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话·上 意难平焉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日一早,鲜于夫人随女谒太平坊薛国公府。薛国公府规模依旧,修整一新,只是谁人不知,自大业以来,薛国府的靠山蜀王倒了台,长孙洪长孙宽兄弟相继逝世,长孙氏正嫡文宣公一脉正在走向衰落。
盛极而衰,子弟不继,兴盛了两百年的代北长孙氏,似乎也该到了落日余晖的时刻。
踏入薛国公府时,鲜于夫人如是感慨。
薛国太夫人郑氏接待了二人。闻听来意,太夫人手持佛珠笑道:“老妇人微言轻,只怕说不动唐公。”
鲜于夫人恭维道:“太夫人一族之长,德高望重,何须自谦耶?妾请太夫人说媒,自有一番道理。”见她眯眼含笑,继而说道,“太夫人次媳管国夫人之嫂东平郡夫人,唐国夫人之亲姊也;季晟公三女长孙三娘之夫,唐国夫人同母妹河北郡夫人子也;此等姻戚,唐公必予几分情面,若太夫人说媒无效,世上当真无人了。”
“阿弥陀佛,夫人谬赞了。”太夫人持珠合十,嘴角含笑,“既然夫人开口,老妇愿为一试,倘能结成姻缘,亦功德也。”
鲜于夫人连忙道谢:“有劳太夫人。若事成,必当重谢!”
鲜于夫人去后,薛国夫人问婆母:“鲜于夫人好管是非,若女嫁去唐国公府,只怕家无宁日,阿家真欲说媒乎?”
太夫人掐着佛珠,眯眼说道:“伊一心嫁女入豪户,我若不说,亦有人为之。与其结怨,莫如遂其意也。”
薛国夫人知她不喜观音婢,说道:“只怕……阿家并非只遂其意。”见婆母不置可否,因是叹道:“观音婢到底是长孙女,阿家不为自家人,何苦帮了外人?”
听闻高氏女于唐国府内当家作主,一路顺风顺水,太夫人尤不服气,于是主意已定,自顾掐念,一副期待好戏之态。薛国夫人默然摇首,无力劝说。
临近正午,阿茗去送食,迎面见长孙娘子面无表情走来,一副拿人之势,赶忙让路,心内却直纳罕。
观音婢先入垩室,世民望见,笑道:“观音婢来了。”原以为几日不见,她会笑脸相对,谁知直至落座,面上不见喜怒,世民颇感纳罕,偷瞄阿武,阿武连忙摇头。
阿茗亦有察觉,立于门口,不敢入内。目光询向阿梨,只听她轻吐出两字:“阿琴。”阿茗了然般点头,只道是长孙娘子吃醋,目光因是探向内室。
“阿武。”
只见阿武冲二郎摇首时,长孙娘子背身问他,语气冷肃,显然醋意极大。
阿武屈身上前,立在她身后,虽不见她表情,心内却惴惴。果然,只听她发问:“夜里谁在值守?”阿武答道:“奴也。”“是耶?”阿武卑身答道:“是也。”
观音婢目看世民,却是问向阿武:“为何我之所闻并非如此?”阿武知她所指,伏地答道:“奴不敢欺瞒娘子!阿琴确有来此,然非奴引之.....”
不等他言毕,观音婢打断:“如此说来,当是二郎自招之......”
阿武惊惧看向二郎,好在他无暇苛责自己,连连摆手道:“我岂会招之?伊不请自来耳。”观音婢似笑非笑看他,语气冷淡:“看来......传闻不虚。”
世民扶额,俄而缓言解释:“阿琴曾来侍膳,不久即出,我未曾多看一眼。”观音婢托腮凝思:“未曾多看一眼,意谓……有看一眼耶?两眼耶?三眼耶?……”
世民挠首,急得直冒汗:“观音婢......”谁知,观音婢噗嗤一声,掩嘴笑道:“妾戏郎耳!”说着朝外呼婢,又令阿武起身。
世民微微松气。共食完毕,诸奴收拾退下。世民察她神色,略感奇怪:“观音婢当真不怪乎?”
