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警惕,中等收入陷阱(2)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郎咸平:对,可富士康的代工我们是不能接受的,它是“农民工”、“打工仔”的代工,这是不可以的。台湾当时提出的代工思维,颠覆了整个世界,颠覆了产业链。我以台积电为例,台积电当时怎么成功的?它首先结合台湾的优势,当时的台湾经过发展之后,积累了大量财富,钱特别多,这是第一个优势;第二个优势是台湾有很多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在之前台湾的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个非常重要。一个地区,它资金特别多,又有很多有经验的技术性人才,最适合从事什么行业?就是集成电路行业。因此它提出一个新思维的代工,怎么代工呢?告诉英特尔,我们台湾有最好的学生,解题高手,你们只用负责设计,我们来解题,帮你做什么?帮你做晶圆。因此晶圆厂一个一个出来,从4寸、6寸、8寸到现在12寸,从芯片,到设计、切割,以及分装,都是台湾不同的公司在做,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链。也就是说,由美国负责设计,台湾负责代工做晶圆厂,这一投资就是上百亿美金,因此成就了台湾的集成电路产业。
闫肖锋:我想起在桃园机场看到印象最深的一个“Made in Taiwan”的logo,它全部是由一个一个晶圆组件拼起来的图案,这就是台湾的根基。
郎咸平:对,这才是真正的产业链分工,别人负责设计,设计之外的由台湾来代工。而我们不是,我们是纯粹的代工。什么意思?设计不是我们的,晶圆不是我们的,芯片也不是我们的,甚至电脑型号该怎么做也不是我们的,我们就是拧拧螺丝,然后插个洞口。
王牧笛:所以这样聊下来,我发现有两个词一直被我们误解很严重,一个叫代工,一个叫产业升级。其实台湾的转型,教授讲的是一个简化的故事,但这个过程中也是有很多阵痛的。像从1998年到2003年,台湾经济数年停滞。到2001年的时候,台湾经济增长率是自1960年以来首次的负增长。但在经济如此低迷的时候,台湾的专利数量反而创下了历史的新高。1997年台湾在美国获得的专利数是2500个,2001年是6500个,它始终保有这种高科技的品质。
郎咸平:所以像这次广东省调低经济增长的目标,这是对的。为什么?因为GDP不重要,现在的调低是为了未来更大的发展。我在想,如果我们各个省是以专利之类作为考核标准的话,我们的经济会怎样?我告诉各位,只有这些才会创造财富,创造利润。
王牧笛:对,所以这次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时候,汪洋书记说,要适当地调低GDP发展的预期,通过调低GDP的增速来换取转型的时间跟空间。
郎咸平:当然这个还需要很多配套的措施了,也就是说如何改善营商环境?比如说广东省能不能够大幅减税?能不能够放开垄断行业?或者说像这个劳动成本过高的问题,能不能给出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些问题都需要重新思考。也就是说,要让制造业有余利,有更多的利润,然后让它们自己从零开始进行产业转型。
闫肖锋:这个比你给它一个扶持,给它一点金融上的放开,要有用得多。所以刚才我们说了这么多,最关键的还是要启动一个民族的创新机制。如果一个民族都不想创业了,不想创新了,只是炒炒房地产,然后通过简单代工挣点加工费就行了,那是不可能跳出陷阱的。
郎咸平:坦白地讲,你讲的这句话就是一个悲哀的结论。我们今天有些企业家就是在搞搞房地产,搞搞加工,他没有长远的目标,他根本就不想创新,专利对他来讲都是不重要的事。如果到这一步的话,我请问你,我们如何跳出“中等收入陷阱”?跳不出的。
王牧笛:事实上刚才教授说到“腾笼换鸟”,现在也不是说政府去“腾笼”去换这个“鸟”,而是很多“鸟”在本地已经留不住了。现在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像富士康已经主动去拥抱河南了。
闫肖锋:据说它们现在还在研发机器人,说再怎么样,我用机器人,永远比人好用。
郎咸平:它不会抱怨。
闫肖锋:对,它不会抱怨,也不会跳楼。
王牧笛:刚才教授聊到台湾的故事,我们再看日本,日本也是很好地跳出了“中等收入陷阱”。日本当年也有很多落后的产能,跟今天中国一样,有很多靠低廉劳动力的产能,但是日本政府主动收购了这些产能,而企业家拿了钱以后,他们没有拿去洗脚,去卡拉OK,而是把这个钱用到了政府主导的新产业的方向。于是这些落后的产能,一方面在日本被取缔掉了,另一方面转移到了消费国。日本本土保留的都是什么呢?比如说光学的产业,比如说半导体的产业,这些产业恰恰用的都是中国的稀土。所以我们聊了中国台湾的故事,聊了日本的故事,这些都是成功的故事,但是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失败的故事,可能比成功的故事要多得多。
郎咸平:多得太多了。亚洲“四小龙”后面本来还有“四小虎”对不对?现在全死了,它们根本跳不出这个陷阱,只有死掉。
是摆脱“依附论”这个诅咒的时候了
