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河小说网 > [三国]焚香祭酒 > 18、明枪暗箭

18、明枪暗箭

推荐阅读:起点文男主是我爸七根凶简旧爱无处可逃我的鬼尸新娘闺秘民间山野怪谈末世游戏降临,我提前氪金十亿!不良笔探青菲舰网游开局获得神级天赋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崔颂有拒绝征召的权利吗?

    有。

    这个时代,是否为朝廷、公府效命纯属自愿。

    当然,以汉末名士的委婉,是做不出类似战国隐士段干木跳墙逃跑[1]这样的行为的。他们只有一个套路:装病。

    不是崔颂为了躲避洛阳文会曾想过的那种装病,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装”,人尽皆知的“装”。

    公然说自己有病,身体不好不能任职,实际上大家都知道,这是回绝的委婉说法。

    翻开三国历史,到处可见“xxx不就(不任职),告病”的描述。祢衡就更夸张了,别人称病,他称的是狂病,意思是自己随时会发疯发狂,万一狂病发作咬着了人,可不要怪他。

    客观的讲,崔颂真心觉得祢衡是这个时代的一股“清流”。

    谁都知道告病是表示拒绝的暗语,为了保证双方面子上的好看,不得罪人。到了祢衡这边,愣是给玩出了一朵花来,把委婉拒绝的话整成了威胁。

    ――你要是敢辟召我,就要做好被咬的准备,勿谓言之不预。

    言归正传。

    崔颂认为,以他半吊子的水平,对付何进的辟召只有两种方案。

    一是告病拒绝。其中所暗示的含义人尽皆知,意思是“我目前没有当官的意思”,或者“我不想为你效命”。简单、直接、好用。就是有个缺点:碰上心气高的主,恐怕会在他那里留下疙瘩,以为你瞧不起他。

    二是徐庶入曹营,一言不发。光吃饭,不做事。少说话,多聆听。出谋划策你别管,混吃混喝我最行……大抵就是这个意思。反正他资历最轻,年龄又小,过于锋芒毕露反而会引来不快,谦虚低调才是硬道理。但这也有个问题:他要是玩一言不发,不是因为谦虚,而是因为肚子里真没有货。到时候何进要是问他建议,他答不上来怎么办?说自己没有真才实学,估计没人会信,肯定会被当成消极怠工……为啥消极怠工呢,难道是因为对毗佐的主官心存不满,或者瞧不起他?

    绕来绕去,结局又回到了原点。

    既然不管怎么选都可能得罪对方,与其战战兢兢地去当木头人,杵在眼皮底下碍眼,倒不如一开始就别去。

    打定主意,崔颂打算让大侄子帮忙,修一封告病书回绝何进。

    这封信终究还是没能写成。

    在洛阳文会之前,崔琰曾跟他说过,他意前往北海,到名士郑玄处求学。

    而名士郑玄,正是被称为“经神”,与崔颂的老师齐名的儒学大家。

    对于当世读书人而言,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哪怕山高路远、世道险恶,也阻挡不了他们。

    可是崔琰选择放弃这一次的机遇。

    不是因为恰逢帝丧,通关用的符传被严格限制,而是因为刺客一事,他放心不下比他小了八九岁的叔叔。

    在幕后黑手落网之前,他不愿意离开洛阳。

    原本因为求学的事,何进的辟召崔琰肯定是要拒绝的。可如今他既然决定留在洛阳,接受何大将军的橄榄枝,入朝为官就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

    这也是当今绝大多数士子的想法。纵然何进以前是个屠户,出生贫贱,叫很多士子看他不起,但是谁让何进有个当皇后的好妹妹,带他坐上权利的巅峰呢?要想做官,还得先过何进这个坎,更何况,比起和他们仇红了眼的宦官,何进勉强算是他们这边的人,应他的辟召入仕为官倒也无妨。

    这些士子自小饱读圣贤书,为了就是一展宏图,替朝廷效命。至于挂在何进名下,是否真的认同他、为他服务,这就不好说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听到崔颂不愿出仕,崔琰自是免不了惊讶一番。

    但他很快就想起当初崔颂对何进的评价:

    多勇少谋,行事鲁莽,不足与谋也。

    这一评价,老实说,崔琰觉得有点过了。

    何进虽然宥于出生,不善远谋,但他从一介草民成为权力中心第一人,又得到名士杨赐的亲眼,拜其为师,终究不是蠢人,甚至可以称得上机敏。

    崔琰实在不能明白,为何自家从父会对何进抱有这么大的偏见,认为他“不足与谋”?

