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公孙龙的预测是正确的,如果说明月招致阴阳、儒、墨三家驳斥只是小风小雨的话,荀子《天论》篇一出,彻底让稷下学宫这个大鼎沸腾了。
但凡学宫内名家文章,都会引发传抄,一传十十传百,一部分之前对长安君言论嗤之以鼻的稷下士读了《天论》后,如醍醐灌顶,开始动摇了。毕竟荀子是学宫祭酒,天下人公认学问最渊博的几人之一啊,有他站出来支持长安君,是不是意味着,长安君是对的呢?
他们开始重新审视长安君提出的观点,不再闭目塞听后,发现也并不是那么难以接受,新奇中带着几分参透神妙的兴奋感。
“可笑,难道邹子会错么?”
不过更多的人,还是选择相信资历更老,学识不亚于荀子的邹衍。荀子的名声只在学宫之内,可邹衍周游列国,为君王师的成就,远高于他。
阴阳家依然在学宫内摇旗呐喊,邹衍已经让门生弟子下了动员令,分散在齐国各地的阴阳家弟子正在陆续赶回来,他们准备以数量取胜。
而且荀子文章里的犀利言辞,也给他招致了麻烦,遭到了稷下学宫内齐鲁儒生的一致抨击。
“荀况这是不敬上天,天至高无上,岂能畜而制之,大逆不道,真是大逆不道!”
“诗里也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荀况否认天命,连这都不知道么?”
齐鲁群儒痛心疾首,一向和他们不对付的墨家,这次竟也与其站到了一边。他们也不管荀况是不是祭酒了,在滕更的怂恿下,上百人群情激奋地聚集在荀子的居所前痛声斥责,荀子的少数支持者则在其弟子李斯的带领下,隔着墙与墙外的人辩论,刚涂上去的墙皮都被唾沫喷裂了……
一时间,学宫内分成了两大阵营,上千名稷下士,或支持荀况、长安君,或支持邹衍,两派相互攻讦。
这一天,去稷下逛了一圈回来后,田葭再度穿着男装坐到了两家中间的那个小草亭,将见到的情形告知明月。
她说步入学宫,却见牌坊入口、泮池边、桃林里、天问墙下、辩坛之上、学堂之中,到处都是揪着对方衣襟吵架的人,这和之前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气氛全然不同。
而后田葭笑道:“稷下已成沸鼎之势,双方水火不容,这光景,已赶上五十年前那场大辩论了。”
“五十年前学宫内到底发生了何事?”这已经不少明月第一次听人这么说了,公孙龙也提及,五十年前学宫发生了一次空前绝后的大论战,如今田葭又提及,让他心生好奇。
“长安君竟不知道?”
明月一摊手:“我五十年前还未出生,仅有一些对学宫的了解,也是从公孙先生和你这得到的,汝等不说,我如何能知?”
田葭笑了笑:“我也是听长辈复述,五十年前,学宫爆发了一场关于尧舜禅让的争论……”
……
“世人皆知,儒墨,死敌也!儒穿宽袍大袖,墨必褐服短衣;儒言三年服丧,墨必言节葬;儒言天命,墨必言明鬼非命……然而五十年前,稷下的儒家与墨家,却因为一件事站到了一块。”
儒墨两家虽然分歧颇大,但对如何治理天下,谁来治理天下,却有着相同的期望,那就是贤人政治。
《墨子.尚贤》里主张贤人执政为君王,儒家学说也主张举贤,于是两家根据自身学说需要,创造了尧舜禅让的故事。
恰好当时天下各国都因为经济发展,思想解放出现了一些内部问题,且难以解决,儒墨都认为,只有禅让能解决弊病,便开始在稷下学宫内鼓吹。一个楚国儒生写了一篇《唐虞之道》,称尧、舜的禅让是“仁之至也”,提倡当今君主们效仿。
国君们被忽悠得一愣一愣的,不管心里怎么想,明面上都开始奉行这一套,魏惠王死前,就假惺惺地要将王位让给惠施……
这事虽然没成,可也在当时造成了巨大的反响。信奉君主专权,万世一系的法家肯定是不干的,不管是三晋和秦的法家,还是齐国的管子学派,立刻团结到了一起,在学宫内与儒、墨唱反调。
辩论最剧烈的时候,一位稷下法家甚至到了魏国,参与魏国史书的编篡,写下了”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的记载,直接否定了尧舜禅让的真实性。
儒家很被动,因为他们找不出太古的文献,这时候有人灵机一动,开始发挥春秋笔法的造假特长,为了证明尧舜禅让是真的,居然伪造了《尚书.尧典》和《尚书.大禹谟》两篇。
这下儒家也有依据了,就在两方争执不下时,儒家却没料到,自己的领袖人物孟轲却突然从背后狠狠刺了他们一刀!
