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第487章 博浪沙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文昭昨日不知不觉,就剽窃了明代杨慎《说秦汉》的开场词,使得陈宫、甘宁颇觉惊奇。
好在文昭当时尚存一丝理智,将‘滚滚长江东逝水’,改成了‘滚滚黄河东逝水’。不然的话,真的有些不应景。
词并不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文昭剽窃的这首词虽然不错,然而在正统的汉代士大夫眼中,仍旧有些上不了台面。
故此,陈宫倒也没有刻意吹捧文昭。
第二次下午,船队果真如同甘宁预料的那般,按时到达了阳武。
而此时,一身素装的陈群,早已和阳武县令以及县中官吏,在黄河渡口等待文昭的到来。
由于阳武与兖州相邻,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就注定了文昭过来之时不会平静。若此时袁绍谴麾下大将奇袭阳武,后果将不堪设想。
故此,河南尹早就在文昭到达之前,就已经令几千之众驻守在阳武附近,负责文昭及其家人的安全。
可以说,文昭此次东行有些劳民伤财,然而作为族父的陈纪去世,他却不得不走上一遭。
如今天色已晚,再加上众人舟车劳顿,极其辛苦。是以宴席过后,文昭就带着家人早早前去休息。
第二日一大早,陈氏族人都身着素服,前往祭拜陈纪以及陈平。由于陈平在大汉的特殊地位,是以哪怕陈氏曾经没落了,陈平祠堂仍旧屹立不倒。
当濮阳陈氏、东武阳陈氏、颍川陈氏认祖归宗以后,宗族祠堂就修建在这里。陈纪去世,自然也进了宗族祠堂之中。
阳武乃是文化名城,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多如牛毛。
文昭等人祭拜完了祖先、陈纪以后,就在当地官吏的带领下,开始参观阳武的名胜古地,以及百姓的生活。
说起了阳武这个地方,就不得不提两个大汉的开国丞相。其中一个乃是陈平,众人自然大都知晓。
然而有另外一人,他的名气虽然不如陈平那么大,却也经历个几个朝代的兴亡,担任过大汉丞相一职。
这个人,正是陈平的同乡张苍。
张苍亦是阳武人氏,他自幼就非常喜欢图书、乐律及历法。战国末期,张苍曾在荀子门下学习,与李斯、韩非等人乃是同门师兄弟。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张苍担任了御史一职,掌管宫中的各种文书档案。
及至后来,张苍因为犯罪便逃跑回家了。等到刘邦起义,攻城略地经过阳武的时候,张苍就以宾客的身份跟随高祖攻打南阳。
燕王臧荼谋反的时候,高祖带兵前去攻打,张苍以代国相国的身份跟随高祖征讨臧荼,因功被封为北平侯,食邑一千二百户。
后来,张苍当过管理财政的计相;在萧何担任相国之时,以列侯的爵位在相府办公,帮忙萧何管理各郡国交上来的会计帐簿。
高祖去世以后,张苍和绛侯周勃等人,共同尊立代王为孝文皇帝。在文帝四年担任丞相的职位。
自汉朝建立到孝文帝已有二十多年时间,当时天下刚刚平定,朝廷中的文武百官都是军人出身,而唯独张苍从担任计相时起,就致力于探讨、订正音律和历法的工作。
他不仅为西汉王朝制定了律法与度量衡,制订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关于度、量、衡方面的理论;还辅助校正了《九章算术》。
前后算起来,张苍一共做了十五年的丞相,为西汉王朝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苍去世以后,就埋葬在故乡阳武县内,阳武县领也带着文昭,前去吊唁了一下这个西汉名相。
听完了张苍的事迹,文昭对其人肃然起敬。不谈论其他的功绩,单是张苍修正《九章算术》,都是一件利在千秋的大事。
吊唁完了张苍以后,阳武县令见文昭兴致颇高,当即说道:“主公,阳武还有一个位置,却是不得不参观一下。”
陈旭眉头一挑,倒是来了兴致,问道:“何地?”
阳武县领答道:“博浪沙!”
“博浪沙?”
文昭听着这个颇为熟悉的名字,却感到有些疑惑。
陈宫见状,急忙说道:“博浪沙乃张子房击秦之处是也。”
“张子房击秦之处?”
