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二更合一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胤礽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有多厉害。
作为一个拥有现代三观和先知视角的人,他做到这些事理所当然。
就像是背了九九表后会做加减乘除,只是小学学力而已。
比起他这个已经跳出时代桎梏的人,在这个时代中拥有先知视角的人,才最为伟大和可贵。而推动世界的人,一定是这样的“原住民”。
身为满清的封建帝王,却能看到在泥土里打滚的普通黎民,希望民族融合,希望大清能走上世界霸主舞台的康熙;
身为士林阶层,完成帝师梦想,却仍旧向往一个“无帝王时代”的唐甄;
睁眼看世界,放弃国内优渥生活和在朝中的地位,悍然踏上古时“一人灭一国”外交官道路的陈廷敬;
反对衍圣公,反对神化历代大儒,想要复“强儒盛世”的孔家族人;
还有带着海军满世界跑的常泰,以女子之身带领大清科学院的李彤……
以及已经七十六岁,却因为求知欲,而要踏上环游世界巨船,置生死于不顾的顾炎武顾先生。
顾炎武曾是理学大家。
因为山河凋零,他砸碎自己的三观,开始寻找新的儒学道路;
顾炎武曾经积极反清。
见到黎民惨状后,他心知战乱民苦,虽自己要为前明“守孝”,但精心培养外甥,希望外甥能为扭转暴清而尽一份力;
顾炎武尊行王道,希望君主为道德圣君,堂堂正正。
但胤礽和唐甄给他看到了华夏之外的世界,告诉他有些事迫在眉睫,没有时间堂堂正正时,他也愿焚尽残躯,亲眼去看,亲身去体会,亲自得出结论。
这是顾炎武第几次主动砸碎自己的信念、自己的三观?
破而后立说着容易,有多少人能做到。
胤礽只知道,他肯定很难做到。
亲自帮顾炎武打点之后,胤礽在南京停留了一段时间,想送顾炎武上船。
康熙得知此事后叹了口气,同意胤礽留在南京。
胤禔也想留下,被康熙招呼着几个侍卫架走。
康熙担心,胤禔留下后会拎着他砂锅大的拳头去暴揍七旬老人,给大清皇室的声誉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害。
胤礽隐藏身份改头换面留在南京,以曹寅族人的身份和曹寅一起处理“民间访问团”的事。
在船队出访准备阶段,又有几个老头托顾炎武的关系要插队。
胤礽一看名单,人都傻了。
黄宗羲,今年七十九岁。
王夫之,今年七十岁。
李颙,今年六十二岁。
李柏,今年五十九岁。
李因笃,今年五十七岁……
好家伙,除了他老师唐甄,清初四大思想启蒙家全来了,著名的明遗民也来了。
这几人要是在船上出了什么事,清初思想大家怕不是被一网打尽,说不准还有后世人阴谋论说大清朝廷故意害死这些人呢。
胤礽顿感头疼。
一个顾炎武老师他还能派人多照顾照顾,这一溜的重要老头,他要不要干脆陪着他们一起出航算了?
这一溜德高望重的老头堵门,曹寅也头疼万分。
“交由皇上定夺如何?”曹寅问道。
胤礽木着脸把一封书信交给曹寅。
曹寅先略过信纸开头肉麻的部分,然后看向信纸后半截。
康熙说,去,赶紧让他们去,敲锣打鼓让他们去,并宣扬他们去了。
这是明遗民开始认可我大清的证明!
曹寅干笑“皇上考虑的事与我等不同。”
皇上只需要下命令。困难?那不是臣子该解决的事吗?
胤礽叹气“他们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拒绝他们,我于心不忍。罢了。”
胤礽问过顾炎武之后,顾炎武同意胤礽向这群老头透露身份。
“把唐甄叫来。”顾炎武道,“他这个当老师的,此刻不来护着你,去大学和人吵什么架!他还记得他是太子师吗!”
