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 怅怀19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汹涌的波涛潮汛之中,冰冷的海浪随着刺骨冷冽的风,重重的拍打在摇曳起伏的硕大海船身上,将奔走往来的上面的人和不舍物件,都震得有些虚浮漂移着,难以长久的站稳脚跟。
“该死的老海狗。。”
“宗汝霖,你不得好死。。”
临死的哀嚎与咒骂,还有哭求哀告声声,夹杂着排射和发炮的轰鸣声,荡漾在海风浪涛之间的岛屿上。
“和他们拼了。。”
“多拉几个垫背的。。”
也有不甘接受命运的声响,然后又泯灭在更多铳炮齐鸣的合奏当中。
负隅顽抗的人影,直接连同手中持有的兵刃,身后的山石草木一起被打得稀烂。少数利用同伴尸体遮挡,苟延残喘下来的幸存者,还没来得反身冲出,却又被抵近投掷的火器,炸裂在火焰与烟尘之中,
“报,有少量海匪的残余向上攀走。。”
这时,弥漫不去的硝烟中,传来一个声音道
“目前已经逃进了高处的山洞裂隙中。。”
“分成战斗小队入内搜查。。”
一名负责指挥的海兵队校尉,高声道
“力求********。。”
“让他们带上火油弹和爆弹。。”
宗泽忍不住开口补充了一声。
“只消有所风吹草动,就尽管使用。。”
“我们已经无需更多的活口了。。”
“也没必要更多的徒费伤亡。。”
“得令。。”
这名校尉微微行礼而去。
作为这只水军主官的都尉李文宪,却还是残留着一些心有余悸的表情。
这次巡海水营的近岸海试,出动了大小七条战船,几乎是板桥镇老港里的大半家底。
而在海上航行漂泊了多日之后,新来的副巡检兼水军教头宗泽,就得以派上重要的用场了。
而且他本人,也并不避讳身为前大海贼的经验和眼光,因此,可以轻而易举的判断出那些岛屿和地势,是适宜或是不适宜人类活动;那些是可以停泊或是长期驻留之类的要素。
而为这支初来乍到的巡海水军,省下许多时间和功夫。这种枯燥乏味的反复登陆和搜索活动,直到昨天才发生了某种变化。
如果不是亲眼搜检所得所见,谁能料得到,这么一个近海无名小岛上,看似流亡百姓聚集而成的破落渔村,居然是海贼的重要窝点和隐匿地。
其中更是暗藏了了足足有上千号,精悍彪壮自备武器的青壮男子。
如果不是有这个别号“海狗”的大海枭宗泽,在场瞅出些端倪来。差点儿就被对方明面上,用一些老人妇孺和孩童表现出来的,良善无害且可怜巴巴的伪装,给当场隐瞒过去了。
居然那些陆上败逃的匪类残余,都聚集到了这里来,准备蛰伏上一段时间再作打算。
这不又让人有些后怕和惊悸,若是让这些匪类隐匿下来,那真是天大的失职和后患了。
而且这些匪类的来源既多且杂,要是这才无意放过,让他们四散了开来,日后想要再围剿清理,就更加费事费心了。
原本只是抱着姑且一信的态度,假作退去却又绕岛另一边杀了回马枪,就算是猜错了了,也不过时虚惊一场,图算是个演练而已。
但未想到,这一回马枪却像是捅了个马蜂窝一般的,顿时从渔村附近的礁岩山林等隐蔽处,惊扰出许多明火持杖的汉子来。
虽然这只巡海水营的人马,在操船海战上大多数是新手生人,但在陆地阵战上,却不啻是身经数战的老手了。
先上岸的虽然只有一个队的战兵和铳手,他们站在海水没脚的浅滩上,就像是一道坚实的堤岸,将数倍于己的敌袭,给牢牢挡在狭促的滩头上。
而掩护着更多同伴陆续登上岸来。
然后由宗泽亲自带领另一船尤善水性的战兵,用小船涉水潜度过大船不适宜靠岸的礁岩区,突然从那些海匪的侧后杀出,顿时将这些仓促聚在一起的匪类,给杀得大败溃走。
