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四章 三人争斗王鉷慎处事 密谋定计王銲上圈套(五)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杨国忠提出这个问题,唐玄宗不能不考虑。当时深受唐玄宗的宠信的三个大臣,一是李林甫,二是王鉷,三是杨国忠。唐玄宗对这三人深信不疑,此次,李林甫和杨国忠都被列入杀害的名单之中,只有王鉷例外,这是偶然还是另有其原因。王鉷是京兆尹,管理首都周围二十三个县的政务和负有维护京师长安社会秩序的责任。长安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如果治安出了问题,直接危及皇帝的生命。
京城治安的规矩很多,京兆府下辖的长安、万年两县县府配备有为数众多的捕贼官称之为“执金吾”。维持京城的治安,这些执金吾中的为街使者,在京城治安管理中,有相当的特权,他们可以禁止市民夜间的行动。掌握街鼓,管理京城市场的开启与闭门。而左右街使,掌分察六街徼巡,所有的城门坊角,有卫士、彍骑分守,大城门百人,大铺三十人,小城门二十人,小铺五人,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夜间,街使以骑卒循行嚣襜,武官暗探,观察隐情,防患于未然。每日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市面上人们开始一天的营业。
所有这些都由京兆尹负责,而且长安、万年两县主管治安工作的县尉都是王鉷的亲信,这些人如果也参加作乱,在长安城中轻车熟路,放起火来那是非常顺手的事。
这是唐玄宗担心王鉷卷入此事的重要原因,但是王鉷深得唐玄宗宠信,权倾一时,执掌户部、御史台和京兆府,执掌京城安全的大权,除了皇宫之外,长安城中他要杀人,轻而易举。要杀李林甫、杨国忠等人,悄悄地做就行了,做完之后,找几个替死鬼就解决问题了,不必用这样大的动作。
有这样的疑问,就不能说是捕风捉影,而且还有一个不得不令人生疑的原因,王鉷就是图谋作乱者之一王銲的哥哥。唐玄宗对万骑兵士十分警惕,他不能不作准备,最好的防御办法莫过于攻击,只有在敌人起事之前将其消灭。但对王鉷同样信任,对杨国忠说道:“王鉷已是京兆尹,负责京城的治安,这事不让他知道,不合法定程序。”
杨贵妃突然到来,上前挽住唐玄宗的一只手说道:“人心难测,越是高位越要提防。此事由将军亲自去办,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唐玄宗对高力士十分信任,捏了一下杨贵妃的手指,对杨国忠说道:“准奏,处理此事不用王鉷,那样风险太大。命令负责内宫安全的骠骑大将军④高力士作好准备,随时准备镇压,绝不可姑息养奸。”
出了皇宫,杨国忠马上安排,几个人聚在一起,将所有的细节都研究透。他对郑昂说道:“成败就握在你的手上,不能有任何偏差。现场越逼真,高力士就越相信,只要杀了邢縡,事情就成了。”
四月十一日中午,郑昂正请王銲和邢縡一起喝酒。郑昂是有备而来,很快就将两人喝高。郑昂说道:“你们的兴致如何?我现在的兴致特别好,到万骑兵士的军营中,练习枪棒。”
王銲在说道:“好主意,酒后使枪,威力更大。”邢縡组织一些军士来一起操练,他们正在舞刀弄枪,一个士兵忽然对郑昂作了一个手势,郑昂借机急匆匆的出了营门。
紧接着高力士带着飞龙甲骑赶到,邢縡惊慌失措,由于酒喝多了,忘记了手中拿着陌刀,跑到高力士面前。
高力士虽是太监,但幼时接受过武术训练,加上人高马大,力量超人,武艺高强。见邢縡手中提着陌刀冲来,以为对他不利,他先下手为强,挺枪便刺。邢縡为了保命,来不及说话,用手中的陌刀拦挡。