    如果崔颂能够听见崔琰的心声,他大概会默默吐槽:作为一个早死的炮灰,被史书的春秋笔法一勾勒,谁知道真实的何进是个怎样的人啊?

    包括他在内,大部分现代人对何进的印象,都停在“不听劝一意孤行结果嗝屁还引狼入室放董卓进来”的无脑形象上,至于其中是否有内/幕,何进本人是聪明是愚蠢,一概不知。

    因此,出于先入为主的观念,崔颂对何进的评价就是那十二个字。

    而崔琰,出于对自家叔父的拜服心理,不由开始怀疑自己看人的眼光,心想何进或许真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看起来机智其实脑子里住着一条虫,时不时发作一下,做出掉智商的事?

    毕竟他家叔父都嫌弃的不愿做官了……而叔父看人一向精准,这何进,该不是真的有问题吧?

    崔琰开始对何进持保留态度。

    崔颂丝毫不知大侄子内心的复杂活动,他想尽办法,劝说崔琰去北海求学,不要为他担心。

    断人学路无异于谋财害命,要是因为他而让今后正直威严、万众敬仰的崔琰断送了向名师求学的机会,以后每天晚上他都别想睡着了,辗转难安就是唯一的写照。

    但让崔颂头疼的是,任凭他说破嘴皮,崔琰仍然固执己见,以他的安危为重,不愿离开。

    一如历史上所描述的那般,耿直得叫人无言以对。

    虽是有些纠结崔琰的死脑筋,可崔琰毕竟是因为不放心他才会如此,崔颂多少有些动容。

    最终,崔颂实在没办法了,只得又一次开启忽悠的模式,胸有成竹地表示凶手就是蹇硕,立出论据一二三四,而现在蹇硕已经死了,没什么可担心的。

    谁知道一向对他的话深信不疑的崔琰忽然就不吃这一套了。

    崔琰虽然觉得以叔父的才情品德,想要杀他的,除了有旧隙的蹇硕外应当没有别人,可崔颂在这个节骨眼上劝他离开,怎么看都像是不想连累他,要他离得越远越好。

    崔颂只想来个咸鱼趴。

    忽悠行不通,他只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边自信地表示“我心中有数,季大可放心”,一边半真半假地指出问题所在:求学机会难得,真为他耽搁了,他这个做叔叔心中该有多难受?崔琰不放心他,可他也挂心崔琰的前途。为什么不彼此退一步,给对方更多的信任呢?

    话末他还加了句:若入何将军的帐下,必然是走不远的。当慎思慎行,抓住难得的机会,去郑公处受学。

    见崔琰露出动摇之色,崔颂再接再厉,又把“蹇硕就是幕后黑手”的观点拿出来嚼了又嚼,有理有据,说得连他自己都快信了。

    或许是因为他表现的太过自信,又或许是他之前的“信任论”说动了崔琰,崔琰虽看起来犹有些勉强,到底还是答应了崔颂的要求。

    新皇登基,改元光熹,乃是先帝刘宏的嫡长子,何太后所出,名为刘辩。帝年仅十四虚岁,故何太后临朝听政,权柄由其与国舅何进共掌。

    甲亥日,何进听从袁绍的建议,假称因过于悲恸而身染恶疾,拒不入宫为帝守灵。

    乙寅日,帝扶灵,设路祭,何进托病不出。

    又过了两天,北城之郊,崔颂为侄子送行。

    崔颂道保重,崔琰亦道保重。对襟一揖,各自珍别。

    等到过了头七,奉常便为先帝刘宏拟好了谥号。

    其曰:灵帝。

    何为“灵”?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神曰灵,不遵上命曰灵……总之不是个好词,是恶谥,满满的否定贬低之意。

    有人为奉常的“耿直”捏了把汗,可出乎意料的,对于这个恶谥,新帝刘辩没有任何表示,何太后也睁一眼闭一眼,仿佛不懂这个谥号所代表的含义。

    而何进,则是没有时间去管这些细枝末节。所谓趁他病,要他命。宦官的所有权利都是皇帝赋予的,趁着先帝驾崩,十常侍失去了靠山,新帝年幼不管事,此时不打压宦官,更待何时?

