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七章 轩然大波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go--> 八月中旬,吴伟业回到了京城。
吴伟业回到京城的事宜,立刻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吴伟业住进了官驿,没有去拜访任何人,其做法与张溥明显不同,而且在张溥等人来问候的时候,也就是简单的寒暄,绝口不提巡按淮北的事宜,就是张溥等人不死心询问的时候,吴伟业回答会在禀报皇上的时候,才会禀明一切的情形。
钱士升和侯询等着吴伟业前来禀报,可左等右等就是等不到人,他们坐不住了,派遣管家到官驿去打探口风,同样是什么都没有得到。
吴伟业这样做,当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巡按淮北的事宜,按照规矩来说,应该在乾清宫禀报给皇上,此前任何人都不得询问,不过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这样的规矩因为党争,几乎不复存在了。
钱士升和侯询等人,隐隐感觉到不妙,但也无法挑剔,只能够等着在乾清宫的时候,看看吴伟业究竟会说些什么。当然他们还是想到了一些办法,毕竟巡按淮北不是吴伟业一个人,可惜的是,随同吴伟业到淮北的官吏,根本就不知道内情。
吴伟业回到京城仅仅两天的时间,就得到了皇上的召见,前往乾清宫议事。
吴伟业进入乾清宫的时候,内阁大臣、六部尚书以及左右都御史都在这里,吴伟业低着头,没有看钱士升和侯询等人热切的眼光。
禀报开始了。
吴伟业拿出了奏折,开始禀报。
奏折写的很详尽,吴伟业的文采本来就非常不错,在朝廷之中得到公认的。这封奏折显然是用了很多的心思,写的文情并茂。
听着听着,钱士升和侯询等人的脸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刚开始是没有任何的表情。接着是眯起了眼睛,最后竟然变得铁青。
张至发的脸上一直都没有任何的表情。
张凤翼和杨一鹏等人的脸上,则是露出了笑容。
足足半个多时辰,吴伟业禀报完毕,其最后的结论非常的明确: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右都御史、漕运总督郑勋睿,一心为了朝廷。稳定淮北的局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尽管其有些事情,做的是不大符合规矩,但都是结合淮北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在整顿漕运事宜、关心百姓疾苦方面,做的异常突出,值得满朝文武学习,至于李岩和红娘子的事宜,进过调查也是非常清楚的,李岩和红娘子归顺之后,做了大量的事宜,其中策反牛金星和宋献策。就是其贡献之一,而且李岩早就写出了关于流寇相关的情况,交给了五省总督熊文灿大人。只是其驻守洛阳府城,对流寇的具体部署不是很清楚,但在文书之中,已经点名流寇存在的缺陷,以及如何对付流寇的办法。
皇上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不知道想些什么。
吴伟业禀报完毕之后。乾清宫沉默,不过这种沉默的局面没有保持多长的时间。
很快张至发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吴大人巡按淮北。其调查的情况是清楚的,有关李岩和红娘子事情的争议,可以告一段落,此外朝廷亦可以启用牛金星和宋献策等人,如此的做法,能够瓦解流寇的斗志,让更多人明白朝廷是兼怀天下的。。。”
张至发这话说的非常巧妙,一方面照顾了吴伟业等人的情绪,一方面也不忘记帮着张溥等人说话,毕竟牛金星和宋献策是投奔张溥的,至今无名无份,有些说不过去。
张至发说完之后,钱士升很快跟着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吴大人的巡按,还有一些疑点,需要进一步核实,不管怎么说,郑大人违背圣旨,没有按照皇上之要求去做,这就是不合适的,若是各地的总督巡抚都不按照皇上的旨意做事情,都各自为政,这与唐末藩镇割据有何区别。”
乾清宫的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了,钱士升居然搬出唐末藩镇割据的例子,这已经说的非常严重了,这预示这郑勋睿有造反和颠覆大明王朝的迹象了。
