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开打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一百三十章开打
北大西洋上,进行的是看不见的战斗。/wwW。qΒ⑸.CoM\\
六月十日凌晨,远东的炮声,把全世界的目光都吸引了过去。
战后,军事界把德俄战争与中俄战争统称为“大陆战争”。严格说来,到一九四一年六月十日,大陆战争才全面爆发。
当天凌晨两点左右,中国陆军同时在远东与中亚越过中俄边境线,向俄军发起进攻。
在此之前半个小时,中国驻俄大使向红俄外交部递交了断交书与宣战书,并且焚烧了所有机密文件。两天之后,中国外交人员离开了红俄,借道德意志第二帝国前往瑞士,并且在绕过大半个地球之后,于七月初回到国内。
中国的宣战理由很直接:中国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盟国。
当时,主战场在远东地区。
与德军的打法非常相似,中国陆军在跨过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之后,立即投入了以装甲兵为核心的大兵团,在广袤的远东平原上发动了大纵深进攻,第一个二十四小时之内投入的兵力就多达二百五十万,其中包括十二个装甲师与四个坦克师,动用了近四千辆坦克、一万二千门火炮与五千多架作战飞机。
可以说,在装甲作战上,中国陆军一直在向德军学习,而且学得非常到位。
对远东地区的俄军来说,这显然不是好事。
要知道,俄军的主力全部在欧洲战场上,当时在远东地区,俄军正规部队的总兵力不到一百五十万,此外还有大约两百万没有武装起来的预备役部队与民兵,而且没有一支像样的装甲部队。
更重要的是,红俄远东地区的人口并不多,因此可供征兆的壮年男性也不多。
大战爆发前,红俄的人口总量突破了一亿,并且在大战爆发的时候达到了一点三亿,是仅次于中国与美国,全球人口第三多的国家(印度还没有独立)。问题是,红俄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集中在乌拉尔山以西的欧洲地区,在占国土面积百分之八十的西伯利亚、中亚与远东地区仅有百分之二十的人口,而其中远东地区的人口仅占百分之八,也就是大约有一千万左右。
在极端情况下,这一千万人里,最多只有四百万能够服役。
要知道,这是极端情况,即把所有年龄在十四岁到六十岁之间的男性,以及十六岁到五十五岁之间的女性全都算上。
显然,极端情况根本不可能出现。
理论上讲,俄军能在远东地区的居民中征召两百万军人就非常不错了。
事实上,在中俄开战前,红俄就这么做了。
一九四一年初,布尔什维克政府就下达了一道命令,即所有适龄人员都得登记备案成为预备役军人或者民兵。
也就是说,红俄已经动员了远东地区的所有适龄人员。
显然,与中队相比,这点兵力根本算不了什么。
要知道,中国陆军在远东战场上准备投入四百万兵力,即以雷霆之势,迅速扫荡整个远东地区,然后把主战场转向西伯利亚与中亚,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打垮俄军在亚洲地区的所有军队。
当然,这套进攻战略,也与地理环境有关。
如果仅考虑大陆战场,中国陆军应该首先在中亚用兵,即争取尽快打通与德军的地面交通线,争取在里海沿岸地区与德军会师。虽然这条交通线的意义并不大,主要是中亚地区没有贯通的铁路,即便是公路也非常简陋,而中德间巨大的物资往来,显然不可能依靠几条简易公路。但是从政治、军事、外交上讲,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这能让中德战区连成一片。对打击俄军的士气来说,同样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只要中德会师,就等于对红俄实现了战略包围。
问题是,对中国来说,远东地区的价值更大。
即便不考虑远东地区的资源,也得考虑远东地区的战略位置,即红俄的远东地区直接面向北太平洋。
对于即将到来的中美太平洋战争来说,能否控制远东地区有着很大的影响。
比如,在控制了远东地区之后,中队可以向勘察加半岛派遣一支航空兵,对阿留申群岛与阿拉斯加的美军机场构成威胁。又比如,利用部署在千岛群岛、库叶岛上的航空兵能够增强对日战略封锁。再比如,通过部署在远东沿海地区的航空兵,能够轰炸日本本土北部地区。
当然,这也与中国的历史有关。
中华民主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央政府就宣布,前清签署的所有不平等条约都作废,即中华民主共和国不承认前清签署的任何不平等条约,而这其中就包括前清与沙俄签署的好几份条约。这几份条约中,涉及到了前清割让给沙俄的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国土,还涉及到了蒙古地区的归属。
