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跟踪追击田乾真报信 唐臣投燕安禄山重用6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安禄山回坐到龙椅之上,对台下说道:“前次达奚珣上奏,请求调整朝廷的官员,那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朕没有准奏。今天三位栋梁之材来到了燕朝,是我们大燕兴旺的标志。现在时机到了。三省六部应该动一动。怎样调整,众位爱卿在朝堂上议一议。”
张通儒听出了安禄山话中的函义,加上对三人非常佩服,立即上奏:“启奏皇上,陈希烈乃前朝宰相,因与杨国忠不和,被李隆基罢免,有丰富的治理国家的经验。张氏兄弟乃前朝著名宰相张说的儿子,怀有治世之才,在前朝长期遭受李林甫和杨国忠的打击。但由于学问高,有才干,仍然身居高位。今日来投奔我朝,应该重用。臣自知才疏学浅,今主动让贤,辞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让有德有才者居之。”
达奚珣左右看了看,虽然舍不得宰相的位置,但安禄山已经有了暗示。自知比不上张氏兄弟,犹豫了一下,也上前请奏:“张氏兄弟在前朝的威信甚高,臣自愧不如,愿意让贤,请求辞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安禄山要的就是突出相位,两人的上奏正合他的意。当即说道:“准奏,现在长安已经是我大燕的城池,唐朝君臣已经出逃,是要考虑建国的事了。宰相的位置空出来了,谁担任合适,大家议一议。”
严庄私下对高尚说道:“高兄,皇上如此看重这三人,你我难有出头之日啊,该争的还是要争一争。”
高尚会意,立即出班上奏:“启奏皇上,在朝的众位大臣,都是跟随皇上十几年,出生入死的老人,对皇上忠心耿耿。在对抗唐朝的战斗中全力以赴,立下了不世之功。御史大夫严庄,才华横溢,跟随皇上十多年,为皇上出谋划策,立有奇功。是担任宰相的最好的人选。臣上奏,严庄大夫担任中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安禄山听了之后,双眼盯着严庄站立的地方,这一段时间,他的视力一直在下降,只能看到一个人影。他挪动一下不舒服的身子,调整一下坐势。在脑子里对严庄的能力进行了一番评判,摇了摇头,没有马上回话。
张通儒上奏:“启奏皇上,治理国家需要行政经验,严庄大夫虽然能出谋划策,但行政之能如何?不得而知。治理国家需要的是经验,从来没有理过政的人,不适合担任中书令。”
安禄山说道:“今天是朝议,大家畅所欲言。朝堂上讨论,说出的话都是对的。如果涉及个人的事,下堂之后不准报复。不要有顾虑,都要大胆说话。”
严庄说道:“启奏皇上,今天三个唐朝的大臣,投奔到皇上的麾下,这是大势所趋。他们虽然是唐朝的重臣,有一些理政的经验,但无尺寸之功,不便委以重任。臣请奏,任命陈希烈为洛阳留守、张均为荥阳太守,张垍为陈留太守。等他们有了业绩之后,再委以重任。”
达奚珣上前请奏:“启奏皇上,陈希烈是前朝宰相,张均担任过刑部尚书,张垍是驸马都尉,翰林院首席大学士。任命他们担任太守,屈才了。臣奏请,他们三人在三省中任职。”
陈希烈和张均张垍内心高兴,但严庄和高尚两人反对,他们也感到有压力。为了取得多数人的支持,他们在表面上不能不礼让一番。
陈希烈说道:“雄武皇帝雄才大略,军事上节节胜利,先是击溃了高仙芝封常清的主力,接着又全歼了唐朝主力二十万。现在唐朝的气数已尽,离灭亡不远了。燕朝开始中兴,皇上礼贤下士,摩下人才济济,我等初来咋到,又无尺寸之功,怎好身居高位?”
