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丙子之乱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崇祯九年十二月二日,皇太极亲率十二万后金鞑子,进攻朝鲜。
应该说皇太极称帝之后,遭遇到了沉重的打击,阿济格和阿巴泰率领十万大军入侵大明,刚开始是顺风顺水,谁知道突然遭遇到强悍的郑家军,被斩杀的军士达到一万八千余人,三千余人被生擒,阿巴泰也被郑家军生擒,无奈之下,皇太极拿出一千万两白银,赎回被生擒的阿巴泰和三千军士。
阿济格回到沈阳之后,遭受皇太极的痛斥,若不是其他人的劝阻,皇太极怕是要将阿济格投入到大牢之中去了,此次的损失,对刚刚成立的大清国来说,是难以承受的,也让大清国的前途被涂抹上了灰色,皇太极根本不知道郑家军,他曾经亲率大军多次入关,对明军的战斗力是很清楚的,要说守城的战斗,明军还是有着一定的能力,可要说野战,明军绝非满八旗的对手。
可惜的是,郑家军就是与满八旗进行了面对面的野战,而且郑家军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居然生擒了阿巴泰,打垮了阿巴泰麾下的三万满八旗子弟,被赎回来的阿巴泰,实事求是的形容了郑家军的战斗力,阿巴泰第一次用一往无前、@℃,气吞山河等词语,形容了明军。
这让皇太极感觉到心寒,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管从什么方面比较,大明都是强于大清的,若是任由郑家军发展壮大起来,等待大清国的是什么命运,那是不用说的。
范文程给出了建议,意欲从内部挑拨大明君臣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通过大明朝廷,消灭郑家军。出去大清国的心腹之患。
这个建议的确是不错的,可惜的是,目前根本无法实施,通过从辽东获取的一些情报,皇太极已经知道了郑家军的一些事情,这支大军差点彻底剿灭大明的流寇。斩杀了流寇数十位首领,让流寇魂飞胆丧,这支大军的大帅是大明殿试状元,只有二十来岁,驻守陕西期间,让陕西这个贫瘠之地稳定下来。
郑家军到底有多少人,这是皇太极无法知道的,但是大明出现这等的人才,让皇太极异常的忧虑。
遭遇到沉重打击的皇太极。没有乱了方寸,依旧按照原来的计划,开始了对朝鲜的进攻,尽管说多尔衮和多铎等人,都是要求率领大军,再次进攻明朝。
朝鲜是大明的藩属国,一贯终于明朝,天启七年的时候。皇太极曾经率领大军打败了朝鲜,可是朝鲜不但没有臣服。反而和大明朝廷取得联系,暗地里对付后金,这让皇太极异常的气愤,这一次,皇太极是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彻底让朝鲜臣服。
若是能够拿下朝鲜。大清国可以大肆劫掠,挽回损失,此外也可以粉碎大明的东江防线,彻底稳固大清国的后方。
为了预防大明派遣大军支援朝鲜,皇太极派遣济尔哈朗驻守沈阳。派遣多铎守住辽河入海口,阻挡明军的增援,命令阿济格和阿巴泰协助多铎,戴罪立功。
代善、多尔衮、豪格等人,悉数跟随皇太极出征,范文程同样跟随在皇太极的身边。
皇太极这次是下定决心了,满八旗的旗主全部都派遣出去,而且大军之中,还包含了蒙古左右营和汉军部分的军士,征服朝鲜,成为他必须要获取的胜利,以及发泄怒气的出口,如此的情况之下,朝鲜的命运可想而知了。
皇太极是长期征伐的,有着绝对的战术经验,他亲自制定了作战的方案,从发动进攻的那一刻开始,目标就是朝鲜的王都汉城,沿途的城池根本不予理睬,皇太极命令多尔衮和豪格率领左右两翼大军,直扑汉城。
满八旗和蒙古左右营的大军,仅仅用了十二天的时间,就抵达了朝鲜王城汉城,而且完全包围了汉城,让朝鲜王室陷入完全的慌乱之中。
这一手的战术,作用是很大的,朝鲜仁祖李倧猝不及防,根本就没有想到,汉城内的士大夫和百姓早就乱套了,想不到抵抗侵袭的满八旗和蒙古左右营,想到的就是逃离汉城。
李倧知道汉城无法守住,率领文武大臣退守南汉山城,同时将家人悉数送到江华岛,派出使者与皇太极谈判,期盼着能够拖延时间。
