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九、桃李栽来几度春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二九、桃李栽来几度春
对于清政府一系列的机构变动,作为旁观者,孙元起很多时候是抱着隔岸观火的态度。
比如设立巡警部,约略类似于今天的公安部。经世大学偏处城外,虽然校门外有百十来户人家,可油水太少,估计一时半会儿巡警部也不会在这里设置分支机构。学校附近多是校工,校园里面师生素质更不用说,还有保安日常巡逻,事实上也用不着巡警。
至于考察政治馆,和孙元起、经世大学八竿子都打不着,懒得去理会。
惟有学部的设置,让孙元起颇为关注。
所谓的学部,约等于是现今的教育部。在戊戌变法之前,中国的教育管理和考试选拔,主要由礼部负责。对应到地方上,省里是学政,府里是教授、训导,州里学正、训导,县里教谕、训导,都是专门的官员负责。
维新变法时,有项主张便是“废科举,兴学堂”,期间除了在京城兴办京师大学堂外,地方上中小学堂--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学堂是个新事物,需要政府监管,在那个万事毕举的时候,无暇仔细考量,便随意设立了“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一职,兼管全国学务事宜。这首任管学大臣,便是叔祖父孙家鼐老大人。
庚子国变后,慈禧老太婆从西安回銮,痛定思痛,开始推行新政。新政之一,便是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11月设立学务处,统辖全国学务。至于京师大学堂,则另设总监督,隶属于学务处。第一任学务大臣有三位,不过这三人孙元起都认识:除了孙家鼐老大人外,还有张百熙、荣庆。张百熙找自己帮过忙,荣庆则是现在的顶头上司。
这时候,全国的教育是被劈成两块:传统教育和科举考试归礼部,新式教育归学务处。到了今年九月份,袁世凯等人上奏,请求废除科举,推广学堂。慈禧老太婆眼看科举考试如明日黄花,再也不能适应当今的国内外发展形势,便顺水推船,允了这封折子。这样一来,礼部便几乎没有管辖教育的权利了,只剩下学务处一家独大。
有鉴于此,老太婆再次下令:以后各省学政专门管理学堂事务,而学政绩效归学务大臣考核,毋庸再隶属于礼部。至此,礼部彻底从教育口退出,学务处已经成为实际上的教育部,只欠一个明确的说法。
在五大臣遇刺的十多天后,山西学政宝熙上了封奏折,认为以学务处统辖全国各省学务,有点儿名不正言不顺,请求该学务处为学部。慈禧老奶奶把这个折子转给了政务处、学务大臣,让他们先行商议,拿出个意见来。
在孙元起看来,这是水到渠成,换块牌子的事儿,哪还用政务处、学务大臣来会商?直接写个“准”字不就得了只是以后管自己的婆婆,除了外务部,又增加了学部。而且不知道学部尚书会不会新官上任三把火,故意来找自己的麻烦。
在孙元起从《申报》上看到这则消息的第二天,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夏瑞芳敲响了校长室的房门。
孙元起见是夏瑞芳,连忙起身迎接:“粹芳兄,好久不见,你几时到的北京?来之前应该说一声,小弟也好去车站恭迎啊”
上次见夏瑞芳,还是取道上海赴美国的时候,转眼已经一年有半,确实是“好久不见”。虽然没有见面,不过因为书稿复印和稿酬结算的事情,两人书信来往却是非常频繁。这些年来,经世大学在商务印书馆至少出版三四百种图书,光孙元起一人,几乎就有近二百种之多
寒暄已毕,夏瑞芳才正色说道:“百熙,愚兄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啊”
“这是哪里的话?你我二人,何分彼此?敬请道来”
“不知你看过最近山西学政宝熙宝大人上奏的折子没有?”
孙元起一愣神:“昨天刚在《申报》上看到,不是说设立学部的事儿么?怎么了?”
夏瑞芳从袖子里掏出几页纸,递给孙元起:“这是宝大人奏折的全文,请你过目。”
孙元起连忙接过,仔细阅读。这时候才知道宝熙奏折的全名是《奏为科举停后专办学堂,拟请设立学堂,并申明定章,择举切要办法三条,以一学制,而期成效,恭摺具陈,仰祈圣鉴事》。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奏请设立学部,为了达到效果,我想到三个重要办法。哪三个重要办法呢?
