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7章 嵇叔夜之广陵散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琴音一响起,便如江河决堤,起初在一阵压抑而静默的序曲之后,渐渐变得铿锵凛然,汹涌而澎湃,好似千军万马奔腾而过,又似那平面的湖面下暗潮涌动。
这是一首极能带动人情绪的名曲,铮铮弦音绕梁不绝,沉浑旋律如浩瀚之海,不知不觉中,厅中的客人与仆婢们都安静了下来,似被这曲音中所渲染的意境而吸引了去。
与那些讲究儒雅风范的文士们不同,孙子荆弹琴之时,自有一种随性而放达,而他的眼神却又是如此悲壮而带着遗憾。
在所有人都沉浸在他的琴音中时,乐宁朦观注的却是他的指法,那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指法,不停的拨弄着二弦,直到与君弦同音。
看到这种指法,乐宁朦脑海里似也有什么记忆复苏一般,禁不住喃喃道了一句:“广陵散?”
而就在她三个字一出,孙子荆闭着的眼睛突然睁开,脸色骤变,极为惊诧的看向了她。
不仅他,就连王济与王澄也骇然的看向了乐宁朦。
“你怎么知道我弹奏的是广陵散?难道你也听过此曲?”孙子荆不由得激动的问,问完又不停的摇了摇头,“不可能,你这小姑才多大年纪,三十多年前,这首曲子便已绝迹,听到它的人并不多,那时我也才十几岁,你是怎么知道的?”
她是怎么知道的?不管是后世之人对《广陵散》这首名曲的推崇,还是她母亲留给她的记忆,她似乎对这首琴曲的指法印象都极为深刻。
想了想,她答道:“我刚才看了孙前辈的弹琴指法,君弦与臣弦同音,我母亲教过我,琴本为万民教化之器,一弦为君,二弦为臣,三弦为民,伦序井然,不可错乱,而《广陵散》却是君臣同调,是世上唯一一首不守琴谱里的规矩,以下犯上慢二弦的曲子,这首曲子里充斥着许多不详之音,而与此曲有关的人大都没有什么好结果,但它依然为后人所传,是世间绝无仅有的一首旷世名曲!”
说到这里,乐宁朦又笑了笑:“不过,孙前辈所奏的恐怕也只是自己所模仿出来的开头序曲,我听我母亲说,《广陵散》已经绝迹,流传下来的曲谱也大多为赝品。”
这句话在一个前辈面前说出来,本来有些大不敬,可乐宁朦脸上率真的笑容并没有让孙子荆感到半分的不悦,却反而生出一丝极为钦佩的赞赏来。
“不错,这的确是我自己模仿出来的赝品,只因唯一能弹奏此曲的人已不在人世……”沉吟了片刻,孙子荆平复着那激动而压抑的情绪,说道,“以臣夺君,这确实是一首不守琴谱里的规矩以下犯上的曲子,没有想到,你小小年纪竟然也懂此曲,那你可有听说过关于此曲的故事以及会弹奏此曲的人?”
乐宁朦点头:“听说过,此曲本就源于一个故事《聂政刺秦王》,叔夜正是在一次夜宿月华亭,得仙人指点,以及此故事的灵感,故而创造出来的此曲,这首曲子本就讲述的是一个不屈的剑客刺杀暴君秦王的故事。”
聂政刺秦王!谈及这个故事以及叔夜这个名字,孙子荆的脸色也渐渐变得沉重起来,而厅堂之中一时也是鸦雀无声,王济与王澄亦相顾无言。
嵇叔夜之名,为竹林七贤之首,天下琴道,以他为尊,而他那旷世的才华,无论是玄道庄老,诗词赋文以及古琴都有着令人高山仰止的造诣,然而有关于他的故事却令人无一不悲愤伤怀。
“聂政刺秦王,不错,这是一首不详的曲子,聂政刺杀秦王之后,面目全非,死无全尸,而叔夜也不幸得到那样的下场……”喃喃的低吟这句之后,孙子荆也似陷入某种回忆了一般,脸上悲戚更甚,“说起来,我小的时候也有幸拜谒过叔夜一次。”
“那时竹林七贤久负盛,世间名士莫不以与之相交为幸,我也不例外,然而,这七位隐士的行踪一如云中鹤迹不定,少有人能有机会求得一见。钟会乃国士也,才华横溢,亦精通庄老玄学,其时作《四本论》,颇有洛阳纸贵之势,然而他不喜听他人吹捧,却非要求得叔夜一见,又听闻叔夜性子傲慢峻冷不易接近,便将那《四本论》丢入他的家中,谁知叔夜只顾与阮郎谈玄论道,根本不予理睬,钟会悻悻而去,这时,叔夜又讽刺的说了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亦反唇相讥‘闻所闻而来,闻所见而去!”