鉴于顾炎武和唐甄已经完全变成“死对头”,提起对方就是谩骂,胤礽这弟子夹在中间,只能苦笑,不敢说话。
唐甄很快来到南京,第一件事就是和这群明遗民们吵了一架。
他们倒不是因为前明和是否出仕的事吵。
如今康熙有了明君的雏形,胤礽更是有了圣人太子的迹象。后世与唐甄、顾炎武并称启蒙思想四大家的黄宗羲和王夫之都有民贵君轻的思想,都盼着百姓好,自然对康熙和胤礽寄予厚望。
他们有许多不满的地方,此刻都朝着自诩帝师和太子师的唐甄炮轰。
论辩论,唐甄怕过谁?
他连舌战百家都做过,还怕几个老儒?
几番辩论之下,这些老儒虽仍旧对唐甄横眉竖眼,但说起康熙和太子,都在叹气他们的不容易。
直到李因笃看到给唐甄添茶送水的胤礽,愣了一下,不确定道“太子殿下?您是太子殿下!”
这下轮到胤礽愣住了。
几人都将视线投向胤礽。
他们因名声极大,被单独安排了一个院子,派专门的人伺候着。
而给他们担任主管的人,就是胤礽。所以他们和胤礽打过许多次教导,对这个谦虚热忱的少年人很有好感。
但是……太子殿下?!太子殿下不在京中待着,在这里天天伺候他们?!
唐甄冷哼了一声,道“你现在才认出他?”
李因笃苦笑“之前几日太子殿下我正病着,没见到太子殿下。”
说完,他就要下跪。
胤礽忙把李因笃扶住“先生请不要多礼,我本是隐藏身份来此帮皇父做事,对几位先生已经失礼在先。没想到阔别十年,先生还记得我。”
李因笃曾经被举荐到京城当官,很快就以赡养母亲为由辞官。
胤礽那时不过五岁,虽和李因笃有过接触,没想到李因笃还记得他。
李因笃却苦笑“草民并非记得十年前的太子。只是太子整顿杭州吏治的时候,草民碰巧在杭州城内。”
胤礽愣了一下,想起当时痛苦的心境,勉强笑道“杭州城啊,那我一定吓到先生了。”
李因笃连忙道“不不不,太子做得极对!当时杭州城谣言四起,富商为抬粮价,四处宣扬兵祸将起,粮价飙升十数倍!若非太子殿下悄然坐镇杭州城中,暗中指挥海军帮华家运粮,压制住杭州粮价。恐怕杭州定会生灵涂炭!”
顾炎武看了李因笃一眼,又看向胤礽。
胤礽犹豫了一下,却向李因笃作揖鞠躬“其实当时事并非如此。宣扬有兵祸的是我,不是富商。”
李因笃愕然。
胤礽保持着作揖的姿势,低着头道“他们挟民作恶,若不能让百姓清醒,明白因为私利造成此种局面,下次、下下次,他们还会再犯。而大清也会因为投鼠忌器,因为他们裹挟民意,不敢出手。”
“粮早已经准备妥当,不会危害普通老百姓的生计。我原本是想,若这时候能有一家豪商站出来,和华家一同安抚民众……”
胤礽咬牙,道“他们或许并无谋逆之意,或许与之前浙江民变之事无关。但当他们哄抬物价时,我认为,该杀!”
黄宗羲放下书卷没有站起来,淡淡道“你认为该杀,又为何如此痛苦?”
顾炎武淡淡道“因为老夫去信骂了他。这些人纵然该杀,也该按照律令杀,而不是罗织罪名。”
黄宗羲道“若不以谋逆论处,只是哄抬物价,囤积居奇,还未成功,杀不了。”
顾炎武道“那就再找机会杀!若为人君者用此等阴谋诡计,下臣如何自处?他们会变本加厉,用阴谋诡计罗织罪名,祸害朝纲!”