首先,学校老师应该是公务员编。在宝大人看来,如今各省学堂里面的老师都是聘任制的,跟学生一言不合,就想辞职走人,容易导致学生课业中断。如果变成公务员编,想来老师不会轻易辞职。
这么说来,宝大人思考问题还挺有现实意义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大中小学老师是事业编时,流动不是很频繁;一旦变成聘任制,那是更换千军如走马尤其是大学里面有名气的教授,跳来跳去,似乎就是奔着各个学校的安家费去的,一旦钱到手,立马准备跳到下一家,浑不管学生死活
其次,统一教科书。在原先给张百熙帮忙编学校章程的时候,孙元起明确写道:“现在政府没有能力统一编写规范的教科书,所以应该允许各个学堂自己编写教材,如果没有违碍,就应该可以印刷使用。私人编纂的教材,只要学堂认可,符合教科书的规范,也可以采用。”这样,就为经世大学的教科书合理化,找到了法律依据。张百熙见了,也没有修改。
宝大人在奏折里认为,有必要统一教科书。现在既然国家没有能力编写,就应该搜集全国范围内较为通用的教科书,由编译处统一审定,按照科目选择其中最优秀的,作为目前全国各个学堂的学习课本。等学部成立以后,储备足够的人才,再统一编写。
第…,则是统一学生的服装,类似于推广制式校服。这就没啥可讲的了。
读罢之后,孙元起心中了然:这第一点、第…,就凭清朝现今的国力,基本上没有实行的可能;而且夏瑞芳也不可能为了这个,就千里迢迢从上海过来找自己。关键是第二点,清政府既想做,又能做,还对经世大学和商务印书馆都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对商务印书馆的伤害,那是显而易见的。经世大学编译的教科书,已经占据商务印书馆销售额的九成以上。一旦学部确定别人家的课本作为全国学堂统一用书,商务印书馆绝对会丢掉半条命,不死也得残废
对于经世大学来说,商务印书馆的稿酬也是一块不小的经济来源,弃之可惜。再者,学部真要推荐一批不三不四的教材,再隔三差四来检查,你说,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
孙元起放下那几页纸,说道:“粹芳兄,你担心的应该是统一教科书的问题吧?”
夏瑞芳点点头:“没错百熙老弟你编印的教科书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内容详实、知识齐备,自从光绪二十四年冬由敝馆推出以来,七年之间,风靡大江南北。东起江浙、西到川贵,北至直隶、南至两广,凡是新式学堂,用我们讲义的十居八九宝大人在折子里也承认,我们编印的各种讲义‘宗旨不诡,繁简合宜,颇足以资采用’。
“虽然无论在内容编写上,还是在印刷质量上,我们都超出一筹,但我们却有一个极大的弊端:我们商务印书馆是私人出版机构。相比之下,其他几家的讲义,不是直隶学校司编写的,就是湖北官立学堂所印制。如果由编译处或学部来审定的话,我怕其中会有猫腻儿”
孙元起点点头:“不得不防啊”
夏瑞芳道:“我们能接受的结果是,要么朝廷不审定,维持现状;要么审定时,让经世大学的先生们参与其中,保证公平”
孙元起的意思也是这样。不过夏瑞芳此次前来,肯定不会只是让自己知道这件事,恐怕还想让自己去达成这个结果吧?要知道叔祖父孙家鼐老大人现在还是学务大臣,近水楼台先得月嘛
这件事对自己有利,对全国大部分学子也是利大于弊,故而孙元起非常乐意促成这件事情。次日一大早,孙元起便进城拜谒老大人。
自从年初以来,老大人便经常觉得体内不太平和,时常请假修养,动辄数月。毕竟已经年近八十高龄,老大人也想致仕回家安度晚年,一来慈禧还需要状元和帝师装点门面,二来寿州孙氏这个大家族还需要人立在朝中,所以他只有苦苦支撑。
如今已经是十月中旬,北京秋高气爽,老大人的身体也大有起色。走进院子的时候,他老人家正躺在藤椅上,享受着秋日的暖阳。
磕头请安后,孙元起没有遮掩,和盘托出自己的来意,希望老大人能点头答应:要么朝廷不审定,要么审查时公正。
老大人眯缝着眼睛,好像要在和煦的阳光里睡去,然而他并没有睡,半天才说道:“这件事,你不要搀和进去。”。
更多到,地址
一二九、桃李栽来几度春