高力士不让邢縡缓解,一枪紧接着又是一枪。为了保命,邢縡不得不招架。他拼尽全力接了高力士三招,第四枪他没有挡住,被刺中咽喉,当场毙命。其他的人员本来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没有做任何抵抗,全部被擒。
杨国忠及时赶到,高力士便将所擒之人交给他处理,他回皇宫向皇上复命。保护唐玄宗是他的职责,他一直紧跟在皇帝的身边,不能离开太久。
高力士不知当时的现场是经过精心布置的假象,把其当成实情向唐玄宗进行了汇报。唐玄宗对高力士深信不疑,立即定性为造反,并让杨国忠审理此案。
杨国忠将俘虏押到一处隐秘的地方审理,对被捉的军士说道:“我知道你们都是冤枉的,但只要承认是谋反,写上供词画上押,便立即释放。”有些人见风使舵,写上供词画上押,杨国忠果然将他们释放了。还一些非常认真的人,不肯承认造反。对不承认的人,杨国忠就用刑逼供,那些军士都是无辜之人,不知内情,只要能够释放,编造一套假话,虽然道德上不允许,但好汉不吃眼前亏。都按照杨国忠的暗示,说了供词,画押完事。
杨国忠拿着这些供词向唐玄宗汇报,将这次事件定性为一起未遂的政变,而且御史大夫,京兆尹王鉷脱离不了干系,请求立即将其弟弟王銲进行秘密审判。
唐玄宗不相信王鉷会是这次事件的主谋,但他的弟弟领导此事,不能不审理清楚,王鉷作为亲属,理应回避,批准了杨国忠的方案。
王銲被带到御史台,作为御史中丞,杨国忠亲自审判,他不但要将这次政变推到王鉷的头上,还想扣到太子李亨的头上,一举除掉心腹大患。
张渐得知此事,立即进行阻止,他对杨国忠说道:“此事只能对准王鉷一人,如果涉及太子,必定要三司会审,案情必须公开。如果重新审理,那些假证言很可能被揭穿,结果会适得其反。杨公不能因小失大,不注意细节反而惹火烧身。”
杨国忠听后不敢将事件扩大,只对准王鉷一人,不得不到此为止。王銲受不了重刑,按照杨国忠的要求招供,将王鉷说成是这次反叛事件的幕后策划者。
杨国忠将王銲的供词连同奏折一起递交唐玄宗,唐玄宗召集李林甫、陈希烈一起讨论。李林甫虽然想打击一下王鉷,但要将他处死,让杨国忠跟在他的身后,威胁太大,想保住王鉷。他说道:“启奏皇上,王鉷身兼京兆尹,负责京城的治安,他要暗杀京城中的官员,不会这样大动干,这案子有隐情,应该重新审理。”
陈希烈说道:“王銲和王鉷是同父异母兄弟,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好,王鉷没有参与叛乱,王銲的供词不能作为罪证。我赞成李丞相的观点,重新审理此案。”杨国忠急了立即上奏说道:“启奏皇上,王銲的供词与整个事件十分吻合,铁证如山,王鉷是罪大恶极,必须处以极刑。”
唐玄宗心想:‘王鉷不管是否有罪,都不能重用了。李林甫已经七十岁了,日薄西山,干不长了。而陈希烈文才虽然不错,但处事能力不行,今后国家的治理必须依靠杨国忠。’权衡利弊之后,他说道:“此案由骠骑大将军亲自到现场捉拿,贼首反抗,已被当场击毙,并将反叛之人,全部拿获,交与国忠审理,既然已经审理清楚,就不用再费事了,叛乱的罪行成立,特赐王鉷死,由国忠宣旨。”
唐玄宗明知王鉷是冤枉的,仍然作出了对他处死的决定。目的是在培植杨国忠,准备让他来接替李林甫。
注①:为皇帝临朝听政之所,称为“中朝”。大殿东西长二十多丈,南北宽十三丈。殿前左右分别有中书省、门下省和弘文馆、史馆、御史台等官署。
注②: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位于丹凤门以北一百八十丈处,从长安城进入皇宫的第一座大殿。