唐甄冷哼“这世间本就不是黑白分明。治国为君,如同行军打仗,需要光明正大的王道,也需要阴谋诡道。历朝历代明君重用贤臣也会任用酷吏。忠臣必须比奸臣更加奸诈才能保国保君。何况太子这事根本算不上阴谋,他们囤积居奇也本该处死。只是因为他们被优厚惯了,这大清律令管不住他们,太子才出此下策。”
王夫之拈须“此事太子不该亲自出手,该交由其他人来做。皇上不是派了钦差曹寅吗?”
顾炎武冷漠道“太子这人向来为身边人考虑良多。他考虑到曹寅还要在江南为官,若杭州之事推与曹寅,恐曹寅会被士林群起攻之。倒是他本身就是个靶子,债多不愁。”
黄宗羲摇头“不该啊,不该啊。为君应该惜身惜名。”
唐甄道“惜身惜名?万般道德与国何用?那宋仁宗倒是被尊为道德圣君,他护不住范仲淹,护不住狄青,对外每年对西夏新增岁币、对辽增加更多岁币;对内三冗和兼并土地严重。《宋史》曰,‘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为俗。’‘贫者无卓锥之地。’。就这样,还被史家吹捧为‘为人君,止于仁。’,称什么‘仁宗盛治’。若是这种与民无益的‘千古圣君’,不要也罢!”
顾炎武拍椅背“君王惜身惜名,不是沽名钓誉!而是臣子该舍身报国!万般肮脏事若需有人做,也不该太子做!”
黄宗羲点头“太子此事的确欠妥。朝中文武百官谁都可以做,直亲王也能做,独太子不能做。”
王夫之道“恐太子自己敢作敢当,不愿假与他人手。”
唐甄道“不只是太子敢作敢当!是朝中无人能跟上他!此次事了结之后,许多人都不知太子谋算的全盘计划!”
顾炎武气得再次拍椅背“满清朝廷一群废物!”
唐甄这次没反驳“这话倒是没错。”……
四位思想家又吵开了,其他几个老头面面相觑。
他们虽也是学问大家,但在为政上见解并不多,对大清近些年的变化也不是特别敏锐。
这就是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的含金量。
胤礽很想劝架,被当过官的李因笃往旁边拉“这边坐这边坐,等他们吵完。”
胤礽拘谨“谢谢先生。”
几个文学家插不进思想家们的话,便把胤礽围了起来问东问西。
胤礽饱读……背诗书,经史子集信手拈来,倒背如流,除了作诗水平和康熙半斤八两,几乎没有短处。
无论对于怎样的文科老师,胤礽这种开了记忆力挂的人都是最完美的学生。
老先生捻着胡须,满意极了。
他们开始询问新学宫,即北京大学的事。
胤礽道“这个时间不该只有一种声音,道理都是越辩越明。我……皇父言,人会思考,不该盲从于某一个圣人、某一种声音,多看多思,总结出自己的思想,才能为自己所用。如儒家最初所说,因材施教,教出来的人中百家都有。既然最初的儒家并不限制弟子的思想,其他百家也不限制弟子的思想,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尊古一些?”
孔子曾问学于老子,法家先祖的老师为大儒荀子,最著名的兵家多师从于纵横家始祖鬼谷子……学问本不应该是如此狭隘的事。
李柏叹气“若如你所说,思想不能大一统,你又如何让民心大一统?”
胤礽道“我皇父认为,所有思想都百变不离其宗。”
“是何?”几位老人鼓着眼睛看着胤礽。
胤礽站起来,学着康熙双手虚握着衣袖,双臂展开,沉声道“愿为国取利、为民取利!”
正吵架唐甄突然插嘴“别听他胡说,这几个字绝对是他自己一拍脑袋想出来的。”
顾炎武也点头“别什么都往你父亲脸上贴金。”
王夫之“……”
黄宗羲“……”
他俩明白了,合着四人组中估计有两人都是太子师,就他们被排挤了。
唐甄就罢了,他一直积极钻营想要当帝师。顾炎武你不也是明遗民吗?!你去掺和什么??