陈旭闻言,脸上依旧带着疑惑不解的神色。陈宫见状,却为自家这个侄子而感到脸红。
不得不说,文昭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对于很多古史、典故都不太理解,自然不知道‘张良刺秦’的典故。
阳武县令颇为机灵,看到自家主公的样子,就知道他并不知晓这个典故。为了不上他难堪,当即开始叙述这个典故。
原来,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两朝的宰相。
至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
故此,张良一直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并且致力于推翻秦朝。
张良先到东方拜见仓海君,共同制定刺杀秦始皇的计划。
哪怕他的弟弟不幸死去,张良也没有花钱将其下葬,反而散尽家资找到一个大力士,为他打制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行踪。
张良打听到消息,确定秦始皇会经过博浪沙以后,就与大力士埋伏在附近。
秦始皇的车队果真经过此地,但所有车辇全为四驾,张良分不清哪一辆是秦始皇的座驾。只看到车队最中间的那辆车,极度奢华。
于是乎,张良指挥大力士以大铁锤击向该车。
一百二十斤斤的大铁锤,将乘车者全部击毙倒地,张良趁乱钻入芦苇丛中,逃离现场。而张良找到的那个大力士,却被秦军杀死。
然而,被大力士击毙命者为副车。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预防准备,所有车辇全部四驾,时常换乘座驾,张良自然很难判断哪辆车中是秦始皇。
秦始皇幸免于难,当即龙颜大怒,下令全国缉捕刺客。然而大力士已经被杀,又不知道另一位刺客是谁,后来只得不了了之。
博浪沙,也因此闻名天下。后世诗人以博浪沙为题材,所做的有名诗词都不下四十首。
然而,文昭毕竟对于这些诗词不太熟悉,故此听着博浪沙的地名有些耳熟,却也没有想起博浪沙的事迹。
听完县令的叙述以后,文昭才恍然大悟。他凝望着博浪沙这个地方,却久久未语。
后人说起博浪沙,大多都惊叹张良对于故国的忠诚,对于张良敢于与暴秦作斗争而大声喝彩。
然而,作为一个对于秦国比较有好感的穿越人士,文昭前世查过大量史料,才发现史书歪曲了秦国,歪曲了这段历史。
与其说秦国亡于暴政,倒不如说秦国亡于仁慈,亡于依法治国。
与其说秦国被农民起义军所亡,倒不如说被一群野心家,一群妄图复辟的六国余孽,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搅乱了整个天下。
史书将秦始皇,刻画成了一个不择不扣的暴君。然而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却没有妄杀一位将军大臣。
纵观整个华夏的历史,几乎每个朝代都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事情。却只有秦始皇、光武帝、李世民、赵匡胤,至始至终没有妄杀麾下有功之臣。
在寿宴之上,齐国博士淳于越直言劝谏秦始皇,让他使用分封制。他的言辞极其激烈,说道‘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的王朝若是不遵循古制,势必不能长久,终有亡国的时候。若是一般的皇帝,有臣下敢说他的江山不能长久,恐怕早就被诛连九族了。
然而,秦始皇终究还是有着博大、宽广的胸襟,虽然没有采纳淳于越的建议,却也没有治罪他,反对对其委以重用。
纵观秦始皇的一生,他虽然南征北战,横扫列国一统天下。
然而当他统一天下之后,对于那些顽固的六国贵族,以及宗室,却并没有屠戮一空,反而将他们迁入咸阳好生供养。
不仅如此,哪怕对于燕太子派人刺杀自己,秦始皇非常愤怒。但是灭掉燕国以后,也没有将这种愤怒发泄在百姓身上。
养六国宗室、贵族,不迁怒百姓,这既可以表现出秦始皇心胸的宽广,也能从侧面反映出秦国律法的深入人心。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就坚定不移执行‘依法治国’的路线。这种律法,打破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铁律。
