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秒记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上书房内,刘钧放下手里的试卷。
不满的摇头,“这就是你们出的今次科考试卷?朕三番五次说过,今年科考不考八股,你们都听到哪里去了?”
一众礼部官员全都低着头不敢出声。
之前皇帝让礼部准备今年科举的试卷,皇帝明言要废除八股的考试形式,改以贴经、默义、策论为主,但礼部官员们左思右想,觉得八股考试已经是一项运行百余年的成熟方式,便不想改,谁想到,这试卷送到皇帝面前,会引得皇帝如此不快。
“如果你们听不懂朕的话,那么可以告老回乡,没必要再留在朝廷。”刘钧十分不客气的道,“朕再重申一遍,这次是本朝第一次科举考试,禁止八股,以后也不准再用八股。”
刘钧从御案上抽出一个卷轴,扔到众官员面前。
“回去后,按这个式样出卷。”
礼部尚书弯腰捡起,打开来。
只见最前面的就是一道贴经,1。()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
1。道德。2礼仪3。法律4。社交
这既是贴经又不是,虽然与贴经一样,按前后文内容把空白处填空,可这道题考的不是任何儒家经典,不是出自四书也不是五经。
他接着往下看,2。案卷归档的主要内容有()。1。归档范围,2。归档时间,3。归档原则,4。归档要求。
许多道这样的填空题后,后面则是一些新的判断题。
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请在答题纸上相应的题号后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通常一件公文只有一个主送机关,防止多头主送。()
.。。
礼部尚书有些迷茫了,怎么一道跟四书五经也没关系?
他接着往下看。更迷茫了。
简答题(请在答题纸上作答。每小题5分,共15分)
1简述职业道德的含义。2简述以工代赈的含义。3简述“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的含义。
论述题(请在答题纸上作答,10分)
联系实际谈谈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和方法。
..
这都什么和什么啊?
写作题(请在答题纸上作答。15分)
某某县准备加固防洪河堤,由于钱粮不足,为此,需要向省府申请某某元的费用。
请你代该县向省府写一份请示。
答题要求,格式规范。要素完整,语言通顺,条理清楚,表达准确。
他又仔细看了下去,发现皇帝给的这张卷轴,里面的试题多样化,但总体上分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策论两科。
其中这个古怪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包含了五大部份内容,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和资料分析。
这些题目大多跟四书五经没什么关系,仅有少部份的内容与其有关。
不过卷轴后面很详细的写明了这五部份内容考试的用意。
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考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
数量关系主要测查报考者理解、把握事物间量化关系和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能力,主要涉及数据关系的分析、推理、判断、运算等。常见的题型有:数字推理、数学运算等。
判断推理主要测查报考者对各种事物关系的分析推理能力,涉及对图形、语词概念、事物关系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较、组合、演绎和归纳等。常见的题型有: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等。
资料分析主要测查报考者对各种形式的文字、图表等资料的综合理解与分析加工能力,这部分内容通常由统计性的图表、数字及文字材料构成。
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
这很多内容都是他这个老进士所不理解不明白的。
唯有策论,但还算唯一正常的。这上面也有一道策论题。
策论:《论语·八倄》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过去所谓夷狄,就是文化落后的边疆地区,孔子的思想是以文化为中心。凡没有文化的,称为夷狄,因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这四种族在当时是没有文化,非常野蛮。中国则称中夏、中原。是有文化的。
如楚国虽自称蛮夷,其后文明日进,中原诸侯与之会盟,则不复以蛮夷视之;而郑国本为诸夏,如行为不合义礼,亦视为夷狄。
孔子说那些蛮族落后地区的人。也有有君主、酋长。但光有形态,没有文化,不如夏朝、殷商,虽然国家亡了,但历史上的精神,永垂万古,因为它有文化。
所以我们知道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国家不怕亡国,亡了国还有办法复国,如果文化亡了,则从此永不翻身。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夏朝虽然亡了,但夏朝的文化,一直流传下来。