这时候,唐甄倒是为顾炎武说好话了。
顾炎武从来未出仕过,仍旧是明遗民没错。而康熙也是看到了顾炎武的风骨,了解了顾炎武的为人和才华,才会早早解除剃发令。
康熙曾言,见了顾炎武之后,认为大清入关的时候用一纸剃发令将许多人才摈弃,实在是太过愚蠢。
王夫之和黄宗羲叹气,起身对顾炎武作揖“亭林先生高德。”
“不用吹捧我了。你不是最看不起我?”顾炎武冷哼。
唐甄冷哼回去“没听太子说吗?道理越辩越明。若看不起你,我何苦天天和你吵。太子,这几个老家伙看上去精神和身体都挺好,你不用担心,让他们去。我能去,他们也能去。”
胤礽叹气“是。”
唐甄道“你若担心,便让御医替他们诊治一番。”
胤礽道“此次出访,太医院也会有人一同前往。我让他们与众位先生们住同一艘船。”
唐甄道“这样便尽了人事,你不必担忧了,之后有什么都是天命。这群老家伙也早到了看淡生死的年龄。”
胤礽苦笑。这是说不担心就不担心的吗?
一群老爷爷见胤礽担忧的模样,都忍不住笑了。
他们想了无数次这满清太子应该有的样子,即使听了无数太子的离奇传闻,他们也没想到,太子居然在他们眼皮子底下给他们当了这么久的管家。
怪不得太子违背了顾炎武的理想,顾炎武话里话外还是把太子当弟子,到处为太子找补,认为太子犯错都是别人的错。
在他们这群人眼中,继承衣钵的弟子,可是比亲儿子还亲。顾炎武和唐甄俨然已经视太子为唯一继承衣钵的弟子了。
他们虽与太子接触不多,但见唐甄和顾炎武两个意见不同的人都共同在外人面前护着太子,不由心生羡慕。
不过他们也见到了太子,并不晚。
为人解惑,不需要多长时间。当年孔子问老子学问,也不过是几日而已。
黄宗羲对胤礽招了招手。
胤礽恭敬地走过去之后,他从袖口里拿出一本书塞给胤礽“待我回来之后,再给你一本书。”
王夫之也给了胤礽一本书。
这书是他们根据这些年走遍大清看到的变化,根据在北京大学偷偷混进去听辩论,而写出来的新书,是他们目前所有的心血结晶。
他们希望此次海外之行,能完善这本书。
若他们撑不住,在中途去世了,那么就只能寄希望于太子能找人完善这本书了。
胤礽“泄露”身份之后,还是每日前来拜访,安排他们的生活。
这几个老头“吃独食”,把胤礽的身份隐藏得严严实实,只以对欣赏的晚辈对待他。
唐甄也住进了这里,每日都和老头们吵架。
胤礽在一旁看得心惊胆战,生怕几个老头吵上头,直接脑溢血。
还好这群人的身体都不错,看上去比五十多岁的人还精神些,没有因为吵架吵出问题。
终于到了启航的时候。
此次出使仍旧是大清海军护航,宗室、勋贵、汉臣中都有未出仕的人参加访问团,主事者之一是曹寅的弟弟曹荃。
曹荃非常紧张,认为自己无法担此重责。
“只是交流文化而已,你只要铭记太子交给你的四个字,你此行就不会出错。”曹寅鼓励曹荃道,“为国取利。”
曹荃闭上眼,深呼吸了好几次,睁开眼道“我记住了。”
为国取利。
为大清取利。
“遇事多询问顾先生。”曹寅又透露了一个消息,“顾亭林先生是太子的两位老师之一,不公布的那位。此次出访,明面上是以你为主,暗地里以顾亭林先生为主,明白了吗?”
曹荃彻底松了一口气“明白了明白了。”
他拍拍胸口。太好了!有人管事就好!他真的不会管事啊!