李倧调遣各地的大军前来抵抗满八旗和蒙古左右营,无一例外的被打败。
李倧想着恳求得到大明王朝的支援,可是满八旗和蒙古左右营的速度太快,这么短的时间之内,不知道前去大明京城求救的使臣是不是到了北京。
皇太极当然知道李倧的想法,丝毫不会客气,他一面派遣大军包围了南汉山城,一面派出多尔衮,前去攻打江华岛,如此双管齐下的方式,可以彻底断绝李倧的幻想。
皇太极的动作非常快,他根本没有想过会出现什么变故,毕竟此次的战斗,一切的安排都是万无一失的,不会出现任何变故的。
朝鲜的使者,此次抵达大明京城的速度非常快。
十二月七日,朝鲜使者就抵达了京城,这个时候,皇太极率领的大军,尚未彻底包围朝鲜的王都汉城。
朝鲜使者抵达京城,在朝中引发了震动。
尽管郑家军打败过后金鞑子,可朝中的恐金症没有缓解,放眼大明的军队,除开郑家军敢于和后金鞑子面对面厮杀,其余的军队,没有这样的勇气,就算是驻守在山海关的大军,同样也只能够固守城池,避免和后金鞑子面对面的厮杀。
皇太极亲率大军进攻朝鲜,大明王朝是不是派兵救援,这成为朝中争成一团的问题。
以张凤翼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增援朝鲜存在很大的困难,他们从实际问题上面提出困难,包括后勤运输等等方面,实际上的意思隐藏在这些困难的背后,那就是明军打不赢后金鞑子,若是这个时候增援,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以钱士升为代表的一派,坚决要求增援朝鲜。
万历三大征依旧是朝廷引以为傲的成绩,尽管说这三次的战斗,让大明王朝损耗巨大,可谓是伤经动骨,但三次大型的战斗,为大明王朝树立了很高的威望。
萨尔浒之战后,大明王朝在东南亚一带的影响明显减弱了,这些年随着后金鞑子的崛起,大明内部的流寇肆掠,加上连年的灾荒,让大明王朝无法树立起来威信,在东南亚一带的影响几乎完全消失了。
这一次后金鞑子侵袭朝鲜,朝廷正好派遣大军前去增援,重新在东南亚一带树立起来威信,也能够趁机打击后金鞑子。
应该说从大明的实际情况来看,是无法也不能够驰援朝鲜的,自保都来不及,怎么可能去驰援朝鲜,再说征伐需要银子,朝鲜不可能拿出来这些银子。
钱士升等人应该知道实际情况,依旧提出要增援朝鲜,其提议得到了侯询、唐世济等人的赞同,这不得不说是滑稽的事情。
内阁首辅温体仁没有直接表态,这导致内阁的意见也不能够完全统一。
兵部尚书杨嗣昌倒是特别反对增援朝鲜,认为这样做不现实。
杨嗣昌倒是很现实,毕竟他是兵部尚书,而且刚刚上任,若是皇上决定驰援朝鲜,那么一切的事情就需要他来操心了,目前的情况之下,想要驰援朝鲜等于是自取其辱,打不赢不说,还有可能将祸水直接引入到关内来。
不过杨嗣昌也不是大傻瓜,他知道钱士升等人为什么坚持要驰援朝鲜,所以也不好公开驳斥钱士升等人。
朝鲜的使者每日里都是哭哭啼啼,恳求大明皇上派遣援军,明军曾经打败后金鞑子的事情,他是知道的,这次战斗传到朝鲜去之后,皇上还专门与文武百官庆贺,认为朝鲜的选择是正确的,必须要仅仅依靠大明王朝,再说朝鲜王室认同的是大明王朝的正统,根本看不上后金鞑子,认为其是胡虏,皇太极称帝登基的时候,朝鲜的使者根本不下跪,就算是为此得罪皇太极和后金鞑子,也是不在乎的。
朝鲜使者没有其他的办法,唯有哭哭啼啼,才能够打动大明皇上和大明的文武大臣了。
也就是在这样的争论之中,朝鲜方面的消息不断传来,皇太极率领的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朝鲜的王都汉城,将朝鲜仁祖李倧包围在汉南山城。
皇太极的骁勇,让张凤翼等人的理由更加的充分,这个时候就算是派遣大军去救援,也来不及了,不过钱士升等人的态度依旧是顽固的,他们认为派遣大军前去救援,关键在于打败后金鞑子,至于说朝鲜王室是不是能够坚持,与此次的救援没有太大的关系。
面对如此的争论,皇上没有马上表态。
十二月十五日,皇上终于表态了,将朝鲜使者求援的奏折,直接送给漕运总督郑勋睿,既没有表态说是派遣大军支援,也没有说不派遣大军支援。
皇上的这个举措,让张凤翼等人担心,让钱士升等人高兴。