张垍说道:“唐朝如此不堪一击,一方面是雄武皇帝指挥得当,帐下人才济济。另一方面是唐朝腐败透顶,唐玄宗贪图享受,不理朝政,将大权交给奸佞之臣李林甫和杨国忠。这两人不懂治国,只知道整人,把好好一个唐朝弄乌烟瘴气。燕朝才能势如破竹,燕军才会所向披靡。今日来到燕朝,看到济济一堂,站的全是栋梁之材,我等不好强占高位。投到燕朝,只是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新朝廷的中兴出一份力。”
张均说道:“唐朝之所以走到这一步,关键是唐朝皇帝用错了人,李林甫和杨国忠两人,都是不读书,不懂法之人。他们不按法典办事,全凭个人的好恶来管理国家。长期下去,那有不出乱子的。雄武皇帝帐下有的是人才,我们新来,无功不受禄,岂能抢夺别人的差事呢?我们投奔雄武皇帝,愿意和燕朝的大臣同舟共济,为大燕的中兴出一份力。”
安禄山说道:“昔日汉高祖有张良、萧何、韩信三人,他们各有所长。高祖用人所长,推翻秦朝击败项羽,建立了四百年汉朝。朕也要学会用人所长,才能保证燕朝的中兴。严庄献计策可以,治理国家还需要历练。希烈和张氏兄弟与朕同朝为官十几年。朕还不知道你们的本事吗?,你们就不要谦虚了。通儒和达溪两位宰相,你们举动让贤,辞去宰相的职务。按照惯例,应该推荐人来接任啊。”
张通儒心领神会,立即上奏:“启奏皇上,臣推荐张均为中书令,张垍为尚书右仆射,陈希烈为侍中。”
严庄私下里对高尚说道:“皇上的心里还是以官为标准,我们俩为他出谋划策十几年,也进不了三省,这三个人一来,就把三省占满了。你这个中书侍郎,要听中书令的,不觉得别扭吗?”
高尚说道:“自古以来,官就是官,民就是民,皇上也摆脱不了。我们已经争了,皇上注意力都在这三人的身上,再争会引起他的反感,且看看三人究竟有多大的本事。”
安禄山知道下面有人低声议论,便对台下说道:“众位爱卿,可有异议?如有不同意见,请当面上奏。”没有人吭声。
安禄山说道:“战争已经进入尾声了,朝廷的官员应该作些调整。任命张均为中书令,除了负责中书省的事务之外,还要主持新朝廷法典、法律和法规制订事项。任命张垍为尚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吏部尚书;任命陈希烈为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达奚珣为户部尚书,兼河南尹,张通儒为兵部尚书,兼西京留守,管好京城的防务。”
这个朝廷官员的调整,引起了严庄和高尚的强烈不满,为燕朝高层的争斗,留下了隐患。
安禄山回坐到龙椅之上,对台下说道:“前次达奚珣上奏,请求调整朝廷的官员,那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朕没有准奏。今天三位栋梁之材来到了燕朝,是我们大燕兴旺的标志。现在时机到了。三省六部应该动一动。怎样调整,众位爱卿在朝堂上议一议。”
张通儒听出了安禄山话中的函义,加上对三人非常佩服,立即上奏:“启奏皇上,陈希烈乃前朝宰相,因与杨国忠不和,被李隆基罢免,有丰富的治理国家的经验。张氏兄弟乃前朝著名宰相张说的儿子,怀有治世之才,在前朝长期遭受李林甫和杨国忠的打击。但由于学问高,有才干,仍然身居高位。今日来投奔我朝,应该重用。臣自知才疏学浅,今主动让贤,辞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让有德有才者居之。”
达奚珣左右看了看,虽然舍不得宰相的位置,但安禄山已经有了暗示。自知比不上张氏兄弟,犹豫了一下,也上前请奏:“张氏兄弟在前朝的威信甚高,臣自愧不如,愿意让贤,请求辞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安禄山要的就是突出相位,两人的上奏正合他的意。当即说道:“准奏,现在长安已经是我大燕的城池,唐朝君臣已经出逃,是要考虑建国的事了。宰相的位置空出来了,谁担任合适,大家议一议。”
严庄私下对高尚说道:“高兄,皇上如此看重这三人,你我难有出头之日啊,该争的还是要争一争。”