孟子对“禅让”这件事,态度比较暧昧,当弟子万章问他:“尧以天下与舜,有诸?”他回答:“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他不认为天子能将天子位让给其他人,因为只有天能决定这件事……
“孟子也不认同尧舜禅让,加上他识破了鲁儒伪造的《尧典》,此事败露后,儒家内有不少人改了口径,反对禅让。于是稷下之辩就以支持禅让那一派失败而告终,彼辈被逐出了学宫。”
不过故事并非到此结束,这些稷下之人,可不是单纯做学问的,而是敢作敢当的士,一旦有了想法,便会身体力行。那群失败者中,以儒生鹿毛寿为首,在学宫的驳辩虽然失败了,但他们已在天下打响了名声,于是众人分头投奔了燕国、赵国、宋国,继续暗中推行此事。
三场效仿古代禅让的闹剧,就此展开。
最著名的便是燕国的禅让,在鹿毛寿的鼓吹下,对自己极不自信的燕王哙信了邪,竟真的将王位让给了国相子之。在鹿毛寿和一众儒生的主持下,举行了盛大的禅让仪式。燕王把俸禄三百石以上的官吏的印信收起来,交给了子之,子之就面向南坐在君位上,行使王的权力。
燕王哙让出王位心甘情愿,可燕国太子却不干,他联合群臣反对子之,燕国大乱,引来了诸侯干涉。
有意思的是,当子之禅让传到稷下,不少支持此事的儒生面露喜色时,唯有孟子进入齐宫,说燕国的禅让绝非天意,而是不用礼宜,不顾逆顺的私授,力劝齐宣王伐燕,那样的话齐国就是周文、武一般的正义之师!
当然,他之后”伐而不取“的话,齐宣王没听进去。
结果,齐、中山联军攻入燕国,子之被杀,燕国太子也死了,燕国差点被齐国兼并,最后还是齐国的“正义之师”因军纪太差滥杀无辜,惹怒了燕国人,群情激奋下才被赶走……
这就是齐燕百年恩怨的开始,过了三十年,乐毅带着燕国的报复来了,而乘火打劫的中山国也被赵武灵王灭了。
所以说,这次事件里,好像没有胜利者,除了孟子,在那之后,他成了天下最大的学阀,思孟学派一家独大,儒家趋于一统……
至于两外两桩禅让闹剧,则分别是赵武灵王内禅赵惠文王,以及宋偃王内禅于他的太子,分别导致了沙丘宫变和宋国灭亡。
一个万人称赞的制度,三位励精图治的君王,两者的结合却导致了三场悲剧。这下,虽然不少儒生依然奉尧舜禅让为真实历史,却再没有人敢在君王面前提禅让了……
这个通过让贤来改革国家的大胆设想,就此彻底失败,几百年以后,才与与邹衍“五德始终”结合,借尸还魂重新面世,不过到那时,“禅让”里蕴含的理想主义完全没了,成了权臣篡位的工具,这两个字臭得不行。
听完田葭说述后,明月不由咋舌,谁能想到,稷下学宫内的一场辩论,最后竟引发了三个国家的转折,彻底改变了天下格局。
“果然是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我未曾料到,稷下之辩引发的作用,竟如此之大,如此深远……”
如今他也因为一时不慎,竟引来阴阳、儒、墨三家围攻,引出了荀子的《天论》,导致了学宫又一次大分裂。
这次辩论的主题,是”降雨到底是神鬼天意还是自然形成“,不过如今已经跑偏,变成了“天命与人力孰重孰轻”。
“难不成,这就是天人之辩么?”明月不由心惊,他也未想到,自己竟成了这场空前辩论的中心。
这已不再是小打小闹,而是天下侧目。若是最终胜了,他必将名扬天下,也能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改变世人看待天地自然的态度……
一念至此,明月便站起身来道:“归根结底,我才是首祸之人,如今学宫内舆情汹汹,各家都在攻击荀子,荀子这是为我分祸啊,我岂能躲在质子府内不闻不问?明日,我便要再入学宫,向稷下士们讲述我的观点,为荀子之说张目!”
风在吹着池塘里的浮萍,也吹动了他的心,他很难忍住,不去试一试。
或许这场辩论的胜负,也会像五六十年前那次一样,改变天下格局呢?
也许一场属于战国的启蒙运动,会就此而始呢?