观音婢满脸不在意:“二郎至孝之人,孝期之内,岂作出格之事?夫妻之间,当以互信也。”身为妻子,自然提防任何女子接近丈夫,然于酷暑寒冬守丧,非常人意志可为之,对于世民,观音婢颇有信心。
世民闻言感动,引她坐身旁,又觉不寻常,转念一想,她不置气自是好事,故也无欲深究,因执她手,笑道:“观音婢大度娘子。”忽见她手掌有疤痕,连忙细看,观音婢收手掩饰,世民追问缘故,观音婢只得道出原委。世民听罢怫然,欲去质问元吉。
虽然来适年余,观音婢亦能看出元吉嫉于世民,从而迁怒自己,直觉此人不宜结怨,因是阻道:“罢了,小郎年少不知事,失手而已。”
世民忿道:“四郎屡次刁难,若非汝不以为意,我必责之!此次若不训斥,恐变本加厉耳!”
“二郎消气……”观音婢摇他手臂,叹道,“妾本外姓,立足于夫家,已属不易,妾实不欲汝兄弟因我相争。”
世民意稍解,歉意说道:“怪我连累汝……”观音婢摇首,说道:“夫妻本是一体,谈何连累?妾以为,以诚待人,假以时日,终能感化之。”
自元吉认宗以来,世民怜其受母冷落,曾经屡次关怀,却并未换来兄弟友悌。世民因是叹道:“但愿如此。”
终于,皇帝还京。只见朱雀街上,龙旗猎猎,三万六千人组成的黄麾仪仗簇拥着天子车驾,浩浩荡荡往皇城而去。
路旁,官民有组织地迎驾。只听清游队的兵士一声“看驾头!”,又一声喝“拜!”众人恭敬揖拜,口呼万岁。待车驾行过,人皆翘首以看战俘,却见队伍之后,唯一车一囚耳,心底不免有些落差。
然于消息灵通的宦官之家,于此并不惊怪,故柴绍夫妇冷眼观看后,欲从人群中散去,却听有人唤留步。
秀宁隔着幕篱,见是胡商何潘仁。因同居大兴,自相识后,柴绍夫妇每有市中奇缺之货,问于何潘仁,他皆能募来,因而两家常有往来。
柴绍向他作揖,笑道:“半年未见,未知何兄发财何处?”何潘仁回揖,答道:“某年初去了淮阳郡,才刚还京。”说时眼观四旁,一脸神秘,“某有一奇遇,公与夫人愿否祥闻?”
柴绍夫妇对视一眼,也正闲暇,于是随他去家。
入室落座,饮了茶水,何潘仁道:“某在淮阳遇一人,自称刘智远者,其人穷困潦倒,却颇有见识,文史兵书诵皆在口,某颇敬焉,遂资之讲学谋生,学徒甚众。谁知几月后,此人竟不知所踪。”
柴绍频频颔首,只当是寻常见闻。何潘仁又道:“据说此人自作五言诗,览之流涕,时人怪之,乃告太守,伊闻讯遁走。后据查,此人正是杨玄感案在逃逆贼,蒲山公李密也!”
李密?柴绍停杯顿住。
李密出身将门,有文武才,因父荫入为东宫千牛备身,与柴绍曾为同僚,长他六岁。后有次警卫,李密神色顾盼,皇帝以其异常,不许其宿卫。李密得知后,以三卫事细,难成功名,乃称病辞职,专心读书,欲以才学取官,甚至往从缑山,学于文豪包恺,时人希见其面。
有次柴绍往缑山打猎,路遇李密乘一黄牛,将一帙《汉书》挂于牛角上,且行且读。柴绍忍俊不禁,扬声呼之,他竟未闻见,一手捉牛靷,一手翻卷而读,慢悠悠远去。
昔人乘牛而去的身影消失在山路口,柴绍方从游思中回神,听何潘仁继续说道:“此诗乃我寻之于室,读来颇有启发,故而留之。”
柴绍接过而阅,只见诗曰: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此夕穷途士,郁陶伤寸心。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柴绍览毕,心内颇为感慨。
自缑山一遇后,柴绍再未见过李密,再次听说此人,已是杨玄感一案,也不知何时,李密与杨玄感成了刎颈之交。杨玄感之谋乱,李密为谋主,后兵败被捕,于押送途中遁走,不知所踪。
若李密未参与谋反,以其家世及才学,必能取官一二,亦不至成为逃犯,东躲西藏。然而,倘若朝堂清明,人能各尽其才,岂欲铤而走险乎?且说自己,本以勇武入为东宫千牛备身,年少成名,不料元德太子薨,辗转至齐王府麾下,又齐王失爱于帝,赋闲蹉跎至今。长此以往,也不知柴氏爵位是否断送于自己手中……
柴绍失意之时,秀宁取卷而阅,俄而说道:“‘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蒲山公流亡之际,尚有传名千古、不欲虚活之大志,可敬可叹!”