“我总以为这样的一个人,连国士都能肆意轻慢讥讽,是必不会见我这样一个无名之人的,可没有想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山巨源先生之引见,终于在那山水清音竹林之中见到了那传说中打铁为生的隐士仙人,见到了我踌躇许多年想拜访却终没能踏出这一步的两位最负盛名的名士……
阮郎与叔夜。
那大概是我这一辈子最难忘记的一日,世人皆传叔夜编草为裳,披发为服,而我见到的叔夜却是一个风姿秀颖,不事雕琢之人,当时,阮郎清啸,叔夜弹琴,整个山间都回响着那仿若从天际传来的天籁之曲,而叔夜与阮郎便站在那山水间……”
“那卓然绝世的风姿亦是我平生之唯一所见,只怕后世之人也无人能与之相比……”
“见到他后,我一时不知如何开口说话,却没有想到,他主动问起了我的名字,及祖籍何处,其言幽默风趣,和蔼可亲,完全不似传言中那尖刻峻冷能肆意讥讽镇西将军钟会之人!”
“然而这样的一个人却仅仅因为一桩吕安事母案……”说到此处,孙子荆神色黯了黯,已是满腔悲愤,嚅动了好一会儿嘴唇,才续道,“那时我已入国子监为太学生,吕安事母一案闹得满城风雨,而叔夜竟因此案而被下诏入狱,含冤致极,太学院上至国子监祭酒,下至年轻的学子无不倾慕于叔夜的才华,纷纷在刑部门前主动请愿,为其申国士之冤,就连江湖上的英雄也因欣赏他的胆识而为其奔走疾呼,京洛一时人心动荡,声势闹得极为浩大,我总以为……民心至此,总能让朝廷有所忌惮,杀一嵇康而失天下心,怎么说都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然而……”
他后面的话再也说不下去,乐宁朦静静的看着他,竟见这已近知天命的老者竟然眼中渗满了泪。
吕安事母一案本就是一件极其可笑的事情,叔夜开罪于朝廷,早就为司马氏所不容,“乌鸦以腐食为美,凤凰却不屑一顾”,这样一个“溥汤武,非周孔”,反对世俗礼教风化,讽刺司马氏朝廷以孔孟之道鱼肉百姓的人,当权者又怎么会放过他呢?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吕安事母案也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
而且钟会将其比喻成卧龙,称之为继诸葛孔明之后唯一可乱天下之胸襟的人,其言不可谓不毒——“嵇康,卧龙也,可杀而不可起,杀之以淳民风!”也便是这一句话,让先帝宁可失去民心,也要将其杀害吧!
乐宁朦想得入神时,孙子荆又重重的叹息了一声,似憧憬又带着沉重悲痛般的续道:“那便是我唯一的一次听到广陵散,与众多学子一样,在临刑场上看着他顾日影而弹奏,浊水泥泞,不污月色,那一身倾世的风姿,恐怕在场的所有人都终生难忘。”
秋风萧飒,天地间都回响着这一首以臣夺君的曲子……
一曲终了后,他只淡然一笑,说了一句‘昔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就此从容就戮,台下之人顿时放声大哭,许多不偶世的名士在一阵如丧考妣的痛哭声中引颈自尽……”
听到这里,乐宁朦心中竟也一阵痉挛,一种难以言喻的痛苦从心底漫延开来,脑海里似乎也有一些血色的记忆,让她感到莫明的悲痛,却又不知这悲痛到底从何而来?
“一弦为君,二弦为臣,三弦为民,伦序井然,不可错乱,阿娘这一生与他一样,于世难容,但愿你和你阿兄此生不要步阿娘之后尘,就此平平静静的,好好的生活下去……”
那似乎是母亲的话回响在耳边,那般凄然而无奈,像是有许多密藏的心事无法宣之于口一般,她这一生都没有将那隐藏在心底的话道出来。
“哦对了,小姑子,你刚才说,是你母亲教你识得这首曲子的,你母亲现在人在何处?你是否也能弹奏此曲?”正在她想念母亲之时,孙子荆忽然激动的说道。
乐宁朦回神,摇了摇头:“并不能,我其实不擅长于琴曲,也只听母亲说过此曲的故事以及弹奏的指法,因此而铭记于心。”
“那你母亲是什么人?她现在人又在何处?”孙子荆接着又问。
乐宁朦沉默了下来,王济立刻低喊了一声:“子荆……”后面的话他没有说,孙子荆也从他神色中看出了一丝端倪,心下愧然,又带着十二分的遗憾叹了一句:“可惜啊!真是可惜!”
