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困境思将玄宗选元帅 临危受命皇帝遣将军(二)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唐玄宗清醒了,回想一个多月来的战事,朝廷一败涂地。当时派兵遣将的时候,还信心百倍,转眼之间就成了火烧眉毛。仗败得太快,十天时间,丢失十万军队,二十多个郡。这不是偶然的,郡县出了问题。老百姓对朝廷不那么信任了,敌战区的事管不了,而当前最要紧的是要找一个领兵的人。他对杨国忠说道:“朕想了一夜,觉得让太子担任大元帅,有利于平叛。”
杨国忠大惊,立即跪到唐玄宗面前伏地说道:“启奏皇上,太子也不懂打仗,挂个名也不起作用啊。”杨贵妃走过来,挨着唐玄宗的身体说道:“我哥哥一心为皇上着想,他说太子也不懂打仗,挂帅不一定能行,还是选别人吧。现在那胡逆称帝,暴露了他的真面目,天下人就会群起而攻之,他长不了。”唐玄宗说道:“但愿如此,朕已经将各路大军派出去了,就看他们的了。但是主帅不能缺,国忠物色人选,现在可有眉目了吗?”
杨国忠伏在地上,正在找词回答。这时高力士来到唐玄宗的身边说道:“启奏皇上,臣在宣政殿上已经向大臣宣布了皇上要求物色主帅的口谕。众位大臣回到了自己的衙门之后,都在寻找合适人选。群策群力,一会就有奏折来紫宸殿。”唐玄宗不看高力士,盯着杨国忠说道:“兵部在干什么?韦见素怎么这样无能?他这个兵部尚书是吃干饭的?”
此时的韦见素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低着头在房间里来回走动。平叛的战场上一败涂地,作为兵部尚书,应该拿出办法。但现在竟然没有元帅,他如何不急呢?需要一名杰出的将军来挂帅,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然而唐玄宗杀了两员主将,对朝廷的震动很大,那些武将都不敢挑担,朝廷就是缺乏这样的人物。他绞尽脑汁寻找,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
杨国忠的情序也十分低落,从皇宫中出来,就一直搭拉着脑袋。安禄山是他逼反的,当时高兴得很,当两员主将被杀之后,也着急起来了。现在又得知安禄山公布唐玄宗的六条大罪,而且敌占区的官民都认同,这使他一下子没有了主意。当即又与张渐等人一起商量,对他的那些智囊说道:“没想到会是这样,让那胡逆猖獗起来了,你们帮着想想办法。”
张渐说道:“丞相要振作走来,叛军虽然占领了河北、河南两道,但与朝廷相比,处于弱势,朝廷调动全国的力量来围剿,一定能取得成功。”
杨国忠用低沉的声调说道:“问题是现在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主将来指挥全军作战,而张氏兄弟在朝堂上力举太子出来挂帅,我虽然极力反对,但如果这段时间没有人出来担任元帅之职,难免皇上最终选用太子。太子一旦掌握军权,我的末日就到了。这如何是好啊?”
宋昱说道:“皇上为什么要杀高仙芝啊?是丞相上奏的吗?这是一大失策。封常清有罪,高仙芝刚出长安不久,只有十几天时间,还没有与安禄山正面交锋,就把他给杀了,不可思议。”杨国忠说道:“我怎么会上奏呢?和韦见素一起去保他的时候,人头已经落地了。”张渐说道:“如此大败,总要有人承担责任。现在朝廷一片恐慌,前线的将士也畏缩不前,这种形势对平叛极其不利。皇上杀这两人,也是为了督促前线将士,提高士气。现在能够与安禄山对抗的只有哥舒翰,但他有病在身,不好任命。”
杨暄插话:“他可能是装病,不愿到前线去过餐风宿露生活。借养病之名,躲在家里享福。父亲要亲身去一趟他家,探视一下真假。”“好主意,我就不相信,他病了一年多了,没有死,就应该痊愈了。我这就去他家,给他一个措手不及。”杨国忠手一挥示意散会,起身出了房间。
边令诚将封常清的上书派人送到京城交给高力士,请他转呈唐玄宗。高力士进入宫内,将奏折交给唐玄宗。唐玄宗将其随手放在桌案上,痴想了一会,又拿起来观看。只看了几行字,便将上表往桌案上重重的一拍,狠声说道:“一派胡言,到死还如此畏敌,看来一点也不冤枉。”
他坐在龙椅之上冥思苦想起来。初战大败,已经增长了叛军的嚣张气焰。现在要剿灭叛军,需要一个卓越的领军人物。将在朝的将军,翻过来覆过去的数了几遍,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寻找新的抗击叛军的领军人物,确实成了一个大难题。自从下令处斩高仙芝、封常清之后,他几乎天天冥思苦想,差不多成了一块心病。此时更是精神晃忽,突然问道:“忠嗣还在汉阳吗?”