只有在乘胜追击到渔村的后山的时候,才遇到了一点妨碍,那些最是顽悍的老海贼们,在这里据地势而守,居高临下的再度造成了些许伤亡。
然后随着短暂对峙中,被搬运上岸来的炮车,哪怕是最小口径的斤重舢板炮,也轻易粉碎了这些,居高临下投石推木的老海贼们,最后的抵抗和斗志。
其中惟一的插曲,就是宗泽遇到了昔日的“旧识”,曾经携手合作过,亦有竞争关系,最后因为悬赏而追击过自己团伙的,另一个别号“老黄羊”的海贼头目。
当然,无论是叙旧和报仇,都没有放过对方的理由。
其中距离最远的一伙人,居然是从扶桑藩给流窜过来的,据说前身乃是四国某地大名的战败水军。
此外,还从这伙人中得到一个模糊的消息,外海有大金主在海贼之中悬赏和征集,召集他们这些流亡海匪拦截和袭击,那些准备迁回故里的登州遗民。
.....。
沂州,青堆集,
庄户李富贵佝偻着身子,背着一大捆柴草,走到自家围屋边的草棚里堆放好,才在闻声端着瓢热水出来迎接的女人唠嗑下,紧步走进了屋子里。
他一边喝着微烫的热水,一边打量着自己的陈设,思量着是否还要赶在再添置一些紧要的。
不大的土坯墙泥灰地围屋外间里,颇为局促的堆了没上漆的,桌案橱柜等几件简陋的家什,但成色都是比较新的,还带着手艺粗糙留下的毛边和粗搽儿。
夯土炉灶边上的粗煤球,坛子装的咸菜,梁上挂的蔓瓜、柿子、干椒、蒜串,堆在墙角的几个谷物袋子和外头公用仓窖里的豆薯,都让人很有些安心的感觉。
要是放在以前,一年到头只能辛辛苦苦从田天土里刨食,好容易巴望着老天开眼,遇到正常年景,小心翼翼的伺弄着庄稼,得以多扒拉点粮食。
却又要一道道的交过各种皇粮赋税,官府的层层支应,地方大户、庄头,乡里的摊派份子。最后,落到手里的依旧是连糠带麸紧巴巴的一点点,
然后要指望着一年到头都不生病,也没有其他的意外,才能从牙缝里省出一点点剩余来,在年关的日子里换上几斤杂面,让全家人吃两顿热干饼子。
而为了这个目标,在平日里就只苦巴巴的煮一锅清汤寡水的野菜粥对付了,男人是顶梁柱和主要劳力,得把稠的都捞走,而女人孩子就只能刮锅底的汤水残渣骗肚子了。
如果不小心有个头疼脑热的,又实在熬不过去,那就只有想办法向村里的村正、里长,保人之类的大户举债。
然后在一年叠一年怎么也算不清,怎么也还不上的利滚利中,最终被夺走家传的一点薄田,或是辛辛苦苦开出的贫瘠山地,乃至卖儿卖女,最终举家都沦为别人私属契奴、佃户。
那就只能吃糠喝稀的用自己一辈子,乃至世世代代的子孙来偿还着说不清的债与利了。那真是永无出头之日的深深绝望与悲哀了。
这还没有算上那些,指到谁谁就破家的官派役使。遇到这种情况,就算是地方上的殷实人家和富户,也少有不破产的,至于普通的贫家,那就只有逃亡乞食的一条路可走了。
现在,哪怕是那些挤在集体宿舍,挣工分的单干户,只要够勤快卖力就好,忙时吃干,闲时喝稀,却绝少有饿肚子之虞。
而有家庭的安置户,在集体田庄的份地上种出来的粮食,只要经过交公的五成和集体一成,剩下的就是自己的。还可以轮流使用合作社里现成的农具和耕牛,只要很少的折旧代价和草料钱。
而且在闲暇时间,大人小孩都有机会到公中干点零碎活计,赚点实物贴补家用,顺便将当日的饭食省下来。虽然酬劳很有限,但是积少成多也是一笔收入。
而家里的青壮,如果报名参加屯庄里的站队集训,并且加入巡护队的话,那还可以免去日常每月三天的公中劳动,以及农闲时的集体劳役征募。
一年到头如此应接不暇的忙碌操劳下来之后,效果也是颇为显著的。