对于清政府一系列的机构变动,作为旁观者,孙元起很多时候是抱着隔岸观火的态度。
比如设立巡警部,约略类似于今天的公安部。经世大学偏处城外,虽然校门外有百十来户人家,可油水太少,估计一时半会儿巡警部也不会在这里设置分支机构。学校附近多是校工,校园里面师生素质更不用说,还有保安日常巡逻,事实上也用不着巡警。
至于考察政治馆,和孙元起、经世大学八竿子都打不着,懒得去理会。
惟有学部的设置,让孙元起颇为关注。
所谓的学部,约等于是现今的教育部。在戊戌变法之前,中国的教育管理和考试选拔,主要由礼部负责。对应到地方上,省里是学政,府里是教授、训导,州里学正、训导,县里教谕、训导,都是专门的官员负责。
维新变法时,有项主张便是“废科举,兴学堂”,期间除了在京城兴办京师大学堂外,地方上中小学堂--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学堂是个新事物,需要政府监管,在那个万事毕举的时候,无暇仔细考量,便随意设立了“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一职,兼管全国学务事宜。这首任管学大臣,便是叔祖父孙家鼐老大人。
庚子国变后,慈禧老太婆从西安回銮,痛定思痛,开始推行新政。新政之一,便是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11月设立学务处,统辖全国学务。至于京师大学堂,则另设总监督,隶属于学务处。第一任学务大臣有三位,不过这三人孙元起都认识:除了孙家鼐老大人外,还有张百熙、荣庆。张百熙找自己帮过忙,荣庆则是现在的顶头上司。
这时候,全国的教育是被劈成两块:传统教育和科举考试归礼部,新式教育归学务处。到了今年九月份,袁世凯等人上奏,请求废除科举,推广学堂。慈禧老太婆眼看科举考试如明日黄花,再也不能适应当今的国内外发展形势,便顺水推船,允了这封折子。这样一来,礼部便几乎没有管辖教育的权利了,只剩下学务处一家独大。
有鉴于此,老太婆再次下令:以后各省学政专门管理学堂事务,而学政绩效归学务大臣考核,毋庸再隶属于礼部。至此,礼部彻底从教育口退出,学务处已经成为实际上的教育部,只欠一个明确的说法。
在五大臣遇刺的十多天后,山西学政宝熙上了封奏折,认为以学务处统辖全国各省学务,有点儿名不正言不顺,请求该学务处为学部。慈禧老奶奶把这个折子转给了政务处、学务大臣,让他们先行商议,拿出个意见来。
在孙元起看来,这是水到渠成,换块牌子的事儿,哪还用政务处、学务大臣来会商?直接写个“准”字不就得了只是以后管自己的婆婆,除了外务部,又增加了学部。而且不知道学部尚书会不会新官上任三把火,故意来找自己的麻烦。
在孙元起从《申报》上看到这则消息的第二天,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夏瑞芳敲响了校长室的房门。
孙元起见是夏瑞芳,连忙起身迎接:“粹芳兄,好久不见,你几时到的北京?来之前应该说一声,小弟也好去车站恭迎啊”
上次见夏瑞芳,还是取道上海赴美国的时候,转眼已经一年有半,确实是“好久不见”。虽然没有见面,不过因为书稿复印和稿酬结算的事情,两人书信来往却是非常频繁。这些年来,经世大学在商务印书馆至少出版三四百种图书,光孙元起一人,几乎就有近二百种之多
寒暄已毕,夏瑞芳才正色说道:“百熙,愚兄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啊”
“这是哪里的话?你我二人,何分彼此?敬请道来”
“不知你看过最近山西学政宝熙宝大人上奏的折子没有?”
孙元起一愣神:“昨天刚在《申报》上看到,不是说设立学部的事儿么?怎么了?”
夏瑞芳从袖子里掏出几页纸,递给孙元起:“这是宝大人奏折的全文,请你过目。”
孙元起连忙接过,仔细阅读。这时候才知道宝熙奏折的全名是《奏为科举停后专办学堂,拟请设立学堂,并申明定章,择举切要办法三条,以一学制,而期成效,恭摺具陈,仰祈圣鉴事》。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奏请设立学部,为了达到效果,我想到三个重要办法。哪三个重要办法呢?