    原本嚣张之极,借党锢之由将无数高官一捋到底,连四世三公的袁家都不得不对他们好声好气的十常侍,如今不得不偃旗息,暂时向何进低头。

    何进却是忙着痛打落水狗,似要叫他们不得翻身。

    谁能料到,在五年前宦官之势最猖狂的时候,西凉名士韩遂曾提出诛杀宦官的要求,那时的何进却是想也不敢想,直言相拒。

    对于何进的步步紧逼,宦官们忍无可忍,出钱贿赂何太后的母亲――何进的继母舞阳君,求她在何太后面前进言。

    进的自然是谗言。

    舞阳君原一乡村寡妇,没什么见识,改嫁给何进之父后,对于丈夫这位“很有主意”的长子,多多少少是有点意见的。

    不是亲儿子不心疼,再加上宦官晓之以利,动之以财,几个糖衣炮/弹砸下来,舞阳君很快就沦陷了。

    她马上进宫去找自己女儿:“我瞧着张让几人俱是好的,早前殿下鸩杀王美人的时候,若非有他们几个,安能保住后位?如今大将军以势相逼,将他们逼上绝路,何为哉?怕是心怀不轨,故擅杀圣上亲信,意欲将圣上握于掌中!”

    何太后大惊:“兄长何至如此?”

    舞阳君左右窃视,挥退宫女,迫近太后道:“大将军自小心思深重,看似敦厚,实则诈谖无端。正所谓唇亡齿寒,若是大将军真将张让几人打落深渊,你我孤儿寡母,如何护持天子?岂不是要瞧着大将军的脸色过活?”

    何太后深以为然,敛容道:“张常侍于吾有恩,吾必保之。”

    ……

    何进全然不知深宫中的暗涌,犹在想着如何打压宦官,一来除去多年来憋屈的恶气,二来也作投名状,以讨好诸多士子。

    然而打压归打压,何进却并不想对宦官赶尽杀绝。

    不管他帐下的属官如何劝说,他都不为所动。

    何进自从拜杨赐为师,每日勤读书牍,将两朝历史翻了又翻。

    窦宪之死在他心底敲响警钟。

    这位曾经在百年前权倾朝野,连公主都不放眼里随意欺凌的国舅爷,一朝惨死,除了性格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他惹怒了太后。

    宦官的权势依赖于帝王的爱重,外戚又何尝不是如此?

    他的一身荣耀,都与和他有着血缘关系的妹妹侄儿联系在一起。

    若是尽诛宦官,未免会让妹妹觉得他想架空她的权利,对他产生不满。

    事实上,当他前几日将袁绍等人的计谋告之太后,请求废黜十常侍的时候,太后已然不许。

    则诛杀宦官,更会叫太后愤怒,不如不提。

    何进心中有了打算,就对袁绍大力宣扬的“如若此时不尽诛宦官,则后殆无穷”的言论感到腻味。到底面上还是秉着礼贤下士之风,以礼奉之。

    对于崔家叔侄婉拒了他的辟召一事,何进并不怎么在意。

    在他看来,崔家颂郎虽说有些才名,到底年岁不足。且做官不是作赋,有点文才的,未必善谋。擅经论道的,未必了解官务。至于琰郎,名气尚且不显,远不及袁氏二子与荀氏叔侄。征辟他们一是为了清河崔家,一是为了表现大将军“礼待士人”、“不拘人才”的作风,是以当崔家叔侄辞谢后,何大将军丝毫不觉得可惜。

    何进走在西市,一手牵着马辔,耳中听着市井之民对“蹇硕伏诛”的议论。

    对于底层平民而言,他们不懂权利斗争,因着时常听到宦官卖官鬻爵、滥用私权、仗势欺人的例子,便对他们恨之入骨,将所蒙受的所有苦难都扣到他们头上。

    平时忌惮着自己的小命,他们不敢大肆谈论。可这回,名为蹇硕的宦官乃是“正当伏诛”,官府已公示了他的罪名,批判一个罪民,手眼通天的阉人们总不至于来找他们麻烦吧?

    于是叽叽喳喳,不时有咒骂声直传入耳。

    “天阉之人,报应不爽。”

    ……然而宦官都是后天被切割的,谈不上天阉之疾[2]。

    “听闻一有名的士子曾写赋暗讽蹇硕。那赋写得极好,连先帝都赞不绝口――似叫什么……《硕鼠赋》?”

    何进有些无言,心道无知之民,错把珠玉当作下等的石头,那赋分明是品评时事的经典之作,怎么就和蹇硕那老匹夫扯上关系了?

    何进引着马,暗自摇头,一边往前走了几步。才三四步的距离,他忽然见到了一个脸色古怪,看起来比他更无言的人。

    不到弱冠之龄,身姿修长,鬓眉若裁,凤眸星目,举止飒然有风。

    正在街上瞎晃的崔颂此时无比胃疼。

    硕鼠赋=讽刺蹇硕?这算什么讲头?难道是因为都有一个“硕”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