皇上的脸上依旧没有表情。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时候开口的是吴伟业。
“皇上,臣奉旨巡按淮北,不敢辜负皇上之期盼,在淮北各地都看了,淮北四府三州,百姓安居乐业,拥戴官府,感恩皇上,臣以为,郑勋睿大人一心为民,一心为了大明之天下,就算是有些地方没有按照圣旨办理,但都是有情可原的,若是生搬硬套,不管不顾地方上的实际情况,那臣就要询问一些事情了,北方多年遭遇灾荒,百姓生活无着,挣扎在死亡线上,当初皇上决定调集南方的粮食救济北方,却有大人觉得南北情况不一样,不能够因为南方富裕,就盘剥百姓,这等的建议,居然被称之为是藏富于民,不知道此刻为什么能够结合实际来执行圣旨了。”
钱士升和侯询等人的脸色再次变得铁青,但吴伟业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就说这征收历年拖欠农业赋税事宜,山西、河南、湖广和四川等地,都是遵照执行了,结局是什么,流寇在这些地方愈发的嚣张,朝廷消耗了大量的钱粮,剿灭流寇,陕西没有遵照圣旨,没有征收赋税,异常平静,根本无人造反,要知道陕西乃是流寇之大本营,李自成、张献忠乃至于刘宗敏、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等人,悉数都是出自于陕西,可他们却不敢回到陕西去,因为他们很明白,陕西百姓生活过的平稳,他们若是进入到陕西,根本没有机会,说不定会遭遇百姓的痛击。”
“臣如此说,就是想着证明,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执行皇上的圣旨以及朝廷的敕书,这是完全可行的,臣还有一个认识,在官吏的任命方面,淮北并未抗拒圣旨,故而说郑勋睿大人有着藩镇割据之行为,乃是无稽之谈。”
吴伟业如此的反驳钱士升,这是任何人都想不到的,就连皇上都想不到,看了吴伟业好一会。
钱士升已经气的身体微微颤抖,却说不出话来了。
争论无法进行下去了,吴伟业是代表皇上和朝廷巡按淮北,其做出的结论,是不可能被推翻的,更何况吴伟业是东林党人,本就是郑勋睿的对手,其做出的结论,就应该更加的公正了。
张凤翼和杨一鹏等人也相继开口了,认为吴伟业代表朝廷巡按淮北,秉公调查,做的是非常不错的,其调查也是非常仔细和认真的,结论值得信服。
这一次,皇上没有将奏折推给内阁商议,开口说这件事情到此为止。
这等于是这一次的争论画上了句号。
钱士升和侯询等人辛辛苦苦的谋划,却因为吴伟业的一个调查的文书,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了,不过钱士升等人是有苦说不出,吴伟业是他们举荐的,张溥也是他们举荐的,总不能说调查的结论不符合要求,就是错误的,他们不可能这样做,那样怕是会引发皇上的怀疑了,东林党人是不是做的太过分、想要掌控朝政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吴伟业,吴伟业此举可谓是临阵倒戈。
乾清宫商议巡按淮北的事宜,很快传出去了,传播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吴伟业的文书在朝廷之中引发了轩然大波,很多人就是等着看热闹的,以为这一次郑勋睿和张溥、吴伟业等人肯定是要互掐的,而且这种相互的博弈,还会直接影响到内阁,想不到这件事情轻易的就消失了,甚至没有引发任何的波澜。
皇上对此事没有任何的评价,仅仅说到此为止,不允许任何人朝会的时候再次提及,这个态度也让人琢磨,按说皇上总是要断出个是非曲直的,如此的含糊,明显就是不合适的,不过皇上的态度,大家只是猜测,不敢妄加评论,当然也有人敏感的察觉到,皇上实际上是不高兴的,为什么不高兴,不会有人说出其中原因。
钱士升和侯询离开乾清宫的时候,没有掩饰暴怒的神情,据说他们看向吴伟业的眼神,是凌冽的,那是对待敌人才有的眼神。
至于说吴伟业,好像是无所谓,离开乾清宫之后,居然还到礼部去点卯了。
内阁首辅张至发的态度,与皇上差不多看不出是高兴还是不高兴,张凤翼和杨一鹏等人明显是高兴的,但高兴之中也带着一些担忧。
反应最大的就是张溥、张采、吴昌时和龚鼎孳等人了,他们毫不掩饰愤怒的情绪,甚至会在公开的场合对吴伟业破口大骂,要知道张溥和吴伟业之间是师生关系,张溥辛辛苦苦巡按河南,不知道做了多少的工作,才有了弹劾郑勋睿的基础,可关键时刻,一切都被吴伟业葬送了,而且吴伟业在乾清宫的时候,公开的顶撞钱士升,为郑勋睿辩解,这就是欺师灭祖的行为,是要遭遇到唾弃的。
性格暴躁的张采,甚至要直接去找吴伟业的麻烦,但钱士升和侯询阻止了他们的行为,这个时候,朝廷里面很多大人都看着,包括皇上肯定都在看着,任何过激的行为,都可能遭遇到想象不到的麻烦。(未完待续)<!--over-->