“依附论”本身是具有现实残酷意义的,如果摆脱不了这个理论、这个诅咒的话,就是回到非洲,回到拉美。而现在就是我们转型的时刻,我们政府也应该有这种大智慧,有这种前瞻性,今天就是我们脱离“依附论”的时候了。
王牧笛:我想起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接触到的一个理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很风行的一个理论,叫做“依附论”。几个代表人物,劳尔·普雷维什、阿明、弗兰克,还有“世界体系论”的沃勒斯坦,他们当时面对拉美的现代化的受挫,以及非洲现代化战略的失败,提出了这个“依附论”。什么概念呢?有两个关键词,“中心”和“外围”,他们用这两个关键词,来衡量整个世界。认为“中心”这些欧美的发达国家,剥削“外围”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越发展,就越依附发达国家;越依附发达国家,就越发展不了。换句话说,就是你的成功是我失败的原因,你的富裕是我贫穷的原因。
郎咸平:当然是这样子的。我举个例子,以iPhone为例,它的核心是什么,就是产品设计以及渠道物流对不对?生产一个iPhone手机,苹果可以拿到360美元的价值。它旁边的硬件厂商呢,比如我们刚才讲的日本、韩国,还有我们中国台湾地区,还有美国的一部分厂商,可以拿到187美元。而我们中国大陆呢,6.54美元,这是不是叫盘剥?那我请问你,你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呢?这代表我们整个产业政策没有突围。如果说我们做不到像苹果一样,那可不可以像日本、韩国一样呢?而且我们已经有成功的先例,就是台湾,为什么大陆做不到?这点值得我们思考。因此这个“依附论”本身,我认为它是具有现实残酷意义的,如果摆脱不了这个理论、这个诅咒的话,你就要回到非洲,回到拉美,就是这么简单。
王牧笛:其实亚洲“四小龙”的奇迹,曾经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一度以为摆脱了“依附论”,以为“依附论”是一个伪命题,但后来发现这还是历史的宿命。
闫肖锋:这个“依附论”,在中美关系上真正是很残酷地应验了。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负责创新,我负责生产,我生产完以后挣那一点加工费,生产出这个所谓的“Made in China”,然后再去买你的美债,你再消费,然后再给我们一个什么订单,我们再来做,然后把钱又拿去买你的美债。这不就是“依附论”吗?这样下来,我们就越来越没有创新。
郎咸平:其实在20世纪50年代,有一个印度学者巴格瓦提写了一篇关于“依附论”的文章,写得非常好,他之后到麻省理工学院当了讲座教授。他写的什么呢,“依附论”换成经济学用语叫什么?叫做“悲惨性的增长”。也就是说,你生产的不是核心的“苹果”,也不是外围的硬件,像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所生产的,你如果是在更外围的话呢,你的附加价值将非常低,仅仅就是赚点血汗钱。最后的结果是,你越发展就越悲惨,这就叫做“悲惨性的增长”。
闫肖锋:“悲惨性的增长”最后落实到人群,就是这些苦命的80后,他们担负着时代的重任。但现在要求他们去创业,去创新的时候呢,却发现他们已经被所有的规则给限定死了。
王牧笛:我们的上一代人,这个60后、70后,不管怎么样,GDP的蛋糕还在不断地做大,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一些创新,创造财富的传奇或者个人创业的神话。但我们80后呢?同样有理想,但要实现理想的成本却居高不下。
郎咸平:你只能做个小白领。
闫肖锋:所以现在80后的主流是回归体制,就是去体制里面找一个饭碗,或者跟国有企业捆绑,再去做一些小订单,所以真的是奋斗不起,没办法。很多人谴责80后没有奋斗精神,实际上是社会没有给他们创业和创新的机会。
王牧笛:所以当时激进的“依附论”者,曾经提出一个设想叫“脱钩”。这也是当年以列宁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一种姿态。
郎咸平:我跟你讲,根本脱不了。
王牧笛:后来我们发现,既然世界是一家,既然要全球化,要建立一个国际政治经济的新秩序,那我们选择融入,选择跟资本主义打交道。但问题在于,无数的事实和无数的故事告诉我们,迄今为止,在教授刚才聊的那几个成功的案例中,日本跟中国台湾地区是因为离美国太近,但除此之外,韩国也成功了。现在很多学者探讨说,韩国1992年时的历史处境,跟2011年中国的历史处境是很像的,当时韩国也是经历了10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的增长之后,到了一个转折期,但是那个坎儿它也越过了。
郎咸平:但是你要晓得,韩国还不如我们山东省大,可是人家却有那么多的大公司,有三星,有现代,有LG等。那我请问你,我们中国有这种公司吗?如果我们每个省都能够像韩国一样,有这么多大型国际企业的话,我们中国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那真的是超英赶美啊!