公孙龙的预测是正确的,如果说明月招致阴阳、儒、墨三家驳斥只是小风小雨的话,荀子《天论》篇一出,彻底让稷下学宫这个大鼎沸腾了。
但凡学宫内名家文章,都会引发传抄,一传十十传百,一部分之前对长安君言论嗤之以鼻的稷下士读了《天论》后,如醍醐灌顶,开始动摇了。毕竟荀子是学宫祭酒,天下人公认学问最渊博的几人之一啊,有他站出来支持长安君,是不是意味着,长安君是对的呢?
他们开始重新审视长安君提出的观点,不再闭目塞听后,发现也并不是那么难以接受,新奇中带着几分参透神妙的兴奋感。
“可笑,难道邹子会错么?”
不过更多的人,还是选择相信资历更老,学识不亚于荀子的邹衍。荀子的名声只在学宫之内,可邹衍周游列国,为君王师的成就,远高于他。
阴阳家依然在学宫内摇旗呐喊,邹衍已经让门生弟子下了动员令,分散在齐国各地的阴阳家弟子正在陆续赶回来,他们准备以数量取胜。
而且荀子文章里的犀利言辞,也给他招致了麻烦,遭到了稷下学宫内齐鲁儒生的一致抨击。
“荀况这是不敬上天,天至高无上,岂能畜而制之,大逆不道,真是大逆不道!”
“诗里也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荀况否认天命,连这都不知道么?”
齐鲁群儒痛心疾首,一向和他们不对付的墨家,这次竟也与其站到了一边。他们也不管荀况是不是祭酒了,在滕更的怂恿下,上百人群情激奋地聚集在荀子的居所前痛声斥责,荀子的少数支持者则在其弟子李斯的带领下,隔着墙与墙外的人辩论,刚涂上去的墙皮都被唾沫喷裂了……
一时间,学宫内分成了两大阵营,上千名稷下士,或支持荀况、长安君,或支持邹衍,两派相互攻讦。
这一天,去稷下逛了一圈回来后,田葭再度穿着男装坐到了两家中间的那个小草亭,将见到的情形告知明月。
她说步入学宫,却见牌坊入口、泮池边、桃林里、天问墙下、辩坛之上、学堂之中,到处都是揪着对方衣襟吵架的人,这和之前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气氛全然不同。
而后田葭笑道:“稷下已成沸鼎之势,双方水火不容,这光景,已赶上五十年前那场大辩论了。”
“五十年前学宫内到底发生了何事?”这已经不少明月第一次听人这么说了,公孙龙也提及,五十年前学宫发生了一次空前绝后的大论战,如今田葭又提及,让他心生好奇。
“长安君竟不知道?”
明月一摊手:“我五十年前还未出生,仅有一些对学宫的了解,也是从公孙先生和你这得到的,汝等不说,我如何能知?”
田葭笑了笑:“我也是听长辈复述,五十年前,学宫爆发了一场关于尧舜禅让的争论……”
……
“世人皆知,儒墨,死敌也!儒穿宽袍大袖,墨必褐服短衣;儒言三年服丧,墨必言节葬;儒言天命,墨必言明鬼非命……然而五十年前,稷下的儒家与墨家,却因为一件事站到了一块。”
儒墨两家虽然分歧颇大,但对如何治理天下,谁来治理天下,却有着相同的期望,那就是贤人政治。
《墨子.尚贤》里主张贤人执政为君王,儒家学说也主张举贤,于是两家根据自身学说需要,创造了尧舜禅让的故事。
恰好当时天下各国都因为经济发展,思想解放出现了一些内部问题,且难以解决,儒墨都认为,只有禅让能解决弊病,便开始在稷下学宫内鼓吹。一个楚国儒生写了一篇《唐虞之道》,称尧、舜的禅让是“仁之至也”,提倡当今君主们效仿。
国君们被忽悠得一愣一愣的,不管心里怎么想,明面上都开始奉行这一套,魏惠王死前,就假惺惺地要将王位让给惠施……
这事虽然没成,可也在当时造成了巨大的反响。信奉君主专权,万世一系的法家肯定是不干的,不管是三晋和秦的法家,还是齐国的管子学派,立刻团结到了一起,在学宫内与儒、墨唱反调。
辩论最剧烈的时候,一位稷下法家甚至到了魏国,参与魏国史书的编篡,写下了”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的记载,直接否定了尧舜禅让的真实性。
儒家很被动,因为他们找不出太古的文献,这时候有人灵机一动,开始发挥春秋笔法的造假特长,为了证明尧舜禅让是真的,居然伪造了《尚书.尧典》和《尚书.大禹谟》两篇。
这下儒家也有依据了,就在两方争执不下时,儒家却没料到,自己的领袖人物孟轲却突然从背后狠狠刺了他们一刀!