面对帝国的律法,哪怕一国之主与太子都不能触犯。
就好像商鞅变法时期,秦孝公与商鞅纵然知道帝国的老士族,将会是变法最大的阻碍。甚至秦孝公,有好几次都想要杀掉那些老士族,以绝后患。
然而商鞅却认为:这些人虽然会是变法的最大阻碍,但是他们没有触犯秦法,你身为君王却不能为了剪除后患,就主动破坏秦国的法律。这样的话,他们没罪,你反而有罪。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哪怕秦孝公死的时候放不下秦国新法,仍旧没有妄动那些对新法虎视淡淡的老士族。
由此可见,秦法对于国君的约束能力。
秦国正是秉承了商鞅之法,一直依法治国,才能从一个偏僻、野蛮、落后的诸侯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强大的霸主。
也许秦始皇不杀六国宗室、贵族,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宽宏大量,其中也未尝没有秦法的影响。
可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对待六国宗室、贵族宽宏大量,他们却想着国仇家恨,一直密谋推翻这个统一的帝国。
及至后来,待秦国灭亡以后,秦国宗室却被六国余孽屠戮一空。到底谁残暴,谁仁慈,却是引人深思。
至于秦国因为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这个在后世看来,更是一些无稽之谈。
秦国的律法虽然苛刻,但是从秦国历史就可以看出,秦法对于普通百姓却是有着极大的益处。秦法触犯的,只不过是老贵族的利益罢了。
废除奴隶、军功授爵、奖励耕战、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废除贵族的分封世袭制度,这一切的一些,对于百姓来讲都只有好处。
这些秦法,剥夺的只是贵族的权益。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历史上六国才一直如此敌视秦国。在士大夫以及贵族看来,哪怕其实他国家统一天下,他们作为贵族的权益也能保留。
唯独秦国统一天下,他们却会因为秦法,而丧失自己的特权。
秦国推崇法家,一直致力于依法治国,自然是天下儒生的敌人。为此,不少儒生可以歪曲秦国律法,讲诉秦法的苛刻、残暴。
但是战国的历史却证明,秦国使用秦法,却让国家越来越强大。几百年来秦人能适应秦法,不觉得残暴、苛刻,唯独六国贵族觉得苛刻么?
历史记载那场闻名后世的大泽乡起义,其原因居然是:陈胜、吴广等人,因为朝廷征发徭役,遇到大雨不能按时到达渔阳,按照秦国法津规定,众人都要被杀头。
这些可怜的百姓,因为被逼无奈,这才起义反秦。
《史记》上面如此记载,后世之人读到这段史料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人心中愤愤不平,大骂秦国律法没有人性,逼迫百姓不得不造反。
可以说,这道记载却是坐实了秦法苛刻,秦人统治残暴的事实。
然而,后世考古学家出土的文书,却发现了秦国当时的律法,居然与史书完全不同。
出土的秦国《徭律》中明文规定:御中发徵,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水雨,除兴。
意思就是:为朝廷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二甲(2副铠甲的钱)。迟到三天到五天,斥责;六天到十天,罚一盾;超过十天,罚一甲。遇到降雨之类不可抗力,可以免责。
由此可见,史书记载陈胜、吴广起义的动机,完全与事实不符。若他们果真是因为大雨耽误了行程,根本不会受到责罚。
文昭在后世看到这个出土的《徭律》以后,心中暗暗为秦国喊冤。背负了几千年暴政的秦国,终于在被考古学家发现一些端倪。
一叶而知秋,《史记》在大泽乡起义就刻意黑化了秦国,整个历史书中的记载,又有多少值得相信?
