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江东二张 下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张?并没有立即回答周瑜的话,而是闭目沉思了半响,方才回道:“我识见简陋,况且又有恙在身,对您的事,实难帮忙。www.QВ5、Cǒm”
周瑜心知这是张?的托辞,便进一步请求道:“子纲先生和子布先生,您们的大名,遐迩皆知。四方之人,向往仰慕。今天的事,我的打算,成与不成,由您一言而决。您一定要对我直言相告。如果我志向得伸,决不会忘记您的教诲之恩。”说到动情之处,周瑜眼中不觉隐隐泛有泪光。
张?见周瑜言辞慷慨,神色间流露着忠义之气,深受感动,终于对周瑜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轻咳一声,说道:“当年周朝王道陵迟,齐桓公、晋文公才能应运而起;王室一旦安宁,诸侯就只能贡奉周朝,尽臣子的职分了。庐江周家乃世家大族,世代为官,在民众间很有号召力,加之你有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假如真能栖身丹阳,召集吴郡、会稽兵马,那么,荆扬二州自可扫平。那时你凭倚长江,奋发威德,扫除群雄,匡辅汉室,所建的功业,绝不会下于齐桓、晋文,定会流芳千古的!目前世事多难,如果你想建功立业,我将与好友子布一起去支持你!”
周瑜大喜,忙起身对着张?和张昭二人行礼道:“多谢两位先生的相助!一言为定!”
张?哈哈笑道:“君子一言快马一鞭,我们今日便可随你下山!”
张昭在一旁对着周瑜深施一礼,说道:“这亦是江东百姓之福啊。”
其实张?和张昭二人一直关注着天下局势,自从周瑜在庐江名声鹊起之后,他俩便将目光牢牢地锁定在周瑜身上。听闻庐江推行新政,百姓们安居乐业,农耕发展,百业兴旺,政通人和,二人还曾结伴到庐江暗中考察了一番,深为震撼。回来后二人也对周瑜的做法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得出的结论就是要么周瑜身边有高人指点,要么周瑜本身就是目光长远、胸襟开阔的高人,否则是不会想得出这么一系列治理地方的好办法的。
这之后,张?和张昭二人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过周瑜,包括他起兵攻略丹阳。如果说庐江的考察之行是让他俩对周瑜的治理内政能力有了了解,这次攻略丹阳的过程则让他俩对周瑜在武略方面的能力有了较深的认识,紧紧凭借着庐江一万多人马,对抗刘繇和吴景二人五六万人的联军,连战连捷,且用兵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
张?和张昭二人也并非就是想一直隐居于世外,他们总想着这满腹的学问应该学有所用,只是苦于没有遇到明主而已。周瑜的出现,让他们的眼睛一亮,而去周瑜本身就是世家大族出身,在士人中很有影响力,这在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
汉之二祖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都起于布衣,因为出身问题,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支持,建国之路艰苦而又漫长。周瑜较之他们,就没有出身的问题,背后又有整个周氏家族以及与周家世代交好的江南陆家的支持,自是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在全国的范围内周家的影响力比不上四世三公的袁家,但是在江南一带,周家加上陆家的影响力,却比袁家只大不小。
前几日周瑜派孙邵来请他们出山,出于自抬身价的心理,以及他们并不知晓周瑜的诚意到底有多少,因此张?和张昭婉言拒绝了。这次周瑜亲身前来,态度恭敬,执晚辈礼,这让张?和张绍心里很是受用,不用说,他们便借着这个台阶下,自然就答应了周瑜的请求,出山为其做事了。
周瑜当即令吕岱率着带来的侍卫帮助张?和张昭二人收拾物品,然后对张?说道:“子纲先生,瑜已在秣陵城内替你们二位买下了两处宅院,虽然不大,但颇为清净雅致,今日我便安排人手去将其打扫干净,添置些家具,再配几个佣人服侍你们。你们二位是不是在这里再休息休息,几日后我会派人过来接你们进城的。”
张?用手轻抚微微有些灰白的长须,笑道:“公瑾啊,你考虑得真是太周到了,在此我们先行谢过了。不过~~~既然答应了你,晚几日下山不如早几日下山,我们也可算是急脾气呢。哈哈。”
