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六年是多事之秋:朝廷完了,皇上还有;革命刚停,又二次革命;民国开始,就枪炮不断。但是上海市面大不一样了:六年前到过上海的人,现在会认不得路。
而且,清朝一倒,帮会从地下升到地上,1913年春末,势力大盛。
五月,黄佩玉在洪门开的老顺茶楼开堂招徒。已经是革命之后,满堂人依然是长衫,只是发式各异,有的人剪着短发,有的人留发到齐耳根。
这还是上海洪门史上第一次开门收徒,不像在前清政府虎视眈眈之下,事事得瞒着官府,至少打通关节,让官府佯作不知。现在是民国,结社自由,可以无忌惮地公开设堂。
茶楼正厅宽大,案上点着五支大香烛。桌下还有一排香烛,两头都用红纸包着。香烟缭绕,气氛庄严,麻子师爷两鬓灰白,显出年龄来了。他一身蓝底青花缎袍子,套了一件马褂,穿着黑呢鞋,主持开堂仪式,唱颂词。
黄佩玉也是一身袍子,只不过他那件马褂上面有寿字团,人比六年前更精神,红光满面,坐在一把太师椅上,三爷和老五等人各坐两旁。看着同门兄弟都到场,师爷高呼:
“开山门。”
那些等候在厅门外的兄弟们手捧红帖,前前后后进入堂里。师爷诵唱洪门代代相传的开山门诗颂:
今逢吉日香堂开,
英雄济济赴会来。
异姓兄弟来结拜,
胜似同胞共母胎。
众兄弟应和最后一句:“胜似同胞共母胎。”再向黄佩玉磕头。师爷继续诵唱:
“开香。”
“下跪。”
“启问。”
黄佩玉清了清喉咙,眼睛威严地全厅扫了一圈,才问道:“你们是自愿入帮,还是有人教你们入帮?”
“入帮自心情愿。”那些跪着的人回答。
“帮规如铁,违犯帮规,铁面无私,晓得吗?”
“甘受约束,誓守帮规。”
全部程序过完,礼成开宴,直到半夜才宴罢。黄佩玉和师爷这才步入大亮着灯的茶楼后厅。黄佩玉喜欢老顺茶楼这儿的环境,地处泥城桥,来往交通方便。他就把这儿当成洪门做事会客的场所,自认为比常力雄拿妓院做会所尊严得多。
说实话,他从心里看不上常力雄,那种草莽英雄作风早晚自取其祸。最主要的是,他自己吃政治饭出身,明白政治是假货,高唱主义的政客只是利用帮会。这个常力雄真的信奉反清复明,最后送了性命。
黄佩玉脱掉袍服,里面是西式的衬衫、背带裤、皮鞋。他拿起桌上的大炮台香烟,一直等在室内的一个妖冶的女人伸出手来,给他按打火机。他看着那女人戴着珠链的白皙脖颈,若有所思。师爷坐在椅子上,端起一杯茶水。黄佩玉吸了一口烟,朝女人挥挥手:“你先离开,我要找人说事。”
女人顺从地走了。
“六姨太刚来,怎么走了?”三爷进门来问。
“女人在这儿碍手碍脚的,以前洪门里什么金凤银凤的,只能坏事。我不喜欢有女人搅进来。当年常爷,就是太看重女人。”黄佩玉停了话,突然意识到这些人原来都是常力雄的手下,现在虽然因为有钱可得,对他也忠心耿耿,但当着他们批评常力雄,等于说他们以前愚蠢。
于是,黄佩玉对师爷说:“洪门不再是秘密结社,入会的,反而少了勇猛之人。”他这是转批评为夸奖。
师爷点点头,“可不,都是生意场上的人物,至少也是店主。”
黄佩玉表示,时势变化,谁也做不得主。只是万一又要动刀动枪,无人可用。恐怕还得有意结纳工会领袖,将来劳资纠纷,我们两边有人,才好居中调停。
师爷对此策很赞同。他们正说着,余其扬跨进门。他已经完全不再像当年的小伙计,为了避祸,黄佩玉专门把他送去香港上了三年学。
他身穿西装,英俊洒脱,很像上海滩的买办。他现在能说一口过得去的英文,专门负责洪门与租界的外国人打交道。
“大鼻子怎么说?”黄佩玉问。
余其扬说:“这位新来的捕房总监,一定要上任三把火,严禁烟赌娼。”
“禁止?”黄佩玉转过头,惊奇地反问,“西洋国家自己没有禁止,到上海来禁止?”