儒生代表了儒家的思想,这些儒生就是秦国,在全境推行依法治国最大的阻碍。儒生与秦国之间,也正是一种不死不休的结局。
更何况,六国文字多有不一样,一个字也许就有几十种写法。这种状况,对于已经统一的帝国,对于百姓们的交流,自然有害无益。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秦始皇才下令焚书坑儒。
而焚书坑儒的出现,更让天下儒士视秦始皇为妖魔鬼怪,为天下暴君。及至后来,儒家把持天下以后,对于排斥自家学说的秦国,自然会刻意丑化。
其实,后世的法律几乎也与秦法一样,细致到了百姓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为一个在社会主义国家长大,从小接受法制教育的文昭来讲,对于秦国的施政方针,还是有着极大好感的。
儒家有儒家的风骨,法家有法家的魅力。文昭并不排斥儒家,至少有儒家思想统治,使得华夏历史上出现数个强大的王朝,这就证明了儒家有他自己的优点。
然而,对于那个大一统,曾经昙花一现强盛帝国的消逝,文昭心中多少还有一些遗憾。
特别是儒生们对于秦国的刻意抹黑,更是让文昭心中有着淡淡的反感。
他在心中暗叹:“依法治国,乃富民强国之根本。然而在这个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时代,想要做到这点,却是跟整个天下为敌。”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假如我日后执意如此行事,可能被儒生们斗争失败以后,也会留下千秋万载的骂名吧。”
尽信书,不如无书。
来自于后世的文昭相信,世上没有永恒的真理,哪怕史书上白纸黑字记载的东西,也可能是经过胜利者粉饰、抹黑后的产品。
收回了思绪,文昭忽然自嘲的笑了一下,暗暗想到:“秦国早已逝去,我在这里发什么感叹呢?”
六月的阳光,已经非常晒人,站外太阳底下的时间太长,文昭也感觉身上有些燥热。
眯着眼睛抬头看了看太阳,文昭见众人都在抹着脸上细密的汗珠,当即说道:“博浪沙果真名不虚传,今日真是不虚此行啊。”
“然而,如今天气十分炎热,我等还是先回去吧。”
众人听见文昭之言,自然不会反对。一大队人马往往城中赶去,他们刚前行没有多久,忽有人飞马冲了过来。
典韦急忙护在文昭等人身前,待来人验明正身,乃是军中使者以后,才将此人放了过来。
“启禀主公,刘豫州听闻主公前来,带着关羽、张飞前来面见主公。”
陈旭闻言大喜过望,说道:“不曾想玄德在百忙之中,还抽空前来见我,我心甚慰啊。”
刘备现在待在颍川,距离阳武非常近。
因此,他得知文昭前来阳武的消息以后,就提前写信说要过来相见。
陈旭得到书信,自然是满口答应。他没想到,刘备三兄弟居然会来得这么快。
(5000字的章节,今天就一章)
文昭昨日不知不觉,就剽窃了明代杨慎《说秦汉》的开场词,使得陈宫、甘宁颇觉惊奇。
好在文昭当时尚存一丝理智,将‘滚滚长江东逝水’,改成了‘滚滚黄河东逝水’。不然的话,真的有些不应景。
词并不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文昭剽窃的这首词虽然不错,然而在正统的汉代士大夫眼中,仍旧有些上不了台面。
故此,陈宫倒也没有刻意吹捧文昭。
第二次下午,船队果真如同甘宁预料的那般,按时到达了阳武。
而此时,一身素装的陈群,早已和阳武县令以及县中官吏,在黄河渡口等待文昭的到来。
由于阳武与兖州相邻,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就注定了文昭过来之时不会平静。若此时袁绍谴麾下大将奇袭阳武,后果将不堪设想。
故此,河南尹早就在文昭到达之前,就已经令几千之众驻守在阳武附近,负责文昭及其家人的安全。
可以说,文昭此次东行有些劳民伤财,然而作为族父的陈纪去世,他却不得不走上一遭。
如今天色已晚,再加上众人舟车劳顿,极其辛苦。是以宴席过后,文昭就带着家人早早前去休息。
第二日一大早,陈氏族人都身着素服,前往祭拜陈纪以及陈平。由于陈平在大汉的特殊地位,是以哪怕陈氏曾经没落了,陈平祠堂仍旧屹立不倒。
当濮阳陈氏、东武阳陈氏、颍川陈氏认祖归宗以后,宗族祠堂就修建在这里。陈纪去世,自然也进了宗族祠堂之中。
阳武乃是文化名城,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多如牛毛。
文昭等人祭拜完了祖先、陈纪以后,就在当地官吏的带领下,开始参观阳武的名胜古地,以及百姓的生活。
说起了阳武这个地方,就不得不提两个大汉的开国丞相。其中一个乃是陈平,众人自然大都知晓。