<!--go--> 八月中旬,吴伟业回到了京城。
吴伟业回到京城的事宜,立刻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吴伟业住进了官驿,没有去拜访任何人,其做法与张溥明显不同,而且在张溥等人来问候的时候,也就是简单的寒暄,绝口不提巡按淮北的事宜,就是张溥等人不死心询问的时候,吴伟业回答会在禀报皇上的时候,才会禀明一切的情形。
钱士升和侯询等着吴伟业前来禀报,可左等右等就是等不到人,他们坐不住了,派遣管家到官驿去打探口风,同样是什么都没有得到。
吴伟业这样做,当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巡按淮北的事宜,按照规矩来说,应该在乾清宫禀报给皇上,此前任何人都不得询问,不过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这样的规矩因为党争,几乎不复存在了。
钱士升和侯询等人,隐隐感觉到不妙,但也无法挑剔,只能够等着在乾清宫的时候,看看吴伟业究竟会说些什么。当然他们还是想到了一些办法,毕竟巡按淮北不是吴伟业一个人,可惜的是,随同吴伟业到淮北的官吏,根本就不知道内情。
吴伟业回到京城仅仅两天的时间,就得到了皇上的召见,前往乾清宫议事。
吴伟业进入乾清宫的时候,内阁大臣、六部尚书以及左右都御史都在这里,吴伟业低着头,没有看钱士升和侯询等人热切的眼光。
禀报开始了。
吴伟业拿出了奏折,开始禀报。
奏折写的很详尽,吴伟业的文采本来就非常不错,在朝廷之中得到公认的。这封奏折显然是用了很多的心思,写的文情并茂。
听着听着,钱士升和侯询等人的脸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刚开始是没有任何的表情。接着是眯起了眼睛,最后竟然变得铁青。
张至发的脸上一直都没有任何的表情。
张凤翼和杨一鹏等人的脸上,则是露出了笑容。
足足半个多时辰,吴伟业禀报完毕,其最后的结论非常的明确: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右都御史、漕运总督郑勋睿,一心为了朝廷。稳定淮北的局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尽管其有些事情,做的是不大符合规矩,但都是结合淮北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在整顿漕运事宜、关心百姓疾苦方面,做的异常突出,值得满朝文武学习,至于李岩和红娘子的事宜,进过调查也是非常清楚的,李岩和红娘子归顺之后,做了大量的事宜,其中策反牛金星和宋献策。就是其贡献之一,而且李岩早就写出了关于流寇相关的情况,交给了五省总督熊文灿大人。只是其驻守洛阳府城,对流寇的具体部署不是很清楚,但在文书之中,已经点名流寇存在的缺陷,以及如何对付流寇的办法。
皇上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不知道想些什么。
吴伟业禀报完毕之后。乾清宫沉默,不过这种沉默的局面没有保持多长的时间。
很快张至发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吴大人巡按淮北。其调查的情况是清楚的,有关李岩和红娘子事情的争议,可以告一段落,此外朝廷亦可以启用牛金星和宋献策等人,如此的做法,能够瓦解流寇的斗志,让更多人明白朝廷是兼怀天下的。。。”
张至发这话说的非常巧妙,一方面照顾了吴伟业等人的情绪,一方面也不忘记帮着张溥等人说话,毕竟牛金星和宋献策是投奔张溥的,至今无名无份,有些说不过去。
张至发说完之后,钱士升很快跟着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吴大人的巡按,还有一些疑点,需要进一步核实,不管怎么说,郑大人违背圣旨,没有按照皇上之要求去做,这就是不合适的,若是各地的总督巡抚都不按照皇上的旨意做事情,都各自为政,这与唐末藩镇割据有何区别。”
乾清宫的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了,钱士升居然搬出唐末藩镇割据的例子,这已经说的非常严重了,这预示这郑勋睿有造反和颠覆大明王朝的迹象了。
皇上的脸上依旧没有表情。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时候开口的是吴伟业。