余其扬苦笑,“对,他就是说要禁止。他还说,若黄先生在租界禁烟赌娼成功了,肯定推荐您继续担任工部局华董。”
“流氓!”黄佩玉愤怒地拂袖而起,面窗而立,听窗外细雨轻打着竹叶的声音。不听这外国主子的,这主子就要他下台,找个听话的中国人当华董——上海滩眼红他位置的人多得很。
洋人要做什么,他至少得装个百依百顺。这时他反而羡慕起那些政客,起码嘴上可以把打倒帝国主义喊得震天响。
“好好,外国流氓跟我玩,是给我面子,我们就玩。禁就禁!先禁娼——不,轰动一点,先禁唱!”他看着桌上新收门徒的名单,对余其扬说,“要闹,就闹得热闹一些。”
一点不错,她想,就是这个陆家嘴渡口。当年——六年前,她和新黛玉在这儿等着上渡船,隔着黄浦江看上海外滩。江那边的世界,充满了无穷尽的幻梦,那个十五岁的少女,有着每个少女都有的纯洁,纯洁得一文不值。就像这眼前的上海天空,没有川沙渔村那么蔚蓝,烟囱如林喷云吐雾,又怎么样?
跟着她来的几个农村衣着的少男少女,正激动地看着外滩景致,抢着说话。上轮渡的人扛着挑着行李,叫孩子叫亲娘的,喧嚷声一片。
她回过头训斥他们:“看好行头!这里人多手杂。上海是轮到你们享福的地方?”
看着他们冷静下来,她脸色才温和了些。
从黄浦江口,一直到江南造船厂,绵延几十里,每日轮回不停的国际船舶展览会,开了一百多年。世界上有几个港口,能像这样一线排开如此壮观场面?
不用说她手下那些刚从乡下来的少男少女,任何一个新来乍到的人,船行黄浦,从吴淞口一直到十六铺码头,都会惊心动魄地看上两个多小时。看这个大展览是绝大的享受——这海口之河,这世界走进中国的窄门,人工的钢铁奇景。
铁船庞大的铁壳边添油漆边生锈,远不如木壳篷帆的舟楫。上海本就是不自然的,它是人为的一切集中之地,是不自然的一个大堆集。
她到上海,就是把“自然”如晒黑的皮肤一样脱掉,做一个上海女人,就是变成人工斧凿的艺术。
现在她必须把这一切教给这些少男少女,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不自然中自在。
她转过脸来,背对江水。阳光正好照在她的身上,她举起手挡住阳光,眼睛还是眯起了一些:这是一个美貌的少妇,才二十出头。六年过去了,她长成了一个端庄优雅、个子修长、丰乳细腰的女子,依然那么引人注目。当时只是青春必定捎带的礼物,现在却是成熟的自然。
十六铺,东临黄浦江,是水陆货运交通中心,西接上海旧城城垣。
冬春未暖之时,却是航运淡季,那些轮船公司的售票员拉客人,也从码头拉到了这儿的菜场:
“乘‘朝日丸’,外送牙膏一支,肥皂一块。”
“买一张‘拉弗里’,送毛巾一条,枕头一对。”
不远处是个菜场,自清晨起,卖的与买的都吼着。人声鼎沸,喧闹得像个活鸡笼子。
她耐心地等着菜场早市空出来。人空了,气味依然:菜场充溢着腐酸臭味,满地狼藉,鱼腥的鳞片还粘在菜摊板上,捡菜叶的乞丐踩在黑乎乎的垃圾上,还在忙着。这是她的戏班开始摆场的时刻。每天这时候,她整个神经都会束立起来。她手下一批年轻徒弟,各施其责,摆起摊子,打锣的打锣,敲鼓的敲鼓,她站在中心。
