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常清上书临死进忠言 令诚诬告推责杀大将(五)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高仙芝据险防守,崔乾佑的多次进攻都被击退。叛军引诱官军出战,但高仙芝不为所动。只坚守关口,严令军士不准出关。
崔乾佑无计可施,一时无法攻下。向安禄山请求,退居陕郡。安禄山批准崔乾佑的请求,让他率兵屯于陕郡,严密监视潼关的唐兵。潼关前线,形成对峙的局面。
骆奉仙将向封常清宣读诏书的过程写了一份奏折,上奏唐玄宗。着重述说了封常清的观点,让朝廷作出持久战的计划。
但唐玄宗对战争的看法完全不同,他对骆奉先说道:“那胡羯只是一个节度使,虽然会打仗,他的力量有限无法与强大的大唐相比。我大唐的战将众多,有名的战将就有数百名。逆贼能比吗?朝廷的兵源广阔,五千万子民是强大的后方。财力和物力更是不用说。国库充盈,百姓富有,物资丰富。就实力而言,朝廷占有绝对优势。封常清有意夸大叛军的实力,是为他的战败找客观原因。对朝廷撤销他的职务不满意,情有可原。你作为中使也跟着他一起附和,就不应该了。”
骆奉先说道:“启奏皇上,臣不懂打仗,皇上高瞻远瞩。听了皇上的一番话,茅塞顿开。就目前而言,朝廷不知要胜过安禄山多少倍,范阳、平卢和河东军加在一起也不到全国的二十分之一。这样大的差别,我们还怕什么呢?洛阳失利完全是封常清指挥不力造成。皇上及时撤销他的职务,重振军威,一定能很快消灭叛军。”“下去吧,以后遇事要多动脑筋。”唐玄宗发话骆奉先如遇大赦,总算将官位保住了,伏在地上,应了一声“是。”出了皇宫。
骆奉先走后,唐玄宗又拿着奏折看了两遍。杨贵妃来到他的身边,他还在沉思。杨贵妃说道:“皇上在思考何事?这样出神。”
唐玄宗说道:“前线战事不利,那胡羯猖獗得很。前线的主将胆怯,这样打下去,对朝廷不利。我对整个战事十分不满,不但没有达到速战速决要求,反而让那胡羯出尽了风头。如果不能在短期内平定叛乱,时间拖得过长。就显示不出我大唐的威风了。我都是七十多岁的人了,年龄也大了,如果不能在有生之年内平定叛乱,说不定在史书上,还会落下遗憾。”
杨贵妃走到他的身边说道:“前线不是有监军吗?何不让他来汇报实情。”唐玄宗说道:“贵妃提醒的是,应该从另一角度,了解情况。”
监军边令诚接到唐玄宗的诏书,火速赶回长安。他是权力欲望很高的人,高仙芝率军东征时,他曾向高仙芝建议过多次,有些建议现在看来有些道理。但高仙芝不但不从,而且不把他当回事,欺负他不懂军事,而且经常讥笑他。所以边令诚一直耿耿于怀,怀恨在心,总想找机会报复。
机会来了,现在高仙芝退守潼关后,唐玄宗诏边令诚入朝汇报前线的战事。他要在向唐玄宗反映了高仙芝、封常清败退之事时,告他们一状。边令诚急匆匆的进了皇宫,向唐玄宗跪拜:“臣边令诚磕见皇上,皇上万岁、万万岁。”唐玄宗说道:“爱卿平身,赐座。”高力士端来椅子。边令诚爬起来坐在椅子上说道:“围剿叛军惨败,臣作为监军,督战不力,有负皇上重托,请求皇上降职。”唐玄宗说道:“洛阳战事一败涂地,你只是一个监军,不应该负主要责任。但前线的战事总知道一些吧。爱卿有何看法?”
边令诚说道:“启奏皇上,河南战事不利,二成是天意,八成是人为。”唐玄宗眼神放光,急不可待的说道:“噢,快说说,究竟是怎么回事?”