何潘仁颔首说道:“正是!某尤为敬佩,恨不能追随之。”
秀宁隔纱笑道:“伊为逃犯,追随大可不必。然妾以为,此诗不宜留,当以毁之。”何潘仁道:“不必如此多虑,某欲留以自勉。”
秀宁遂也不多言,闲叙一阵,夫妇二人告辞。
皇帝回宫后,以斛斯政及高丽使者告太庙,几日后,依宇文述之谏,杀斛斯政于金光门外,烹其肉,使百官食之,以警诫贼臣逆子。
唐公李渊望着碗中人肉,直想呕吐,张望四周,有奸佞者为讨主上关心,正大快朵颐。李渊无奈,忍着吐意,埋首而食。
看着斛斯政尸肉吃尽,皇帝大悦,尤不解恨,又命收其余骨,焚而扬之。
终于熬到结束,李渊下朝后直奔家,进门即吐个胃底朝天。长子建成扶之入坐,欲唤医人,李渊止道:“不必。”
建成问道:“大人何故呕吐?”李渊摆手,不愿回故食人肉之景,只是说道:“汝姨母皆可郑家三娘,尔若无异议,下月即完六礼。”
父亲还京前,两位姨母已来劝婚,前室去后,建成不喜妇人约束,故不急续弦。无妻固然自在,可无主妇管事,诸多麻烦,尤其见二郎有妇操持诸事,建成忽觉续弦未必坏事。且那郑家三娘性子温懦,不至于辖制他,若能如二郎妇般贤惠,也未必不可。故建成答道:“儿听从大人。”
于是,在主母葬礼一年后,唐国公府开始准备起长子建成的婚礼。
纳吉问名这日,收了李家送来的二百匹绢,鲜于夫人笑得合不拢嘴,送绢入库时,亲自又数一遍。郑观音于旁无动于衷,无悲无喜。
鲜于夫人见女儿不情愿之态,不悦说道:“娘百般求人,总算说了这门好亲事,汝作此色,欲给谁看?!”
“阿娘切勿动气……”四女妙音劝止母亲。
郑观音转身而去,鲜于夫人气甚,叫嚷道:“以我害汝耶?唐公正受重用,前途不可限量,封官荫子迟早之事,汝嫁李大郎,平白享诰命,必有感念娘之日。”转首看见年将长成的四女,心底一阵安慰。
回到房中,郑观音扑榻而哭,她并不属意李大郎,奈何母姊以其年岁将长,且李大郎为最佳人选,眼见同龄娘子或定婚、或嫁人,多般劝说之下,她也就从了母姊之意。
“三娘,李郎来信。”婢女入来,交信于她。郑观音含泪启看,是李安俨之信。
她也不属意李安俨,因他父亲只是刺史,又家无勋爵。只因相识后,李安俨常来书信,开始她并不理会,可他坚持来信,加之她也无人说话,在李安俨写了几封书信后,郑观音开始与他鱼雁往来。对于李安俨表露的情意,郑观音从不回应,亦不拒之。
然而此次,她再不能回信了。郑观音看罢书末“盼来复信”后,弃于熏炉。
冬至这日,皇帝备法驾,浩浩荡荡去南郊祀天,告平高丽之功。
祭坛上,皇帝一脸郑重,献于昊天。当是时,天起大风,从行器仗吹得东倒西歪,车马一片狼藉。皇帝匆忙献毕,御马疾驱回宫。
返回皇宫,皇帝惊魂未定,决定返东都,太史令庾质谏曰:“连年征辽,百姓劳弊,陛下宜镇京师,安抚关内,使百姓尽力农桑,待到三五年间,四海稍丰实,然后巡视,如此为宜。”
皇帝不悦,说道:“关内遇旱则粮荒,朕遽不为逐粮天子,卿勿多言!”庾质遂止言。
这日一早,鲜于夫人随女谒太平坊薛国公府。薛国公府规模依旧,修整一新,只是谁人不知,自大业以来,薛国府的靠山蜀王倒了台,长孙洪长孙宽兄弟相继逝世,长孙氏正嫡文宣公一脉正在走向衰落。