然而有另外一人,他的名气虽然不如陈平那么大,却也经历个几个朝代的兴亡,担任过大汉丞相一职。
这个人,正是陈平的同乡张苍。
张苍亦是阳武人氏,他自幼就非常喜欢图书、乐律及历法。战国末期,张苍曾在荀子门下学习,与李斯、韩非等人乃是同门师兄弟。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张苍担任了御史一职,掌管宫中的各种文书档案。
及至后来,张苍因为犯罪便逃跑回家了。等到刘邦起义,攻城略地经过阳武的时候,张苍就以宾客的身份跟随高祖攻打南阳。
燕王臧荼谋反的时候,高祖带兵前去攻打,张苍以代国相国的身份跟随高祖征讨臧荼,因功被封为北平侯,食邑一千二百户。
后来,张苍当过管理财政的计相;在萧何担任相国之时,以列侯的爵位在相府办公,帮忙萧何管理各郡国交上来的会计帐簿。
高祖去世以后,张苍和绛侯周勃等人,共同尊立代王为孝文皇帝。在文帝四年担任丞相的职位。
自汉朝建立到孝文帝已有二十多年时间,当时天下刚刚平定,朝廷中的文武百官都是军人出身,而唯独张苍从担任计相时起,就致力于探讨、订正音律和历法的工作。
他不仅为西汉王朝制定了律法与度量衡,制订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关于度、量、衡方面的理论;还辅助校正了《九章算术》。
前后算起来,张苍一共做了十五年的丞相,为西汉王朝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苍去世以后,就埋葬在故乡阳武县内,阳武县领也带着文昭,前去吊唁了一下这个西汉名相。
听完了张苍的事迹,文昭对其人肃然起敬。不谈论其他的功绩,单是张苍修正《九章算术》,都是一件利在千秋的大事。
吊唁完了张苍以后,阳武县令见文昭兴致颇高,当即说道:“主公,阳武还有一个位置,却是不得不参观一下。”
陈旭眉头一挑,倒是来了兴致,问道:“何地?”
阳武县领答道:“博浪沙!”
“博浪沙?”
文昭听着这个颇为熟悉的名字,却感到有些疑惑。
陈宫见状,急忙说道:“博浪沙乃张子房击秦之处是也。”
“张子房击秦之处?”
陈旭闻言,脸上依旧带着疑惑不解的神色。陈宫见状,却为自家这个侄子而感到脸红。
不得不说,文昭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对于很多古史、典故都不太理解,自然不知道‘张良刺秦’的典故。
阳武县令颇为机灵,看到自家主公的样子,就知道他并不知晓这个典故。为了不上他难堪,当即开始叙述这个典故。
原来,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两朝的宰相。
至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
故此,张良一直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并且致力于推翻秦朝。
张良先到东方拜见仓海君,共同制定刺杀秦始皇的计划。
哪怕他的弟弟不幸死去,张良也没有花钱将其下葬,反而散尽家资找到一个大力士,为他打制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行踪。
张良打听到消息,确定秦始皇会经过博浪沙以后,就与大力士埋伏在附近。
秦始皇的车队果真经过此地,但所有车辇全为四驾,张良分不清哪一辆是秦始皇的座驾。只看到车队最中间的那辆车,极度奢华。
于是乎,张良指挥大力士以大铁锤击向该车。
一百二十斤斤的大铁锤,将乘车者全部击毙倒地,张良趁乱钻入芦苇丛中,逃离现场。而张良找到的那个大力士,却被秦军杀死。
然而,被大力士击毙命者为副车。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预防准备,所有车辇全部四驾,时常换乘座驾,张良自然很难判断哪辆车中是秦始皇。
秦始皇幸免于难,当即龙颜大怒,下令全国缉捕刺客。然而大力士已经被杀,又不知道另一位刺客是谁,后来只得不了了之。
博浪沙,也因此闻名天下。后世诗人以博浪沙为题材,所做的有名诗词都不下四十首。
然而,文昭毕竟对于这些诗词不太熟悉,故此听着博浪沙的地名有些耳熟,却也没有想起博浪沙的事迹。
听完县令的叙述以后,文昭才恍然大悟。他凝望着博浪沙这个地方,却久久未语。
后人说起博浪沙,大多都惊叹张良对于故国的忠诚,对于张良敢于与暴秦作斗争而大声喝彩。
然而,作为一个对于秦国比较有好感的穿越人士,文昭前世查过大量史料,才发现史书歪曲了秦国,歪曲了这段历史。