注③:中书省官员,从七品上。
注④:唐朝军衔,从一品。
杨国忠提出这个问题,唐玄宗不能不考虑。当时深受唐玄宗的宠信的三个大臣,一是李林甫,二是王鉷,三是杨国忠。唐玄宗对这三人深信不疑,此次,李林甫和杨国忠都被列入杀害的名单之中,只有王鉷例外,这是偶然还是另有其原因。王鉷是京兆尹,管理首都周围二十三个县的政务和负有维护京师长安社会秩序的责任。长安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如果治安出了问题,直接危及皇帝的生命。
京城治安的规矩很多,京兆府下辖的长安、万年两县县府配备有为数众多的捕贼官称之为“执金吾”。维持京城的治安,这些执金吾中的为街使者,在京城治安管理中,有相当的特权,他们可以禁止市民夜间的行动。掌握街鼓,管理京城市场的开启与闭门。而左右街使,掌分察六街徼巡,所有的城门坊角,有卫士、彍骑分守,大城门百人,大铺三十人,小城门二十人,小铺五人,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夜间,街使以骑卒循行嚣襜,武官暗探,观察隐情,防患于未然。每日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市面上人们开始一天的营业。
所有这些都由京兆尹负责,而且长安、万年两县主管治安工作的县尉都是王鉷的亲信,这些人如果也参加作乱,在长安城中轻车熟路,放起火来那是非常顺手的事。
这是唐玄宗担心王鉷卷入此事的重要原因,但是王鉷深得唐玄宗宠信,权倾一时,执掌户部、御史台和京兆府,执掌京城安全的大权,除了皇宫之外,长安城中他要杀人,轻而易举。要杀李林甫、杨国忠等人,悄悄地做就行了,做完之后,找几个替死鬼就解决问题了,不必用这样大的动作。
有这样的疑问,就不能说是捕风捉影,而且还有一个不得不令人生疑的原因,王鉷就是图谋作乱者之一王銲的哥哥。唐玄宗对万骑兵士十分警惕,他不能不作准备,最好的防御办法莫过于攻击,只有在敌人起事之前将其消灭。但对王鉷同样信任,对杨国忠说道:“王鉷已是京兆尹,负责京城的治安,这事不让他知道,不合法定程序。”
杨贵妃突然到来,上前挽住唐玄宗的一只手说道:“人心难测,越是高位越要提防。此事由将军亲自去办,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唐玄宗对高力士十分信任,捏了一下杨贵妃的手指,对杨国忠说道:“准奏,处理此事不用王鉷,那样风险太大。命令负责内宫安全的骠骑大将军④高力士作好准备,随时准备镇压,绝不可姑息养奸。”
出了皇宫,杨国忠马上安排,几个人聚在一起,将所有的细节都研究透。他对郑昂说道:“成败就握在你的手上,不能有任何偏差。现场越逼真,高力士就越相信,只要杀了邢縡,事情就成了。”
四月十一日中午,郑昂正请王銲和邢縡一起喝酒。郑昂是有备而来,很快就将两人喝高。郑昂说道:“你们的兴致如何?我现在的兴致特别好,到万骑兵士的军营中,练习枪棒。”
王銲在说道:“好主意,酒后使枪,威力更大。”邢縡组织一些军士来一起操练,他们正在舞刀弄枪,一个士兵忽然对郑昂作了一个手势,郑昂借机急匆匆的出了营门。
紧接着高力士带着飞龙甲骑赶到,邢縡惊慌失措,由于酒喝多了,忘记了手中拿着陌刀,跑到高力士面前。
高力士虽是太监,但幼时接受过武术训练,加上人高马大,力量超人,武艺高强。见邢縡手中提着陌刀冲来,以为对他不利,他先下手为强,挺枪便刺。邢縡为了保命,来不及说话,用手中的陌刀拦挡。
