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诗坛第一人的评价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粤州晚报》原文刊发了苏文的《再别半桥》。
那是方承世从苏文手中用威胁恐吓纠缠等各种手段拿到的版权,而且还是苏文亲自书写的原文。
在这里,苏文动用了一种比较新颖的格式,那就是每一节的第一和第三行的首字都比第二、第四的首字突出一格,这样一来,全诗就用了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读起来更有感觉。
原文刊发在晚报的时候,读者看了,都觉得无比惊艳,想不到诗已经能写到这种境界了。
随着晚报刊发的还有方承世以他那搞笑的笔名“方程式”写的一篇诗歌鉴赏——《唯美的诗,唯美的情,唯美的<再别半桥>》。
在文章里,方程式向读者深情地展现他对《再别半桥》的认知:
“诗人苏文是多情的,对于母校,他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情。诗人一开头用三个‘轻轻的、,写离别母校的离别情绪,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把自己对半桥的缠绵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在苏文的心中,半桥已经被他理想化、诗化了,诗人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无不包含着深情厚意。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清泉,星光斑斓的夜色,沉默的夏虫,无一不被理8≮,想化、诗化、人格化。半湖边那婀娜多姿的翠柳被夕阳染成灿烂的金色,宛如戴着红盖头的美丽动人的新娘,夕阳又把她的艳影投入微波荡漾的半湖。
“诗人完全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黄昏美景中,他神思恍惚,心儿似乎又成了半湖的水波,那新娘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对半桥是那么痴迷,以至于当他看到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时,顿生羡慕之情。他竟甘心做一条水草,渴望如那水草一般永远生活在半湖柔波的爱抚中,榆荫下那一潭清泉也被夕阳点染的绚丽迷人。仿佛是那七色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然而终究要离开半桥的,诗人在半湖留连忘返,夜色降临还不忍离去,他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在星辉斑斓的半桥夜色中泛舟寻梦,这里最宜放歌的时候,但诗人已无心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半桥!一切都在不言中,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到最后一节那种‘悄悄的’心情。带着几分眷恋,几分惆怅,在沉默中悄然离去,连一片云彩都不带走!至此,一种唯美的画卷收起,却让我们领略到了一种唯美的感情。也让我们见识到了唯美的诗歌。感谢苏文,他让我们知道世上还能有这样美丽的诗歌!感谢上苍。是它把苏文这样一个必将伟大的苏文带到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诗还可以这样写!”
在方承世的文章中,“唯美”一词是他用得最多的词汇,那是他对这首诗的感受,他想不出其他词汇来形容,只能说是唯美。
可以看得出来。他对《再别半桥》的赞誉非常之高,说它是美丽的,要感谢伟大的苏文,也感谢伟大的上苍。
方承世的言辞过分了吗?
按理说方承世是与苏文最早接触的编辑,也通过他的手在晚报上发表了很多苏文的诗歌。那些诗,非常好,方承世也大多以经典称之,还说苏文有成为大诗人的潜质。
但是,都没有这一次的誉词那么高——伟大!
只因为这首诗,他就说苏文必将伟大,那么,在他看来,苏文在文坛上位置,已经可以和那些大家相提并论了。
普通的读者只觉得惊讶,却没有不认同,他们说不上太多诗歌专业术语,但是,他们读了这首诗,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美!
美到了极致,只读一遍,就再也无法忘记,就好像把这些美丽的文字刻进了心里,成为一种烙印。
说到新诗,它就是代表!
普通人如此,那些文人理解得就更深刻了,《再别半桥》一出,他们齐齐失声。
在粤州,以写诗歌散文出名的作协会长肖克文,品读着手中的《再别半桥》,良久失神,忍不住说道:“苏文的笔力,已经到了这等境界了吗?大家都在讨论谁新诗写得好,或者说哪一篇写得好,以前,说太多都没有用,无法服众。现在,《再别半桥》出来,还有比它更高明的新诗吗?”
肖克文不愿服老服输,但是他现在不得不承认,在诗歌的造诣上,苏文已经到了一种他也要望而兴叹的境界了。
苏文的诗歌他都看过,古诗写得非常经典,新诗也不错,之前他也有过唯美类的诗歌,比如《雨巷》、《错误》那几首,可是,与《再别半桥》相比,统统都相形见绌!
