逐,善于学习、放得下身段的成熟政治家李鸿章以35%的得票率赢得胜利。他的主要对手小曾以29%屈居第二。辅政大臣郭嵩涛亲赴上海,向李大人恭喜“连任”。顺便一同观看了在法租界上演的话剧“东王受审”。李鸿章居然还幸运地抽到了唐宁签名的《全球简史》。他们绝想不到,这一出法制剧是个小女孩导演的。
唐宁在书上最终写的那句话是:好的历史不能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