胤礽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有多厉害。
作为一个拥有现代三观和先知视角的人,他做到这些事理所当然。
就像是背了九九表后会做加减乘除,只是小学学力而已。
比起他这个已经跳出时代桎梏的人,在这个时代中拥有先知视角的人,才最为伟大和可贵。而推动世界的人,一定是这样的“原住民”。
身为满清的封建帝王,却能看到在泥土里打滚的普通黎民,希望民族融合,希望大清能走上世界霸主舞台的康熙;
身为士林阶层,完成帝师梦想,却仍旧向往一个“无帝王时代”的唐甄;
睁眼看世界,放弃国内优渥生活和在朝中的地位,悍然踏上古时“一人灭一国”外交官道路的陈廷敬;
反对衍圣公,反对神化历代大儒,想要复“强儒盛世”的孔家族人;
还有带着海军满世界跑的常泰,以女子之身带领大清科学院的李彤……
以及已经七十六岁,却因为求知欲,而要踏上环游世界巨船,置生死于不顾的顾炎武顾先生。
顾炎武曾是理学大家。
因为山河凋零,他砸碎自己的三观,开始寻找新的儒学道路;
顾炎武曾经积极反清。
见到黎民惨状后,他心知战乱民苦,虽自己要为前明“守孝”,但精心培养外甥,希望外甥能为扭转暴清而尽一份力;
顾炎武尊行王道,希望君主为道德圣君,堂堂正正。
但胤礽和唐甄给他看到了华夏之外的世界,告诉他有些事迫在眉睫,没有时间堂堂正正时,他也愿焚尽残躯,亲眼去看,亲身去体会,亲自得出结论。
这是顾炎武第几次主动砸碎自己的信念、自己的三观?
破而后立说着容易,有多少人能做到。
胤礽只知道,他肯定很难做到。
亲自帮顾炎武打点之后,胤礽在南京停留了一段时间,想送顾炎武上船。
康熙得知此事后叹了口气,同意胤礽留在南京。
胤禔也想留下,被康熙招呼着几个侍卫架走。
康熙担心,胤禔留下后会拎着他砂锅大的拳头去暴揍七旬老人,给大清皇室的声誉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害。
胤礽隐藏身份改头换面留在南京,以曹寅族人的身份和曹寅一起处理“民间访问团”的事。
在船队出访准备阶段,又有几个老头托顾炎武的关系要插队。
胤礽一看名单,人都傻了。
黄宗羲,今年七十九岁。
王夫之,今年七十岁。
李颙,今年六十二岁。
李柏,今年五十九岁。
李因笃,今年五十七岁……
好家伙,除了他老师唐甄,清初四大思想启蒙家全来了,著名的明遗民也来了。
这几人要是在船上出了什么事,清初思想大家怕不是被一网打尽,说不准还有后世人阴谋论说大清朝廷故意害死这些人呢。
胤礽顿感头疼。
一个顾炎武老师他还能派人多照顾照顾,这一溜的重要老头,他要不要干脆陪着他们一起出航算了?
这一溜德高望重的老头堵门,曹寅也头疼万分。
“交由皇上定夺如何?”曹寅问道。
胤礽木着脸把一封书信交给曹寅。
曹寅先略过信纸开头肉麻的部分,然后看向信纸后半截。
康熙说,去,赶紧让他们去,敲锣打鼓让他们去,并宣扬他们去了。
这是明遗民开始认可我大清的证明!
曹寅干笑“皇上考虑的事与我等不同。”
皇上只需要下命令。困难?那不是臣子该解决的事吗?
胤礽叹气“他们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拒绝他们,我于心不忍。罢了。”
胤礽问过顾炎武之后,顾炎武同意胤礽向这群老头透露身份。
“把唐甄叫来。”顾炎武道,“他这个当老师的,此刻不来护着你,去大学和人吵什么架!他还记得他是太子师吗!”