美到一种极致,那就是一种境界。境界一出,诗词也就可以成为经典,成为人们千古传诵的绝句!
“张若虚只有一篇《春江花月夜》,就可以冠盖全唐,成为唐诗的压卷之作。《再别半桥》也可以说是新诗中的绝唱!”
肖克文又萧索又欣慰地感叹,把苏文的地位无限拨高,如果让外人听到他这句评价,说不定要闹出天大的风波,他竟然把苏文的《再别半桥》在新诗里的地位比作在唐诗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萧索是他觉得自己老了,长江后浪推前浪;欣慰那是看到苏文的成长,心中又颇为欢心。
“罢了罢了!”肖克文长叹几声,“正如苏文之前写的诗论那样说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以后的文坛天下,是他们年轻人的了!”
如果说肖克文的感叹还在是停留在私人的赞赏上,那么,接下来,东莲上人在网络上通过自己的微/博发表了对《再别半桥》的看法,则彻底引起了诗坛的震动——
东莲上人是谁?
在华夏帝国,新文化是在一百年前的大战之后才逐渐兴起的,那时候华夏帝国在世界失去了各大领地,殖民地也纷纷脱离华夏的控制,加上美洲与欧洲的兴盛,华夏帝国的有识之士觉得不能再保守下去了。
于是,从文化界开始,兴起了改革的风潮,新文化模式取代了旧的文化模式,白话文取得统治地位,新诗也开始兴起了。
发展了上百年,新诗写到现在,也渐渐走过了巅峰,写新诗的人,也逃不了这样的规律。
东莲上人就是这么一个代表人物,据说他最崇拜的就是李白与苏轼两人,觉得他们的诗最好,因此连笔名都取得那么妖艳。他少年的时候,新文化已经进行到了高潮,新诗也开始发展起来了。
他从那个时候开始写新诗,通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威望最著,名气最大,诗歌的产量也极其丰富,新诗的成就,几乎可以说是诗坛第一人。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新诗逐渐没落,他因为年事已高,作品也慢慢少了起来,据说后来一直潜心带弟子,培养徒弟。
如今他已经八十多岁了,不过精力还是很旺盛,除了很少写作外,还能出席一些文化活动,最近几年还学年轻人开了微/博,经常发文点评后进的一些作品。
多少年风雨,多少年的威望,说他是文坛巨擘,并不夸张。特别是在诗坛,他更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
这些年被他点评的人,哪怕是受到了批评,也要毕恭毕敬地说声感谢指点。
今天,他再次出手,点评苏文的《再别半桥》:
“今天有朋友读了《再别半桥》给我听,我觉得它是极其美丽的诗歌。为什么这样说呢?
“它就是一幅美丽的无形画,诗的每一节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幅迷人的图画,如诗的第二节,半湖边被夕阳染成婀娜多姿的垂柳加上波光粼粼的色彩艳影,就构成了一幅半湖晚景图。
“另外,全诗的结构韵律的独特创新,也让我们窥见了诗人的绝妙艺术风格。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到三个节拍,节奏非常鲜明;每节二四行押韵,而且每节都自然换韵,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整齐中富于变化,使全诗充满了错落有致的美感!
“意象,意境,结构,都是美极了。这些美丽的元素一组合起来,就给了我们一首最美丽的诗歌。苏轼评价王维的作品时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我们华夏传统诗歌的理想境界,也是我毕生追求的理念。可惜,功力有限,一直无法完成这样的夙愿,写不出一首让我觉得非常满意的唯美的诗歌来。
“《再别半桥》却可以说是达到了苏轼所说的境界。它把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就是完美的诗歌。新诗之中,再美美不过《再别半桥》,再好也好不过《再别半桥》!感谢诗人,让我有生之年能读到这么美的诗歌。此生无憾矣!”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再美美不过《再别半桥》!再好也好不过《再别半桥》!
完美的诗歌!此生无憾矣!
这就是东莲上人对苏文诗歌的评价!
作为当今诗坛第一人,东莲上人的影响力堪称恐怖,也由此可以想象他的评论会给文坛带来多大的震动与轰动了!