在割让的国土中,就包括红俄的远东地区。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正是为了这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国才会在一九四一年向红俄宣战。
虽然这种观点有点片面,但是也有合理的地方。
当然,也有人据此认为,中俄战争不是不可以避免。早在大战爆发前十多年,也就是八国干俄行动失败之后,中国就与红俄当局进行过秘密接触,提出只要红俄肯归还沙俄时期侵占的领土,中国就愿意与红俄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即在战略上给予红俄安全保障,让红俄消除后顾之忧。最初的时候,红俄当局也有类似的想法,即用沙俄时期侵占的领土换来与中国的和平。可惜的是,中俄双方的秘密谈判还没有结出果实,红俄政权就发生变动,新上台的斯大林拒绝了任何与领土有关的和平条约。后来,就有很多人认为,如果红俄的创建者多活两年,与中国完成了土地换和平的壮举,那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与红俄很有可能和平相处。
可以说,当时中方的主战派将领,多少都有点领土情节。
事实上,连冯承乾都有领土情节,因为当初主导与红俄进行秘密谈判,希望通过谈判收回领土的就是冯承乾。
由此可见,如果中俄在二零年代达成了“互不侵犯条约”,中国高层、特别是军方高层就没有向红俄开战的动机了。
当然,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
中国向红俄宣战,并且立即发动了进攻,最为高兴的,显然是正在为如何应付美英同盟而发愁的德皇。
要知道,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处境并不理想。
虽然在东线战场上,德军的推进速度与预期的相差不大,在高加索方向上,南方军团的前进步伐甚至比计划的还要快一些。如果一切顺利,德军将在六月底攻占整个乌克兰,围歼俄军的乌克兰方面军。但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两线作战,而且英国在得到了美国的支持后,越打越顽强。仅在五月份,英国皇家空军就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本土城市进行了七次规模较大的轰炸行动,而且重点轰炸了工业区,对帝国的军事工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导致五月份的战斗机产量下降了百分之十左右。如果英国一直坚持下去,并且不断的进行轰炸,帝国肯定别想占到便宜。
事实上,本土遭到轰炸,已经让德皇的威信受到了质疑。
为此,德皇甚至把帝国空军司令戈林送上了军事法庭,并且判处二十年监禁,任命霍尔曼上将为新的空军司令。
问题是,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虽然霍尔曼已经证明他是一位出色的空军司令,但是英国还在战斗,英国皇家空军仍然在轰炸帝国本土。
对德皇来说,要让帝国民众坚持下去,就需要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显然,中国向红俄宣战,而且立即发起进攻,在第一天就投入数百万兵力,绝对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德皇甚至认为,红俄将迅速战败。
六月十一日,德皇就向全国民众宣布,有望在年内击败红俄,取得帝国建国以来最为伟大的胜利。
当然,帝国民众也相信了皇帝的话。
只是,帝人,特别是帝国陆军将领都知道,要在下一个冬季到来前击败红俄,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要知道,红俄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为辽阔的国家。
更重要的是,中国陆军把重点放在了远东地区,而不是中亚。如此一来,中国陆军就不可能在短期内与德军会师。至于扫荡红俄的亚洲地区,别说中国陆军,哪怕是德军,也得花上两年。
只要红俄政权没有倒下,要到一九四二年底、或者一九四三年上半年才能取胜。
高兴之余,德皇做了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大概是相信红俄很快就会战败,德皇在十一日夜间再次召见了邓尼茨,解除了强加到帝国海军潜艇部队身上的枷锁,不再限制潜艇的作战区域,即允许帝国海军潜艇到大西洋西部海域袭击船只。
在邓尼茨问到是否袭击美国舰艇时,德皇甚至回答道:如果美军舰艇参战,就一同送入北大西洋海底。