她做村姑打扮,但一眼就看得出是这个班子领头的。她涂上口红,脸本来就水灵,加上几个假首饰,鬓光钗影。这扮相,吸引了许多行人。打起板鼓唱的都是浦东乡下的小调,号称“东乡调”。唱的歌词更让人驻足,很多人乐得大笑,又引来一些人:
瓜甜藕嫩是炎天,
小姐情郎趁少年。
纱橱鸳枕,双双并眠;
颠鸾倒凤,千般万般。
小阿姐道,
我搭情郎一夜做你十七八样风流阵,
好像栽了蚕条又插田。
摊前的一块旧旧的蓝布上,扔了一些铜板。
她唱累了,就让徒弟接着唱,自己靠在摊后,担忧地看着天色。
这边乌云聚集,另一头却亮得可怕,天斜斜歪歪。
突然下起雷阵雨,好不容易聚集的几十个观众统统跑散,戏班子只得赶快收起简单的行头,拾起观众在蓝布上扔下的几个铜板,躲进菜摊棚下。
她还在原地没有动,豆子大的雨点打在她的头脸上,眼光四周扫一圈的工夫,身上全是雨水。这春天尚开始,衣服淋湿贴着皮肤,又冷又不好受。徒弟们叫她,她似乎没有听见。
打着雨伞的行人从她身边走过去,看着这个不怕雨淋的怪人。坐在马车里的富家女趾高气扬,鄙弃地看着这个比叫花子好不了多少的唱花鼓的乡下人。不,她到上海来,不是为了忍受又一次侮辱的,不是为着考验自己的耐心的,更不甘心做一个街头卖唱者。这种摆地摊生意,上海俗称“敲白地”,比起走街串巷的跑筒子,还算高一等,但还是靠行人施舍,勉强混个半饥半饱。
她跺了一下脚,跑向菜摊棚,对在里面躲雨的徒弟们说:“今天不唱了,雨一停,你们先回客栈,不要乱走。”
她转头就走。几个小姑娘冒雨追上来叫:“你上哪里?”
“我去借钱,我们非进剧场子不可!”
这六年是多事之秋:朝廷完了,皇上还有;革命刚停,又二次革命;民国开始,就枪炮不断。但是上海市面大不一样了:六年前到过上海的人,现在会认不得路。
而且,清朝一倒,帮会从地下升到地上,1913年春末,势力大盛。
五月,黄佩玉在洪门开的老顺茶楼开堂招徒。已经是革命之后,满堂人依然是长衫,只是发式各异,有的人剪着短发,有的人留发到齐耳根。
这还是上海洪门史上第一次开门收徒,不像在前清政府虎视眈眈之下,事事得瞒着官府,至少打通关节,让官府佯作不知。现在是民国,结社自由,可以无忌惮地公开设堂。
茶楼正厅宽大,案上点着五支大香烛。桌下还有一排香烛,两头都用红纸包着。香烟缭绕,气氛庄严,麻子师爷两鬓灰白,显出年龄来了。他一身蓝底青花缎袍子,套了一件马褂,穿着黑呢鞋,主持开堂仪式,唱颂词。
黄佩玉也是一身袍子,只不过他那件马褂上面有寿字团,人比六年前更精神,红光满面,坐在一把太师椅上,三爷和老五等人各坐两旁。看着同门兄弟都到场,师爷高呼:
“开山门。”
那些等候在厅门外的兄弟们手捧红帖,前前后后进入堂里。师爷诵唱洪门代代相传的开山门诗颂:
今逢吉日香堂开,
英雄济济赴会来。
异姓兄弟来结拜,
胜似同胞共母胎。
众兄弟应和最后一句:“胜似同胞共母胎。”再向黄佩玉磕头。师爷继续诵唱:
“开香。”
“下跪。”
“启问。”
黄佩玉清了清喉咙,眼睛威严地全厅扫了一圈,才问道:“你们是自愿入帮,还是有人教你们入帮?”
“入帮自心情愿。”那些跪着的人回答。
“帮规如铁,违犯帮规,铁面无私,晓得吗?”