边令诚说道:“启奏皇上,叛军南下,在他们要过黄河的时候,黄河突然封冻,这是天意。但朝廷的兵力部署过于分散,才是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所以八成是人为不力造成的。当时朝廷在河南投入的总兵力有十八万之众。如果集中到一起与叛军在黄河边决战,当有歼敌的机会。就算不能全歼叛军,依靠黄河天险,挡住胡逆南下是完全可行的。但高仙芝封常清分散兵力,从灵昌郡、陈留、虎牢关、荥阳郡、洛阳一路设防。而叛军则集中力量,一路猛攻。作战过程中,将领指挥不力,军官胆怯,畏葸不前。封常清在山谷之中设下埋伏,不但没有消灭敌人,反而被敌人打得丢盔卸甲。高仙芝惧怕安禄山,不敢到河南一钱阻击敌人,屯兵陕郡是一大失策。让安禄山各个击破,毫不费力,就占领了河南道。而且高仙芝独断专行,不听建议。叛军西进之时,不与叛军接触,就退守潼关,将陕郡和朝廷的军用仓库拱手送给了叛军。大长了敌人的威风,降低了朝廷军队的士气。”
听了边令诚的汇报,唐玄宗觉得问题严重,高仙芝和封常清都不配做前线的指挥官了。必须要处死两人,以振军威。
唐玄宗不语,边令诚继续说道:“启奏皇上,封常清兵败之后,退守陕郡。而朝廷的主力并没有动。我当时建议,封常清守陕郡,田良丘领一万人守潼关,王思礼为先锋,高仙芝率主力攻击洛阳。其时叛军已经连续攻击了十天,疲惫不堪。如果出击必然会收到奇效。但高仙芝胆小如鼠,将主力退守潼关,还讥笑臣不懂军事。”
唐玄宗说道:“高仙芝如此胆略,如何能胜任平叛的主将之职?但临阵杀大将,要有罪证,你说的这些事情不能算罪证。”一时之间犹豫不决。边令诚猜到唐玄宗的心意,是想整死高仙芝。想起了高仙芝曾经为了贪财灭了对大唐十分友好的石国的往事。狠狠心说道:“启奏皇上,常清以贼摇众,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罪责难逃,应斩于军中,”
唐玄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精明皇帝之一,有胆略,有气魄。然而在平定安禄山叛乱的决策上,忽视了客观条件,低估了安禄山的实力,想尽快结束战争。听了边令诚的汇报之后,觉得事态严重。虽然对封常清以贼摇众,高仙芝盗减军粮等罪行不大相信,但是主帅惧怕叛军的行为,他不能容忍。内心里想:‘高仙芝和封常清已经不能胜任平叛的主将了,必须弃掉重整军威。’
当即下令:“仙芝、常清畏敌胆怯,不战而退,有损军威。盗减军粮,军法不容,立斩于军中。翰林院立即拟旨,令诚前往潼关监斩。”
高仙芝据险防守,崔乾佑的多次进攻都被击退。叛军引诱官军出战,但高仙芝不为所动。只坚守关口,严令军士不准出关。
崔乾佑无计可施,一时无法攻下。向安禄山请求,退居陕郡。安禄山批准崔乾佑的请求,让他率兵屯于陕郡,严密监视潼关的唐兵。潼关前线,形成对峙的局面。
骆奉仙将向封常清宣读诏书的过程写了一份奏折,上奏唐玄宗。着重述说了封常清的观点,让朝廷作出持久战的计划。
但唐玄宗对战争的看法完全不同,他对骆奉先说道:“那胡羯只是一个节度使,虽然会打仗,他的力量有限无法与强大的大唐相比。我大唐的战将众多,有名的战将就有数百名。逆贼能比吗?朝廷的兵源广阔,五千万子民是强大的后方。财力和物力更是不用说。国库充盈,百姓富有,物资丰富。就实力而言,朝廷占有绝对优势。封常清有意夸大叛军的实力,是为他的战败找客观原因。对朝廷撤销他的职务不满意,情有可原。你作为中使也跟着他一起附和,就不应该了。”
骆奉先说道:“启奏皇上,臣不懂打仗,皇上高瞻远瞩。听了皇上的一番话,茅塞顿开。就目前而言,朝廷不知要胜过安禄山多少倍,范阳、平卢和河东军加在一起也不到全国的二十分之一。这样大的差别,我们还怕什么呢?洛阳失利完全是封常清指挥不力造成。皇上及时撤销他的职务,重振军威,一定能很快消灭叛军。”“下去吧,以后遇事要多动脑筋。”唐玄宗发话骆奉先如遇大赦,总算将官位保住了,伏在地上,应了一声“是。”出了皇宫。
骆奉先走后,唐玄宗又拿着奏折看了两遍。杨贵妃来到他的身边,他还在沉思。杨贵妃说道:“皇上在思考何事?这样出神。”
