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批评孩子要留有余地(1)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长必须通过批评和惩罚,矫正孩子才能让孩子成器成才。批评绝不是大声呵斥、无休止的指责和一味的贬低,这种批评只会矫枉过正,使亲子关系扭曲变形。父母批评孩子的语言必须留有余地,如果能给“苦口”的批评巧妙地裹上“糖衣”,那就再好不过了。
1.不要一味贬低孩子
伍明活泼聪明,刚五岁就会背唐诗、数数、画画,在幼儿园里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可是伍明却总得不到爸爸的肯定,相反,爸爸常常批评他。有一次,伍明画画得了三等奖,当他兴冲冲地跑回家拿给爸爸看时,爸爸却说:“别忘乎所以,你只得了三等奖。”如果伍明成绩不好,爸爸又会说:“你真是猪脑子!”
在爸爸的一味贬低下,伍明渐渐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了。
故意轻视、贬低孩子的能力,是精神惩罚的一种表现。有的家长为防止孩子产生骄傲情绪,一味贬低孩子的进步,盲目地拿别的孩子的长处和自己孩子的短处相比,责骂训斥、讽刺挖苦,使孩子看不到自己的长处,从小就萌生自卑意识。
读小学三年级的冬冬一次考试没考好,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便大开骂“戒”:“你真是猪脑子!连小学都学不好,长大了会有什么出息!”
家长不是理智地去分析孩子考试失利的原因,帮助孩子找到补救的办法,而是恣意对孩子全盘否定。这种辱骂对孩子的自尊心会造成极大的伤害,时间一长,孩子也会认同家长的这种看法,对学习失去原来的信心。
六岁的侯武武在妈妈的监督下趴在小书桌上做作业,刚开始他还乖乖的,但只要妈妈一扭过头去,他就开始在作业本上画小人。后来还是被妈妈发现了,她很生气,大声呵斥道:“你这个没用的东西!”
小武武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妈妈这样说就是在否定自己的能力。七岁之前,大多数孩子只能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大人的话,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区分哪些话应该当真,哪些话只是父母在气头上说说而已。他们会因为被父母说成“你这个没用的东西”而感到伤心。
因此,家长的批评应针对孩子的具体行为,而不是人格,还应该给孩子指出正确的行为方式。武武的妈妈完全可以这样说:“你可以画小人,但八点以前你必须把所有功课写完。”必要时,父母还可以强调一下这种错误行为的后果,如:“如果你不能在半小时内把作业写完,就赶不上看你最喜欢的动画片了!”
黎大业是名高一男生,他很聪明,自尊心强。望子成龙的母亲相信只有严厉管教才能让孩子学有所成。大业从小学就很爱撒谎,常常逃课去网吧。每次母亲都会严厉地责骂他:“你这个没用的东西!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的!”大业到初中后成绩更是一路下滑。现在母亲最担心的情况出现了,孩子没有学习自觉性了。
提起学习和生活,黎大业显得很痛苦。他说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妈妈事事都要管他。他拼命想摆脱妈妈无止境的嗦和批评,取得成绩后的夸奖对他来讲是种非常难得的享受。
一个自尊心从小就受过挫折的人,会出现很多心理行为障碍,诸如自我否定、缺乏爱心、焦虑等,长大后也难以适应社会,甚至会走上邪路。
批评孩子要客观,就孩子所犯错误本身讲道理,提要求,不要加入过多感情色彩,张口闭口用侮辱性、贬低性语言:“你真没出息”、“你真蠢”、“你真是猪脑子”……如此责骂不休,不仅不能把孩子往正道上引,还会让孩子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
孩子出息与否,做父母的要从长计议,不能一棒子打下去,把孩子看扁了。父母对孩子的否定,会让孩子从小在“一锤定音”的消极定论中丧失勇气和斗志。批评孩子应该恰如其分,留有余地,在客观公正地指出错误后,还要用积极肯定的语言对孩子给予正面引导。
2.以乐观的方式批评孩子
父母都希望把孩子塑造成一个乐观的人,因为乐观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成功都会起积极作用。