周瑜回道:“也好。今日我们就一起下山吧,正好我有很多事情要向两位请教的。你们就先住在县衙内吧,待你们的宅院好了,再搬过去不迟。”
说罢,周瑜便留下吕岱等人负责收拾张?和张昭二人的物品,带回秣陵城。自己和孙邵、张?、张昭便先行下山,骑马缓缓而去。
在回城的路上,周瑜慢慢地将脑海里关于张?和张昭的资料又过滤了一遍……
张?,自子纲,乃徐州广陵人士。早年到洛阳求学,钻研等古代典籍。回到家乡后,被推荐为茂才,而张?并没有接受。据说在洛阳时,大将军何进、太尉朱俊、司空荀爽三府辟为掾,皆称疾不就。说明此时张?已经是声名遐迩了。
但是随着局势的日益混乱,张?为了躲避战乱而迁居江东。
在历史上,张?被孙策说服,投奔于他。孙策死后,张?又继续辅佐孙权,成为东吴政权的重臣。他有四大贡献:帮孙权出谋划策,明确了孙吴政权的发展方向;促成了曹魏和孙吴的暂时联盟,为孙吴政权的建立和稳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协助孙权巩固政权;建议孙权建都秣陵。
作为为孙吴政权草创、建立、巩固立下汗马功劳的两朝元老,居功不自傲,“厚自挹损,不敢蒙宠,权不夺其志。每从容侍燕,微言密指,常有以规讽。”张?时时提醒孙权,语重心长,同时不忘君臣之礼足显一代名士风范。
建安十七年,张?在还吴迎家的路上病故。临终之时,曾经给孙权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张?反复告戒孙权“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信中的言语同名闻天下的诸葛亮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自古有国有家者,咸欲修德政以比隆盛世,至于其治,多不馨香。非无忠臣贤佐,?于治体也,由主不胜其情,弗能用耳。夫人情惮难而趋易,好同而恶异,与治道相反。传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言善之难也。人君承奕世之基,据自然之势,操八柄之威,甘易同之欢,无假取于人;而忠臣挟难进之术,吐逆耳之言,其不合也,不亦宜乎!虽则有衅,巧辩缘间,眩于小忠,恋于恩爱,贤愚杂错,长幼失叙,其所由来,情乱之也。故明君悟之,求贤如饥渴,受谏而不厌,抑情损欲,以义割恩,上无偏谬之授,下无希冀之望。宜加三思,含垢藏疾,以成仁覆之大。”
张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士。他早年十分好学,少年时就博览群书,同琅邪赵昱、东海王朗等人在当地很有名气。弱冠之时被州郡察举为孝廉,但是张昭并没有接受,反而和王朗等人一起公开讨论君王避讳的事情,并和当时的汝南主簿应劭展开笔墨之争,得到州里名士陈琳等人的称赞,由此名气大振。
徐州刺史陶谦举荐张昭为茂才,张昭还是不去,陶谦以为张昭是看不起自己,一气之下就把张昭给抓了起来,幸好由于赵昱等人的极力营救,张昭才得以释放。但是直到张昭被孙策纳入麾下的十几年时间,张昭一直是隐身于山野之间,并没有在仕途方面进行发展。这和当时纷乱的局势及清流名士的风气有一定的关系。不过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张昭的性格应该说已经基本定型。这就是:“忠謇方直,动不为己;而以严见惮,以高见外。”这种性格对于张昭一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历史上张昭投奔孙策后,孙策委以重任,张昭如鱼得水,殚尽竭虑,为孙策迅速稳定江东局势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孙策死后,作为托孤的重臣,张昭却没有得到孙权的重用,逐渐走了下坡路。这里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张昭在类似于赤壁之战等几个重大事件上判断失误,失去了孙权的信任,最后张昭游离在东吴政权的核心层之外。
张昭虽然在战略方面的水平欠佳,但是在其它方面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如把他用好,绝对是一个得力的重臣。
午后,周瑜一行人已经走到了秣陵城的外围,秣陵城那高大的城墙已经历历在目。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章分解。
非常感谢各位书友的欣赏,在此小生有礼了!还请多多点击,多多收藏,多多推荐,多多投票!谢谢!!!