盛极而衰,子弟不继,兴盛了两百年的代北长孙氏,似乎也该到了落日余晖的时刻。
踏入薛国公府时,鲜于夫人如是感慨。
薛国太夫人郑氏接待了二人。闻听来意,太夫人手持佛珠笑道:“老妇人微言轻,只怕说不动唐公。”
鲜于夫人恭维道:“太夫人一族之长,德高望重,何须自谦耶?妾请太夫人说媒,自有一番道理。”见她眯眼含笑,继而说道,“太夫人次媳管国夫人之嫂东平郡夫人,唐国夫人之亲姊也;季晟公三女长孙三娘之夫,唐国夫人同母妹河北郡夫人子也;此等姻戚,唐公必予几分情面,若太夫人说媒无效,世上当真无人了。”
“阿弥陀佛,夫人谬赞了。”太夫人持珠合十,嘴角含笑,“既然夫人开口,老妇愿为一试,倘能结成姻缘,亦功德也。”
鲜于夫人连忙道谢:“有劳太夫人。若事成,必当重谢!”
鲜于夫人去后,薛国夫人问婆母:“鲜于夫人好管是非,若女嫁去唐国公府,只怕家无宁日,阿家真欲说媒乎?”
太夫人掐着佛珠,眯眼说道:“伊一心嫁女入豪户,我若不说,亦有人为之。与其结怨,莫如遂其意也。”
薛国夫人知她不喜观音婢,说道:“只怕……阿家并非只遂其意。”见婆母不置可否,因是叹道:“观音婢到底是长孙女,阿家不为自家人,何苦帮了外人?”
听闻高氏女于唐国府内当家作主,一路顺风顺水,太夫人尤不服气,于是主意已定,自顾掐念,一副期待好戏之态。薛国夫人默然摇首,无力劝说。
临近正午,阿茗去送食,迎面见长孙娘子面无表情走来,一副拿人之势,赶忙让路,心内却直纳罕。
观音婢先入垩室,世民望见,笑道:“观音婢来了。”原以为几日不见,她会笑脸相对,谁知直至落座,面上不见喜怒,世民颇感纳罕,偷瞄阿武,阿武连忙摇头。
阿茗亦有察觉,立于门口,不敢入内。目光询向阿梨,只听她轻吐出两字:“阿琴。”阿茗了然般点头,只道是长孙娘子吃醋,目光因是探向内室。
“阿武。”
只见阿武冲二郎摇首时,长孙娘子背身问他,语气冷肃,显然醋意极大。
阿武屈身上前,立在她身后,虽不见她表情,心内却惴惴。果然,只听她发问:“夜里谁在值守?”阿武答道:“奴也。”“是耶?”阿武卑身答道:“是也。”
观音婢目看世民,却是问向阿武:“为何我之所闻并非如此?”阿武知她所指,伏地答道:“奴不敢欺瞒娘子!阿琴确有来此,然非奴引之.....”
不等他言毕,观音婢打断:“如此说来,当是二郎自招之......”
阿武惊惧看向二郎,好在他无暇苛责自己,连连摆手道:“我岂会招之?伊不请自来耳。”观音婢似笑非笑看他,语气冷淡:“看来......传闻不虚。”
世民扶额,俄而缓言解释:“阿琴曾来侍膳,不久即出,我未曾多看一眼。”观音婢托腮凝思:“未曾多看一眼,意谓……有看一眼耶?两眼耶?三眼耶?……”
世民挠首,急得直冒汗:“观音婢......”谁知,观音婢噗嗤一声,掩嘴笑道:“妾戏郎耳!”说着朝外呼婢,又令阿武起身。
世民微微松气。共食完毕,诸奴收拾退下。世民察她神色,略感奇怪:“观音婢当真不怪乎?”