因此,在大雪落下来之前,全家落下来的口份粮,除了留出日常果腹的豆薯之外,还能结余出一百斤晒干还没脱壳的生麦和三十斤的干豆子什么的杂七杂八。
因此,可以用来盘算着年关时的用途,比如扯几尺结实耐磨的粗布,割两斤肥膘,称一些肝肺之类的便宜下水,或是整条咸鱼来,就可以过个相对宽裕的好年了。
因此,作为李富贵这个外来壮年光棍,与当地带着拖油瓶的年轻妇人,所组成典型淮东特色的新家庭,还是有所盼头和指望的。
但要说在淮东治下,不算那些军爷和官人之外;平常日子过的最好的群体,还是属于沿海各州下劳役营,捕捞队里和近岸贸易船上的那些老渔民,老船户;
虽然有海潮浪讯之风险,但在出海的日子里,他们几乎是天天无(鱼)肉不欢,还有定额配给的烧酒喝(驱寒除湿)。
其次是靠近海边的盐场、工地里的那些编户,虽然劳动艰苦繁重环境也恶劣了些,但直接可以拿工分换成盐的他们,通过与地方上的以物易物,可以说是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里,各种干鲜海产变着花样吃,
然后才是那些内陆沿着数条大河支系分布的,各色劳役营转型而来的官做工坊和公营农场、田庄。主要都是最早几批进入淮东垦拓的“老”移民及其眷属们所构成的。在紧张繁忙的集体劳作和出工活动中,至少可以保证咸鱼、盐菜、大酱的佐食不断顿,隔三差五还有大桶装的“代肉”开开油荤。
他们所在的场地加起来,也几乎提供了来自大后方,近一半以上的粮食和农副产品产出。因此在日常需求上稍微省一下,很容易就有所积余,然后通过供销社外不定期的野市、小市,等小规模的互通有无,而达到有限水准的互利自足。
而且,因为有水陆通埠之利,也是那些深入淮东的外来海商必经之地和中转之所,因此在日用流通之上,有着天然近水楼台的优势。因此附近很多头脑灵活的人,都会做点小营生来改善生活。
接下来的是,那些偏远山区谷地内的大型工矿山场,和各大牧场、种植园里的集体编户,干的是最辛苦的力气活,但也是汤饼麦饭大葱酱菜管够管饱。
因为远离城邑而少了许多交通物流的便利,一切日用供给都只能靠供销社的定期流动大车和不定期拜访的货郎小贩,但至少可以在这里与家人团聚,而在劳作地附近自成一个个从被服浆洗、卫生清洁到瓜菜种植,生活配套性质的小规模聚居点体系。
再者,则是靠近前沿各州,新安置地屯堡里的招来人口或是来奔流民。经过了半年的甄别和检疫之后。他们按照当初军管体制下,依照男女老幼分营处置,必须遵守严格的出入作息和有限的日常活动范围。
只有经过了长达三到五年的观察和后续甄别,在日常表现出色安分守己的人,才会被赋予最基本的初级编户资格,选入重体力活需求很大的工场矿山之类。
虽然没有年节假期也没有工分和福利,但至少各种瓜豆杂粮可以吃个囫囵饱,有个虽然狭促无比,但是尚且可以遮风挡雨,保暖过冬的大间铺位,作为临时的容身之所。
如此种种对比下来,
处境最差的垫底位置,当然是那些尚且不算在地方在编户口之中的山民,散户之属,他们只有偶然售卖土产山货换取一些日用的时候,才会出现在道路附近的市镇城邑外,更多时候还是出于某种自生自灭的隐匿状态。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人群,则是各种各样来历的战俘,前后大约有数万人等,他们不算在正常的编列户口中,自然也就没有相应的待遇和保障。
更多时候,则是被当做一种可持续利用的慢性消耗品而已。干的也大多是一些需要不计代价赶工加急的活计,而保持了相当程度的死亡率。