闫肖锋:有是有,我们进世界500强的很多。
王牧笛:我们有“盈利王”中石油。所以我们这一路学理性的思考聊下来,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有的时候低增长但是高福利,或者说是低成本、高发展不好吗?
闫肖锋:不管说是低增长也好,技术革命也好,当有一个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你有没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去作出抉择,去调整?
郎咸平:现在就是这个时候了。
闫肖锋:对,所以我要引述一篇文章,是耶鲁大学的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先生在2009年写的,叫《来自2049年的一封信》,这在当时相当于是一个时代的预言,他预测说到2015—2017年的时候,国进民退已经到了极端,所有吃喝拉撒睡基本都是国企垄断,全民将进入一个产业进步毫无动力的状态,股市将在2018—2020年的时候有一次深度的调整,这个时候人们才反应过来说,我们要把原来改革开放前那股冲劲重新找回来,全民又开始有一次大讨论,又开始解放思想,民进国退。他那个预言最后写到,到了2049年,我们终于从那个坑里头爬出来了。
郎咸平:我觉得对于我们而言,现在就是一个转型的时刻,我们政府也应该有这种大智慧,有这种前瞻性,今天就是脱离“依附论”的时候了。
王牧笛:就是说历史的关键节点或者十字路口不多,我们当下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关键性的节点。刚才陈志武讲的,那是一个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了,像马尔克斯那种,“未来写给现在的一封信”。那我不妨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来收尾我们今天的节目。若干年之后,我和郎教授、肖锋兄,在某一个角落喝着咖啡,想起若干年之前的那个下午,我们在广东卫视的演播室里的这场谈话,依然会唏嘘不已。
郎咸平:对,可富士康的代工我们是不能接受的,它是“农民工”、“打工仔”的代工,这是不可以的。台湾当时提出的代工思维,颠覆了整个世界,颠覆了产业链。我以台积电为例,台积电当时怎么成功的?它首先结合台湾的优势,当时的台湾经过发展之后,积累了大量财富,钱特别多,这是第一个优势;第二个优势是台湾有很多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在之前台湾的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个非常重要。一个地区,它资金特别多,又有很多有经验的技术性人才,最适合从事什么行业?就是集成电路行业。因此它提出一个新思维的代工,怎么代工呢?告诉英特尔,我们台湾有最好的学生,解题高手,你们只用负责设计,我们来解题,帮你做什么?帮你做晶圆。因此晶圆厂一个一个出来,从4寸、6寸、8寸到现在12寸,从芯片,到设计、切割,以及分装,都是台湾不同的公司在做,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链。也就是说,由美国负责设计,台湾负责代工做晶圆厂,这一投资就是上百亿美金,因此成就了台湾的集成电路产业。
闫肖锋:我想起在桃园机场看到印象最深的一个“Made in Taiwan”的logo,它全部是由一个一个晶圆组件拼起来的图案,这就是台湾的根基。
郎咸平:对,这才是真正的产业链分工,别人负责设计,设计之外的由台湾来代工。而我们不是,我们是纯粹的代工。什么意思?设计不是我们的,晶圆不是我们的,芯片也不是我们的,甚至电脑型号该怎么做也不是我们的,我们就是拧拧螺丝,然后插个洞口。
王牧笛:所以这样聊下来,我发现有两个词一直被我们误解很严重,一个叫代工,一个叫产业升级。其实台湾的转型,教授讲的是一个简化的故事,但这个过程中也是有很多阵痛的。像从1998年到2003年,台湾经济数年停滞。到2001年的时候,台湾经济增长率是自1960年以来首次的负增长。但在经济如此低迷的时候,台湾的专利数量反而创下了历史的新高。1997年台湾在美国获得的专利数是2500个,2001年是6500个,它始终保有这种高科技的品质。
郎咸平:所以像这次广东省调低经济增长的目标,这是对的。为什么?因为GDP不重要,现在的调低是为了未来更大的发展。我在想,如果我们各个省是以专利之类作为考核标准的话,我们的经济会怎样?我告诉各位,只有这些才会创造财富,创造利润。
王牧笛:对,所以这次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时候,汪洋书记说,要适当地调低GDP发展的预期,通过调低GDP的增速来换取转型的时间跟空间。