鉴于顾炎武和唐甄已经完全变成“死对头”,提起对方就是谩骂,胤礽这弟子夹在中间,只能苦笑,不敢说话。
唐甄很快来到南京,第一件事就是和这群明遗民们吵了一架。
他们倒不是因为前明和是否出仕的事吵。
如今康熙有了明君的雏形,胤礽更是有了圣人太子的迹象。后世与唐甄、顾炎武并称启蒙思想四大家的黄宗羲和王夫之都有民贵君轻的思想,都盼着百姓好,自然对康熙和胤礽寄予厚望。
他们有许多不满的地方,此刻都朝着自诩帝师和太子师的唐甄炮轰。
论辩论,唐甄怕过谁?
他连舌战百家都做过,还怕几个老儒?
几番辩论之下,这些老儒虽仍旧对唐甄横眉竖眼,但说起康熙和太子,都在叹气他们的不容易。
直到李因笃看到给唐甄添茶送水的胤礽,愣了一下,不确定道“太子殿下?您是太子殿下!”
这下轮到胤礽愣住了。
几人都将视线投向胤礽。
他们因名声极大,被单独安排了一个院子,派专门的人伺候着。
而给他们担任主管的人,就是胤礽。所以他们和胤礽打过许多次教导,对这个谦虚热忱的少年人很有好感。
但是……太子殿下?!太子殿下不在京中待着,在这里天天伺候他们?!
唐甄冷哼了一声,道“你现在才认出他?”
李因笃苦笑“之前几日太子殿下我正病着,没见到太子殿下。”
说完,他就要下跪。
胤礽忙把李因笃扶住“先生请不要多礼,我本是隐藏身份来此帮皇父做事,对几位先生已经失礼在先。没想到阔别十年,先生还记得我。”
李因笃曾经被举荐到京城当官,很快就以赡养母亲为由辞官。
胤礽那时不过五岁,虽和李因笃有过接触,没想到李因笃还记得他。
李因笃却苦笑“草民并非记得十年前的太子。只是太子整顿杭州吏治的时候,草民碰巧在杭州城内。”
胤礽愣了一下,想起当时痛苦的心境,勉强笑道“杭州城啊,那我一定吓到先生了。”
李因笃连忙道“不不不,太子做得极对!当时杭州城谣言四起,富商为抬粮价,四处宣扬兵祸将起,粮价飙升十数倍!若非太子殿下悄然坐镇杭州城中,暗中指挥海军帮华家运粮,压制住杭州粮价。恐怕杭州定会生灵涂炭!”
顾炎武看了李因笃一眼,又看向胤礽。
胤礽犹豫了一下,却向李因笃作揖鞠躬“其实当时事并非如此。宣扬有兵祸的是我,不是富商。”
李因笃愕然。
胤礽保持着作揖的姿势,低着头道“他们挟民作恶,若不能让百姓清醒,明白因为私利造成此种局面,下次、下下次,他们还会再犯。而大清也会因为投鼠忌器,因为他们裹挟民意,不敢出手。”
“粮早已经准备妥当,不会危害普通老百姓的生计。我原本是想,若这时候能有一家豪商站出来,和华家一同安抚民众……”
胤礽咬牙,道“他们或许并无谋逆之意,或许与之前浙江民变之事无关。但当他们哄抬物价时,我认为,该杀!”
黄宗羲放下书卷没有站起来,淡淡道“你认为该杀,又为何如此痛苦?”
顾炎武淡淡道“因为老夫去信骂了他。这些人纵然该杀,也该按照律令杀,而不是罗织罪名。”
黄宗羲道“若不以谋逆论处,只是哄抬物价,囤积居奇,还未成功,杀不了。”
顾炎武道“那就再找机会杀!若为人君者用此等阴谋诡计,下臣如何自处?他们会变本加厉,用阴谋诡计罗织罪名,祸害朝纲!”