与其说秦国亡于暴政,倒不如说秦国亡于仁慈,亡于依法治国。
与其说秦国被农民起义军所亡,倒不如说被一群野心家,一群妄图复辟的六国余孽,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搅乱了整个天下。
史书将秦始皇,刻画成了一个不择不扣的暴君。然而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却没有妄杀一位将军大臣。
纵观整个华夏的历史,几乎每个朝代都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事情。却只有秦始皇、光武帝、李世民、赵匡胤,至始至终没有妄杀麾下有功之臣。
在寿宴之上,齐国博士淳于越直言劝谏秦始皇,让他使用分封制。他的言辞极其激烈,说道‘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的王朝若是不遵循古制,势必不能长久,终有亡国的时候。若是一般的皇帝,有臣下敢说他的江山不能长久,恐怕早就被诛连九族了。
然而,秦始皇终究还是有着博大、宽广的胸襟,虽然没有采纳淳于越的建议,却也没有治罪他,反对对其委以重用。
纵观秦始皇的一生,他虽然南征北战,横扫列国一统天下。
然而当他统一天下之后,对于那些顽固的六国贵族,以及宗室,却并没有屠戮一空,反而将他们迁入咸阳好生供养。
不仅如此,哪怕对于燕太子派人刺杀自己,秦始皇非常愤怒。但是灭掉燕国以后,也没有将这种愤怒发泄在百姓身上。
养六国宗室、贵族,不迁怒百姓,这既可以表现出秦始皇心胸的宽广,也能从侧面反映出秦国律法的深入人心。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就坚定不移执行‘依法治国’的路线。这种律法,打破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铁律。
面对帝国的律法,哪怕一国之主与太子都不能触犯。
就好像商鞅变法时期,秦孝公与商鞅纵然知道帝国的老士族,将会是变法最大的阻碍。甚至秦孝公,有好几次都想要杀掉那些老士族,以绝后患。
然而商鞅却认为:这些人虽然会是变法的最大阻碍,但是他们没有触犯秦法,你身为君王却不能为了剪除后患,就主动破坏秦国的法律。这样的话,他们没罪,你反而有罪。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哪怕秦孝公死的时候放不下秦国新法,仍旧没有妄动那些对新法虎视淡淡的老士族。
由此可见,秦法对于国君的约束能力。
秦国正是秉承了商鞅之法,一直依法治国,才能从一个偏僻、野蛮、落后的诸侯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强大的霸主。
也许秦始皇不杀六国宗室、贵族,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宽宏大量,其中也未尝没有秦法的影响。
可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对待六国宗室、贵族宽宏大量,他们却想着国仇家恨,一直密谋推翻这个统一的帝国。
及至后来,待秦国灭亡以后,秦国宗室却被六国余孽屠戮一空。到底谁残暴,谁仁慈,却是引人深思。
至于秦国因为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这个在后世看来,更是一些无稽之谈。
秦国的律法虽然苛刻,但是从秦国历史就可以看出,秦法对于普通百姓却是有着极大的益处。秦法触犯的,只不过是老贵族的利益罢了。
废除奴隶、军功授爵、奖励耕战、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废除贵族的分封世袭制度,这一切的一些,对于百姓来讲都只有好处。
这些秦法,剥夺的只是贵族的权益。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历史上六国才一直如此敌视秦国。在士大夫以及贵族看来,哪怕其实他国家统一天下,他们作为贵族的权益也能保留。
唯独秦国统一天下,他们却会因为秦法,而丧失自己的特权。
秦国推崇法家,一直致力于依法治国,自然是天下儒生的敌人。为此,不少儒生可以歪曲秦国律法,讲诉秦法的苛刻、残暴。
但是战国的历史却证明,秦国使用秦法,却让国家越来越强大。几百年来秦人能适应秦法,不觉得残暴、苛刻,唯独六国贵族觉得苛刻么?