“嵇琴阮啸,佳音不再,竹林风骨,烟消云散!”惋叹了一句后,他又坐回塌上,将手中之琴往旁边一抛,恨恨道,“我还弹这琴干什么?”
琴被扔到一边后,他蓦地又烦燥的喊了一句:“这琵琶声也太聒噪了,武子,都让她们下去吧!”
王济并不生气,反而应言驱走了厅中的姬妾,哈哈大笑道:“子荆是听过广陵散之后,这世间什么曲音都难以入子荆之耳了!”
“名曲也只配名人,所有人的模仿也只是东施效颦,你看现在的那些文人,有几个有叔夜的风骨与气节,一个个只会趋炎附势,巴结奉承,所谓的名节与气节对他们来说狗屁都不是,尤其是那石崇,什么《金谷诗序》,《楚妃叹》,只会在那儿炫富,无病呻吟,写得真是一手好艳词,还有潘安,那《闲居赋》倒是写得文采飞扬,可当他向贾谧车骑望尘莫拜时,那无视名禄的气节都到哪儿去了?”
说罢,他还一手拍了一下塌几,随着他这一拍,袖中竟掉下一红色的请柬来。
他又拿起了那请柬,摆放在王济面前:“你看你看,登云阁。列姬姜。拊丝竹。叩宫商。宴华池。酌玉觞。下月初的金谷宴会,他给你也发了请柬吧?”
王济看了一眼那请柬,脸色微微一变。
就在这时,门外也突地传来一阵大笑:“是什么事情又让子荆如此愤世嫉俗了?”
***********************
作者的话:某夜用这一整章来讲述名士嵇康的故事绝不是为了充字数吊书袋子,叔夜之灵魂便也是本书的灵魂,某夜虽是写言情,但到底还是写了一些名士,而以某夜的观点看,魏晋名士,唯有叔夜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名士风度”真正的“气节风骨”。
另外写叔夜也是为了引出下面一个关键的人物:潘安,这个可称美男代名词的人,想必大家也耳熟能详,它不仅是西晋时鼎鼎大名的美男子,也是一位文采卓绝的文人,而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便是,在晋史上,他在太子谋反之案中也画上了重要的一笔,而潘安其人,到底人品如何,该如何评价呢?
后文某夜会写到他,另外也附上自己的一些观点。
再说说本文中的吕安事母案,也许有的亲们还不太熟悉,那么我这里也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嵇康有个好朋友叫吕安,叔夜唤他阿都,两人相隔千里,好友相约,跋山涉水也要一见,这也就是所谓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故事的起因是,阿都的妻子徐氏是个出名的美人,而他的哥哥吕长悌却贪恋弟媳之美色而强行将其灌醉,于是那千篇一律烂掉牙的故事就此上演了,徐氏醒后非常气愤的将此事告诉了阿都,阿都亦将此事告诉了叔夜,并气愤的想要上官府告他的兄长,但嵇康劝阻了,觉得为其名誉着想家丑还是不要外扬,于是,阿都听劝之后也就此撤诉,可没有想到,阿都撤诉之后,吕长悌这个禽兽竟然反过来告阿都“不孝”,叔夜知道后亦非常的气愤,便挺身而出,为阿都作证,而因为叔夜作证,于是朝廷便判叔夜同样“不孝”,对就是这个莫虚有又可笑的“不孝”,便让一代名士跟着一起入狱,之后作为主案的阿都被判了流放,而叔夜竟然被判了斩刑,说到这里,某夜也说不下去了,大家应该也能明白了,这就是一桩千古奇冤案,一个可笑又可悲的故事。
至于文中所提到的《聂政刺秦王》,某夜就不细说了,总之,与荆轲刺秦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聂政以琴曲迷惑了众人,到底还是成功了,但成功之后的代价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聂政自知难逃一死,为了不连累家中老母,便自毁了容貌而自尽,当他死后暴尸于人前时,他的母亲不忍他死后无名,便主动出来认领了尸体,自然后来他的母亲也死了,但聂政之名从此便已名垂了千古……
琴音一响起,便如江河决堤,起初在一阵压抑而静默的序曲之后,渐渐变得铿锵凛然,汹涌而澎湃,好似千军万马奔腾而过,又似那平面的湖面下暗潮涌动。
这是一首极能带动人情绪的名曲,铮铮弦音绕梁不绝,沉浑旋律如浩瀚之海,不知不觉中,厅中的客人与仆婢们都安静了下来,似被这曲音中所渲染的意境而吸引了去。
与那些讲究儒雅风范的文士们不同,孙子荆弹琴之时,自有一种随性而放达,而他的眼神却又是如此悲壮而带着遗憾。
在所有人都沉浸在他的琴音中时,乐宁朦观注的却是他的指法,那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指法,不停的拨弄着二弦,直到与君弦同音。
看到这种指法,乐宁朦脑海里似也有什么记忆复苏一般,禁不住喃喃道了一句:“广陵散?”