高尚会意,立即出班上奏:“启奏皇上,在朝的众位大臣,都是跟随皇上十几年,出生入死的老人,对皇上忠心耿耿。在对抗唐朝的战斗中全力以赴,立下了不世之功。御史大夫严庄,才华横溢,跟随皇上十多年,为皇上出谋划策,立有奇功。是担任宰相的最好的人选。臣上奏,严庄大夫担任中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安禄山听了之后,双眼盯着严庄站立的地方,这一段时间,他的视力一直在下降,只能看到一个人影。他挪动一下不舒服的身子,调整一下坐势。在脑子里对严庄的能力进行了一番评判,摇了摇头,没有马上回话。
张通儒上奏:“启奏皇上,治理国家需要行政经验,严庄大夫虽然能出谋划策,但行政之能如何?不得而知。治理国家需要的是经验,从来没有理过政的人,不适合担任中书令。”
安禄山说道:“今天是朝议,大家畅所欲言。朝堂上讨论,说出的话都是对的。如果涉及个人的事,下堂之后不准报复。不要有顾虑,都要大胆说话。”
严庄说道:“启奏皇上,今天三个唐朝的大臣,投奔到皇上的麾下,这是大势所趋。他们虽然是唐朝的重臣,有一些理政的经验,但无尺寸之功,不便委以重任。臣请奏,任命陈希烈为洛阳留守、张均为荥阳太守,张垍为陈留太守。等他们有了业绩之后,再委以重任。”
达奚珣上前请奏:“启奏皇上,陈希烈是前朝宰相,张均担任过刑部尚书,张垍是驸马都尉,翰林院首席大学士。任命他们担任太守,屈才了。臣奏请,他们三人在三省中任职。”
陈希烈和张均张垍内心高兴,但严庄和高尚两人反对,他们也感到有压力。为了取得多数人的支持,他们在表面上不能不礼让一番。
陈希烈说道:“雄武皇帝雄才大略,军事上节节胜利,先是击溃了高仙芝封常清的主力,接着又全歼了唐朝主力二十万。现在唐朝的气数已尽,离灭亡不远了。燕朝开始中兴,皇上礼贤下士,摩下人才济济,我等初来咋到,又无尺寸之功,怎好身居高位?”
张垍说道:“唐朝如此不堪一击,一方面是雄武皇帝指挥得当,帐下人才济济。另一方面是唐朝腐败透顶,唐玄宗贪图享受,不理朝政,将大权交给奸佞之臣李林甫和杨国忠。这两人不懂治国,只知道整人,把好好一个唐朝弄乌烟瘴气。燕朝才能势如破竹,燕军才会所向披靡。今日来到燕朝,看到济济一堂,站的全是栋梁之材,我等不好强占高位。投到燕朝,只是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新朝廷的中兴出一份力。”
张均说道:“唐朝之所以走到这一步,关键是唐朝皇帝用错了人,李林甫和杨国忠两人,都是不读书,不懂法之人。他们不按法典办事,全凭个人的好恶来管理国家。长期下去,那有不出乱子的。雄武皇帝帐下有的是人才,我们新来,无功不受禄,岂能抢夺别人的差事呢?我们投奔雄武皇帝,愿意和燕朝的大臣同舟共济,为大燕的中兴出一份力。”
安禄山说道:“昔日汉高祖有张良、萧何、韩信三人,他们各有所长。高祖用人所长,推翻秦朝击败项羽,建立了四百年汉朝。朕也要学会用人所长,才能保证燕朝的中兴。严庄献计策可以,治理国家还需要历练。希烈和张氏兄弟与朕同朝为官十几年。朕还不知道你们的本事吗?,你们就不要谦虚了。通儒和达溪两位宰相,你们举动让贤,辞去宰相的职务。按照惯例,应该推荐人来接任啊。”
张通儒心领神会,立即上奏:“启奏皇上,臣推荐张均为中书令,张垍为尚书右仆射,陈希烈为侍中。”
严庄私下里对高尚说道:“皇上的心里还是以官为标准,我们俩为他出谋划策十几年,也进不了三省,这三个人一来,就把三省占满了。你这个中书侍郎,要听中书令的,不觉得别扭吗?”
高尚说道:“自古以来,官就是官,民就是民,皇上也摆脱不了。我们已经争了,皇上注意力都在这三人的身上,再争会引起他的反感,且看看三人究竟有多大的本事。”
安禄山知道下面有人低声议论,便对台下说道:“众位爱卿,可有异议?如有不同意见,请当面上奏。”没有人吭声。
安禄山说道:“战争已经进入尾声了,朝廷的官员应该作些调整。任命张均为中书令,除了负责中书省的事务之外,还要主持新朝廷法典、法律和法规制订事项。任命张垍为尚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吏部尚书;任命陈希烈为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达奚珣为户部尚书,兼河南尹,张通儒为兵部尚书,兼西京留守,管好京城的防务。”
这个朝廷官员的调整,引起了严庄和高尚的强烈不满,为燕朝高层的争斗,留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