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来信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出国的氛围越发浓厚,李和也似乎受到了感染,内心一股子躁动,看到许多人日日夜夜捧着英文词典,心里就是一股莫名的不安。
前辈子经历过,这辈子再次体会,完全是不一样的感觉。
他上辈子大概跟他们一样的心态,一心想去享受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
奈何资格不够,条件不足。
国门开放了,人们争先恐后要钻出去,只要说出国,不区分国家,美国,日苯、西欧,东欧,新西兰,马来西亚,泰国,一些名校大学生倾巢而出。
所有能想到的几乎倾巢而出,说倾巢而出一点不夸张。
其他学校或者社会工作的出去的少是苦于渠道少,但依然许多人为出国梦在做准备,外语是留洋的基础条件,年纪轻些的,学校的功课还没有忘记,补起来比较轻松。
年纪大的,三四十岁,也想出去,就非得花大力气。
京沪等大城市演电影的、唱歌的、演话剧的、跳舞的、打乒乓球的、拉提琴的、画画的,也是想尽一切办法出去。
包括许多出名的画家包括陈逸飞、王永强等人都没有心思画画了,都是放下画笔,开始重新学abcd了。
甚至于一线青年电影演员,也没心思演电影了。
千方百计动脑筋弄担保,只求出国,似乎外面遍地是黄金,就等他们去捡。
被领事馆一次两次乃至十次八次拒签都不气馁,一定要求洋人高抬贵手,放他过去。
也有放弃原有职称到纽约街头、在寒风中为人画像赚几块美金的……
也有根本不是学英语的料,整天忙着打听别人签证的消息,忙着搞担保,在领事馆门口转,行情熟得不得了。
后来这些人也都有志者事竟成,纷纷出了国。
有放弃教授、工程师地位,到美国洗碗洗碟当厨师的;
甚至偷渡的越发多了,偷渡的方法千奇百怪:翻铁丝网的、坐渔船的、偷偷藏身于远洋货轮的、公出国外不归的、翻山越岭的、游泳去的,偷渡的大多是外出打工族。
李和下午两节课上完,肚子又不饿,不急着去食堂,就坐在教学楼的后面花坛发呆,拿着一本小说,想看又看不下去。
何芳走过来,道,“找了半圈没见你人,你躲这干嘛”
李和有气无力的道,“没事,就发呆坐会,你还不去食堂吃饭?”
何芳从手里的书的夹页里拿出一封信,递给李和,“你的信,应该是你对象的”
李和慌忙把信拿过来,一看是两封,其中一封是需要李和代转寄的,一看就是寄回张婉婷老家的。
算算时间,现在已经是4月份了,张婉婷离开到现在也有半年时间了,李和等张婉婷的信,等的早就焦急了。
他慌忙拆开信,认真的读着,大致看了一遍,又逐字逐句的读。
有张婉婷在他身边,就会觉得很踏实,仿佛天塌下来都不用担心一样,这种感觉,让李和迷恋。
就算性格再坚强,哪怕自己是男人,遇到事情了,在脆弱的时候,有一个温暖的怀抱,这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
重生以后,他认为这个愿望很容易,只要重走上辈子的老路,安心踏实的过一辈子,再好不过了。
后来,张婉婷走了,他心里的铠甲好像没了,他强迫自己习惯,习惯什么事情都自己来,习惯对着镜子,笑着说没问题,但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常常因为害怕而睡不着,甚至要开着屋里的灯,才会觉得踏实一些。
相对于李和的思念,张婉婷更多的可能是思想的冲击。
张婉婷第一次出国,第一次乘飞机,一切都很新鲜。
蔚蓝的天空,白云朵朵。
飞机徐徐起飞,不久宏伟的长城进入她的视线,可惜没有有相机,那张飞机上俯瞰长城的照片没有照成。
飞机全速向西飞去,透过机窗,只见白云下一片黄土,没有太多的绿色,张婉婷依照自己那点地理知识猜想大概是位于黄土高原的上空。
随着飞机的轰轰声,想睡却又睡不着。
正在迷迷糊糊入睡时,机上又开饭了。
已到莫斯科上空,冬季的莫斯科雪花一片接一片,令人心旷神怡。飞机下降间,她的耳朵开始嗡嗡的,然后胃也开始不舒服。好不容易飞机着陆,盼望快快的去地面找个椅子躺下休息。
可是领队没有给大家休息的时间,一行十几个人又匆匆上了转到乌克兰的飞机。
又好不容易捱到基辅,上了接待的大巴车,没有直接到学校,而是先到领事馆的旅馆休息,放下行李的那一刻,算是可以放松了。
但是真正的到了地方,大家又兴奋的不想休息了。
胆大的男孩子提议到楼下转一圈。
谨慎的女孩子有心反驳,可最终抵不过民意。
七八个人下楼,旁边就是一座漂亮的饭店,几个人为了不影响国体,就远远的站在窗口,环顾四周,顾客都是西装革履,或晚礼服长裙,餐厅的一边,有一个四人的小乐队在敲打着乐器,一位女歌手在唱着听不懂的歌曲,软软的,绵绵。
张婉婷不禁自问,这在哪里呀?