作为《再别半桥》的作者,苏文的受益,也可以想象有多么的巨大!(未完待续。。)
《粤州晚报》原文刊发了苏文的《再别半桥》。
那是方承世从苏文手中用威胁恐吓纠缠等各种手段拿到的版权,而且还是苏文亲自书写的原文。
在这里,苏文动用了一种比较新颖的格式,那就是每一节的第一和第三行的首字都比第二、第四的首字突出一格,这样一来,全诗就用了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读起来更有感觉。
原文刊发在晚报的时候,读者看了,都觉得无比惊艳,想不到诗已经能写到这种境界了。
随着晚报刊发的还有方承世以他那搞笑的笔名“方程式”写的一篇诗歌鉴赏——《唯美的诗,唯美的情,唯美的<再别半桥>》。
在文章里,方程式向读者深情地展现他对《再别半桥》的认知:
“诗人苏文是多情的,对于母校,他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情。诗人一开头用三个‘轻轻的、,写离别母校的离别情绪,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把自己对半桥的缠绵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在苏文的心中,半桥已经被他理想化、诗化了,诗人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无不包含着深情厚意。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清泉,星光斑斓的夜色,沉默的夏虫,无一不被理8≮,想化、诗化、人格化。半湖边那婀娜多姿的翠柳被夕阳染成灿烂的金色,宛如戴着红盖头的美丽动人的新娘,夕阳又把她的艳影投入微波荡漾的半湖。
“诗人完全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黄昏美景中,他神思恍惚,心儿似乎又成了半湖的水波,那新娘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对半桥是那么痴迷,以至于当他看到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时,顿生羡慕之情。他竟甘心做一条水草,渴望如那水草一般永远生活在半湖柔波的爱抚中,榆荫下那一潭清泉也被夕阳点染的绚丽迷人。仿佛是那七色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然而终究要离开半桥的,诗人在半湖留连忘返,夜色降临还不忍离去,他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在星辉斑斓的半桥夜色中泛舟寻梦,这里最宜放歌的时候,但诗人已无心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半桥!一切都在不言中,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到最后一节那种‘悄悄的’心情。带着几分眷恋,几分惆怅,在沉默中悄然离去,连一片云彩都不带走!至此,一种唯美的画卷收起,却让我们领略到了一种唯美的感情。也让我们见识到了唯美的诗歌。感谢苏文,他让我们知道世上还能有这样美丽的诗歌!感谢上苍。是它把苏文这样一个必将伟大的苏文带到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诗还可以这样写!”
在方承世的文章中,“唯美”一词是他用得最多的词汇,那是他对这首诗的感受,他想不出其他词汇来形容,只能说是唯美。
可以看得出来。他对《再别半桥》的赞誉非常之高,说它是美丽的,要感谢伟大的苏文,也感谢伟大的上苍。
方承世的言辞过分了吗?
按理说方承世是与苏文最早接触的编辑,也通过他的手在晚报上发表了很多苏文的诗歌。那些诗,非常好,方承世也大多以经典称之,还说苏文有成为大诗人的潜质。
但是,都没有这一次的誉词那么高——伟大!
只因为这首诗,他就说苏文必将伟大,那么,在他看来,苏文在文坛上位置,已经可以和那些大家相提并论了。
普通的读者只觉得惊讶,却没有不认同,他们说不上太多诗歌专业术语,但是,他们读了这首诗,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美!
美到了极致,只读一遍,就再也无法忘记,就好像把这些美丽的文字刻进了心里,成为一种烙印。
说到新诗,它就是代表!
普通人如此,那些文人理解得就更深刻了,《再别半桥》一出,他们齐齐失声。
在粤州,以写诗歌散文出名的作协会长肖克文,品读着手中的《再别半桥》,良久失神,忍不住说道:“苏文的笔力,已经到了这等境界了吗?大家都在讨论谁新诗写得好,或者说哪一篇写得好,以前,说太多都没有用,无法服众。现在,《再别半桥》出来,还有比它更高明的新诗吗?”
肖克文不愿服老服输,但是他现在不得不承认,在诗歌的造诣上,苏文已经到了一种他也要望而兴叹的境界了。
苏文的诗歌他都看过,古诗写得非常经典,新诗也不错,之前他也有过唯美类的诗歌,比如《雨巷》、《错误》那几首,可是,与《再别半桥》相比,统统都相形见绌!