“甘受约束,誓守帮规。”
全部程序过完,礼成开宴,直到半夜才宴罢。黄佩玉和师爷这才步入大亮着灯的茶楼后厅。黄佩玉喜欢老顺茶楼这儿的环境,地处泥城桥,来往交通方便。他就把这儿当成洪门做事会客的场所,自认为比常力雄拿妓院做会所尊严得多。
说实话,他从心里看不上常力雄,那种草莽英雄作风早晚自取其祸。最主要的是,他自己吃政治饭出身,明白政治是假货,高唱主义的政客只是利用帮会。这个常力雄真的信奉反清复明,最后送了性命。
黄佩玉脱掉袍服,里面是西式的衬衫、背带裤、皮鞋。他拿起桌上的大炮台香烟,一直等在室内的一个妖冶的女人伸出手来,给他按打火机。他看着那女人戴着珠链的白皙脖颈,若有所思。师爷坐在椅子上,端起一杯茶水。黄佩玉吸了一口烟,朝女人挥挥手:“你先离开,我要找人说事。”
女人顺从地走了。
“六姨太刚来,怎么走了?”三爷进门来问。
“女人在这儿碍手碍脚的,以前洪门里什么金凤银凤的,只能坏事。我不喜欢有女人搅进来。当年常爷,就是太看重女人。”黄佩玉停了话,突然意识到这些人原来都是常力雄的手下,现在虽然因为有钱可得,对他也忠心耿耿,但当着他们批评常力雄,等于说他们以前愚蠢。
于是,黄佩玉对师爷说:“洪门不再是秘密结社,入会的,反而少了勇猛之人。”他这是转批评为夸奖。
师爷点点头,“可不,都是生意场上的人物,至少也是店主。”
黄佩玉表示,时势变化,谁也做不得主。只是万一又要动刀动枪,无人可用。恐怕还得有意结纳工会领袖,将来劳资纠纷,我们两边有人,才好居中调停。
师爷对此策很赞同。他们正说着,余其扬跨进门。他已经完全不再像当年的小伙计,为了避祸,黄佩玉专门把他送去香港上了三年学。
他身穿西装,英俊洒脱,很像上海滩的买办。他现在能说一口过得去的英文,专门负责洪门与租界的外国人打交道。
“大鼻子怎么说?”黄佩玉问。
余其扬说:“这位新来的捕房总监,一定要上任三把火,严禁烟赌娼。”
“禁止?”黄佩玉转过头,惊奇地反问,“西洋国家自己没有禁止,到上海来禁止?”
余其扬苦笑,“对,他就是说要禁止。他还说,若黄先生在租界禁烟赌娼成功了,肯定推荐您继续担任工部局华董。”
“流氓!”黄佩玉愤怒地拂袖而起,面窗而立,听窗外细雨轻打着竹叶的声音。不听这外国主子的,这主子就要他下台,找个听话的中国人当华董——上海滩眼红他位置的人多得很。
洋人要做什么,他至少得装个百依百顺。这时他反而羡慕起那些政客,起码嘴上可以把打倒帝国主义喊得震天响。
“好好,外国流氓跟我玩,是给我面子,我们就玩。禁就禁!先禁娼——不,轰动一点,先禁唱!”他看着桌上新收门徒的名单,对余其扬说,“要闹,就闹得热闹一些。”
一点不错,她想,就是这个陆家嘴渡口。当年——六年前,她和新黛玉在这儿等着上渡船,隔着黄浦江看上海外滩。江那边的世界,充满了无穷尽的幻梦,那个十五岁的少女,有着每个少女都有的纯洁,纯洁得一文不值。就像这眼前的上海天空,没有川沙渔村那么蔚蓝,烟囱如林喷云吐雾,又怎么样?
跟着她来的几个农村衣着的少男少女,正激动地看着外滩景致,抢着说话。上轮渡的人扛着挑着行李,叫孩子叫亲娘的,喧嚷声一片。
她回过头训斥他们:“看好行头!这里人多手杂。上海是轮到你们享福的地方?”
看着他们冷静下来,她脸色才温和了些。
从黄浦江口,一直到江南造船厂,绵延几十里,每日轮回不停的国际船舶展览会,开了一百多年。世界上有几个港口,能像这样一线排开如此壮观场面?