最新全本:、、、、、、、、、、
第一百三十章开打
北大西洋上,进行的是看不见的战斗。/wwW。qΒ⑸.CoM\\
六月十日凌晨,远东的炮声,把全世界的目光都吸引了过去。
战后,军事界把德俄战争与中俄战争统称为“大陆战争”。严格说来,到一九四一年六月十日,大陆战争才全面爆发。
当天凌晨两点左右,中国陆军同时在远东与中亚越过中俄边境线,向俄军发起进攻。
在此之前半个小时,中国驻俄大使向红俄外交部递交了断交书与宣战书,并且焚烧了所有机密文件。两天之后,中国外交人员离开了红俄,借道德意志第二帝国前往瑞士,并且在绕过大半个地球之后,于七月初回到国内。
中国的宣战理由很直接:中国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盟国。
当时,主战场在远东地区。
与德军的打法非常相似,中国陆军在跨过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之后,立即投入了以装甲兵为核心的大兵团,在广袤的远东平原上发动了大纵深进攻,第一个二十四小时之内投入的兵力就多达二百五十万,其中包括十二个装甲师与四个坦克师,动用了近四千辆坦克、一万二千门火炮与五千多架作战飞机。
可以说,在装甲作战上,中国陆军一直在向德军学习,而且学得非常到位。
对远东地区的俄军来说,这显然不是好事。
要知道,俄军的主力全部在欧洲战场上,当时在远东地区,俄军正规部队的总兵力不到一百五十万,此外还有大约两百万没有武装起来的预备役部队与民兵,而且没有一支像样的装甲部队。
更重要的是,红俄远东地区的人口并不多,因此可供征兆的壮年男性也不多。
大战爆发前,红俄的人口总量突破了一亿,并且在大战爆发的时候达到了一点三亿,是仅次于中国与美国,全球人口第三多的国家(印度还没有独立)。问题是,红俄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集中在乌拉尔山以西的欧洲地区,在占国土面积百分之八十的西伯利亚、中亚与远东地区仅有百分之二十的人口,而其中远东地区的人口仅占百分之八,也就是大约有一千万左右。
在极端情况下,这一千万人里,最多只有四百万能够服役。
要知道,这是极端情况,即把所有年龄在十四岁到六十岁之间的男性,以及十六岁到五十五岁之间的女性全都算上。
显然,极端情况根本不可能出现。
理论上讲,俄军能在远东地区的居民中征召两百万军人就非常不错了。
事实上,在中俄开战前,红俄就这么做了。
一九四一年初,布尔什维克政府就下达了一道命令,即所有适龄人员都得登记备案成为预备役军人或者民兵。
也就是说,红俄已经动员了远东地区的所有适龄人员。
显然,与中队相比,这点兵力根本算不了什么。
要知道,中国陆军在远东战场上准备投入四百万兵力,即以雷霆之势,迅速扫荡整个远东地区,然后把主战场转向西伯利亚与中亚,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打垮俄军在亚洲地区的所有军队。
当然,这套进攻战略,也与地理环境有关。
如果仅考虑大陆战场,中国陆军应该首先在中亚用兵,即争取尽快打通与德军的地面交通线,争取在里海沿岸地区与德军会师。虽然这条交通线的意义并不大,主要是中亚地区没有贯通的铁路,即便是公路也非常简陋,而中德间巨大的物资往来,显然不可能依靠几条简易公路。但是从政治、军事、外交上讲,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这能让中德战区连成一片。对打击俄军的士气来说,同样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只要中德会师,就等于对红俄实现了战略包围。
问题是,对中国来说,远东地区的价值更大。
即便不考虑远东地区的资源,也得考虑远东地区的战略位置,即红俄的远东地区直接面向北太平洋。
对于即将到来的中美太平洋战争来说,能否控制远东地区有着很大的影响。
比如,在控制了远东地区之后,中队可以向勘察加半岛派遣一支航空兵,对阿留申群岛与阿拉斯加的美军机场构成威胁。又比如,利用部署在千岛群岛、库叶岛上的航空兵能够增强对日战略封锁。再比如,通过部署在远东沿海地区的航空兵,能够轰炸日本本土北部地区。
当然,这也与中国的历史有关。
中华民主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央政府就宣布,前清签署的所有不平等条约都作废,即中华民主共和国不承认前清签署的任何不平等条约,而这其中就包括前清与沙俄签署的好几份条约。这几份条约中,涉及到了前清割让给沙俄的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国土,还涉及到了蒙古地区的归属。