孟子对“禅让”这件事,态度比较暧昧,当弟子万章问他:“尧以天下与舜,有诸?”他回答:“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他不认为天子能将天子位让给其他人,因为只有天能决定这件事……
“孟子也不认同尧舜禅让,加上他识破了鲁儒伪造的《尧典》,此事败露后,儒家内有不少人改了口径,反对禅让。于是稷下之辩就以支持禅让那一派失败而告终,彼辈被逐出了学宫。”
不过故事并非到此结束,这些稷下之人,可不是单纯做学问的,而是敢作敢当的士,一旦有了想法,便会身体力行。那群失败者中,以儒生鹿毛寿为首,在学宫的驳辩虽然失败了,但他们已在天下打响了名声,于是众人分头投奔了燕国、赵国、宋国,继续暗中推行此事。
三场效仿古代禅让的闹剧,就此展开。
最著名的便是燕国的禅让,在鹿毛寿的鼓吹下,对自己极不自信的燕王哙信了邪,竟真的将王位让给了国相子之。在鹿毛寿和一众儒生的主持下,举行了盛大的禅让仪式。燕王把俸禄三百石以上的官吏的印信收起来,交给了子之,子之就面向南坐在君位上,行使王的权力。
燕王哙让出王位心甘情愿,可燕国太子却不干,他联合群臣反对子之,燕国大乱,引来了诸侯干涉。
有意思的是,当子之禅让传到稷下,不少支持此事的儒生面露喜色时,唯有孟子进入齐宫,说燕国的禅让绝非天意,而是不用礼宜,不顾逆顺的私授,力劝齐宣王伐燕,那样的话齐国就是周文、武一般的正义之师!
当然,他之后”伐而不取“的话,齐宣王没听进去。
结果,齐、中山联军攻入燕国,子之被杀,燕国太子也死了,燕国差点被齐国兼并,最后还是齐国的“正义之师”因军纪太差滥杀无辜,惹怒了燕国人,群情激奋下才被赶走……
这就是齐燕百年恩怨的开始,过了三十年,乐毅带着燕国的报复来了,而乘火打劫的中山国也被赵武灵王灭了。
所以说,这次事件里,好像没有胜利者,除了孟子,在那之后,他成了天下最大的学阀,思孟学派一家独大,儒家趋于一统……
至于两外两桩禅让闹剧,则分别是赵武灵王内禅赵惠文王,以及宋偃王内禅于他的太子,分别导致了沙丘宫变和宋国灭亡。
一个万人称赞的制度,三位励精图治的君王,两者的结合却导致了三场悲剧。这下,虽然不少儒生依然奉尧舜禅让为真实历史,却再没有人敢在君王面前提禅让了……
这个通过让贤来改革国家的大胆设想,就此彻底失败,几百年以后,才与与邹衍“五德始终”结合,借尸还魂重新面世,不过到那时,“禅让”里蕴含的理想主义完全没了,成了权臣篡位的工具,这两个字臭得不行。
听完田葭说述后,明月不由咋舌,谁能想到,稷下学宫内的一场辩论,最后竟引发了三个国家的转折,彻底改变了天下格局。
“果然是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我未曾料到,稷下之辩引发的作用,竟如此之大,如此深远……”
如今他也因为一时不慎,竟引来阴阳、儒、墨三家围攻,引出了荀子的《天论》,导致了学宫又一次大分裂。
这次辩论的主题,是”降雨到底是神鬼天意还是自然形成“,不过如今已经跑偏,变成了“天命与人力孰重孰轻”。
“难不成,这就是天人之辩么?”明月不由心惊,他也未想到,自己竟成了这场空前辩论的中心。
这已不再是小打小闹,而是天下侧目。若是最终胜了,他必将名扬天下,也能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改变世人看待天地自然的态度……
一念至此,明月便站起身来道:“归根结底,我才是首祸之人,如今学宫内舆情汹汹,各家都在攻击荀子,荀子这是为我分祸啊,我岂能躲在质子府内不闻不问?明日,我便要再入学宫,向稷下士们讲述我的观点,为荀子之说张目!”
风在吹着池塘里的浮萍,也吹动了他的心,他很难忍住,不去试一试。
或许这场辩论的胜负,也会像五六十年前那次一样,改变天下格局呢?
也许一场属于战国的启蒙运动,会就此而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