而就在她三个字一出,孙子荆闭着的眼睛突然睁开,脸色骤变,极为惊诧的看向了她。
不仅他,就连王济与王澄也骇然的看向了乐宁朦。
“你怎么知道我弹奏的是广陵散?难道你也听过此曲?”孙子荆不由得激动的问,问完又不停的摇了摇头,“不可能,你这小姑才多大年纪,三十多年前,这首曲子便已绝迹,听到它的人并不多,那时我也才十几岁,你是怎么知道的?”
她是怎么知道的?不管是后世之人对《广陵散》这首名曲的推崇,还是她母亲留给她的记忆,她似乎对这首琴曲的指法印象都极为深刻。
想了想,她答道:“我刚才看了孙前辈的弹琴指法,君弦与臣弦同音,我母亲教过我,琴本为万民教化之器,一弦为君,二弦为臣,三弦为民,伦序井然,不可错乱,而《广陵散》却是君臣同调,是世上唯一一首不守琴谱里的规矩,以下犯上慢二弦的曲子,这首曲子里充斥着许多不详之音,而与此曲有关的人大都没有什么好结果,但它依然为后人所传,是世间绝无仅有的一首旷世名曲!”
说到这里,乐宁朦又笑了笑:“不过,孙前辈所奏的恐怕也只是自己所模仿出来的开头序曲,我听我母亲说,《广陵散》已经绝迹,流传下来的曲谱也大多为赝品。”
这句话在一个前辈面前说出来,本来有些大不敬,可乐宁朦脸上率真的笑容并没有让孙子荆感到半分的不悦,却反而生出一丝极为钦佩的赞赏来。
“不错,这的确是我自己模仿出来的赝品,只因唯一能弹奏此曲的人已不在人世……”沉吟了片刻,孙子荆平复着那激动而压抑的情绪,说道,“以臣夺君,这确实是一首不守琴谱里的规矩以下犯上的曲子,没有想到,你小小年纪竟然也懂此曲,那你可有听说过关于此曲的故事以及会弹奏此曲的人?”
乐宁朦点头:“听说过,此曲本就源于一个故事《聂政刺秦王》,叔夜正是在一次夜宿月华亭,得仙人指点,以及此故事的灵感,故而创造出来的此曲,这首曲子本就讲述的是一个不屈的剑客刺杀暴君秦王的故事。”
聂政刺秦王!谈及这个故事以及叔夜这个名字,孙子荆的脸色也渐渐变得沉重起来,而厅堂之中一时也是鸦雀无声,王济与王澄亦相顾无言。
嵇叔夜之名,为竹林七贤之首,天下琴道,以他为尊,而他那旷世的才华,无论是玄道庄老,诗词赋文以及古琴都有着令人高山仰止的造诣,然而有关于他的故事却令人无一不悲愤伤怀。
“聂政刺秦王,不错,这是一首不详的曲子,聂政刺杀秦王之后,面目全非,死无全尸,而叔夜也不幸得到那样的下场……”喃喃的低吟这句之后,孙子荆也似陷入某种回忆了一般,脸上悲戚更甚,“说起来,我小的时候也有幸拜谒过叔夜一次。”
“那时竹林七贤久负盛,世间名士莫不以与之相交为幸,我也不例外,然而,这七位隐士的行踪一如云中鹤迹不定,少有人能有机会求得一见。钟会乃国士也,才华横溢,亦精通庄老玄学,其时作《四本论》,颇有洛阳纸贵之势,然而他不喜听他人吹捧,却非要求得叔夜一见,又听闻叔夜性子傲慢峻冷不易接近,便将那《四本论》丢入他的家中,谁知叔夜只顾与阮郎谈玄论道,根本不予理睬,钟会悻悻而去,这时,叔夜又讽刺的说了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亦反唇相讥‘闻所闻而来,闻所见而去!”