历史记载那场闻名后世的大泽乡起义,其原因居然是:陈胜、吴广等人,因为朝廷征发徭役,遇到大雨不能按时到达渔阳,按照秦国法津规定,众人都要被杀头。
这些可怜的百姓,因为被逼无奈,这才起义反秦。
《史记》上面如此记载,后世之人读到这段史料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人心中愤愤不平,大骂秦国律法没有人性,逼迫百姓不得不造反。
可以说,这道记载却是坐实了秦法苛刻,秦人统治残暴的事实。
然而,后世考古学家出土的文书,却发现了秦国当时的律法,居然与史书完全不同。
出土的秦国《徭律》中明文规定:御中发徵,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水雨,除兴。
意思就是:为朝廷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二甲(2副铠甲的钱)。迟到三天到五天,斥责;六天到十天,罚一盾;超过十天,罚一甲。遇到降雨之类不可抗力,可以免责。
由此可见,史书记载陈胜、吴广起义的动机,完全与事实不符。若他们果真是因为大雨耽误了行程,根本不会受到责罚。
文昭在后世看到这个出土的《徭律》以后,心中暗暗为秦国喊冤。背负了几千年暴政的秦国,终于在被考古学家发现一些端倪。
一叶而知秋,《史记》在大泽乡起义就刻意黑化了秦国,整个历史书中的记载,又有多少值得相信?
儒生代表了儒家的思想,这些儒生就是秦国,在全境推行依法治国最大的阻碍。儒生与秦国之间,也正是一种不死不休的结局。
更何况,六国文字多有不一样,一个字也许就有几十种写法。这种状况,对于已经统一的帝国,对于百姓们的交流,自然有害无益。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秦始皇才下令焚书坑儒。
而焚书坑儒的出现,更让天下儒士视秦始皇为妖魔鬼怪,为天下暴君。及至后来,儒家把持天下以后,对于排斥自家学说的秦国,自然会刻意丑化。
其实,后世的法律几乎也与秦法一样,细致到了百姓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为一个在社会主义国家长大,从小接受法制教育的文昭来讲,对于秦国的施政方针,还是有着极大好感的。
儒家有儒家的风骨,法家有法家的魅力。文昭并不排斥儒家,至少有儒家思想统治,使得华夏历史上出现数个强大的王朝,这就证明了儒家有他自己的优点。
然而,对于那个大一统,曾经昙花一现强盛帝国的消逝,文昭心中多少还有一些遗憾。
特别是儒生们对于秦国的刻意抹黑,更是让文昭心中有着淡淡的反感。
他在心中暗叹:“依法治国,乃富民强国之根本。然而在这个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时代,想要做到这点,却是跟整个天下为敌。”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假如我日后执意如此行事,可能被儒生们斗争失败以后,也会留下千秋万载的骂名吧。”
尽信书,不如无书。
来自于后世的文昭相信,世上没有永恒的真理,哪怕史书上白纸黑字记载的东西,也可能是经过胜利者粉饰、抹黑后的产品。
收回了思绪,文昭忽然自嘲的笑了一下,暗暗想到:“秦国早已逝去,我在这里发什么感叹呢?”
六月的阳光,已经非常晒人,站外太阳底下的时间太长,文昭也感觉身上有些燥热。
眯着眼睛抬头看了看太阳,文昭见众人都在抹着脸上细密的汗珠,当即说道:“博浪沙果真名不虚传,今日真是不虚此行啊。”
“然而,如今天气十分炎热,我等还是先回去吧。”
众人听见文昭之言,自然不会反对。一大队人马往往城中赶去,他们刚前行没有多久,忽有人飞马冲了过来。
典韦急忙护在文昭等人身前,待来人验明正身,乃是军中使者以后,才将此人放了过来。
“启禀主公,刘豫州听闻主公前来,带着关羽、张飞前来面见主公。”
陈旭闻言大喜过望,说道:“不曾想玄德在百忙之中,还抽空前来见我,我心甚慰啊。”
刘备现在待在颍川,距离阳武非常近。
因此,他得知文昭前来阳武的消息以后,就提前写信说要过来相见。
陈旭得到书信,自然是满口答应。他没想到,刘备三兄弟居然会来得这么快。
(5000字的章节,今天就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