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乌克兰兄弟国家吗?
朦朦胧胧的,似不陌生,却又那么遥远。
等了几天,安排进了学校,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张婉婷很不适应,哪怕想给李和写信,都不知道哪里买信封,哪里寄信。
时间待得越长,听着这些那些在国内被视为洪水猛兽,被砸碎的灌满靡靡之音的唱片,看着这些花花绿绿的杂志。
有时张婉婷搞不清楚了,我这是在哪里呀?迷惑?迷茫?
但是这些迷惑她不敢写信告诉李和,怕他担心,只得在信中说一些琐碎的日常,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习惯。
李和又把信翻过来翻过去的看了一遍,心里算是松了口气,没事就好。
何芳看着李和表情也松了口气,笑着道,“你看,我早就跟你说没啥事了,你担心那么多,天天装在心里不开心,多没劲,他又不是孩子了”
李和把信叠好,贴身放进口袋里,“没事,走一起吃饭吧”
他现在越发不习惯食堂饭菜了,哪怕张婉婷走了,何芳待他也不差,只要要有时间回到望儿山自己租的房子里,何芳都会给他烧好吃的。
一天三餐顿顿有菜有肉,吃完不要李和动手,何芳自行收拾利落,送上擦手布,再奉上一杯香茗。
每日睡前都有热呼呼的暖水壶送上来来,软绵绵的被褥早已铺好。
何芳一刻也闲不下来,一有时间屋内打扫的干干净净,衣服叠的整整齐齐。
有时李和根本不需说话,只要一个眼神一瞟,她仿佛便知他需要什么似的,立即递到眼前。
伺候周到得李和都生了错觉了,张婉婷伺候的也没这么仔细过。
李和偶尔也会不好意思,只得在何芳发脾气的时候多忍着点,少惹着点,作为回报了。
出国的氛围越发浓厚,李和也似乎受到了感染,内心一股子躁动,看到许多人日日夜夜捧着英文词典,心里就是一股莫名的不安。
前辈子经历过,这辈子再次体会,完全是不一样的感觉。
他上辈子大概跟他们一样的心态,一心想去享受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
奈何资格不够,条件不足。
国门开放了,人们争先恐后要钻出去,只要说出国,不区分国家,美国,日苯、西欧,东欧,新西兰,马来西亚,泰国,一些名校大学生倾巢而出。
所有能想到的几乎倾巢而出,说倾巢而出一点不夸张。
其他学校或者社会工作的出去的少是苦于渠道少,但依然许多人为出国梦在做准备,外语是留洋的基础条件,年纪轻些的,学校的功课还没有忘记,补起来比较轻松。
年纪大的,三四十岁,也想出去,就非得花大力气。
京沪等大城市演电影的、唱歌的、演话剧的、跳舞的、打乒乓球的、拉提琴的、画画的,也是想尽一切办法出去。
包括许多出名的画家包括陈逸飞、王永强等人都没有心思画画了,都是放下画笔,开始重新学abcd了。
甚至于一线青年电影演员,也没心思演电影了。
千方百计动脑筋弄担保,只求出国,似乎外面遍地是黄金,就等他们去捡。
被领事馆一次两次乃至十次八次拒签都不气馁,一定要求洋人高抬贵手,放他过去。
也有放弃原有职称到纽约街头、在寒风中为人画像赚几块美金的……
也有根本不是学英语的料,整天忙着打听别人签证的消息,忙着搞担保,在领事馆门口转,行情熟得不得了。
后来这些人也都有志者事竟成,纷纷出了国。
有放弃教授、工程师地位,到美国洗碗洗碟当厨师的;
甚至偷渡的越发多了,偷渡的方法千奇百怪:翻铁丝网的、坐渔船的、偷偷藏身于远洋货轮的、公出国外不归的、翻山越岭的、游泳去的,偷渡的大多是外出打工族。
李和下午两节课上完,肚子又不饿,不急着去食堂,就坐在教学楼的后面花坛发呆,拿着一本小说,想看又看不下去。
何芳走过来,道,“找了半圈没见你人,你躲这干嘛”
李和有气无力的道,“没事,就发呆坐会,你还不去食堂吃饭?”