郎咸平:当然这个还需要很多配套的措施了,也就是说如何改善营商环境?比如说广东省能不能够大幅减税?能不能够放开垄断行业?或者说像这个劳动成本过高的问题,能不能给出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些问题都需要重新思考。也就是说,要让制造业有余利,有更多的利润,然后让它们自己从零开始进行产业转型。
闫肖锋:这个比你给它一个扶持,给它一点金融上的放开,要有用得多。所以刚才我们说了这么多,最关键的还是要启动一个民族的创新机制。如果一个民族都不想创业了,不想创新了,只是炒炒房地产,然后通过简单代工挣点加工费就行了,那是不可能跳出陷阱的。
郎咸平:坦白地讲,你讲的这句话就是一个悲哀的结论。我们今天有些企业家就是在搞搞房地产,搞搞加工,他没有长远的目标,他根本就不想创新,专利对他来讲都是不重要的事。如果到这一步的话,我请问你,我们如何跳出“中等收入陷阱”?跳不出的。
王牧笛:事实上刚才教授说到“腾笼换鸟”,现在也不是说政府去“腾笼”去换这个“鸟”,而是很多“鸟”在本地已经留不住了。现在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像富士康已经主动去拥抱河南了。
闫肖锋:据说它们现在还在研发机器人,说再怎么样,我用机器人,永远比人好用。
郎咸平:它不会抱怨。
闫肖锋:对,它不会抱怨,也不会跳楼。
王牧笛:刚才教授聊到台湾的故事,我们再看日本,日本也是很好地跳出了“中等收入陷阱”。日本当年也有很多落后的产能,跟今天中国一样,有很多靠低廉劳动力的产能,但是日本政府主动收购了这些产能,而企业家拿了钱以后,他们没有拿去洗脚,去卡拉OK,而是把这个钱用到了政府主导的新产业的方向。于是这些落后的产能,一方面在日本被取缔掉了,另一方面转移到了消费国。日本本土保留的都是什么呢?比如说光学的产业,比如说半导体的产业,这些产业恰恰用的都是中国的稀土。所以我们聊了中国台湾的故事,聊了日本的故事,这些都是成功的故事,但是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失败的故事,可能比成功的故事要多得多。
郎咸平:多得太多了。亚洲“四小龙”后面本来还有“四小虎”对不对?现在全死了,它们根本跳不出这个陷阱,只有死掉。
是摆脱“依附论”这个诅咒的时候了
“依附论”本身是具有现实残酷意义的,如果摆脱不了这个理论、这个诅咒的话,就是回到非洲,回到拉美。而现在就是我们转型的时刻,我们政府也应该有这种大智慧,有这种前瞻性,今天就是我们脱离“依附论”的时候了。
王牧笛:我想起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接触到的一个理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很风行的一个理论,叫做“依附论”。几个代表人物,劳尔·普雷维什、阿明、弗兰克,还有“世界体系论”的沃勒斯坦,他们当时面对拉美的现代化的受挫,以及非洲现代化战略的失败,提出了这个“依附论”。什么概念呢?有两个关键词,“中心”和“外围”,他们用这两个关键词,来衡量整个世界。认为“中心”这些欧美的发达国家,剥削“外围”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越发展,就越依附发达国家;越依附发达国家,就越发展不了。换句话说,就是你的成功是我失败的原因,你的富裕是我贫穷的原因。
郎咸平:当然是这样子的。我举个例子,以iPhone为例,它的核心是什么,就是产品设计以及渠道物流对不对?生产一个iPhone手机,苹果可以拿到360美元的价值。它旁边的硬件厂商呢,比如我们刚才讲的日本、韩国,还有我们中国台湾地区,还有美国的一部分厂商,可以拿到187美元。而我们中国大陆呢,6.54美元,这是不是叫盘剥?那我请问你,你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呢?这代表我们整个产业政策没有突围。如果说我们做不到像苹果一样,那可不可以像日本、韩国一样呢?而且我们已经有成功的先例,就是台湾,为什么大陆做不到?这点值得我们思考。因此这个“依附论”本身,我认为它是具有现实残酷意义的,如果摆脱不了这个理论、这个诅咒的话,你就要回到非洲,回到拉美,就是这么简单。
王牧笛:其实亚洲“四小龙”的奇迹,曾经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一度以为摆脱了“依附论”,以为“依附论”是一个伪命题,但后来发现这还是历史的宿命。
闫肖锋:这个“依附论”,在中美关系上真正是很残酷地应验了。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负责创新,我负责生产,我生产完以后挣那一点加工费,生产出这个所谓的“Made in China”,然后再去买你的美债,你再消费,然后再给我们一个什么订单,我们再来做,然后把钱又拿去买你的美债。这不就是“依附论”吗?这样下来,我们就越来越没有创新。