题目:材料中的文化一说,耐人寻味。请你依据自己的心得理解,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给定材料,观点正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一千以上。
这道策问以论语中的一句圣人言做为题目,考的却是华夷、文化这样的重要内容,很有考点。这也算是整个试卷里,唯一还算让他满意的地方了。
可除了这道题,其它的都考的是些什么乱七八糟啊。
刘钧看出了礼部尚书的心思,道,“你们回去后好好研究下这张卷子,今年的乡试、会试都要按此卷出题,绝不允许再考八股制艺。你们可以适当的加一些圣人经典考题进去,但只能最多点到试卷分数的三成。”
不顾这些礼部官员们的惊讶,刘钧继续道,“今年科举,乡试,按省划片考试,各省乡试今年资格考试即科考录取数为六万人。”
此时全国的生员也就是秀才大约有六十余万,秀才们参加乡试之前,得先参加科试,也就是乡试资格考试。须取得乡试资格,才能参加乡试考举人。
现在刘钧给出一个科试录取人数,六万,意味着科试的录取率为百分之十。
“今年各省乡试总录取三千人。”
这意味着今年将产生三千名新科举人,这个数字远高于明朝历届,一般明朝时每届录取的举人也就在一千四五百人左右,刘钧直接翻了一倍。但六万人中录取三千人,这是百分之五的录取率。
全国录取三千名新科举人看起来不少,但刘钧又加了一条,这些录取名额按省划划分,每省百余人。
这样一来,如东南的那些文化比较发达的大省,如浙江和江北江南江西福建诸省,就会很吃亏。因为三千个举人名额是平摊到各省的。
不过考虑到现在省份比较多,好多新设的省根本没什么人,因此刘钧把全国划为分七大考区。
分为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七大考区。每个考区有四百余个名额。
“今科会试,将录取六百名进士。”
今年乡试会新录取三千名举人,但原来考上的举人,也会继续参加考试,因此会试参考的举人会很多,最少也有五六千人。
刘钧在提高了举人的录取率后,也把进士的录取率提升了。
反正现在不比不明朝,别说考上秀才,就是考上举人、进士,也不会有什么优免特权,如今是官绅一体纳粮时代,就算是官员也得照章纳税,因此就钧不在乎多录取千八百的举人进士,反正也不要成本。
而且刘钧也有意想要从科举中选出一批优秀的人才,经过培养后,用来取代那些并不合格的现任官员。
“会试考试,到时则按南北中三区取卷,各考区各取二百名。”
明代时,就因为南北地方的文化水平差异,出现过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长期垄断录取名额的现象,甚至还在朱元璋时期发生过南北榜的事件,第一次录取的进士,全是南方人,引发北方士人大为不满,激化了南北地区矛盾,迫使朱元璋不得不采用铁腕手段处置此事。
后来便采用分地区取进士的南北卷,规定南卷取十分之六,北卷取十分之四,后来,又从中分出了中卷。
这个南北卷中制度,就是为了平衡地方文化差异,保证国家的科举取士最后取的全是南方人。
现在刘钧更干脆一点,乡试划分为七大考区,而会试考试,则分南北中三卷取士。
所有的士子按照各自的籍贯在相应的考区报考参举。
这样一来,虽然选取的六百名进士,不会是全国成绩最好的六百人,但选官员,又不是选科学家,并不一定要成绩最好的,兼顾公平,这相当重要,毕竟科举取士,选出来的都是未来的朝廷官员。
(未完待续。)
PS: 求票票!谢谢因为了解.、我肥逍遥、我爱我姐我弟、栎阳樾诸位的支持,谢谢!
一秒记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上书房内,刘钧放下手里的试卷。
不满的摇头,“这就是你们出的今次科考试卷?朕三番五次说过,今年科考不考八股,你们都听到哪里去了?”
一众礼部官员全都低着头不敢出声。
之前皇帝让礼部准备今年科举的试卷,皇帝明言要废除八股的考试形式,改以贴经、默义、策论为主,但礼部官员们左思右想,觉得八股考试已经是一项运行百余年的成熟方式,便不想改,谁想到,这试卷送到皇帝面前,会引得皇帝如此不快。
“如果你们听不懂朕的话,那么可以告老回乡,没必要再留在朝廷。”刘钧十分不客气的道,“朕再重申一遍,这次是本朝第一次科举考试,禁止八股,以后也不准再用八股。”
刘钧从御案上抽出一个卷轴,扔到众官员面前。
“回去后,按这个式样出卷。”
礼部尚书弯腰捡起,打开来。
只见最前面的就是一道贴经,1。()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
1。道德。2礼仪3。法律4。社交
这既是贴经又不是,虽然与贴经一样,按前后文内容把空白处填空,可这道题考的不是任何儒家经典,不是出自四书也不是五经。
他接着往下看,2。案卷归档的主要内容有()。1。归档范围,2。归档时间,3。归档原则,4。归档要求。
许多道这样的填空题后,后面则是一些新的判断题。
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请在答题纸上相应的题号后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通常一件公文只有一个主送机关,防止多头主送。()
.。。
礼部尚书有些迷茫了,怎么一道跟四书五经也没关系?
他接着往下看。更迷茫了。
简答题(请在答题纸上作答。每小题5分,共15分)
1简述职业道德的含义。2简述以工代赈的含义。3简述“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的含义。
论述题(请在答题纸上作答,10分)
联系实际谈谈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和方法。
..
这都什么和什么啊?
