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章 顺水推舟(一)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太宗将高句丽进献之两美女赏赐给陈子明一事着实颇为的古怪,朝野间乱议自是难免,然则陈子明本人却是根本不为所动,哪怕是同僚们善意的玩笑,陈子明也自嬉笑而对,浑然就没事人一般,至于与高句丽的谈判么,该如何照旧如何,压根儿就没半点拿人手软之宽仁,最终结果么,自然是不欢而散了之,当然了,太宗倒是没让高句丽使节团平白走上一趟,备了几匹马、几张弓当成礼物,赠送给了高藏王与渊盖苏文,勉强算是礼尚往来罢了,只是大唐备战的脚步却是没半点的放缓,不止是江南造船厂的造船行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水手招募等事宜也在紧着进行之中,太宗更是再次下了猛士诏,招募朝野勇士入伍备战,一举荡平高句丽之决心尽显无遗。
今秋的大唐可谓是个外交年,这不,高句丽使节团前脚才刚离京,又一支规模庞大的使节团赶到了京师——波斯王子卑路斯奉其父耶兹底格德三世之命,携带国书前来大唐朝拜,并祈求大唐出兵援助,以抵挡阿拉伯人一浪高过一浪的攻击,而这,已是波斯王朝第三次派人前来向大唐求援了,前两回,太宗皆以路远为由,拒绝了波斯方面的要求,这一次似乎也不会例外,毕竟太宗眼下最着紧的是要征服高句丽,至于远在万里之外的波斯么,显然不会在太宗的考虑范围之内,朝野间对此大体上都已是有了共识,唯一稍显奇怪的是太宗并未急着接见波斯使节团,将之安置在礼部的客舍处后,接连数日都不曾有所表示。
“殿下明鉴,下官今日请您来,要谈的便是波斯使节团到访一事。”
朝野间对波斯使节团到访一事少有关切,可陈子明却是极为重视,专程将李恪请到了密宅,寒暄一毕,便即开门见山地道出了主题。
“哦?莫非其中有甚变故么?”
李恪如今虽是闲散亲王一个,可消息却并不闭塞,自是知晓波斯使节团到来的事儿,不过么,他对此却是并未放在心上,左右有着前两次的前例在,他并不以为太宗会同意波斯人的请求,然则此际一听陈子明这般说法,李恪的眉头自不免便为之一皱,紧着便出言追问了一句道。
“殿下误会了,变故倒是不致于,波斯之地虽算是紧要之处,奈何离我大唐万里之遥,确是难以派军前去,至少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大唐纵使有心,也难为力哉,此乃条件所限,自无可争议处,然,现如今不战,不代表将来也不可战,故,在此事的处置上,当须得留有余地才是。”
对于太宗并未及时接见波斯使节团一事,陈子明心中其实已有了些猜测,不过么,他却并不急着说破,仅仅只是就事论事地澄清了几句道。
“余地?唔,子明之意是……”
李恪在开疆辟土的雄心上并不比太宗来得低,之所以一直不曾表现出来,不过是没有机会罢了,而今,一听陈子明有意在波斯帝国一事上出手,当即便来了兴致,只是一想到波斯与大唐之间那茫茫之距离,李恪自不免便有些犹豫了起来,这便试探着问出了半截子的话来。
“殿下是知道的,下官别无甚太多的兴趣爱好,唯乐收集方方面面之趣闻耳,往昔也自没少与波斯巨贾畅谈,对该国之拜火教乃至大食人的清真教皆有所了解,前者倒也就罢了,不过是崇物教而已,其教徒行事风格虽与我中原之道、佛两教有所差别,却也不过是大差不差耳,而后者则不然,该教之教徒狂热偏执,视非其教徒者皆为异类,若其教只是自己关起门来闹着玩,那倒也与人无碍,偏偏大食以教立国,攻掠成性,实非善邻也,今,离我大唐虽尚远,然,却是不得不防焉。”
陈子明本人不信教,可也不歧视宗教,在他看来,无论是宣扬独善其身的道家还是普度天下的佛教,都能算得上是导人向善的教义,于统治阶层来说,利弊可谓各半,既不必去打压,也用不着去提倡,但消能控制住其影响,不给宗教以乱国之机会,那也就足够了的,可对于清真教,陈子明却是有着极大的警惕心理,没旁的,概因该教的教义在目下这等阶段,实在是太过偏激了些,自是不宜放纵其做大了去,当然了,这并非陈子明打算插手波斯与大食之战的根本原因,真正核心之处其实是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哪怕眼下之科技水平根本无法充分利用那些资源,可为了后世子孙着想,陈子明还是乐意在中东布局上一番的,倘若后世子孙有能力也有雄心,终归是能将手伸进中东之地的,他要做的不过就是给后世子孙留下个进军的机会罢了。
“嗯,若真如子明所言,此事确是须得谨慎些才是,只是眼下局势如此,我大唐虽有心,却恐也无力向西,却又当如何应对方好?”