朝鲜使者得知消息之后,马上启程前往淮安,前去拜见郑勋睿。(未完待续。。)
崇祯九年十二月二日,皇太极亲率十二万后金鞑子,进攻朝鲜。
应该说皇太极称帝之后,遭遇到了沉重的打击,阿济格和阿巴泰率领十万大军入侵大明,刚开始是顺风顺水,谁知道突然遭遇到强悍的郑家军,被斩杀的军士达到一万八千余人,三千余人被生擒,阿巴泰也被郑家军生擒,无奈之下,皇太极拿出一千万两白银,赎回被生擒的阿巴泰和三千军士。
阿济格回到沈阳之后,遭受皇太极的痛斥,若不是其他人的劝阻,皇太极怕是要将阿济格投入到大牢之中去了,此次的损失,对刚刚成立的大清国来说,是难以承受的,也让大清国的前途被涂抹上了灰色,皇太极根本不知道郑家军,他曾经亲率大军多次入关,对明军的战斗力是很清楚的,要说守城的战斗,明军还是有着一定的能力,可要说野战,明军绝非满八旗的对手。
可惜的是,郑家军就是与满八旗进行了面对面的野战,而且郑家军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居然生擒了阿巴泰,打垮了阿巴泰麾下的三万满八旗子弟,被赎回来的阿巴泰,实事求是的形容了郑家军的战斗力,阿巴泰第一次用一往无前、@℃,气吞山河等词语,形容了明军。
这让皇太极感觉到心寒,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管从什么方面比较,大明都是强于大清的,若是任由郑家军发展壮大起来,等待大清国的是什么命运,那是不用说的。
范文程给出了建议,意欲从内部挑拨大明君臣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通过大明朝廷,消灭郑家军。出去大清国的心腹之患。
这个建议的确是不错的,可惜的是,目前根本无法实施,通过从辽东获取的一些情报,皇太极已经知道了郑家军的一些事情,这支大军差点彻底剿灭大明的流寇。斩杀了流寇数十位首领,让流寇魂飞胆丧,这支大军的大帅是大明殿试状元,只有二十来岁,驻守陕西期间,让陕西这个贫瘠之地稳定下来。
郑家军到底有多少人,这是皇太极无法知道的,但是大明出现这等的人才,让皇太极异常的忧虑。
遭遇到沉重打击的皇太极。没有乱了方寸,依旧按照原来的计划,开始了对朝鲜的进攻,尽管说多尔衮和多铎等人,都是要求率领大军,再次进攻明朝。
朝鲜是大明的藩属国,一贯终于明朝,天启七年的时候。皇太极曾经率领大军打败了朝鲜,可是朝鲜不但没有臣服。反而和大明朝廷取得联系,暗地里对付后金,这让皇太极异常的气愤,这一次,皇太极是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彻底让朝鲜臣服。
若是能够拿下朝鲜。大清国可以大肆劫掠,挽回损失,此外也可以粉碎大明的东江防线,彻底稳固大清国的后方。
为了预防大明派遣大军支援朝鲜,皇太极派遣济尔哈朗驻守沈阳。派遣多铎守住辽河入海口,阻挡明军的增援,命令阿济格和阿巴泰协助多铎,戴罪立功。
代善、多尔衮、豪格等人,悉数跟随皇太极出征,范文程同样跟随在皇太极的身边。
皇太极这次是下定决心了,满八旗的旗主全部都派遣出去,而且大军之中,还包含了蒙古左右营和汉军部分的军士,征服朝鲜,成为他必须要获取的胜利,以及发泄怒气的出口,如此的情况之下,朝鲜的命运可想而知了。
皇太极是长期征伐的,有着绝对的战术经验,他亲自制定了作战的方案,从发动进攻的那一刻开始,目标就是朝鲜的王都汉城,沿途的城池根本不予理睬,皇太极命令多尔衮和豪格率领左右两翼大军,直扑汉城。
满八旗和蒙古左右营的大军,仅仅用了十二天的时间,就抵达了朝鲜王城汉城,而且完全包围了汉城,让朝鲜王室陷入完全的慌乱之中。
这一手的战术,作用是很大的,朝鲜仁祖李倧猝不及防,根本就没有想到,汉城内的士大夫和百姓早就乱套了,想不到抵抗侵袭的满八旗和蒙古左右营,想到的就是逃离汉城。
李倧知道汉城无法守住,率领文武大臣退守南汉山城,同时将家人悉数送到江华岛,派出使者与皇太极谈判,期盼着能够拖延时间。
李倧调遣各地的大军前来抵抗满八旗和蒙古左右营,无一例外的被打败。
李倧想着恳求得到大明王朝的支援,可是满八旗和蒙古左右营的速度太快,这么短的时间之内,不知道前去大明京城求救的使臣是不是到了北京。