而李富贵,正好处于第三类人群中的下游,虽然因此欠下需要数年偿还的小额借贷,也算是某种安逸自得的类型了。
汹涌的波涛潮汛之中,冰冷的海浪随着刺骨冷冽的风,重重的拍打在摇曳起伏的硕大海船身上,将奔走往来的上面的人和不舍物件,都震得有些虚浮漂移着,难以长久的站稳脚跟。
“该死的老海狗。。”
“宗汝霖,你不得好死。。”
临死的哀嚎与咒骂,还有哭求哀告声声,夹杂着排射和发炮的轰鸣声,荡漾在海风浪涛之间的岛屿上。
“和他们拼了。。”
“多拉几个垫背的。。”
也有不甘接受命运的声响,然后又泯灭在更多铳炮齐鸣的合奏当中。
负隅顽抗的人影,直接连同手中持有的兵刃,身后的山石草木一起被打得稀烂。少数利用同伴尸体遮挡,苟延残喘下来的幸存者,还没来得反身冲出,却又被抵近投掷的火器,炸裂在火焰与烟尘之中,
“报,有少量海匪的残余向上攀走。。”
这时,弥漫不去的硝烟中,传来一个声音道
“目前已经逃进了高处的山洞裂隙中。。”
“分成战斗小队入内搜查。。”
一名负责指挥的海兵队校尉,高声道
“力求********。。”
“让他们带上火油弹和爆弹。。”
宗泽忍不住开口补充了一声。
“只消有所风吹草动,就尽管使用。。”
“我们已经无需更多的活口了。。”
“也没必要更多的徒费伤亡。。”
“得令。。”
这名校尉微微行礼而去。
作为这只水军主官的都尉李文宪,却还是残留着一些心有余悸的表情。
这次巡海水营的近岸海试,出动了大小七条战船,几乎是板桥镇老港里的大半家底。
而在海上航行漂泊了多日之后,新来的副巡检兼水军教头宗泽,就得以派上重要的用场了。
而且他本人,也并不避讳身为前大海贼的经验和眼光,因此,可以轻而易举的判断出那些岛屿和地势,是适宜或是不适宜人类活动;那些是可以停泊或是长期驻留之类的要素。
而为这支初来乍到的巡海水军,省下许多时间和功夫。这种枯燥乏味的反复登陆和搜索活动,直到昨天才发生了某种变化。
如果不是亲眼搜检所得所见,谁能料得到,这么一个近海无名小岛上,看似流亡百姓聚集而成的破落渔村,居然是海贼的重要窝点和隐匿地。
其中更是暗藏了了足足有上千号,精悍彪壮自备武器的青壮男子。
如果不是有这个别号“海狗”的大海枭宗泽,在场瞅出些端倪来。差点儿就被对方明面上,用一些老人妇孺和孩童表现出来的,良善无害且可怜巴巴的伪装,给当场隐瞒过去了。
居然那些陆上败逃的匪类残余,都聚集到了这里来,准备蛰伏上一段时间再作打算。
这不又让人有些后怕和惊悸,若是让这些匪类隐匿下来,那真是天大的失职和后患了。
而且这些匪类的来源既多且杂,要是这才无意放过,让他们四散了开来,日后想要再围剿清理,就更加费事费心了。
原本只是抱着姑且一信的态度,假作退去却又绕岛另一边杀了回马枪,就算是猜错了了,也不过时虚惊一场,图算是个演练而已。
但未想到,这一回马枪却像是捅了个马蜂窝一般的,顿时从渔村附近的礁岩山林等隐蔽处,惊扰出许多明火持杖的汉子来。
虽然这只巡海水营的人马,在操船海战上大多数是新手生人,但在陆地阵战上,却不啻是身经数战的老手了。
先上岸的虽然只有一个队的战兵和铳手,他们站在海水没脚的浅滩上,就像是一道坚实的堤岸,将数倍于己的敌袭,给牢牢挡在狭促的滩头上。
而掩护着更多同伴陆续登上岸来。
然后由宗泽亲自带领另一船尤善水性的战兵,用小船涉水潜度过大船不适宜靠岸的礁岩区,突然从那些海匪的侧后杀出,顿时将这些仓促聚在一起的匪类,给杀得大败溃走。
只有在乘胜追击到渔村的后山的时候,才遇到了一点妨碍,那些最是顽悍的老海贼们,在这里据地势而守,居高临下的再度造成了些许伤亡。