在割让的国土中,就包括红俄的远东地区。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正是为了这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国才会在一九四一年向红俄宣战。
虽然这种观点有点片面,但是也有合理的地方。
当然,也有人据此认为,中俄战争不是不可以避免。早在大战爆发前十多年,也就是八国干俄行动失败之后,中国就与红俄当局进行过秘密接触,提出只要红俄肯归还沙俄时期侵占的领土,中国就愿意与红俄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即在战略上给予红俄安全保障,让红俄消除后顾之忧。最初的时候,红俄当局也有类似的想法,即用沙俄时期侵占的领土换来与中国的和平。可惜的是,中俄双方的秘密谈判还没有结出果实,红俄政权就发生变动,新上台的斯大林拒绝了任何与领土有关的和平条约。后来,就有很多人认为,如果红俄的创建者多活两年,与中国完成了土地换和平的壮举,那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与红俄很有可能和平相处。
可以说,当时中方的主战派将领,多少都有点领土情节。
事实上,连冯承乾都有领土情节,因为当初主导与红俄进行秘密谈判,希望通过谈判收回领土的就是冯承乾。
由此可见,如果中俄在二零年代达成了“互不侵犯条约”,中国高层、特别是军方高层就没有向红俄开战的动机了。
当然,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
中国向红俄宣战,并且立即发动了进攻,最为高兴的,显然是正在为如何应付美英同盟而发愁的德皇。
要知道,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处境并不理想。
虽然在东线战场上,德军的推进速度与预期的相差不大,在高加索方向上,南方军团的前进步伐甚至比计划的还要快一些。如果一切顺利,德军将在六月底攻占整个乌克兰,围歼俄军的乌克兰方面军。但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两线作战,而且英国在得到了美国的支持后,越打越顽强。仅在五月份,英国皇家空军就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本土城市进行了七次规模较大的轰炸行动,而且重点轰炸了工业区,对帝国的军事工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导致五月份的战斗机产量下降了百分之十左右。如果英国一直坚持下去,并且不断的进行轰炸,帝国肯定别想占到便宜。
事实上,本土遭到轰炸,已经让德皇的威信受到了质疑。
为此,德皇甚至把帝国空军司令戈林送上了军事法庭,并且判处二十年监禁,任命霍尔曼上将为新的空军司令。
问题是,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虽然霍尔曼已经证明他是一位出色的空军司令,但是英国还在战斗,英国皇家空军仍然在轰炸帝国本土。
对德皇来说,要让帝国民众坚持下去,就需要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显然,中国向红俄宣战,而且立即发起进攻,在第一天就投入数百万兵力,绝对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德皇甚至认为,红俄将迅速战败。
六月十一日,德皇就向全国民众宣布,有望在年内击败红俄,取得帝国建国以来最为伟大的胜利。
当然,帝国民众也相信了皇帝的话。
只是,帝人,特别是帝国陆军将领都知道,要在下一个冬季到来前击败红俄,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要知道,红俄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为辽阔的国家。
更重要的是,中国陆军把重点放在了远东地区,而不是中亚。如此一来,中国陆军就不可能在短期内与德军会师。至于扫荡红俄的亚洲地区,别说中国陆军,哪怕是德军,也得花上两年。
只要红俄政权没有倒下,要到一九四二年底、或者一九四三年上半年才能取胜。
高兴之余,德皇做了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大概是相信红俄很快就会战败,德皇在十一日夜间再次召见了邓尼茨,解除了强加到帝国海军潜艇部队身上的枷锁,不再限制潜艇的作战区域,即允许帝国海军潜艇到大西洋西部海域袭击船只。
在邓尼茨问到是否袭击美国舰艇时,德皇甚至回答道:如果美军舰艇参战,就一同送入北大西洋海底。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