唐甄冷哼“这世间本就不是黑白分明。治国为君,如同行军打仗,需要光明正大的王道,也需要阴谋诡道。历朝历代明君重用贤臣也会任用酷吏。忠臣必须比奸臣更加奸诈才能保国保君。何况太子这事根本算不上阴谋,他们囤积居奇也本该处死。只是因为他们被优厚惯了,这大清律令管不住他们,太子才出此下策。”
王夫之拈须“此事太子不该亲自出手,该交由其他人来做。皇上不是派了钦差曹寅吗?”
顾炎武冷漠道“太子这人向来为身边人考虑良多。他考虑到曹寅还要在江南为官,若杭州之事推与曹寅,恐曹寅会被士林群起攻之。倒是他本身就是个靶子,债多不愁。”
黄宗羲摇头“不该啊,不该啊。为君应该惜身惜名。”
唐甄道“惜身惜名?万般道德与国何用?那宋仁宗倒是被尊为道德圣君,他护不住范仲淹,护不住狄青,对外每年对西夏新增岁币、对辽增加更多岁币;对内三冗和兼并土地严重。《宋史》曰,‘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为俗。’‘贫者无卓锥之地。’。就这样,还被史家吹捧为‘为人君,止于仁。’,称什么‘仁宗盛治’。若是这种与民无益的‘千古圣君’,不要也罢!”
顾炎武拍椅背“君王惜身惜名,不是沽名钓誉!而是臣子该舍身报国!万般肮脏事若需有人做,也不该太子做!”
黄宗羲点头“太子此事的确欠妥。朝中文武百官谁都可以做,直亲王也能做,独太子不能做。”
王夫之道“恐太子自己敢作敢当,不愿假与他人手。”
唐甄道“不只是太子敢作敢当!是朝中无人能跟上他!此次事了结之后,许多人都不知太子谋算的全盘计划!”
顾炎武气得再次拍椅背“满清朝廷一群废物!”
唐甄这次没反驳“这话倒是没错。”……
四位思想家又吵开了,其他几个老头面面相觑。
他们虽也是学问大家,但在为政上见解并不多,对大清近些年的变化也不是特别敏锐。
这就是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的含金量。
胤礽很想劝架,被当过官的李因笃往旁边拉“这边坐这边坐,等他们吵完。”
胤礽拘谨“谢谢先生。”
几个文学家插不进思想家们的话,便把胤礽围了起来问东问西。
胤礽饱读……背诗书,经史子集信手拈来,倒背如流,除了作诗水平和康熙半斤八两,几乎没有短处。
无论对于怎样的文科老师,胤礽这种开了记忆力挂的人都是最完美的学生。
老先生捻着胡须,满意极了。
他们开始询问新学宫,即北京大学的事。
胤礽道“这个时间不该只有一种声音,道理都是越辩越明。我……皇父言,人会思考,不该盲从于某一个圣人、某一种声音,多看多思,总结出自己的思想,才能为自己所用。如儒家最初所说,因材施教,教出来的人中百家都有。既然最初的儒家并不限制弟子的思想,其他百家也不限制弟子的思想,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尊古一些?”
孔子曾问学于老子,法家先祖的老师为大儒荀子,最著名的兵家多师从于纵横家始祖鬼谷子……学问本不应该是如此狭隘的事。
李柏叹气“若如你所说,思想不能大一统,你又如何让民心大一统?”
胤礽道“我皇父认为,所有思想都百变不离其宗。”
“是何?”几位老人鼓着眼睛看着胤礽。
胤礽站起来,学着康熙双手虚握着衣袖,双臂展开,沉声道“愿为国取利、为民取利!”
正吵架唐甄突然插嘴“别听他胡说,这几个字绝对是他自己一拍脑袋想出来的。”
顾炎武也点头“别什么都往你父亲脸上贴金。”
王夫之“……”
黄宗羲“……”
他俩明白了,合着四人组中估计有两人都是太子师,就他们被排挤了。
唐甄就罢了,他一直积极钻营想要当帝师。顾炎武你不也是明遗民吗?!你去掺和什么??