然后随着短暂对峙中,被搬运上岸来的炮车,哪怕是最小口径的斤重舢板炮,也轻易粉碎了这些,居高临下投石推木的老海贼们,最后的抵抗和斗志。
其中惟一的插曲,就是宗泽遇到了昔日的“旧识”,曾经携手合作过,亦有竞争关系,最后因为悬赏而追击过自己团伙的,另一个别号“老黄羊”的海贼头目。
当然,无论是叙旧和报仇,都没有放过对方的理由。
其中距离最远的一伙人,居然是从扶桑藩给流窜过来的,据说前身乃是四国某地大名的战败水军。
此外,还从这伙人中得到一个模糊的消息,外海有大金主在海贼之中悬赏和征集,召集他们这些流亡海匪拦截和袭击,那些准备迁回故里的登州遗民。
.....。
沂州,青堆集,
庄户李富贵佝偻着身子,背着一大捆柴草,走到自家围屋边的草棚里堆放好,才在闻声端着瓢热水出来迎接的女人唠嗑下,紧步走进了屋子里。
他一边喝着微烫的热水,一边打量着自己的陈设,思量着是否还要赶在再添置一些紧要的。
不大的土坯墙泥灰地围屋外间里,颇为局促的堆了没上漆的,桌案橱柜等几件简陋的家什,但成色都是比较新的,还带着手艺粗糙留下的毛边和粗搽儿。
夯土炉灶边上的粗煤球,坛子装的咸菜,梁上挂的蔓瓜、柿子、干椒、蒜串,堆在墙角的几个谷物袋子和外头公用仓窖里的豆薯,都让人很有些安心的感觉。
要是放在以前,一年到头只能辛辛苦苦从田天土里刨食,好容易巴望着老天开眼,遇到正常年景,小心翼翼的伺弄着庄稼,得以多扒拉点粮食。
却又要一道道的交过各种皇粮赋税,官府的层层支应,地方大户、庄头,乡里的摊派份子。最后,落到手里的依旧是连糠带麸紧巴巴的一点点,
然后要指望着一年到头都不生病,也没有其他的意外,才能从牙缝里省出一点点剩余来,在年关的日子里换上几斤杂面,让全家人吃两顿热干饼子。
而为了这个目标,在平日里就只苦巴巴的煮一锅清汤寡水的野菜粥对付了,男人是顶梁柱和主要劳力,得把稠的都捞走,而女人孩子就只能刮锅底的汤水残渣骗肚子了。
如果不小心有个头疼脑热的,又实在熬不过去,那就只有想办法向村里的村正、里长,保人之类的大户举债。
然后在一年叠一年怎么也算不清,怎么也还不上的利滚利中,最终被夺走家传的一点薄田,或是辛辛苦苦开出的贫瘠山地,乃至卖儿卖女,最终举家都沦为别人私属契奴、佃户。
那就只能吃糠喝稀的用自己一辈子,乃至世世代代的子孙来偿还着说不清的债与利了。那真是永无出头之日的深深绝望与悲哀了。
这还没有算上那些,指到谁谁就破家的官派役使。遇到这种情况,就算是地方上的殷实人家和富户,也少有不破产的,至于普通的贫家,那就只有逃亡乞食的一条路可走了。
现在,哪怕是那些挤在集体宿舍,挣工分的单干户,只要够勤快卖力就好,忙时吃干,闲时喝稀,却绝少有饿肚子之虞。
而有家庭的安置户,在集体田庄的份地上种出来的粮食,只要经过交公的五成和集体一成,剩下的就是自己的。还可以轮流使用合作社里现成的农具和耕牛,只要很少的折旧代价和草料钱。
而且在闲暇时间,大人小孩都有机会到公中干点零碎活计,赚点实物贴补家用,顺便将当日的饭食省下来。虽然酬劳很有限,但是积少成多也是一笔收入。
而家里的青壮,如果报名参加屯庄里的站队集训,并且加入巡护队的话,那还可以免去日常每月三天的公中劳动,以及农闲时的集体劳役征募。
一年到头如此应接不暇的忙碌操劳下来之后,效果也是颇为显著的。
因此,在大雪落下来之前,全家落下来的口份粮,除了留出日常果腹的豆薯之外,还能结余出一百斤晒干还没脱壳的生麦和三十斤的干豆子什么的杂七杂八。