观音婢满脸不在意:“二郎至孝之人,孝期之内,岂作出格之事?夫妻之间,当以互信也。”身为妻子,自然提防任何女子接近丈夫,然于酷暑寒冬守丧,非常人意志可为之,对于世民,观音婢颇有信心。
世民闻言感动,引她坐身旁,又觉不寻常,转念一想,她不置气自是好事,故也无欲深究,因执她手,笑道:“观音婢大度娘子。”忽见她手掌有疤痕,连忙细看,观音婢收手掩饰,世民追问缘故,观音婢只得道出原委。世民听罢怫然,欲去质问元吉。
虽然来适年余,观音婢亦能看出元吉嫉于世民,从而迁怒自己,直觉此人不宜结怨,因是阻道:“罢了,小郎年少不知事,失手而已。”
世民忿道:“四郎屡次刁难,若非汝不以为意,我必责之!此次若不训斥,恐变本加厉耳!”
“二郎消气……”观音婢摇他手臂,叹道,“妾本外姓,立足于夫家,已属不易,妾实不欲汝兄弟因我相争。”
世民意稍解,歉意说道:“怪我连累汝……”观音婢摇首,说道:“夫妻本是一体,谈何连累?妾以为,以诚待人,假以时日,终能感化之。”
自元吉认宗以来,世民怜其受母冷落,曾经屡次关怀,却并未换来兄弟友悌。世民因是叹道:“但愿如此。”
终于,皇帝还京。只见朱雀街上,龙旗猎猎,三万六千人组成的黄麾仪仗簇拥着天子车驾,浩浩荡荡往皇城而去。
路旁,官民有组织地迎驾。只听清游队的兵士一声“看驾头!”,又一声喝“拜!”众人恭敬揖拜,口呼万岁。待车驾行过,人皆翘首以看战俘,却见队伍之后,唯一车一囚耳,心底不免有些落差。
然于消息灵通的宦官之家,于此并不惊怪,故柴绍夫妇冷眼观看后,欲从人群中散去,却听有人唤留步。
秀宁隔着幕篱,见是胡商何潘仁。因同居大兴,自相识后,柴绍夫妇每有市中奇缺之货,问于何潘仁,他皆能募来,因而两家常有往来。
柴绍向他作揖,笑道:“半年未见,未知何兄发财何处?”何潘仁回揖,答道:“某年初去了淮阳郡,才刚还京。”说时眼观四旁,一脸神秘,“某有一奇遇,公与夫人愿否祥闻?”
柴绍夫妇对视一眼,也正闲暇,于是随他去家。
入室落座,饮了茶水,何潘仁道:“某在淮阳遇一人,自称刘智远者,其人穷困潦倒,却颇有见识,文史兵书诵皆在口,某颇敬焉,遂资之讲学谋生,学徒甚众。谁知几月后,此人竟不知所踪。”
柴绍频频颔首,只当是寻常见闻。何潘仁又道:“据说此人自作五言诗,览之流涕,时人怪之,乃告太守,伊闻讯遁走。后据查,此人正是杨玄感案在逃逆贼,蒲山公李密也!”
李密?柴绍停杯顿住。
李密出身将门,有文武才,因父荫入为东宫千牛备身,与柴绍曾为同僚,长他六岁。后有次警卫,李密神色顾盼,皇帝以其异常,不许其宿卫。李密得知后,以三卫事细,难成功名,乃称病辞职,专心读书,欲以才学取官,甚至往从缑山,学于文豪包恺,时人希见其面。
有次柴绍往缑山打猎,路遇李密乘一黄牛,将一帙《汉书》挂于牛角上,且行且读。柴绍忍俊不禁,扬声呼之,他竟未闻见,一手捉牛靷,一手翻卷而读,慢悠悠远去。
昔人乘牛而去的身影消失在山路口,柴绍方从游思中回神,听何潘仁继续说道:“此诗乃我寻之于室,读来颇有启发,故而留之。”
柴绍接过而阅,只见诗曰: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此夕穷途士,郁陶伤寸心。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柴绍览毕,心内颇为感慨。
自缑山一遇后,柴绍再未见过李密,再次听说此人,已是杨玄感一案,也不知何时,李密与杨玄感成了刎颈之交。杨玄感之谋乱,李密为谋主,后兵败被捕,于押送途中遁走,不知所踪。
若李密未参与谋反,以其家世及才学,必能取官一二,亦不至成为逃犯,东躲西藏。然而,倘若朝堂清明,人能各尽其才,岂欲铤而走险乎?且说自己,本以勇武入为东宫千牛备身,年少成名,不料元德太子薨,辗转至齐王府麾下,又齐王失爱于帝,赋闲蹉跎至今。长此以往,也不知柴氏爵位是否断送于自己手中……
柴绍失意之时,秀宁取卷而阅,俄而说道:“‘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蒲山公流亡之际,尚有传名千古、不欲虚活之大志,可敬可叹!”