首先,学校老师应该是公务员编。在宝大人看来,如今各省学堂里面的老师都是聘任制的,跟学生一言不合,就想辞职走人,容易导致学生课业中断。如果变成公务员编,想来老师不会轻易辞职。
这么说来,宝大人思考问题还挺有现实意义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大中小学老师是事业编时,流动不是很频繁;一旦变成聘任制,那是更换千军如走马尤其是大学里面有名气的教授,跳来跳去,似乎就是奔着各个学校的安家费去的,一旦钱到手,立马准备跳到下一家,浑不管学生死活
其次,统一教科书。在原先给张百熙帮忙编学校章程的时候,孙元起明确写道:“现在政府没有能力统一编写规范的教科书,所以应该允许各个学堂自己编写教材,如果没有违碍,就应该可以印刷使用。私人编纂的教材,只要学堂认可,符合教科书的规范,也可以采用。”这样,就为经世大学的教科书合理化,找到了法律依据。张百熙见了,也没有修改。
宝大人在奏折里认为,有必要统一教科书。现在既然国家没有能力编写,就应该搜集全国范围内较为通用的教科书,由编译处统一审定,按照科目选择其中最优秀的,作为目前全国各个学堂的学习课本。等学部成立以后,储备足够的人才,再统一编写。
第…,则是统一学生的服装,类似于推广制式校服。这就没啥可讲的了。
读罢之后,孙元起心中了然:这第一点、第…,就凭清朝现今的国力,基本上没有实行的可能;而且夏瑞芳也不可能为了这个,就千里迢迢从上海过来找自己。关键是第二点,清政府既想做,又能做,还对经世大学和商务印书馆都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对商务印书馆的伤害,那是显而易见的。经世大学编译的教科书,已经占据商务印书馆销售额的九成以上。一旦学部确定别人家的课本作为全国学堂统一用书,商务印书馆绝对会丢掉半条命,不死也得残废
对于经世大学来说,商务印书馆的稿酬也是一块不小的经济来源,弃之可惜。再者,学部真要推荐一批不三不四的教材,再隔三差四来检查,你说,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
孙元起放下那几页纸,说道:“粹芳兄,你担心的应该是统一教科书的问题吧?”
夏瑞芳点点头:“没错百熙老弟你编印的教科书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内容详实、知识齐备,自从光绪二十四年冬由敝馆推出以来,七年之间,风靡大江南北。东起江浙、西到川贵,北至直隶、南至两广,凡是新式学堂,用我们讲义的十居八九宝大人在折子里也承认,我们编印的各种讲义‘宗旨不诡,繁简合宜,颇足以资采用’。
“虽然无论在内容编写上,还是在印刷质量上,我们都超出一筹,但我们却有一个极大的弊端:我们商务印书馆是私人出版机构。相比之下,其他几家的讲义,不是直隶学校司编写的,就是湖北官立学堂所印制。如果由编译处或学部来审定的话,我怕其中会有猫腻儿”
孙元起点点头:“不得不防啊”
夏瑞芳道:“我们能接受的结果是,要么朝廷不审定,维持现状;要么审定时,让经世大学的先生们参与其中,保证公平”
孙元起的意思也是这样。不过夏瑞芳此次前来,肯定不会只是让自己知道这件事,恐怕还想让自己去达成这个结果吧?要知道叔祖父孙家鼐老大人现在还是学务大臣,近水楼台先得月嘛
这件事对自己有利,对全国大部分学子也是利大于弊,故而孙元起非常乐意促成这件事情。次日一大早,孙元起便进城拜谒老大人。
自从年初以来,老大人便经常觉得体内不太平和,时常请假修养,动辄数月。毕竟已经年近八十高龄,老大人也想致仕回家安度晚年,一来慈禧还需要状元和帝师装点门面,二来寿州孙氏这个大家族还需要人立在朝中,所以他只有苦苦支撑。
如今已经是十月中旬,北京秋高气爽,老大人的身体也大有起色。走进院子的时候,他老人家正躺在藤椅上,享受着秋日的暖阳。
磕头请安后,孙元起没有遮掩,和盘托出自己的来意,希望老大人能点头答应:要么朝廷不审定,要么审查时公正。
老大人眯缝着眼睛,好像要在和煦的阳光里睡去,然而他并没有睡,半天才说道:“这件事,你不要搀和进去。”。
更多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