李恪对陈子明的能力与为人,都有着绝对的信任,此际听得陈子明如此说法,也自深信不疑,只是说到具体之部署么,李恪还真就有些个茫无头绪的,无奈之下,也只能是又将问题丢给了陈子明。
“诚如殿下所言,如今之局势下,我大唐断无出兵之可能,非不愿,实难为也,然,给予波斯人一些支持却还是办得到的,窃以为且从工部诸工坊里调出些军械,以支援波斯人接着跟大食人打下去,若是能拖到我大唐腾出手来向西拓展,事尤可为,纵使不能,多伤大食人几分元气也是好的,而我大唐所费的不过就是些兵刀弓弩罢了,断不致影响到对高句丽之征伐,想来陛下也自不会不允。”
大唐眼下确实无法出兵,不止是因对高句丽的战事还在持续之中,更为关键的是西突厥还盘踞在天山南北,可待得大唐灭掉了西突厥,国土立马便离波斯不远了,中间只隔着个吐火罗(今之阿富汗),到那时,势必要与强大起来的大食帝国有所冲突,这会儿多给波斯人一些支持,将来大唐要将手伸进中东也就能少上些麻烦,这等下小本而能得大利之事,于陈子明来说,自是没有不干之理。
“善,子明只管放手安排了去,小王自当竭力支持。”
自打陈子明改革了工部诸多工坊的生产流程之后,兵器工坊的产能已是高得惊人,远远超出了目下唐军之所需,实际上,大部分的工坊都只是在半速运转而已,加之因着煤铁联合体的大兴,钢铁产量远超历朝历代,换而言之,拿出部分军械支持波斯,于眼下的大唐来说,毫无难度可言,李恪自不会有甚异议可言。
“殿下此言差矣,不是下官要如何安排,而是殿下须得有所准备才是。”
一听李恪此言,陈子明不由地便笑了起来,意有所指地点了一句道。
“这……”
听得陈子明此言蹊跷,李恪不由地便是一愣,隐约间似乎想到了些关窍,却又不敢肯定,也就只能是狐疑地望向了陈子明,静候陈子明能给出个合理的解释来。
“陛下既是有意让殿下再度监国,然,终归须得寻个由头罢,而今,波斯使节团来访一事恰得其便,但消殿下能处置得当,陛下也就能顺水推舟上一番,群臣们也自能接受无虞也。”
陈子明并未卖甚关子,笑着便将个中之蹊跷解释了一番,当即便令李恪的眼神陡然为之一亮。
“多谢子明提点,小王知道该如何做了。”
一想到能再次监国,李恪的心情自是激动得很,也自不会有甚异议,兴奋奋地便搓起了手来……
“恪儿啊,那波斯国已是第三回派人来求援了,依你看来,朕当如何应之方好?”
果然不出陈子明之所料,次日一早,李恪照着晨昏定省的规矩入宫请安,行礼方毕,太宗便已是一派随意状地发问了一句道。
“回父皇的话,儿臣以为波斯离我大唐万里之遥,其间沙漠处处,实难出兵相援,然,其国一向与我大唐交好,坐视不理也自不妥,且,据儿臣了解,攻波斯甚急之大食国实非善类,其国以教立国,行事每多偏激,攻掠心甚烈,非善邻也,故,为将来计,当不宜让其做大。”
这一听太宗问起了波斯使节团求援一事,李恪暗自感慨陈子明算计无双之余,也自不敢稍有怠慢,忙按着陈子明事先之交待,谨慎地进言了一番。
“哦?恪儿何以知大食国之事哉?”