最新全本:、、、、、、、、、、
张?并没有立即回答周瑜的话,而是闭目沉思了半响,方才回道:“我识见简陋,况且又有恙在身,对您的事,实难帮忙。www.QВ5、Cǒm”
周瑜心知这是张?的托辞,便进一步请求道:“子纲先生和子布先生,您们的大名,遐迩皆知。四方之人,向往仰慕。今天的事,我的打算,成与不成,由您一言而决。您一定要对我直言相告。如果我志向得伸,决不会忘记您的教诲之恩。”说到动情之处,周瑜眼中不觉隐隐泛有泪光。
张?见周瑜言辞慷慨,神色间流露着忠义之气,深受感动,终于对周瑜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轻咳一声,说道:“当年周朝王道陵迟,齐桓公、晋文公才能应运而起;王室一旦安宁,诸侯就只能贡奉周朝,尽臣子的职分了。庐江周家乃世家大族,世代为官,在民众间很有号召力,加之你有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假如真能栖身丹阳,召集吴郡、会稽兵马,那么,荆扬二州自可扫平。那时你凭倚长江,奋发威德,扫除群雄,匡辅汉室,所建的功业,绝不会下于齐桓、晋文,定会流芳千古的!目前世事多难,如果你想建功立业,我将与好友子布一起去支持你!”
周瑜大喜,忙起身对着张?和张昭二人行礼道:“多谢两位先生的相助!一言为定!”
张?哈哈笑道:“君子一言快马一鞭,我们今日便可随你下山!”
张昭在一旁对着周瑜深施一礼,说道:“这亦是江东百姓之福啊。”
其实张?和张昭二人一直关注着天下局势,自从周瑜在庐江名声鹊起之后,他俩便将目光牢牢地锁定在周瑜身上。听闻庐江推行新政,百姓们安居乐业,农耕发展,百业兴旺,政通人和,二人还曾结伴到庐江暗中考察了一番,深为震撼。回来后二人也对周瑜的做法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得出的结论就是要么周瑜身边有高人指点,要么周瑜本身就是目光长远、胸襟开阔的高人,否则是不会想得出这么一系列治理地方的好办法的。
这之后,张?和张昭二人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过周瑜,包括他起兵攻略丹阳。如果说庐江的考察之行是让他俩对周瑜的治理内政能力有了了解,这次攻略丹阳的过程则让他俩对周瑜在武略方面的能力有了较深的认识,紧紧凭借着庐江一万多人马,对抗刘繇和吴景二人五六万人的联军,连战连捷,且用兵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
张?和张昭二人也并非就是想一直隐居于世外,他们总想着这满腹的学问应该学有所用,只是苦于没有遇到明主而已。周瑜的出现,让他们的眼睛一亮,而去周瑜本身就是世家大族出身,在士人中很有影响力,这在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
汉之二祖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都起于布衣,因为出身问题,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支持,建国之路艰苦而又漫长。周瑜较之他们,就没有出身的问题,背后又有整个周氏家族以及与周家世代交好的江南陆家的支持,自是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在全国的范围内周家的影响力比不上四世三公的袁家,但是在江南一带,周家加上陆家的影响力,却比袁家只大不小。
前几日周瑜派孙邵来请他们出山,出于自抬身价的心理,以及他们并不知晓周瑜的诚意到底有多少,因此张?和张昭婉言拒绝了。这次周瑜亲身前来,态度恭敬,执晚辈礼,这让张?和张绍心里很是受用,不用说,他们便借着这个台阶下,自然就答应了周瑜的请求,出山为其做事了。
周瑜当即令吕岱率着带来的侍卫帮助张?和张昭二人收拾物品,然后对张?说道:“子纲先生,瑜已在秣陵城内替你们二位买下了两处宅院,虽然不大,但颇为清净雅致,今日我便安排人手去将其打扫干净,添置些家具,再配几个佣人服侍你们。你们二位是不是在这里再休息休息,几日后我会派人过来接你们进城的。”
张?用手轻抚微微有些灰白的长须,笑道:“公瑾啊,你考虑得真是太周到了,在此我们先行谢过了。不过~~~既然答应了你,晚几日下山不如早几日下山,我们也可算是急脾气呢。哈哈。”
周瑜回道:“也好。今日我们就一起下山吧,正好我有很多事情要向两位请教的。你们就先住在县衙内吧,待你们的宅院好了,再搬过去不迟。”