皇太极当然知道李倧的想法,丝毫不会客气,他一面派遣大军包围了南汉山城,一面派出多尔衮,前去攻打江华岛,如此双管齐下的方式,可以彻底断绝李倧的幻想。
皇太极的动作非常快,他根本没有想过会出现什么变故,毕竟此次的战斗,一切的安排都是万无一失的,不会出现任何变故的。
朝鲜的使者,此次抵达大明京城的速度非常快。
十二月七日,朝鲜使者就抵达了京城,这个时候,皇太极率领的大军,尚未彻底包围朝鲜的王都汉城。
朝鲜使者抵达京城,在朝中引发了震动。
尽管郑家军打败过后金鞑子,可朝中的恐金症没有缓解,放眼大明的军队,除开郑家军敢于和后金鞑子面对面厮杀,其余的军队,没有这样的勇气,就算是驻守在山海关的大军,同样也只能够固守城池,避免和后金鞑子面对面的厮杀。
皇太极亲率大军进攻朝鲜,大明王朝是不是派兵救援,这成为朝中争成一团的问题。
以张凤翼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增援朝鲜存在很大的困难,他们从实际问题上面提出困难,包括后勤运输等等方面,实际上的意思隐藏在这些困难的背后,那就是明军打不赢后金鞑子,若是这个时候增援,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以钱士升为代表的一派,坚决要求增援朝鲜。
万历三大征依旧是朝廷引以为傲的成绩,尽管说这三次的战斗,让大明王朝损耗巨大,可谓是伤经动骨,但三次大型的战斗,为大明王朝树立了很高的威望。
萨尔浒之战后,大明王朝在东南亚一带的影响明显减弱了,这些年随着后金鞑子的崛起,大明内部的流寇肆掠,加上连年的灾荒,让大明王朝无法树立起来威信,在东南亚一带的影响几乎完全消失了。
这一次后金鞑子侵袭朝鲜,朝廷正好派遣大军前去增援,重新在东南亚一带树立起来威信,也能够趁机打击后金鞑子。
应该说从大明的实际情况来看,是无法也不能够驰援朝鲜的,自保都来不及,怎么可能去驰援朝鲜,再说征伐需要银子,朝鲜不可能拿出来这些银子。
钱士升等人应该知道实际情况,依旧提出要增援朝鲜,其提议得到了侯询、唐世济等人的赞同,这不得不说是滑稽的事情。
内阁首辅温体仁没有直接表态,这导致内阁的意见也不能够完全统一。
兵部尚书杨嗣昌倒是特别反对增援朝鲜,认为这样做不现实。
杨嗣昌倒是很现实,毕竟他是兵部尚书,而且刚刚上任,若是皇上决定驰援朝鲜,那么一切的事情就需要他来操心了,目前的情况之下,想要驰援朝鲜等于是自取其辱,打不赢不说,还有可能将祸水直接引入到关内来。
不过杨嗣昌也不是大傻瓜,他知道钱士升等人为什么坚持要驰援朝鲜,所以也不好公开驳斥钱士升等人。
朝鲜的使者每日里都是哭哭啼啼,恳求大明皇上派遣援军,明军曾经打败后金鞑子的事情,他是知道的,这次战斗传到朝鲜去之后,皇上还专门与文武百官庆贺,认为朝鲜的选择是正确的,必须要仅仅依靠大明王朝,再说朝鲜王室认同的是大明王朝的正统,根本看不上后金鞑子,认为其是胡虏,皇太极称帝登基的时候,朝鲜的使者根本不下跪,就算是为此得罪皇太极和后金鞑子,也是不在乎的。
朝鲜使者没有其他的办法,唯有哭哭啼啼,才能够打动大明皇上和大明的文武大臣了。
也就是在这样的争论之中,朝鲜方面的消息不断传来,皇太极率领的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朝鲜的王都汉城,将朝鲜仁祖李倧包围在汉南山城。
皇太极的骁勇,让张凤翼等人的理由更加的充分,这个时候就算是派遣大军去救援,也来不及了,不过钱士升等人的态度依旧是顽固的,他们认为派遣大军前去救援,关键在于打败后金鞑子,至于说朝鲜王室是不是能够坚持,与此次的救援没有太大的关系。
面对如此的争论,皇上没有马上表态。
十二月十五日,皇上终于表态了,将朝鲜使者求援的奏折,直接送给漕运总督郑勋睿,既没有表态说是派遣大军支援,也没有说不派遣大军支援。
皇上的这个举措,让张凤翼等人担心,让钱士升等人高兴。
朝鲜使者得知消息之后,马上启程前往淮安,前去拜见郑勋睿。(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