“我总以为这样的一个人,连国士都能肆意轻慢讥讽,是必不会见我这样一个无名之人的,可没有想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山巨源先生之引见,终于在那山水清音竹林之中见到了那传说中打铁为生的隐士仙人,见到了我踌躇许多年想拜访却终没能踏出这一步的两位最负盛名的名士……
阮郎与叔夜。
那大概是我这一辈子最难忘记的一日,世人皆传叔夜编草为裳,披发为服,而我见到的叔夜却是一个风姿秀颖,不事雕琢之人,当时,阮郎清啸,叔夜弹琴,整个山间都回响着那仿若从天际传来的天籁之曲,而叔夜与阮郎便站在那山水间……”
“那卓然绝世的风姿亦是我平生之唯一所见,只怕后世之人也无人能与之相比……”
“见到他后,我一时不知如何开口说话,却没有想到,他主动问起了我的名字,及祖籍何处,其言幽默风趣,和蔼可亲,完全不似传言中那尖刻峻冷能肆意讥讽镇西将军钟会之人!”
“然而这样的一个人却仅仅因为一桩吕安事母案……”说到此处,孙子荆神色黯了黯,已是满腔悲愤,嚅动了好一会儿嘴唇,才续道,“那时我已入国子监为太学生,吕安事母一案闹得满城风雨,而叔夜竟因此案而被下诏入狱,含冤致极,太学院上至国子监祭酒,下至年轻的学子无不倾慕于叔夜的才华,纷纷在刑部门前主动请愿,为其申国士之冤,就连江湖上的英雄也因欣赏他的胆识而为其奔走疾呼,京洛一时人心动荡,声势闹得极为浩大,我总以为……民心至此,总能让朝廷有所忌惮,杀一嵇康而失天下心,怎么说都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然而……”
他后面的话再也说不下去,乐宁朦静静的看着他,竟见这已近知天命的老者竟然眼中渗满了泪。
吕安事母一案本就是一件极其可笑的事情,叔夜开罪于朝廷,早就为司马氏所不容,“乌鸦以腐食为美,凤凰却不屑一顾”,这样一个“溥汤武,非周孔”,反对世俗礼教风化,讽刺司马氏朝廷以孔孟之道鱼肉百姓的人,当权者又怎么会放过他呢?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吕安事母案也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
而且钟会将其比喻成卧龙,称之为继诸葛孔明之后唯一可乱天下之胸襟的人,其言不可谓不毒——“嵇康,卧龙也,可杀而不可起,杀之以淳民风!”也便是这一句话,让先帝宁可失去民心,也要将其杀害吧!
乐宁朦想得入神时,孙子荆又重重的叹息了一声,似憧憬又带着沉重悲痛般的续道:“那便是我唯一的一次听到广陵散,与众多学子一样,在临刑场上看着他顾日影而弹奏,浊水泥泞,不污月色,那一身倾世的风姿,恐怕在场的所有人都终生难忘。”
秋风萧飒,天地间都回响着这一首以臣夺君的曲子……
一曲终了后,他只淡然一笑,说了一句‘昔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就此从容就戮,台下之人顿时放声大哭,许多不偶世的名士在一阵如丧考妣的痛哭声中引颈自尽……”
听到这里,乐宁朦心中竟也一阵痉挛,一种难以言喻的痛苦从心底漫延开来,脑海里似乎也有一些血色的记忆,让她感到莫明的悲痛,却又不知这悲痛到底从何而来?
“一弦为君,二弦为臣,三弦为民,伦序井然,不可错乱,阿娘这一生与他一样,于世难容,但愿你和你阿兄此生不要步阿娘之后尘,就此平平静静的,好好的生活下去……”
那似乎是母亲的话回响在耳边,那般凄然而无奈,像是有许多密藏的心事无法宣之于口一般,她这一生都没有将那隐藏在心底的话道出来。
“哦对了,小姑子,你刚才说,是你母亲教你识得这首曲子的,你母亲现在人在何处?你是否也能弹奏此曲?”正在她想念母亲之时,孙子荆忽然激动的说道。
乐宁朦回神,摇了摇头:“并不能,我其实不擅长于琴曲,也只听母亲说过此曲的故事以及弹奏的指法,因此而铭记于心。”
“那你母亲是什么人?她现在人又在何处?”孙子荆接着又问。
乐宁朦沉默了下来,王济立刻低喊了一声:“子荆……”后面的话他没有说,孙子荆也从他神色中看出了一丝端倪,心下愧然,又带着十二分的遗憾叹了一句:“可惜啊!真是可惜!”