不用说她手下那些刚从乡下来的少男少女,任何一个新来乍到的人,船行黄浦,从吴淞口一直到十六铺码头,都会惊心动魄地看上两个多小时。看这个大展览是绝大的享受——这海口之河,这世界走进中国的窄门,人工的钢铁奇景。
铁船庞大的铁壳边添油漆边生锈,远不如木壳篷帆的舟楫。上海本就是不自然的,它是人为的一切集中之地,是不自然的一个大堆集。
她到上海,就是把“自然”如晒黑的皮肤一样脱掉,做一个上海女人,就是变成人工斧凿的艺术。
现在她必须把这一切教给这些少男少女,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不自然中自在。
她转过脸来,背对江水。阳光正好照在她的身上,她举起手挡住阳光,眼睛还是眯起了一些:这是一个美貌的少妇,才二十出头。六年过去了,她长成了一个端庄优雅、个子修长、丰乳细腰的女子,依然那么引人注目。当时只是青春必定捎带的礼物,现在却是成熟的自然。
十六铺,东临黄浦江,是水陆货运交通中心,西接上海旧城城垣。
冬春未暖之时,却是航运淡季,那些轮船公司的售票员拉客人,也从码头拉到了这儿的菜场:
“乘‘朝日丸’,外送牙膏一支,肥皂一块。”
“买一张‘拉弗里’,送毛巾一条,枕头一对。”
不远处是个菜场,自清晨起,卖的与买的都吼着。人声鼎沸,喧闹得像个活鸡笼子。
她耐心地等着菜场早市空出来。人空了,气味依然:菜场充溢着腐酸臭味,满地狼藉,鱼腥的鳞片还粘在菜摊板上,捡菜叶的乞丐踩在黑乎乎的垃圾上,还在忙着。这是她的戏班开始摆场的时刻。每天这时候,她整个神经都会束立起来。她手下一批年轻徒弟,各施其责,摆起摊子,打锣的打锣,敲鼓的敲鼓,她站在中心。
她做村姑打扮,但一眼就看得出是这个班子领头的。她涂上口红,脸本来就水灵,加上几个假首饰,鬓光钗影。这扮相,吸引了许多行人。打起板鼓唱的都是浦东乡下的小调,号称“东乡调”。唱的歌词更让人驻足,很多人乐得大笑,又引来一些人:
瓜甜藕嫩是炎天,
小姐情郎趁少年。
纱橱鸳枕,双双并眠;
颠鸾倒凤,千般万般。
小阿姐道,
我搭情郎一夜做你十七八样风流阵,
好像栽了蚕条又插田。
摊前的一块旧旧的蓝布上,扔了一些铜板。
她唱累了,就让徒弟接着唱,自己靠在摊后,担忧地看着天色。
这边乌云聚集,另一头却亮得可怕,天斜斜歪歪。
突然下起雷阵雨,好不容易聚集的几十个观众统统跑散,戏班子只得赶快收起简单的行头,拾起观众在蓝布上扔下的几个铜板,躲进菜摊棚下。
她还在原地没有动,豆子大的雨点打在她的头脸上,眼光四周扫一圈的工夫,身上全是雨水。这春天尚开始,衣服淋湿贴着皮肤,又冷又不好受。徒弟们叫她,她似乎没有听见。
打着雨伞的行人从她身边走过去,看着这个不怕雨淋的怪人。坐在马车里的富家女趾高气扬,鄙弃地看着这个比叫花子好不了多少的唱花鼓的乡下人。不,她到上海来,不是为了忍受又一次侮辱的,不是为着考验自己的耐心的,更不甘心做一个街头卖唱者。这种摆地摊生意,上海俗称“敲白地”,比起走街串巷的跑筒子,还算高一等,但还是靠行人施舍,勉强混个半饥半饱。
她跺了一下脚,跑向菜摊棚,对在里面躲雨的徒弟们说:“今天不唱了,雨一停,你们先回客栈,不要乱走。”
她转头就走。几个小姑娘冒雨追上来叫:“你上哪里?”
“我去借钱,我们非进剧场子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