郎咸平:其实在20世纪50年代,有一个印度学者巴格瓦提写了一篇关于“依附论”的文章,写得非常好,他之后到麻省理工学院当了讲座教授。他写的什么呢,“依附论”换成经济学用语叫什么?叫做“悲惨性的增长”。也就是说,你生产的不是核心的“苹果”,也不是外围的硬件,像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所生产的,你如果是在更外围的话呢,你的附加价值将非常低,仅仅就是赚点血汗钱。最后的结果是,你越发展就越悲惨,这就叫做“悲惨性的增长”。
闫肖锋:“悲惨性的增长”最后落实到人群,就是这些苦命的80后,他们担负着时代的重任。但现在要求他们去创业,去创新的时候呢,却发现他们已经被所有的规则给限定死了。
王牧笛:我们的上一代人,这个60后、70后,不管怎么样,GDP的蛋糕还在不断地做大,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一些创新,创造财富的传奇或者个人创业的神话。但我们80后呢?同样有理想,但要实现理想的成本却居高不下。
郎咸平:你只能做个小白领。
闫肖锋:所以现在80后的主流是回归体制,就是去体制里面找一个饭碗,或者跟国有企业捆绑,再去做一些小订单,所以真的是奋斗不起,没办法。很多人谴责80后没有奋斗精神,实际上是社会没有给他们创业和创新的机会。
王牧笛:所以当时激进的“依附论”者,曾经提出一个设想叫“脱钩”。这也是当年以列宁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一种姿态。
郎咸平:我跟你讲,根本脱不了。
王牧笛:后来我们发现,既然世界是一家,既然要全球化,要建立一个国际政治经济的新秩序,那我们选择融入,选择跟资本主义打交道。但问题在于,无数的事实和无数的故事告诉我们,迄今为止,在教授刚才聊的那几个成功的案例中,日本跟中国台湾地区是因为离美国太近,但除此之外,韩国也成功了。现在很多学者探讨说,韩国1992年时的历史处境,跟2011年中国的历史处境是很像的,当时韩国也是经历了10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的增长之后,到了一个转折期,但是那个坎儿它也越过了。
郎咸平:但是你要晓得,韩国还不如我们山东省大,可是人家却有那么多的大公司,有三星,有现代,有LG等。那我请问你,我们中国有这种公司吗?如果我们每个省都能够像韩国一样,有这么多大型国际企业的话,我们中国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那真的是超英赶美啊!
闫肖锋:有是有,我们进世界500强的很多。
王牧笛:我们有“盈利王”中石油。所以我们这一路学理性的思考聊下来,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有的时候低增长但是高福利,或者说是低成本、高发展不好吗?
闫肖锋:不管说是低增长也好,技术革命也好,当有一个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你有没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去作出抉择,去调整?
郎咸平:现在就是这个时候了。
闫肖锋:对,所以我要引述一篇文章,是耶鲁大学的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先生在2009年写的,叫《来自2049年的一封信》,这在当时相当于是一个时代的预言,他预测说到2015—2017年的时候,国进民退已经到了极端,所有吃喝拉撒睡基本都是国企垄断,全民将进入一个产业进步毫无动力的状态,股市将在2018—2020年的时候有一次深度的调整,这个时候人们才反应过来说,我们要把原来改革开放前那股冲劲重新找回来,全民又开始有一次大讨论,又开始解放思想,民进国退。他那个预言最后写到,到了2049年,我们终于从那个坑里头爬出来了。
郎咸平:我觉得对于我们而言,现在就是一个转型的时刻,我们政府也应该有这种大智慧,有这种前瞻性,今天就是脱离“依附论”的时候了。
王牧笛:就是说历史的关键节点或者十字路口不多,我们当下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关键性的节点。刚才陈志武讲的,那是一个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了,像马尔克斯那种,“未来写给现在的一封信”。那我不妨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来收尾我们今天的节目。若干年之后,我和郎教授、肖锋兄,在某一个角落喝着咖啡,想起若干年之前的那个下午,我们在广东卫视的演播室里的这场谈话,依然会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