乐观是一种性格或个性倾向,它是指人精神愉快,能看到事物比较有利的一面,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心理学家认为,乐观的态度是高情商的一个具体表现和重要指标。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长期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通过研究他得出这样的结论:乐观不仅是比较迷人的性格特征,而且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免疫力。塞利格曼的研究发现,即使孩子天生不具备乐观性格,也可以后天培养孩子形成这种性格。
塞利格曼还指出:父母批评孩子的方式正确与否,会显著影响孩子日后性格是乐观还是悲观。过度批评会给孩子造成内疚和羞辱感,超过了使孩子改错的度。父母对孩子的批评应该恰如其分,不应把几次错误夸大成永久性的过失。乐观批评的方式还要求父母实事求是地解释问题,指出孩子犯错误的具体原因,使孩子明白自己所犯的错误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并知道从何处着手改变。
美国教育专家、全美畅销书籍《EQ之门: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的作者劳伦斯·沙皮罗指出:情商与智商相比,遗传成分要少得多,要培养孩子乐观的态度首先家长或教师应该具有乐观主义精神,充当孩子模仿的表率;其次,在批评孩子时应采用乐观的方式,乐观的方式要求批评恰如其分。
下面是劳伦斯·沙皮罗讲述的具体事例:
8岁的苏茜准备与朋友去野餐。尽管父母已经说过三次要求她出去前把房间打扫干净,但她还是把父母的话当成耳边风,房间里乱得一团糟就出去了。
那天早晨正好有位房地产代理商要来看房子,因而当看到苏茜的房间还没有打扫时,父母非常生气,不得不匆匆忙忙地替苏茜打扫了房间。
那天下午苏茜回家后,母亲满脸怒气,立即把她带到卧室,告诉她自己为什么生气。
面对此情此景,如果你是苏茜的母亲,会如何批评女儿呢?
劳伦斯·沙皮罗分析说,如果此时母亲采取的是乐观的方式,她可能会说:
“你给我造成了很大不便,我们非常生气。”
(劳伦斯·沙皮罗的分析<下同>:母亲的批评是肯定的,并且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我们跟你讲过三遍,要你打扫一下自己的房间。但每次你都拖拖拉拉,坚持不打扫。”
(分析:母亲准确地描述了所发生的事情,并把苏茜的问题说成是暂时性的。)
“今天有房地产代理商要来,你不打扫自己的房间,我们就得替你做,结果耽误了其他重要的事。保持你房间的干净、整洁,是你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我们的。”
(分析:母亲只是描述了所发生的事情、问题的原因和结果,她的责备是正确的。)
“我要你在你自己的房间里呆15分钟,好好想想我说的对不对。然后告诉我,今后你会如何保持房间整洁,保证这类事不再发生。至少要写出三条解决问题的办法。”
(分析:15分钟是8岁孩子考虑问题比较实际的时间,苏茜的母亲给她布置了一个很实际的任务,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这个问题是合适的。)
劳伦斯·沙皮罗分析说,如果母亲采取的是悲观的方式,则可能这样说话:
“你为什么总是这么不体谅人?你的行为把我气疯了!”
(分析:“总是”一词意味着问题很普遍,而且永远不会改变。母亲的情感反应太过分了,会给孩子造成太多的内疚感。)
“我跟你说过无数次,要你保持房间干净,但你就是不听!你是怎么啦?”
(分析:母亲把问题说成是普遍性的“无数次”,永久性的“你就是不听”,借此让孩子产生内疚。她还进一步暗指孩子性格中就有某些缺陷。)
“今天早晨房地产商来了,几乎是一场灾难!人们说进屋的第一印象会造成天大的不同。你有可能使我们失去一位难得的代理商,会使房价降低几千美元。这就意味着我们买不起新房子了!”
(分析:母亲把事情描述成一场灾难,她暗指女儿的一次疏忽很有可能会毁掉全家的生活。)
“现在我要你呆在房间里,好好想想你干的一切。”
(这一惩罚是不确定的,没有针对性。女儿有时间来思考,产生内疚,却没有机会学会或做些什么事,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批评方式中,家长一定可以感悟到成人乐观或悲观的态度对孩子个性塑造的影响,一定会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和谈话方式,有信心把孩子培养成乐观的人。
3.含蓄委婉,迂回暗示
许多家长在批评孩子时由于语言太直接、太尖锐,难免造成亲子冲突、对立,做父母的大动肝火,孩子“宁死不屈”,最后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不少父母都感到困惑:自己尽心尽责地教育孩子,一门心思为孩子好,为什么他们就不懂父母的心呢?难道孩子犯错后就不该批评吗?