高力士连忙回答:“皇上,王忠嗣将军七年前就故去了,突然死的,死时年仅四十五岁。”唐玄宗说道:“怎么死的?他和太子差不多年纪,怎么会死呢?是不是在忽悠朕?”高力士说道:“据报是突然暴毙,死因没有详细说明。有人说是在刑部审讯的时候,用刑过重,落下的毛病。也有人说是受了冤屈,抑郁而死。”
唐玄宗清醒了,喃喃的说道:“朕糊涂呀,他是在宫中养大的,和太子一起读书,实际上是朕的养子。连儿子都不相信,虽然没有处死他,却免了他的职,对他打击太大了,难怪他想不开。”也许是老了的缘故,也许是思念太切,王忠嗣死在汉阳他是知道的,当时虽然悲伤了一会,但并不在意。
那时他觉得大唐有的是人才,而且对安禄山开始宠信了,没有当一回事。此时不同了,所谓战乱之时思良将,他的确非常想念他的养子,四镇节度使王忠嗣。
八年前,李林甫怕王忠嗣入朝为相,取待他的位置,便先下手为强,令济阳别驾魏林上奏折给唐玄宗。状告王忠嗣,说王忠嗣从小与太子一起在宫中生长,感情很好。现在太子已经年近四十,是该掌权的时候了,要魏林与他一起尊奉太子。看到这样的奏折,唐玄宗想起了太宗李世明逼高祖李渊下台的历史,当时王忠嗣掌管了唐朝主力军队,如果与太子合谋,那还了得。勃然大怒,立即调征王忠嗣入朝,令三司会审,三司按照李林甫的指使,极力栽赃,欺君之罪证据确凿。唐玄宗听不到不同的声音,相信了李林甫。按照唐朝的法令,王忠嗣应处以极刑。
唐玄宗清醒了,回想一个多月来的战事,朝廷一败涂地。当时派兵遣将的时候,还信心百倍,转眼之间就成了火烧眉毛。仗败得太快,十天时间,丢失十万军队,二十多个郡。这不是偶然的,郡县出了问题。老百姓对朝廷不那么信任了,敌战区的事管不了,而当前最要紧的是要找一个领兵的人。他对杨国忠说道:“朕想了一夜,觉得让太子担任大元帅,有利于平叛。”
杨国忠大惊,立即跪到唐玄宗面前伏地说道:“启奏皇上,太子也不懂打仗,挂个名也不起作用啊。”杨贵妃走过来,挨着唐玄宗的身体说道:“我哥哥一心为皇上着想,他说太子也不懂打仗,挂帅不一定能行,还是选别人吧。现在那胡逆称帝,暴露了他的真面目,天下人就会群起而攻之,他长不了。”唐玄宗说道:“但愿如此,朕已经将各路大军派出去了,就看他们的了。但是主帅不能缺,国忠物色人选,现在可有眉目了吗?”
杨国忠伏在地上,正在找词回答。这时高力士来到唐玄宗的身边说道:“启奏皇上,臣在宣政殿上已经向大臣宣布了皇上要求物色主帅的口谕。众位大臣回到了自己的衙门之后,都在寻找合适人选。群策群力,一会就有奏折来紫宸殿。”唐玄宗不看高力士,盯着杨国忠说道:“兵部在干什么?韦见素怎么这样无能?他这个兵部尚书是吃干饭的?”