不出兵援助乃是定策,不是不愿,实是不能耳,尽管一直不曾对外公布,可太宗在心中已是有所决断了的,之所以问一下李恪的意见,本意么,还真就是像陈子明所猜测的那般,是要先跟李恪交待上一番,而后让其在廷议时有所表现的,然则太宗却是没想到李恪会另有谋算,讶异之余,好奇心自也就大起了……
太宗将高句丽进献之两美女赏赐给陈子明一事着实颇为的古怪,朝野间乱议自是难免,然则陈子明本人却是根本不为所动,哪怕是同僚们善意的玩笑,陈子明也自嬉笑而对,浑然就没事人一般,至于与高句丽的谈判么,该如何照旧如何,压根儿就没半点拿人手软之宽仁,最终结果么,自然是不欢而散了之,当然了,太宗倒是没让高句丽使节团平白走上一趟,备了几匹马、几张弓当成礼物,赠送给了高藏王与渊盖苏文,勉强算是礼尚往来罢了,只是大唐备战的脚步却是没半点的放缓,不止是江南造船厂的造船行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水手招募等事宜也在紧着进行之中,太宗更是再次下了猛士诏,招募朝野勇士入伍备战,一举荡平高句丽之决心尽显无遗。
今秋的大唐可谓是个外交年,这不,高句丽使节团前脚才刚离京,又一支规模庞大的使节团赶到了京师——波斯王子卑路斯奉其父耶兹底格德三世之命,携带国书前来大唐朝拜,并祈求大唐出兵援助,以抵挡阿拉伯人一浪高过一浪的攻击,而这,已是波斯王朝第三次派人前来向大唐求援了,前两回,太宗皆以路远为由,拒绝了波斯方面的要求,这一次似乎也不会例外,毕竟太宗眼下最着紧的是要征服高句丽,至于远在万里之外的波斯么,显然不会在太宗的考虑范围之内,朝野间对此大体上都已是有了共识,唯一稍显奇怪的是太宗并未急着接见波斯使节团,将之安置在礼部的客舍处后,接连数日都不曾有所表示。
“殿下明鉴,下官今日请您来,要谈的便是波斯使节团到访一事。”
朝野间对波斯使节团到访一事少有关切,可陈子明却是极为重视,专程将李恪请到了密宅,寒暄一毕,便即开门见山地道出了主题。
“哦?莫非其中有甚变故么?”
李恪如今虽是闲散亲王一个,可消息却并不闭塞,自是知晓波斯使节团到来的事儿,不过么,他对此却是并未放在心上,左右有着前两次的前例在,他并不以为太宗会同意波斯人的请求,然则此际一听陈子明这般说法,李恪的眉头自不免便为之一皱,紧着便出言追问了一句道。
“殿下误会了,变故倒是不致于,波斯之地虽算是紧要之处,奈何离我大唐万里之遥,确是难以派军前去,至少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大唐纵使有心,也难为力哉,此乃条件所限,自无可争议处,然,现如今不战,不代表将来也不可战,故,在此事的处置上,当须得留有余地才是。”
对于太宗并未及时接见波斯使节团一事,陈子明心中其实已有了些猜测,不过么,他却并不急着说破,仅仅只是就事论事地澄清了几句道。
“余地?唔,子明之意是……”
李恪在开疆辟土的雄心上并不比太宗来得低,之所以一直不曾表现出来,不过是没有机会罢了,而今,一听陈子明有意在波斯帝国一事上出手,当即便来了兴致,只是一想到波斯与大唐之间那茫茫之距离,李恪自不免便有些犹豫了起来,这便试探着问出了半截子的话来。
“殿下是知道的,下官别无甚太多的兴趣爱好,唯乐收集方方面面之趣闻耳,往昔也自没少与波斯巨贾畅谈,对该国之拜火教乃至大食人的清真教皆有所了解,前者倒也就罢了,不过是崇物教而已,其教徒行事风格虽与我中原之道、佛两教有所差别,却也不过是大差不差耳,而后者则不然,该教之教徒狂热偏执,视非其教徒者皆为异类,若其教只是自己关起门来闹着玩,那倒也与人无碍,偏偏大食以教立国,攻掠成性,实非善邻也,今,离我大唐虽尚远,然,却是不得不防焉。”
陈子明本人不信教,可也不歧视宗教,在他看来,无论是宣扬独善其身的道家还是普度天下的佛教,都能算得上是导人向善的教义,于统治阶层来说,利弊可谓各半,既不必去打压,也用不着去提倡,但消能控制住其影响,不给宗教以乱国之机会,那也就足够了的,可对于清真教,陈子明却是有着极大的警惕心理,没旁的,概因该教的教义在目下这等阶段,实在是太过偏激了些,自是不宜放纵其做大了去,当然了,这并非陈子明打算插手波斯与大食之战的根本原因,真正核心之处其实是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哪怕眼下之科技水平根本无法充分利用那些资源,可为了后世子孙着想,陈子明还是乐意在中东布局上一番的,倘若后世子孙有能力也有雄心,终归是能将手伸进中东之地的,他要做的不过就是给后世子孙留下个进军的机会罢了。
“嗯,若真如子明所言,此事确是须得谨慎些才是,只是眼下局势如此,我大唐虽有心,却恐也无力向西,却又当如何应对方好?”