孩子犯错,父母进行批评教育,不仅应该,而且是必须。问题是,批评的语言能否含蓄一点、婉转一点,能否用迂回暗示的方法,启发孩子自觉认识错误、心甘情愿地接受批评教育呢?家长果真能这样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批评效果。
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相信能给家长们以启发。
美国前总统柯立芝的女秘书长得非常漂亮,但工作经常出现差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女秘书走进办公室,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年轻的小姐。”女秘书受宠若惊。柯立芝接着说,“但你不要骄傲,我相信你处理的公文也能和你一样漂亮。”
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处理公文时很少出错。
一位朋友好奇地问柯立芝:“这个方法很妙,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柯立芝说:“这很简单,你看过理发师给人刮胡子要先涂肥皂水么。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为刮起来不疼。”
许多做父母的在批评教育孩子时,总是抱着这样一个观念: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殊不知,良药若是苦得让人难以入口,功效从何而来?忠言若是逆得进不了耳朵,何来作用?上述事例中,美国前总统柯立芝的批评方法告诉人们: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但更利于行。为什么呢?因为人的心理容易接受肯定、赞美、欣赏的信息,排斥否定、批评、讽刺、挖苦的语言。教育和批评孩子同样必须遵循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才能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要想改变一个人而又不伤感情,甚至让对方感激和更喜欢你,最有效的是赞美,间接暗示对方,提醒其注意自己犯的错误。
父母赏识、爱护、体贴孩子,孩子就会把人性中最美、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反之,一味地恶语中伤、责怪甚至打骂孩子,逆反心理驱使他们把身上最丑陋的东西暴露无遗,这与家长抑恶扬善的初衷是完全相悖的。
父母批评教育孩子,无一不是出于爱的目的,只有让孩子得到被爱的体验时,才能从心里真正接受批评,进而改正不足。
当面直接尖锐地指责孩子,只会造成孩子顽强的反抗,而巧妙地暗示孩子注意自己的错误,则会受到爱戴和喜欢。
“小杰,我们都以你为荣,你这个学期的成绩进步了,而且,只要你下个学期继续努力,你的代数成绩也肯定会比别人高的。”
父母用这种非常高超的委婉的说话方式,让小杰知道父母要他改进代数课的学习。可以让人确信的是,小杰必定会向着这个期望努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长必须通过批评和惩罚,矫正孩子才能让孩子成器成才。批评绝不是大声呵斥、无休止的指责和一味的贬低,这种批评只会矫枉过正,使亲子关系扭曲变形。父母批评孩子的语言必须留有余地,如果能给“苦口”的批评巧妙地裹上“糖衣”,那就再好不过了。
1.不要一味贬低孩子
伍明活泼聪明,刚五岁就会背唐诗、数数、画画,在幼儿园里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可是伍明却总得不到爸爸的肯定,相反,爸爸常常批评他。有一次,伍明画画得了三等奖,当他兴冲冲地跑回家拿给爸爸看时,爸爸却说:“别忘乎所以,你只得了三等奖。”如果伍明成绩不好,爸爸又会说:“你真是猪脑子!”
在爸爸的一味贬低下,伍明渐渐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了。
故意轻视、贬低孩子的能力,是精神惩罚的一种表现。有的家长为防止孩子产生骄傲情绪,一味贬低孩子的进步,盲目地拿别的孩子的长处和自己孩子的短处相比,责骂训斥、讽刺挖苦,使孩子看不到自己的长处,从小就萌生自卑意识。
读小学三年级的冬冬一次考试没考好,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便大开骂“戒”:“你真是猪脑子!连小学都学不好,长大了会有什么出息!”
家长不是理智地去分析孩子考试失利的原因,帮助孩子找到补救的办法,而是恣意对孩子全盘否定。这种辱骂对孩子的自尊心会造成极大的伤害,时间一长,孩子也会认同家长的这种看法,对学习失去原来的信心。
六岁的侯武武在妈妈的监督下趴在小书桌上做作业,刚开始他还乖乖的,但只要妈妈一扭过头去,他就开始在作业本上画小人。后来还是被妈妈发现了,她很生气,大声呵斥道:“你这个没用的东西!”
小武武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妈妈这样说就是在否定自己的能力。七岁之前,大多数孩子只能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大人的话,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区分哪些话应该当真,哪些话只是父母在气头上说说而已。他们会因为被父母说成“你这个没用的东西”而感到伤心。
因此,家长的批评应针对孩子的具体行为,而不是人格,还应该给孩子指出正确的行为方式。武武的妈妈完全可以这样说:“你可以画小人,但八点以前你必须把所有功课写完。”必要时,父母还可以强调一下这种错误行为的后果,如:“如果你不能在半小时内把作业写完,就赶不上看你最喜欢的动画片了!”