“嵇琴阮啸,佳音不再,竹林风骨,烟消云散!”惋叹了一句后,他又坐回塌上,将手中之琴往旁边一抛,恨恨道,“我还弹这琴干什么?”
琴被扔到一边后,他蓦地又烦燥的喊了一句:“这琵琶声也太聒噪了,武子,都让她们下去吧!”
王济并不生气,反而应言驱走了厅中的姬妾,哈哈大笑道:“子荆是听过广陵散之后,这世间什么曲音都难以入子荆之耳了!”
“名曲也只配名人,所有人的模仿也只是东施效颦,你看现在的那些文人,有几个有叔夜的风骨与气节,一个个只会趋炎附势,巴结奉承,所谓的名节与气节对他们来说狗屁都不是,尤其是那石崇,什么《金谷诗序》,《楚妃叹》,只会在那儿炫富,无病呻吟,写得真是一手好艳词,还有潘安,那《闲居赋》倒是写得文采飞扬,可当他向贾谧车骑望尘莫拜时,那无视名禄的气节都到哪儿去了?”
说罢,他还一手拍了一下塌几,随着他这一拍,袖中竟掉下一红色的请柬来。
他又拿起了那请柬,摆放在王济面前:“你看你看,登云阁。列姬姜。拊丝竹。叩宫商。宴华池。酌玉觞。下月初的金谷宴会,他给你也发了请柬吧?”
王济看了一眼那请柬,脸色微微一变。
就在这时,门外也突地传来一阵大笑:“是什么事情又让子荆如此愤世嫉俗了?”
***********************
作者的话:某夜用这一整章来讲述名士嵇康的故事绝不是为了充字数吊书袋子,叔夜之灵魂便也是本书的灵魂,某夜虽是写言情,但到底还是写了一些名士,而以某夜的观点看,魏晋名士,唯有叔夜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名士风度”真正的“气节风骨”。
另外写叔夜也是为了引出下面一个关键的人物:潘安,这个可称美男代名词的人,想必大家也耳熟能详,它不仅是西晋时鼎鼎大名的美男子,也是一位文采卓绝的文人,而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便是,在晋史上,他在太子谋反之案中也画上了重要的一笔,而潘安其人,到底人品如何,该如何评价呢?
后文某夜会写到他,另外也附上自己的一些观点。
再说说本文中的吕安事母案,也许有的亲们还不太熟悉,那么我这里也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嵇康有个好朋友叫吕安,叔夜唤他阿都,两人相隔千里,好友相约,跋山涉水也要一见,这也就是所谓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故事的起因是,阿都的妻子徐氏是个出名的美人,而他的哥哥吕长悌却贪恋弟媳之美色而强行将其灌醉,于是那千篇一律烂掉牙的故事就此上演了,徐氏醒后非常气愤的将此事告诉了阿都,阿都亦将此事告诉了叔夜,并气愤的想要上官府告他的兄长,但嵇康劝阻了,觉得为其名誉着想家丑还是不要外扬,于是,阿都听劝之后也就此撤诉,可没有想到,阿都撤诉之后,吕长悌这个禽兽竟然反过来告阿都“不孝”,叔夜知道后亦非常的气愤,便挺身而出,为阿都作证,而因为叔夜作证,于是朝廷便判叔夜同样“不孝”,对就是这个莫虚有又可笑的“不孝”,便让一代名士跟着一起入狱,之后作为主案的阿都被判了流放,而叔夜竟然被判了斩刑,说到这里,某夜也说不下去了,大家应该也能明白了,这就是一桩千古奇冤案,一个可笑又可悲的故事。
至于文中所提到的《聂政刺秦王》,某夜就不细说了,总之,与荆轲刺秦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聂政以琴曲迷惑了众人,到底还是成功了,但成功之后的代价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聂政自知难逃一死,为了不连累家中老母,便自毁了容貌而自尽,当他死后暴尸于人前时,他的母亲不忍他死后无名,便主动出来认领了尸体,自然后来他的母亲也死了,但聂政之名从此便已名垂了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