何芳从手里的书的夹页里拿出一封信,递给李和,“你的信,应该是你对象的”
李和慌忙把信拿过来,一看是两封,其中一封是需要李和代转寄的,一看就是寄回张婉婷老家的。
算算时间,现在已经是4月份了,张婉婷离开到现在也有半年时间了,李和等张婉婷的信,等的早就焦急了。
他慌忙拆开信,认真的读着,大致看了一遍,又逐字逐句的读。
有张婉婷在他身边,就会觉得很踏实,仿佛天塌下来都不用担心一样,这种感觉,让李和迷恋。
就算性格再坚强,哪怕自己是男人,遇到事情了,在脆弱的时候,有一个温暖的怀抱,这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
重生以后,他认为这个愿望很容易,只要重走上辈子的老路,安心踏实的过一辈子,再好不过了。
后来,张婉婷走了,他心里的铠甲好像没了,他强迫自己习惯,习惯什么事情都自己来,习惯对着镜子,笑着说没问题,但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常常因为害怕而睡不着,甚至要开着屋里的灯,才会觉得踏实一些。
相对于李和的思念,张婉婷更多的可能是思想的冲击。
张婉婷第一次出国,第一次乘飞机,一切都很新鲜。
蔚蓝的天空,白云朵朵。
飞机徐徐起飞,不久宏伟的长城进入她的视线,可惜没有有相机,那张飞机上俯瞰长城的照片没有照成。
飞机全速向西飞去,透过机窗,只见白云下一片黄土,没有太多的绿色,张婉婷依照自己那点地理知识猜想大概是位于黄土高原的上空。
随着飞机的轰轰声,想睡却又睡不着。
正在迷迷糊糊入睡时,机上又开饭了。
已到莫斯科上空,冬季的莫斯科雪花一片接一片,令人心旷神怡。飞机下降间,她的耳朵开始嗡嗡的,然后胃也开始不舒服。好不容易飞机着陆,盼望快快的去地面找个椅子躺下休息。
可是领队没有给大家休息的时间,一行十几个人又匆匆上了转到乌克兰的飞机。
又好不容易捱到基辅,上了接待的大巴车,没有直接到学校,而是先到领事馆的旅馆休息,放下行李的那一刻,算是可以放松了。
但是真正的到了地方,大家又兴奋的不想休息了。
胆大的男孩子提议到楼下转一圈。
谨慎的女孩子有心反驳,可最终抵不过民意。
七八个人下楼,旁边就是一座漂亮的饭店,几个人为了不影响国体,就远远的站在窗口,环顾四周,顾客都是西装革履,或晚礼服长裙,餐厅的一边,有一个四人的小乐队在敲打着乐器,一位女歌手在唱着听不懂的歌曲,软软的,绵绵。
张婉婷不禁自问,这在哪里呀?
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乌克兰兄弟国家吗?
朦朦胧胧的,似不陌生,却又那么遥远。
等了几天,安排进了学校,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张婉婷很不适应,哪怕想给李和写信,都不知道哪里买信封,哪里寄信。
时间待得越长,听着这些那些在国内被视为洪水猛兽,被砸碎的灌满靡靡之音的唱片,看着这些花花绿绿的杂志。
有时张婉婷搞不清楚了,我这是在哪里呀?迷惑?迷茫?
但是这些迷惑她不敢写信告诉李和,怕他担心,只得在信中说一些琐碎的日常,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习惯。
李和又把信翻过来翻过去的看了一遍,心里算是松了口气,没事就好。
何芳看着李和表情也松了口气,笑着道,“你看,我早就跟你说没啥事了,你担心那么多,天天装在心里不开心,多没劲,他又不是孩子了”
李和把信叠好,贴身放进口袋里,“没事,走一起吃饭吧”
他现在越发不习惯食堂饭菜了,哪怕张婉婷走了,何芳待他也不差,只要要有时间回到望儿山自己租的房子里,何芳都会给他烧好吃的。
一天三餐顿顿有菜有肉,吃完不要李和动手,何芳自行收拾利落,送上擦手布,再奉上一杯香茗。
每日睡前都有热呼呼的暖水壶送上来来,软绵绵的被褥早已铺好。
何芳一刻也闲不下来,一有时间屋内打扫的干干净净,衣服叠的整整齐齐。
有时李和根本不需说话,只要一个眼神一瞟,她仿佛便知他需要什么似的,立即递到眼前。
伺候周到得李和都生了错觉了,张婉婷伺候的也没这么仔细过。
李和偶尔也会不好意思,只得在何芳发脾气的时候多忍着点,少惹着点,作为回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