高力士不让邢縡缓解,一枪紧接着又是一枪。为了保命,邢縡不得不招架。他拼尽全力接了高力士三招,第四枪他没有挡住,被刺中咽喉,当场毙命。其他的人员本来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没有做任何抵抗,全部被擒。
杨国忠及时赶到,高力士便将所擒之人交给他处理,他回皇宫向皇上复命。保护唐玄宗是他的职责,他一直紧跟在皇帝的身边,不能离开太久。
高力士不知当时的现场是经过精心布置的假象,把其当成实情向唐玄宗进行了汇报。唐玄宗对高力士深信不疑,立即定性为造反,并让杨国忠审理此案。
杨国忠将俘虏押到一处隐秘的地方审理,对被捉的军士说道:“我知道你们都是冤枉的,但只要承认是谋反,写上供词画上押,便立即释放。”有些人见风使舵,写上供词画上押,杨国忠果然将他们释放了。还一些非常认真的人,不肯承认造反。对不承认的人,杨国忠就用刑逼供,那些军士都是无辜之人,不知内情,只要能够释放,编造一套假话,虽然道德上不允许,但好汉不吃眼前亏。都按照杨国忠的暗示,说了供词,画押完事。
杨国忠拿着这些供词向唐玄宗汇报,将这次事件定性为一起未遂的政变,而且御史大夫,京兆尹王鉷脱离不了干系,请求立即将其弟弟王銲进行秘密审判。
唐玄宗不相信王鉷会是这次事件的主谋,但他的弟弟领导此事,不能不审理清楚,王鉷作为亲属,理应回避,批准了杨国忠的方案。
王銲被带到御史台,作为御史中丞,杨国忠亲自审判,他不但要将这次政变推到王鉷的头上,还想扣到太子李亨的头上,一举除掉心腹大患。
张渐得知此事,立即进行阻止,他对杨国忠说道:“此事只能对准王鉷一人,如果涉及太子,必定要三司会审,案情必须公开。如果重新审理,那些假证言很可能被揭穿,结果会适得其反。杨公不能因小失大,不注意细节反而惹火烧身。”
杨国忠听后不敢将事件扩大,只对准王鉷一人,不得不到此为止。王銲受不了重刑,按照杨国忠的要求招供,将王鉷说成是这次反叛事件的幕后策划者。
杨国忠将王銲的供词连同奏折一起递交唐玄宗,唐玄宗召集李林甫、陈希烈一起讨论。李林甫虽然想打击一下王鉷,但要将他处死,让杨国忠跟在他的身后,威胁太大,想保住王鉷。他说道:“启奏皇上,王鉷身兼京兆尹,负责京城的治安,他要暗杀京城中的官员,不会这样大动干,这案子有隐情,应该重新审理。”
陈希烈说道:“王銲和王鉷是同父异母兄弟,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好,王鉷没有参与叛乱,王銲的供词不能作为罪证。我赞成李丞相的观点,重新审理此案。”杨国忠急了立即上奏说道:“启奏皇上,王銲的供词与整个事件十分吻合,铁证如山,王鉷是罪大恶极,必须处以极刑。”
唐玄宗心想:‘王鉷不管是否有罪,都不能重用了。李林甫已经七十岁了,日薄西山,干不长了。而陈希烈文才虽然不错,但处事能力不行,今后国家的治理必须依靠杨国忠。’权衡利弊之后,他说道:“此案由骠骑大将军亲自到现场捉拿,贼首反抗,已被当场击毙,并将反叛之人,全部拿获,交与国忠审理,既然已经审理清楚,就不用再费事了,叛乱的罪行成立,特赐王鉷死,由国忠宣旨。”
唐玄宗明知王鉷是冤枉的,仍然作出了对他处死的决定。目的是在培植杨国忠,准备让他来接替李林甫。
注①:为皇帝临朝听政之所,称为“中朝”。大殿东西长二十多丈,南北宽十三丈。殿前左右分别有中书省、门下省和弘文馆、史馆、御史台等官署。
注②: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位于丹凤门以北一百八十丈处,从长安城进入皇宫的第一座大殿。
注③:中书省官员,从七品上。
注④:唐朝军衔,从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