这时候,唐甄倒是为顾炎武说好话了。
顾炎武从来未出仕过,仍旧是明遗民没错。而康熙也是看到了顾炎武的风骨,了解了顾炎武的为人和才华,才会早早解除剃发令。
康熙曾言,见了顾炎武之后,认为大清入关的时候用一纸剃发令将许多人才摈弃,实在是太过愚蠢。
王夫之和黄宗羲叹气,起身对顾炎武作揖“亭林先生高德。”
“不用吹捧我了。你不是最看不起我?”顾炎武冷哼。
唐甄冷哼回去“没听太子说吗?道理越辩越明。若看不起你,我何苦天天和你吵。太子,这几个老家伙看上去精神和身体都挺好,你不用担心,让他们去。我能去,他们也能去。”
胤礽叹气“是。”
唐甄道“你若担心,便让御医替他们诊治一番。”
胤礽道“此次出访,太医院也会有人一同前往。我让他们与众位先生们住同一艘船。”
唐甄道“这样便尽了人事,你不必担忧了,之后有什么都是天命。这群老家伙也早到了看淡生死的年龄。”
胤礽苦笑。这是说不担心就不担心的吗?
一群老爷爷见胤礽担忧的模样,都忍不住笑了。
他们想了无数次这满清太子应该有的样子,即使听了无数太子的离奇传闻,他们也没想到,太子居然在他们眼皮子底下给他们当了这么久的管家。
怪不得太子违背了顾炎武的理想,顾炎武话里话外还是把太子当弟子,到处为太子找补,认为太子犯错都是别人的错。
在他们这群人眼中,继承衣钵的弟子,可是比亲儿子还亲。顾炎武和唐甄俨然已经视太子为唯一继承衣钵的弟子了。
他们虽与太子接触不多,但见唐甄和顾炎武两个意见不同的人都共同在外人面前护着太子,不由心生羡慕。
不过他们也见到了太子,并不晚。
为人解惑,不需要多长时间。当年孔子问老子学问,也不过是几日而已。
黄宗羲对胤礽招了招手。
胤礽恭敬地走过去之后,他从袖口里拿出一本书塞给胤礽“待我回来之后,再给你一本书。”
王夫之也给了胤礽一本书。
这书是他们根据这些年走遍大清看到的变化,根据在北京大学偷偷混进去听辩论,而写出来的新书,是他们目前所有的心血结晶。
他们希望此次海外之行,能完善这本书。
若他们撑不住,在中途去世了,那么就只能寄希望于太子能找人完善这本书了。
胤礽“泄露”身份之后,还是每日前来拜访,安排他们的生活。
这几个老头“吃独食”,把胤礽的身份隐藏得严严实实,只以对欣赏的晚辈对待他。
唐甄也住进了这里,每日都和老头们吵架。
胤礽在一旁看得心惊胆战,生怕几个老头吵上头,直接脑溢血。
还好这群人的身体都不错,看上去比五十多岁的人还精神些,没有因为吵架吵出问题。
终于到了启航的时候。
此次出使仍旧是大清海军护航,宗室、勋贵、汉臣中都有未出仕的人参加访问团,主事者之一是曹寅的弟弟曹荃。
曹荃非常紧张,认为自己无法担此重责。
“只是交流文化而已,你只要铭记太子交给你的四个字,你此行就不会出错。”曹寅鼓励曹荃道,“为国取利。”
曹荃闭上眼,深呼吸了好几次,睁开眼道“我记住了。”
为国取利。
为大清取利。
“遇事多询问顾先生。”曹寅又透露了一个消息,“顾亭林先生是太子的两位老师之一,不公布的那位。此次出访,明面上是以你为主,暗地里以顾亭林先生为主,明白了吗?”
曹荃彻底松了一口气“明白了明白了。”
他拍拍胸口。太好了!有人管事就好!他真的不会管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