因此,可以用来盘算着年关时的用途,比如扯几尺结实耐磨的粗布,割两斤肥膘,称一些肝肺之类的便宜下水,或是整条咸鱼来,就可以过个相对宽裕的好年了。
因此,作为李富贵这个外来壮年光棍,与当地带着拖油瓶的年轻妇人,所组成典型淮东特色的新家庭,还是有所盼头和指望的。
但要说在淮东治下,不算那些军爷和官人之外;平常日子过的最好的群体,还是属于沿海各州下劳役营,捕捞队里和近岸贸易船上的那些老渔民,老船户;
虽然有海潮浪讯之风险,但在出海的日子里,他们几乎是天天无(鱼)肉不欢,还有定额配给的烧酒喝(驱寒除湿)。
其次是靠近海边的盐场、工地里的那些编户,虽然劳动艰苦繁重环境也恶劣了些,但直接可以拿工分换成盐的他们,通过与地方上的以物易物,可以说是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里,各种干鲜海产变着花样吃,
然后才是那些内陆沿着数条大河支系分布的,各色劳役营转型而来的官做工坊和公营农场、田庄。主要都是最早几批进入淮东垦拓的“老”移民及其眷属们所构成的。在紧张繁忙的集体劳作和出工活动中,至少可以保证咸鱼、盐菜、大酱的佐食不断顿,隔三差五还有大桶装的“代肉”开开油荤。
他们所在的场地加起来,也几乎提供了来自大后方,近一半以上的粮食和农副产品产出。因此在日常需求上稍微省一下,很容易就有所积余,然后通过供销社外不定期的野市、小市,等小规模的互通有无,而达到有限水准的互利自足。
而且,因为有水陆通埠之利,也是那些深入淮东的外来海商必经之地和中转之所,因此在日用流通之上,有着天然近水楼台的优势。因此附近很多头脑灵活的人,都会做点小营生来改善生活。
接下来的是,那些偏远山区谷地内的大型工矿山场,和各大牧场、种植园里的集体编户,干的是最辛苦的力气活,但也是汤饼麦饭大葱酱菜管够管饱。
因为远离城邑而少了许多交通物流的便利,一切日用供给都只能靠供销社的定期流动大车和不定期拜访的货郎小贩,但至少可以在这里与家人团聚,而在劳作地附近自成一个个从被服浆洗、卫生清洁到瓜菜种植,生活配套性质的小规模聚居点体系。
再者,则是靠近前沿各州,新安置地屯堡里的招来人口或是来奔流民。经过了半年的甄别和检疫之后。他们按照当初军管体制下,依照男女老幼分营处置,必须遵守严格的出入作息和有限的日常活动范围。
只有经过了长达三到五年的观察和后续甄别,在日常表现出色安分守己的人,才会被赋予最基本的初级编户资格,选入重体力活需求很大的工场矿山之类。
虽然没有年节假期也没有工分和福利,但至少各种瓜豆杂粮可以吃个囫囵饱,有个虽然狭促无比,但是尚且可以遮风挡雨,保暖过冬的大间铺位,作为临时的容身之所。
如此种种对比下来,
处境最差的垫底位置,当然是那些尚且不算在地方在编户口之中的山民,散户之属,他们只有偶然售卖土产山货换取一些日用的时候,才会出现在道路附近的市镇城邑外,更多时候还是出于某种自生自灭的隐匿状态。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人群,则是各种各样来历的战俘,前后大约有数万人等,他们不算在正常的编列户口中,自然也就没有相应的待遇和保障。
更多时候,则是被当做一种可持续利用的慢性消耗品而已。干的也大多是一些需要不计代价赶工加急的活计,而保持了相当程度的死亡率。
而李富贵,正好处于第三类人群中的下游,虽然因此欠下需要数年偿还的小额借贷,也算是某种安逸自得的类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