李恪对陈子明的能力与为人,都有着绝对的信任,此际听得陈子明如此说法,也自深信不疑,只是说到具体之部署么,李恪还真就有些个茫无头绪的,无奈之下,也只能是又将问题丢给了陈子明。
“诚如殿下所言,如今之局势下,我大唐断无出兵之可能,非不愿,实难为也,然,给予波斯人一些支持却还是办得到的,窃以为且从工部诸工坊里调出些军械,以支援波斯人接着跟大食人打下去,若是能拖到我大唐腾出手来向西拓展,事尤可为,纵使不能,多伤大食人几分元气也是好的,而我大唐所费的不过就是些兵刀弓弩罢了,断不致影响到对高句丽之征伐,想来陛下也自不会不允。”
大唐眼下确实无法出兵,不止是因对高句丽的战事还在持续之中,更为关键的是西突厥还盘踞在天山南北,可待得大唐灭掉了西突厥,国土立马便离波斯不远了,中间只隔着个吐火罗(今之阿富汗),到那时,势必要与强大起来的大食帝国有所冲突,这会儿多给波斯人一些支持,将来大唐要将手伸进中东也就能少上些麻烦,这等下小本而能得大利之事,于陈子明来说,自是没有不干之理。
“善,子明只管放手安排了去,小王自当竭力支持。”
自打陈子明改革了工部诸多工坊的生产流程之后,兵器工坊的产能已是高得惊人,远远超出了目下唐军之所需,实际上,大部分的工坊都只是在半速运转而已,加之因着煤铁联合体的大兴,钢铁产量远超历朝历代,换而言之,拿出部分军械支持波斯,于眼下的大唐来说,毫无难度可言,李恪自不会有甚异议可言。
“殿下此言差矣,不是下官要如何安排,而是殿下须得有所准备才是。”
一听李恪此言,陈子明不由地便笑了起来,意有所指地点了一句道。
“这……”
听得陈子明此言蹊跷,李恪不由地便是一愣,隐约间似乎想到了些关窍,却又不敢肯定,也就只能是狐疑地望向了陈子明,静候陈子明能给出个合理的解释来。
“陛下既是有意让殿下再度监国,然,终归须得寻个由头罢,而今,波斯使节团来访一事恰得其便,但消殿下能处置得当,陛下也就能顺水推舟上一番,群臣们也自能接受无虞也。”
陈子明并未卖甚关子,笑着便将个中之蹊跷解释了一番,当即便令李恪的眼神陡然为之一亮。
“多谢子明提点,小王知道该如何做了。”
一想到能再次监国,李恪的心情自是激动得很,也自不会有甚异议,兴奋奋地便搓起了手来……
“恪儿啊,那波斯国已是第三回派人来求援了,依你看来,朕当如何应之方好?”
果然不出陈子明之所料,次日一早,李恪照着晨昏定省的规矩入宫请安,行礼方毕,太宗便已是一派随意状地发问了一句道。
“回父皇的话,儿臣以为波斯离我大唐万里之遥,其间沙漠处处,实难出兵相援,然,其国一向与我大唐交好,坐视不理也自不妥,且,据儿臣了解,攻波斯甚急之大食国实非善类,其国以教立国,行事每多偏激,攻掠心甚烈,非善邻也,故,为将来计,当不宜让其做大。”
这一听太宗问起了波斯使节团求援一事,李恪暗自感慨陈子明算计无双之余,也自不敢稍有怠慢,忙按着陈子明事先之交待,谨慎地进言了一番。
“哦?恪儿何以知大食国之事哉?”
不出兵援助乃是定策,不是不愿,实是不能耳,尽管一直不曾对外公布,可太宗在心中已是有所决断了的,之所以问一下李恪的意见,本意么,还真就是像陈子明所猜测的那般,是要先跟李恪交待上一番,而后让其在廷议时有所表现的,然则太宗却是没想到李恪会另有谋算,讶异之余,好奇心自也就大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