唐玄宗说道:“前线战事不利,那胡羯猖獗得很。前线的主将胆怯,这样打下去,对朝廷不利。我对整个战事十分不满,不但没有达到速战速决要求,反而让那胡羯出尽了风头。如果不能在短期内平定叛乱,时间拖得过长。就显示不出我大唐的威风了。我都是七十多岁的人了,年龄也大了,如果不能在有生之年内平定叛乱,说不定在史书上,还会落下遗憾。”
杨贵妃走到他的身边说道:“前线不是有监军吗?何不让他来汇报实情。”唐玄宗说道:“贵妃提醒的是,应该从另一角度,了解情况。”
监军边令诚接到唐玄宗的诏书,火速赶回长安。他是权力欲望很高的人,高仙芝率军东征时,他曾向高仙芝建议过多次,有些建议现在看来有些道理。但高仙芝不但不从,而且不把他当回事,欺负他不懂军事,而且经常讥笑他。所以边令诚一直耿耿于怀,怀恨在心,总想找机会报复。
机会来了,现在高仙芝退守潼关后,唐玄宗诏边令诚入朝汇报前线的战事。他要在向唐玄宗反映了高仙芝、封常清败退之事时,告他们一状。边令诚急匆匆的进了皇宫,向唐玄宗跪拜:“臣边令诚磕见皇上,皇上万岁、万万岁。”唐玄宗说道:“爱卿平身,赐座。”高力士端来椅子。边令诚爬起来坐在椅子上说道:“围剿叛军惨败,臣作为监军,督战不力,有负皇上重托,请求皇上降职。”唐玄宗说道:“洛阳战事一败涂地,你只是一个监军,不应该负主要责任。但前线的战事总知道一些吧。爱卿有何看法?”
边令诚说道:“启奏皇上,河南战事不利,二成是天意,八成是人为。”唐玄宗眼神放光,急不可待的说道:“噢,快说说,究竟是怎么回事?”
边令诚说道:“启奏皇上,叛军南下,在他们要过黄河的时候,黄河突然封冻,这是天意。但朝廷的兵力部署过于分散,才是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所以八成是人为不力造成的。当时朝廷在河南投入的总兵力有十八万之众。如果集中到一起与叛军在黄河边决战,当有歼敌的机会。就算不能全歼叛军,依靠黄河天险,挡住胡逆南下是完全可行的。但高仙芝封常清分散兵力,从灵昌郡、陈留、虎牢关、荥阳郡、洛阳一路设防。而叛军则集中力量,一路猛攻。作战过程中,将领指挥不力,军官胆怯,畏葸不前。封常清在山谷之中设下埋伏,不但没有消灭敌人,反而被敌人打得丢盔卸甲。高仙芝惧怕安禄山,不敢到河南一钱阻击敌人,屯兵陕郡是一大失策。让安禄山各个击破,毫不费力,就占领了河南道。而且高仙芝独断专行,不听建议。叛军西进之时,不与叛军接触,就退守潼关,将陕郡和朝廷的军用仓库拱手送给了叛军。大长了敌人的威风,降低了朝廷军队的士气。”
听了边令诚的汇报,唐玄宗觉得问题严重,高仙芝和封常清都不配做前线的指挥官了。必须要处死两人,以振军威。
唐玄宗不语,边令诚继续说道:“启奏皇上,封常清兵败之后,退守陕郡。而朝廷的主力并没有动。我当时建议,封常清守陕郡,田良丘领一万人守潼关,王思礼为先锋,高仙芝率主力攻击洛阳。其时叛军已经连续攻击了十天,疲惫不堪。如果出击必然会收到奇效。但高仙芝胆小如鼠,将主力退守潼关,还讥笑臣不懂军事。”
唐玄宗说道:“高仙芝如此胆略,如何能胜任平叛的主将之职?但临阵杀大将,要有罪证,你说的这些事情不能算罪证。”一时之间犹豫不决。边令诚猜到唐玄宗的心意,是想整死高仙芝。想起了高仙芝曾经为了贪财灭了对大唐十分友好的石国的往事。狠狠心说道:“启奏皇上,常清以贼摇众,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罪责难逃,应斩于军中,”
唐玄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精明皇帝之一,有胆略,有气魄。然而在平定安禄山叛乱的决策上,忽视了客观条件,低估了安禄山的实力,想尽快结束战争。听了边令诚的汇报之后,觉得事态严重。虽然对封常清以贼摇众,高仙芝盗减军粮等罪行不大相信,但是主帅惧怕叛军的行为,他不能容忍。内心里想:‘高仙芝和封常清已经不能胜任平叛的主将了,必须弃掉重整军威。’
当即下令:“仙芝、常清畏敌胆怯,不战而退,有损军威。盗减军粮,军法不容,立斩于军中。翰林院立即拟旨,令诚前往潼关监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