说罢,周瑜便留下吕岱等人负责收拾张?和张昭二人的物品,带回秣陵城。自己和孙邵、张?、张昭便先行下山,骑马缓缓而去。
在回城的路上,周瑜慢慢地将脑海里关于张?和张昭的资料又过滤了一遍……
张?,自子纲,乃徐州广陵人士。早年到洛阳求学,钻研等古代典籍。回到家乡后,被推荐为茂才,而张?并没有接受。据说在洛阳时,大将军何进、太尉朱俊、司空荀爽三府辟为掾,皆称疾不就。说明此时张?已经是声名遐迩了。
但是随着局势的日益混乱,张?为了躲避战乱而迁居江东。
在历史上,张?被孙策说服,投奔于他。孙策死后,张?又继续辅佐孙权,成为东吴政权的重臣。他有四大贡献:帮孙权出谋划策,明确了孙吴政权的发展方向;促成了曹魏和孙吴的暂时联盟,为孙吴政权的建立和稳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协助孙权巩固政权;建议孙权建都秣陵。
作为为孙吴政权草创、建立、巩固立下汗马功劳的两朝元老,居功不自傲,“厚自挹损,不敢蒙宠,权不夺其志。每从容侍燕,微言密指,常有以规讽。”张?时时提醒孙权,语重心长,同时不忘君臣之礼足显一代名士风范。
建安十七年,张?在还吴迎家的路上病故。临终之时,曾经给孙权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张?反复告戒孙权“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信中的言语同名闻天下的诸葛亮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自古有国有家者,咸欲修德政以比隆盛世,至于其治,多不馨香。非无忠臣贤佐,?于治体也,由主不胜其情,弗能用耳。夫人情惮难而趋易,好同而恶异,与治道相反。传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言善之难也。人君承奕世之基,据自然之势,操八柄之威,甘易同之欢,无假取于人;而忠臣挟难进之术,吐逆耳之言,其不合也,不亦宜乎!虽则有衅,巧辩缘间,眩于小忠,恋于恩爱,贤愚杂错,长幼失叙,其所由来,情乱之也。故明君悟之,求贤如饥渴,受谏而不厌,抑情损欲,以义割恩,上无偏谬之授,下无希冀之望。宜加三思,含垢藏疾,以成仁覆之大。”
张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士。他早年十分好学,少年时就博览群书,同琅邪赵昱、东海王朗等人在当地很有名气。弱冠之时被州郡察举为孝廉,但是张昭并没有接受,反而和王朗等人一起公开讨论君王避讳的事情,并和当时的汝南主簿应劭展开笔墨之争,得到州里名士陈琳等人的称赞,由此名气大振。
徐州刺史陶谦举荐张昭为茂才,张昭还是不去,陶谦以为张昭是看不起自己,一气之下就把张昭给抓了起来,幸好由于赵昱等人的极力营救,张昭才得以释放。但是直到张昭被孙策纳入麾下的十几年时间,张昭一直是隐身于山野之间,并没有在仕途方面进行发展。这和当时纷乱的局势及清流名士的风气有一定的关系。不过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张昭的性格应该说已经基本定型。这就是:“忠謇方直,动不为己;而以严见惮,以高见外。”这种性格对于张昭一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历史上张昭投奔孙策后,孙策委以重任,张昭如鱼得水,殚尽竭虑,为孙策迅速稳定江东局势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孙策死后,作为托孤的重臣,张昭却没有得到孙权的重用,逐渐走了下坡路。这里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张昭在类似于赤壁之战等几个重大事件上判断失误,失去了孙权的信任,最后张昭游离在东吴政权的核心层之外。
张昭虽然在战略方面的水平欠佳,但是在其它方面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如把他用好,绝对是一个得力的重臣。
午后,周瑜一行人已经走到了秣陵城的外围,秣陵城那高大的城墙已经历历在目。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章分解。
非常感谢各位书友的欣赏,在此小生有礼了!还请多多点击,多多收藏,多多推荐,多多投票!谢谢!!!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