“皇上,臣奉旨巡按淮北,不敢辜负皇上之期盼,在淮北各地都看了,淮北四府三州,百姓安居乐业,拥戴官府,感恩皇上,臣以为,郑勋睿大人一心为民,一心为了大明之天下,就算是有些地方没有按照圣旨办理,但都是有情可原的,若是生搬硬套,不管不顾地方上的实际情况,那臣就要询问一些事情了,北方多年遭遇灾荒,百姓生活无着,挣扎在死亡线上,当初皇上决定调集南方的粮食救济北方,却有大人觉得南北情况不一样,不能够因为南方富裕,就盘剥百姓,这等的建议,居然被称之为是藏富于民,不知道此刻为什么能够结合实际来执行圣旨了。”
钱士升和侯询等人的脸色再次变得铁青,但吴伟业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就说这征收历年拖欠农业赋税事宜,山西、河南、湖广和四川等地,都是遵照执行了,结局是什么,流寇在这些地方愈发的嚣张,朝廷消耗了大量的钱粮,剿灭流寇,陕西没有遵照圣旨,没有征收赋税,异常平静,根本无人造反,要知道陕西乃是流寇之大本营,李自成、张献忠乃至于刘宗敏、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等人,悉数都是出自于陕西,可他们却不敢回到陕西去,因为他们很明白,陕西百姓生活过的平稳,他们若是进入到陕西,根本没有机会,说不定会遭遇百姓的痛击。”
“臣如此说,就是想着证明,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执行皇上的圣旨以及朝廷的敕书,这是完全可行的,臣还有一个认识,在官吏的任命方面,淮北并未抗拒圣旨,故而说郑勋睿大人有着藩镇割据之行为,乃是无稽之谈。”
吴伟业如此的反驳钱士升,这是任何人都想不到的,就连皇上都想不到,看了吴伟业好一会。
钱士升已经气的身体微微颤抖,却说不出话来了。
争论无法进行下去了,吴伟业是代表皇上和朝廷巡按淮北,其做出的结论,是不可能被推翻的,更何况吴伟业是东林党人,本就是郑勋睿的对手,其做出的结论,就应该更加的公正了。
张凤翼和杨一鹏等人也相继开口了,认为吴伟业代表朝廷巡按淮北,秉公调查,做的是非常不错的,其调查也是非常仔细和认真的,结论值得信服。
这一次,皇上没有将奏折推给内阁商议,开口说这件事情到此为止。
这等于是这一次的争论画上了句号。
钱士升和侯询等人辛辛苦苦的谋划,却因为吴伟业的一个调查的文书,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了,不过钱士升等人是有苦说不出,吴伟业是他们举荐的,张溥也是他们举荐的,总不能说调查的结论不符合要求,就是错误的,他们不可能这样做,那样怕是会引发皇上的怀疑了,东林党人是不是做的太过分、想要掌控朝政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吴伟业,吴伟业此举可谓是临阵倒戈。
乾清宫商议巡按淮北的事宜,很快传出去了,传播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吴伟业的文书在朝廷之中引发了轩然大波,很多人就是等着看热闹的,以为这一次郑勋睿和张溥、吴伟业等人肯定是要互掐的,而且这种相互的博弈,还会直接影响到内阁,想不到这件事情轻易的就消失了,甚至没有引发任何的波澜。
皇上对此事没有任何的评价,仅仅说到此为止,不允许任何人朝会的时候再次提及,这个态度也让人琢磨,按说皇上总是要断出个是非曲直的,如此的含糊,明显就是不合适的,不过皇上的态度,大家只是猜测,不敢妄加评论,当然也有人敏感的察觉到,皇上实际上是不高兴的,为什么不高兴,不会有人说出其中原因。
钱士升和侯询离开乾清宫的时候,没有掩饰暴怒的神情,据说他们看向吴伟业的眼神,是凌冽的,那是对待敌人才有的眼神。
至于说吴伟业,好像是无所谓,离开乾清宫之后,居然还到礼部去点卯了。
内阁首辅张至发的态度,与皇上差不多看不出是高兴还是不高兴,张凤翼和杨一鹏等人明显是高兴的,但高兴之中也带着一些担忧。
反应最大的就是张溥、张采、吴昌时和龚鼎孳等人了,他们毫不掩饰愤怒的情绪,甚至会在公开的场合对吴伟业破口大骂,要知道张溥和吴伟业之间是师生关系,张溥辛辛苦苦巡按河南,不知道做了多少的工作,才有了弹劾郑勋睿的基础,可关键时刻,一切都被吴伟业葬送了,而且吴伟业在乾清宫的时候,公开的顶撞钱士升,为郑勋睿辩解,这就是欺师灭祖的行为,是要遭遇到唾弃的。
性格暴躁的张采,甚至要直接去找吴伟业的麻烦,但钱士升和侯询阻止了他们的行为,这个时候,朝廷里面很多大人都看着,包括皇上肯定都在看着,任何过激的行为,都可能遭遇到想象不到的麻烦。(未完待续)<!--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