何潘仁颔首说道:“正是!某尤为敬佩,恨不能追随之。”
秀宁隔纱笑道:“伊为逃犯,追随大可不必。然妾以为,此诗不宜留,当以毁之。”何潘仁道:“不必如此多虑,某欲留以自勉。”
秀宁遂也不多言,闲叙一阵,夫妇二人告辞。
皇帝回宫后,以斛斯政及高丽使者告太庙,几日后,依宇文述之谏,杀斛斯政于金光门外,烹其肉,使百官食之,以警诫贼臣逆子。
唐公李渊望着碗中人肉,直想呕吐,张望四周,有奸佞者为讨主上关心,正大快朵颐。李渊无奈,忍着吐意,埋首而食。
看着斛斯政尸肉吃尽,皇帝大悦,尤不解恨,又命收其余骨,焚而扬之。
终于熬到结束,李渊下朝后直奔家,进门即吐个胃底朝天。长子建成扶之入坐,欲唤医人,李渊止道:“不必。”
建成问道:“大人何故呕吐?”李渊摆手,不愿回故食人肉之景,只是说道:“汝姨母皆可郑家三娘,尔若无异议,下月即完六礼。”
父亲还京前,两位姨母已来劝婚,前室去后,建成不喜妇人约束,故不急续弦。无妻固然自在,可无主妇管事,诸多麻烦,尤其见二郎有妇操持诸事,建成忽觉续弦未必坏事。且那郑家三娘性子温懦,不至于辖制他,若能如二郎妇般贤惠,也未必不可。故建成答道:“儿听从大人。”
于是,在主母葬礼一年后,唐国公府开始准备起长子建成的婚礼。
纳吉问名这日,收了李家送来的二百匹绢,鲜于夫人笑得合不拢嘴,送绢入库时,亲自又数一遍。郑观音于旁无动于衷,无悲无喜。
鲜于夫人见女儿不情愿之态,不悦说道:“娘百般求人,总算说了这门好亲事,汝作此色,欲给谁看?!”
“阿娘切勿动气……”四女妙音劝止母亲。
郑观音转身而去,鲜于夫人气甚,叫嚷道:“以我害汝耶?唐公正受重用,前途不可限量,封官荫子迟早之事,汝嫁李大郎,平白享诰命,必有感念娘之日。”转首看见年将长成的四女,心底一阵安慰。
回到房中,郑观音扑榻而哭,她并不属意李大郎,奈何母姊以其年岁将长,且李大郎为最佳人选,眼见同龄娘子或定婚、或嫁人,多般劝说之下,她也就从了母姊之意。
“三娘,李郎来信。”婢女入来,交信于她。郑观音含泪启看,是李安俨之信。
她也不属意李安俨,因他父亲只是刺史,又家无勋爵。只因相识后,李安俨常来书信,开始她并不理会,可他坚持来信,加之她也无人说话,在李安俨写了几封书信后,郑观音开始与他鱼雁往来。对于李安俨表露的情意,郑观音从不回应,亦不拒之。
然而此次,她再不能回信了。郑观音看罢书末“盼来复信”后,弃于熏炉。
冬至这日,皇帝备法驾,浩浩荡荡去南郊祀天,告平高丽之功。
祭坛上,皇帝一脸郑重,献于昊天。当是时,天起大风,从行器仗吹得东倒西歪,车马一片狼藉。皇帝匆忙献毕,御马疾驱回宫。
返回皇宫,皇帝惊魂未定,决定返东都,太史令庾质谏曰:“连年征辽,百姓劳弊,陛下宜镇京师,安抚关内,使百姓尽力农桑,待到三五年间,四海稍丰实,然后巡视,如此为宜。”
皇帝不悦,说道:“关内遇旱则粮荒,朕遽不为逐粮天子,卿勿多言!”庾质遂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