美到一种极致,那就是一种境界。境界一出,诗词也就可以成为经典,成为人们千古传诵的绝句!
“张若虚只有一篇《春江花月夜》,就可以冠盖全唐,成为唐诗的压卷之作。《再别半桥》也可以说是新诗中的绝唱!”
肖克文又萧索又欣慰地感叹,把苏文的地位无限拨高,如果让外人听到他这句评价,说不定要闹出天大的风波,他竟然把苏文的《再别半桥》在新诗里的地位比作在唐诗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萧索是他觉得自己老了,长江后浪推前浪;欣慰那是看到苏文的成长,心中又颇为欢心。
“罢了罢了!”肖克文长叹几声,“正如苏文之前写的诗论那样说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以后的文坛天下,是他们年轻人的了!”
如果说肖克文的感叹还在是停留在私人的赞赏上,那么,接下来,东莲上人在网络上通过自己的微/博发表了对《再别半桥》的看法,则彻底引起了诗坛的震动——
东莲上人是谁?
在华夏帝国,新文化是在一百年前的大战之后才逐渐兴起的,那时候华夏帝国在世界失去了各大领地,殖民地也纷纷脱离华夏的控制,加上美洲与欧洲的兴盛,华夏帝国的有识之士觉得不能再保守下去了。
于是,从文化界开始,兴起了改革的风潮,新文化模式取代了旧的文化模式,白话文取得统治地位,新诗也开始兴起了。
发展了上百年,新诗写到现在,也渐渐走过了巅峰,写新诗的人,也逃不了这样的规律。
东莲上人就是这么一个代表人物,据说他最崇拜的就是李白与苏轼两人,觉得他们的诗最好,因此连笔名都取得那么妖艳。他少年的时候,新文化已经进行到了高潮,新诗也开始发展起来了。
他从那个时候开始写新诗,通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威望最著,名气最大,诗歌的产量也极其丰富,新诗的成就,几乎可以说是诗坛第一人。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新诗逐渐没落,他因为年事已高,作品也慢慢少了起来,据说后来一直潜心带弟子,培养徒弟。
如今他已经八十多岁了,不过精力还是很旺盛,除了很少写作外,还能出席一些文化活动,最近几年还学年轻人开了微/博,经常发文点评后进的一些作品。
多少年风雨,多少年的威望,说他是文坛巨擘,并不夸张。特别是在诗坛,他更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
这些年被他点评的人,哪怕是受到了批评,也要毕恭毕敬地说声感谢指点。
今天,他再次出手,点评苏文的《再别半桥》:
“今天有朋友读了《再别半桥》给我听,我觉得它是极其美丽的诗歌。为什么这样说呢?
“它就是一幅美丽的无形画,诗的每一节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幅迷人的图画,如诗的第二节,半湖边被夕阳染成婀娜多姿的垂柳加上波光粼粼的色彩艳影,就构成了一幅半湖晚景图。
“另外,全诗的结构韵律的独特创新,也让我们窥见了诗人的绝妙艺术风格。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到三个节拍,节奏非常鲜明;每节二四行押韵,而且每节都自然换韵,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整齐中富于变化,使全诗充满了错落有致的美感!
“意象,意境,结构,都是美极了。这些美丽的元素一组合起来,就给了我们一首最美丽的诗歌。苏轼评价王维的作品时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我们华夏传统诗歌的理想境界,也是我毕生追求的理念。可惜,功力有限,一直无法完成这样的夙愿,写不出一首让我觉得非常满意的唯美的诗歌来。
“《再别半桥》却可以说是达到了苏轼所说的境界。它把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就是完美的诗歌。新诗之中,再美美不过《再别半桥》,再好也好不过《再别半桥》!感谢诗人,让我有生之年能读到这么美的诗歌。此生无憾矣!”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再美美不过《再别半桥》!再好也好不过《再别半桥》!
完美的诗歌!此生无憾矣!
这就是东莲上人对苏文诗歌的评价!
作为当今诗坛第一人,东莲上人的影响力堪称恐怖,也由此可以想象他的评论会给文坛带来多大的震动与轰动了!
作为《再别半桥》的作者,苏文的受益,也可以想象有多么的巨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