黎大业是名高一男生,他很聪明,自尊心强。望子成龙的母亲相信只有严厉管教才能让孩子学有所成。大业从小学就很爱撒谎,常常逃课去网吧。每次母亲都会严厉地责骂他:“你这个没用的东西!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的!”大业到初中后成绩更是一路下滑。现在母亲最担心的情况出现了,孩子没有学习自觉性了。
提起学习和生活,黎大业显得很痛苦。他说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妈妈事事都要管他。他拼命想摆脱妈妈无止境的嗦和批评,取得成绩后的夸奖对他来讲是种非常难得的享受。
一个自尊心从小就受过挫折的人,会出现很多心理行为障碍,诸如自我否定、缺乏爱心、焦虑等,长大后也难以适应社会,甚至会走上邪路。
批评孩子要客观,就孩子所犯错误本身讲道理,提要求,不要加入过多感情色彩,张口闭口用侮辱性、贬低性语言:“你真没出息”、“你真蠢”、“你真是猪脑子”……如此责骂不休,不仅不能把孩子往正道上引,还会让孩子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
孩子出息与否,做父母的要从长计议,不能一棒子打下去,把孩子看扁了。父母对孩子的否定,会让孩子从小在“一锤定音”的消极定论中丧失勇气和斗志。批评孩子应该恰如其分,留有余地,在客观公正地指出错误后,还要用积极肯定的语言对孩子给予正面引导。
2.以乐观的方式批评孩子
父母都希望把孩子塑造成一个乐观的人,因为乐观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成功都会起积极作用。
乐观是一种性格或个性倾向,它是指人精神愉快,能看到事物比较有利的一面,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心理学家认为,乐观的态度是高情商的一个具体表现和重要指标。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长期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通过研究他得出这样的结论:乐观不仅是比较迷人的性格特征,而且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免疫力。塞利格曼的研究发现,即使孩子天生不具备乐观性格,也可以后天培养孩子形成这种性格。
塞利格曼还指出:父母批评孩子的方式正确与否,会显著影响孩子日后性格是乐观还是悲观。过度批评会给孩子造成内疚和羞辱感,超过了使孩子改错的度。父母对孩子的批评应该恰如其分,不应把几次错误夸大成永久性的过失。乐观批评的方式还要求父母实事求是地解释问题,指出孩子犯错误的具体原因,使孩子明白自己所犯的错误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并知道从何处着手改变。
美国教育专家、全美畅销书籍《EQ之门: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的作者劳伦斯·沙皮罗指出:情商与智商相比,遗传成分要少得多,要培养孩子乐观的态度首先家长或教师应该具有乐观主义精神,充当孩子模仿的表率;其次,在批评孩子时应采用乐观的方式,乐观的方式要求批评恰如其分。
下面是劳伦斯·沙皮罗讲述的具体事例:
8岁的苏茜准备与朋友去野餐。尽管父母已经说过三次要求她出去前把房间打扫干净,但她还是把父母的话当成耳边风,房间里乱得一团糟就出去了。
那天早晨正好有位房地产代理商要来看房子,因而当看到苏茜的房间还没有打扫时,父母非常生气,不得不匆匆忙忙地替苏茜打扫了房间。
那天下午苏茜回家后,母亲满脸怒气,立即把她带到卧室,告诉她自己为什么生气。
面对此情此景,如果你是苏茜的母亲,会如何批评女儿呢?
劳伦斯·沙皮罗分析说,如果此时母亲采取的是乐观的方式,她可能会说:
“你给我造成了很大不便,我们非常生气。”
(劳伦斯·沙皮罗的分析<下同>:母亲的批评是肯定的,并且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我们跟你讲过三遍,要你打扫一下自己的房间。但每次你都拖拖拉拉,坚持不打扫。”
(分析:母亲准确地描述了所发生的事情,并把苏茜的问题说成是暂时性的。)
“今天有房地产代理商要来,你不打扫自己的房间,我们就得替你做,结果耽误了其他重要的事。保持你房间的干净、整洁,是你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我们的。”
(分析:母亲只是描述了所发生的事情、问题的原因和结果,她的责备是正确的。)
“我要你在你自己的房间里呆15分钟,好好想想我说的对不对。然后告诉我,今后你会如何保持房间整洁,保证这类事不再发生。至少要写出三条解决问题的办法。”
(分析:15分钟是8岁孩子考虑问题比较实际的时间,苏茜的母亲给她布置了一个很实际的任务,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这个问题是合适的。)
劳伦斯·沙皮罗分析说,如果母亲采取的是悲观的方式,则可能这样说话:
“你为什么总是这么不体谅人?你的行为把我气疯了!”