写作题(请在答题纸上作答。15分)
某某县准备加固防洪河堤,由于钱粮不足,为此,需要向省府申请某某元的费用。
请你代该县向省府写一份请示。
答题要求,格式规范。要素完整,语言通顺,条理清楚,表达准确。
他又仔细看了下去,发现皇帝给的这张卷轴,里面的试题多样化,但总体上分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策论两科。
其中这个古怪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包含了五大部份内容,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和资料分析。
这些题目大多跟四书五经没什么关系,仅有少部份的内容与其有关。
不过卷轴后面很详细的写明了这五部份内容考试的用意。
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考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
数量关系主要测查报考者理解、把握事物间量化关系和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能力,主要涉及数据关系的分析、推理、判断、运算等。常见的题型有:数字推理、数学运算等。
判断推理主要测查报考者对各种事物关系的分析推理能力,涉及对图形、语词概念、事物关系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较、组合、演绎和归纳等。常见的题型有: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等。
资料分析主要测查报考者对各种形式的文字、图表等资料的综合理解与分析加工能力,这部分内容通常由统计性的图表、数字及文字材料构成。
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
这很多内容都是他这个老进士所不理解不明白的。
唯有策论,但还算唯一正常的。这上面也有一道策论题。
策论:《论语·八倄》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过去所谓夷狄,就是文化落后的边疆地区,孔子的思想是以文化为中心。凡没有文化的,称为夷狄,因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这四种族在当时是没有文化,非常野蛮。中国则称中夏、中原。是有文化的。
如楚国虽自称蛮夷,其后文明日进,中原诸侯与之会盟,则不复以蛮夷视之;而郑国本为诸夏,如行为不合义礼,亦视为夷狄。
孔子说那些蛮族落后地区的人。也有有君主、酋长。但光有形态,没有文化,不如夏朝、殷商,虽然国家亡了,但历史上的精神,永垂万古,因为它有文化。
所以我们知道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国家不怕亡国,亡了国还有办法复国,如果文化亡了,则从此永不翻身。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夏朝虽然亡了,但夏朝的文化,一直流传下来。
题目:材料中的文化一说,耐人寻味。请你依据自己的心得理解,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给定材料,观点正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一千以上。
这道策问以论语中的一句圣人言做为题目,考的却是华夷、文化这样的重要内容,很有考点。这也算是整个试卷里,唯一还算让他满意的地方了。
可除了这道题,其它的都考的是些什么乱七八糟啊。
刘钧看出了礼部尚书的心思,道,“你们回去后好好研究下这张卷子,今年的乡试、会试都要按此卷出题,绝不允许再考八股制艺。你们可以适当的加一些圣人经典考题进去,但只能最多点到试卷分数的三成。”
不顾这些礼部官员们的惊讶,刘钧继续道,“今年科举,乡试,按省划片考试,各省乡试今年资格考试即科考录取数为六万人。”
此时全国的生员也就是秀才大约有六十余万,秀才们参加乡试之前,得先参加科试,也就是乡试资格考试。须取得乡试资格,才能参加乡试考举人。
现在刘钧给出一个科试录取人数,六万,意味着科试的录取率为百分之十。
“今年各省乡试总录取三千人。”
这意味着今年将产生三千名新科举人,这个数字远高于明朝历届,一般明朝时每届录取的举人也就在一千四五百人左右,刘钧直接翻了一倍。但六万人中录取三千人,这是百分之五的录取率。
全国录取三千名新科举人看起来不少,但刘钧又加了一条,这些录取名额按省划划分,每省百余人。
这样一来,如东南的那些文化比较发达的大省,如浙江和江北江南江西福建诸省,就会很吃亏。因为三千个举人名额是平摊到各省的。
不过考虑到现在省份比较多,好多新设的省根本没什么人,因此刘钧把全国划为分七大考区。
分为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七大考区。每个考区有四百余个名额。
“今科会试,将录取六百名进士。”
今年乡试会新录取三千名举人,但原来考上的举人,也会继续参加考试,因此会试参考的举人会很多,最少也有五六千人。
刘钧在提高了举人的录取率后,也把进士的录取率提升了。
反正现在不比不明朝,别说考上秀才,就是考上举人、进士,也不会有什么优免特权,如今是官绅一体纳粮时代,就算是官员也得照章纳税,因此就钧不在乎多录取千八百的举人进士,反正也不要成本。
而且刘钧也有意想要从科举中选出一批优秀的人才,经过培养后,用来取代那些并不合格的现任官员。
“会试考试,到时则按南北中三区取卷,各考区各取二百名。”
明代时,就因为南北地方的文化水平差异,出现过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长期垄断录取名额的现象,甚至还在朱元璋时期发生过南北榜的事件,第一次录取的进士,全是南方人,引发北方士人大为不满,激化了南北地区矛盾,迫使朱元璋不得不采用铁腕手段处置此事。
后来便采用分地区取进士的南北卷,规定南卷取十分之六,北卷取十分之四,后来,又从中分出了中卷。
这个南北卷中制度,就是为了平衡地方文化差异,保证国家的科举取士最后取的全是南方人。
现在刘钧更干脆一点,乡试划分为七大考区,而会试考试,则分南北中三卷取士。
所有的士子按照各自的籍贯在相应的考区报考参举。
这样一来,虽然选取的六百名进士,不会是全国成绩最好的六百人,但选官员,又不是选科学家,并不一定要成绩最好的,兼顾公平,这相当重要,毕竟科举取士,选出来的都是未来的朝廷官员。
(未完待续。)
PS: 求票票!谢谢因为了解.、我肥逍遥、我爱我姐我弟、栎阳樾诸位的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