此时的韦见素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低着头在房间里来回走动。平叛的战场上一败涂地,作为兵部尚书,应该拿出办法。但现在竟然没有元帅,他如何不急呢?需要一名杰出的将军来挂帅,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然而唐玄宗杀了两员主将,对朝廷的震动很大,那些武将都不敢挑担,朝廷就是缺乏这样的人物。他绞尽脑汁寻找,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
杨国忠的情序也十分低落,从皇宫中出来,就一直搭拉着脑袋。安禄山是他逼反的,当时高兴得很,当两员主将被杀之后,也着急起来了。现在又得知安禄山公布唐玄宗的六条大罪,而且敌占区的官民都认同,这使他一下子没有了主意。当即又与张渐等人一起商量,对他的那些智囊说道:“没想到会是这样,让那胡逆猖獗起来了,你们帮着想想办法。”
张渐说道:“丞相要振作走来,叛军虽然占领了河北、河南两道,但与朝廷相比,处于弱势,朝廷调动全国的力量来围剿,一定能取得成功。”
杨国忠用低沉的声调说道:“问题是现在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主将来指挥全军作战,而张氏兄弟在朝堂上力举太子出来挂帅,我虽然极力反对,但如果这段时间没有人出来担任元帅之职,难免皇上最终选用太子。太子一旦掌握军权,我的末日就到了。这如何是好啊?”
宋昱说道:“皇上为什么要杀高仙芝啊?是丞相上奏的吗?这是一大失策。封常清有罪,高仙芝刚出长安不久,只有十几天时间,还没有与安禄山正面交锋,就把他给杀了,不可思议。”杨国忠说道:“我怎么会上奏呢?和韦见素一起去保他的时候,人头已经落地了。”张渐说道:“如此大败,总要有人承担责任。现在朝廷一片恐慌,前线的将士也畏缩不前,这种形势对平叛极其不利。皇上杀这两人,也是为了督促前线将士,提高士气。现在能够与安禄山对抗的只有哥舒翰,但他有病在身,不好任命。”
杨暄插话:“他可能是装病,不愿到前线去过餐风宿露生活。借养病之名,躲在家里享福。父亲要亲身去一趟他家,探视一下真假。”“好主意,我就不相信,他病了一年多了,没有死,就应该痊愈了。我这就去他家,给他一个措手不及。”杨国忠手一挥示意散会,起身出了房间。
边令诚将封常清的上书派人送到京城交给高力士,请他转呈唐玄宗。高力士进入宫内,将奏折交给唐玄宗。唐玄宗将其随手放在桌案上,痴想了一会,又拿起来观看。只看了几行字,便将上表往桌案上重重的一拍,狠声说道:“一派胡言,到死还如此畏敌,看来一点也不冤枉。”
他坐在龙椅之上冥思苦想起来。初战大败,已经增长了叛军的嚣张气焰。现在要剿灭叛军,需要一个卓越的领军人物。将在朝的将军,翻过来覆过去的数了几遍,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寻找新的抗击叛军的领军人物,确实成了一个大难题。自从下令处斩高仙芝、封常清之后,他几乎天天冥思苦想,差不多成了一块心病。此时更是精神晃忽,突然问道:“忠嗣还在汉阳吗?”
高力士连忙回答:“皇上,王忠嗣将军七年前就故去了,突然死的,死时年仅四十五岁。”唐玄宗说道:“怎么死的?他和太子差不多年纪,怎么会死呢?是不是在忽悠朕?”高力士说道:“据报是突然暴毙,死因没有详细说明。有人说是在刑部审讯的时候,用刑过重,落下的毛病。也有人说是受了冤屈,抑郁而死。”
唐玄宗清醒了,喃喃的说道:“朕糊涂呀,他是在宫中养大的,和太子一起读书,实际上是朕的养子。连儿子都不相信,虽然没有处死他,却免了他的职,对他打击太大了,难怪他想不开。”也许是老了的缘故,也许是思念太切,王忠嗣死在汉阳他是知道的,当时虽然悲伤了一会,但并不在意。
那时他觉得大唐有的是人才,而且对安禄山开始宠信了,没有当一回事。此时不同了,所谓战乱之时思良将,他的确非常想念他的养子,四镇节度使王忠嗣。
八年前,李林甫怕王忠嗣入朝为相,取待他的位置,便先下手为强,令济阳别驾魏林上奏折给唐玄宗。状告王忠嗣,说王忠嗣从小与太子一起在宫中生长,感情很好。现在太子已经年近四十,是该掌权的时候了,要魏林与他一起尊奉太子。看到这样的奏折,唐玄宗想起了太宗李世明逼高祖李渊下台的历史,当时王忠嗣掌管了唐朝主力军队,如果与太子合谋,那还了得。勃然大怒,立即调征王忠嗣入朝,令三司会审,三司按照李林甫的指使,极力栽赃,欺君之罪证据确凿。唐玄宗听不到不同的声音,相信了李林甫。按照唐朝的法令,王忠嗣应处以极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