(分析:“总是”一词意味着问题很普遍,而且永远不会改变。母亲的情感反应太过分了,会给孩子造成太多的内疚感。)
“我跟你说过无数次,要你保持房间干净,但你就是不听!你是怎么啦?”
(分析:母亲把问题说成是普遍性的“无数次”,永久性的“你就是不听”,借此让孩子产生内疚。她还进一步暗指孩子性格中就有某些缺陷。)
“今天早晨房地产商来了,几乎是一场灾难!人们说进屋的第一印象会造成天大的不同。你有可能使我们失去一位难得的代理商,会使房价降低几千美元。这就意味着我们买不起新房子了!”
(分析:母亲把事情描述成一场灾难,她暗指女儿的一次疏忽很有可能会毁掉全家的生活。)
“现在我要你呆在房间里,好好想想你干的一切。”
(这一惩罚是不确定的,没有针对性。女儿有时间来思考,产生内疚,却没有机会学会或做些什么事,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批评方式中,家长一定可以感悟到成人乐观或悲观的态度对孩子个性塑造的影响,一定会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和谈话方式,有信心把孩子培养成乐观的人。
3.含蓄委婉,迂回暗示
许多家长在批评孩子时由于语言太直接、太尖锐,难免造成亲子冲突、对立,做父母的大动肝火,孩子“宁死不屈”,最后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不少父母都感到困惑:自己尽心尽责地教育孩子,一门心思为孩子好,为什么他们就不懂父母的心呢?难道孩子犯错后就不该批评吗?
孩子犯错,父母进行批评教育,不仅应该,而且是必须。问题是,批评的语言能否含蓄一点、婉转一点,能否用迂回暗示的方法,启发孩子自觉认识错误、心甘情愿地接受批评教育呢?家长果真能这样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批评效果。
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相信能给家长们以启发。
美国前总统柯立芝的女秘书长得非常漂亮,但工作经常出现差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女秘书走进办公室,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年轻的小姐。”女秘书受宠若惊。柯立芝接着说,“但你不要骄傲,我相信你处理的公文也能和你一样漂亮。”
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处理公文时很少出错。
一位朋友好奇地问柯立芝:“这个方法很妙,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柯立芝说:“这很简单,你看过理发师给人刮胡子要先涂肥皂水么。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为刮起来不疼。”
许多做父母的在批评教育孩子时,总是抱着这样一个观念: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殊不知,良药若是苦得让人难以入口,功效从何而来?忠言若是逆得进不了耳朵,何来作用?上述事例中,美国前总统柯立芝的批评方法告诉人们: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但更利于行。为什么呢?因为人的心理容易接受肯定、赞美、欣赏的信息,排斥否定、批评、讽刺、挖苦的语言。教育和批评孩子同样必须遵循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才能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要想改变一个人而又不伤感情,甚至让对方感激和更喜欢你,最有效的是赞美,间接暗示对方,提醒其注意自己犯的错误。
父母赏识、爱护、体贴孩子,孩子就会把人性中最美、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反之,一味地恶语中伤、责怪甚至打骂孩子,逆反心理驱使他们把身上最丑陋的东西暴露无遗,这与家长抑恶扬善的初衷是完全相悖的。
父母批评教育孩子,无一不是出于爱的目的,只有让孩子得到被爱的体验时,才能从心里真正接受批评,进而改正不足。
当面直接尖锐地指责孩子,只会造成孩子顽强的反抗,而巧妙地暗示孩子注意自己的错误,则会受到爱戴和喜欢。
“小杰,我们都以你为荣,你这个学期的成绩进步了,而且,只要你下个学期继续努力,你的代数成绩也肯定会比别人高的。”
父母用这种非常高超的委婉的说话方式,让小杰知道父母要他改进代数课的学习。可以让人确信的是,小杰必定会向着这个期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