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科举太开放,状元走后门!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互动区。
大元3564:其实考题还好,就是阅卷偏向问题太严重了。
大明1371:确实,大唐的科举不糊名,不誊录,也没有多个考官交叉阅卷,只要那些朝中众臣和阅卷官串通一下,自家的子嗣只要不是交白卷,状元,榜眼,探花不敢保证,进士是绝对能中的。
大宋2381:李唐科举虽说比隋朝完善,但阅卷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门阀士族问题不可能被解决。
大明3781:说实话,相比起大唐之后的几个王朝的状元,大唐的状元是最差劲的,他们很多人都是靠着家里的关系强行被推上状元的位置。
大元3467:大唐的诗人王维,王摩诘就是走的后门进的状元,似乎走的是一位公主的后门。
大元3234:玉真公主的后门吧!
大唐2566:惊!王右丞也是走后门当上的状元?!等等,走公主的后门?
大唐3443:想不到王右丞竟然也是走后门的,本来我还挺崇拜他的诗才来着....等等.....公主,走的哪个后门?
大唐3274:王右丞竟然是走后门中的状元?呃.....还好我本来就讨厌王维。因为他不是李白的好朋友...
大明3168:兄台,你这么喜欢李太白,又是大唐人.....你是杜甫,杜子美吧?
“......”
大唐玄宗位面。
王维看着自己的黑料被人曝了出来,不禁老脸一红。
他确实是走后门的。
要说诗词歌赋,他自然是大才,可他偏科啊,科举除了诗词外,还考别的啊。
而且,当时很多人都走后门,如果他不走这个后门,后门就会被别人走了,状元也会换成其他人。
而他,就注定和状元无缘了。
...
大唐太宗位面。
李世民也看到了后世人在互动区的议论。
虽然有的人说了不少的废话,但是还是有着一些人指出了大唐科举的不足的。
就像是后人指出,大唐的科举考试太过于开放,开放到科举第一甲的状元都是走后门进来的。
“糊名,誊录,多个考官交叉改卷么.....”
“真是个好办法啊!如此一来,便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科举舞弊的问题,让寒门学子能和门阀更公平的竞争。”
略微思量过后,李二看向了房乔,:“玄龄,从今往后,咱们将大唐的科举制度在改一改。”
“陛下,您看要怎么改?”
李世民单手托腮,另一只手指向石碑,:“就照着后世人说的来改,阅卷之时糊名,誊录,至少三名考官交叉改卷,
你担任这主改官,若是差距过大的卷子全部交由你来重新阅卷,你若是拿不准,就交由朕来阅卷。”
....
【如果你天资聪慧,获得了门阀士族的认可,门阀士族便会发动自己的关系,以联姻,入赘,或者招为门客,幕僚的方式向你抛出橄榄枝。】
【试想一下,你读书多年是为了当官造福百姓,还是为了让自己和自己的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
【想必,绝大多数人的目的都是后者吧,在古代那个生产力落后的年代,普通读书人对于吃饱饭的执念往往更甚,门阀随便诱惑一番便会投降。】
【假如你就偏偏一腔热血,参加科举当官不是为了吃饱饭,而是为了造福百姓,且恰好,你也中了状元,你以为你就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了吗?】
【答案也是否定的,你上任的第一件事,还是要选择加入二十八个门阀士族中的任意一家,你要是不愿意,你便会成为异类,最后被门阀士族联合起来排挤,直至将你挤出京城。】
【当然,毕竟能跻身豪门的终究是少数,更多的情况是,在长安和洛阳两都,整日聚集着大量怀才不遇的文人,他们或许高谈阔论,企图引起门阀士族的注意,或许因郁郁不得志而客死他乡。】
【这样的状况,直到唐玄宗时期方才迎来了一个转机。】
【在大唐,一旦边防出现战事,朝廷便会立刻组织临时派遣军,在委派一个“司令”去镇压边境。】
【后来,随着突厥和吐蕃的频繁侵扰,唐玄宗逐渐发现,每次军队开赴至边疆,当地已经被突厥和吐蕃人抢的的差不多了,甚至于说,速度快一些的突厥人和吐蕃人,都回到自己的部落。
这种临时派遣的方式,极大的降低了军队的机动性和应急性。】
【于是他开始在边疆设置军镇,设立常驻军队,然后再由节度使进行统一管理。当然,除了防范边患外,李隆基还想用节度使来钳制门阀士族的势力。】
【因此,这个时期,出现了像是安禄山,哥舒翰等胡人节度使。】
【至于为什么用胡人?因为胡人的“底子干净”,与门阀士族没有关系。】
【毕竟,人的品德可以造假,但他的背景和由于背景所衍生的立场绝对造不了假。】
大宋2491:来了来了,节度使来了。另一股门阀士族来了。
大明3222:此时的李隆基可能不会想到,他一手扶持的节度使,造成的危害比门阀士族都大。
大元4471:这节度使制度,相当于饮鸩止渴了,在边境培养出这么庞大的军政一体的怪物,就算是太宗皇帝见了都得汗颜。
大唐9368:安史之乱足以证明,节度使绝对不是解决门阀士族之祸的好路子。
.....
大唐玄宗位面。
李隆基看着后世对于自己的推出节度使制度的评价后,不由得皱紧了眉头。
先前,安史之乱的画面之下,洛阳和长安城的惨状还历历在目。
他已经下定了决心,定要废除节度使制度。
但不能操之过急,还要徐徐图之。
经受安史之乱的刺激之后,重新振作起来的李隆基,隐约有了自己前半生的样子。
‘
互动区。
大元3564:其实考题还好,就是阅卷偏向问题太严重了。
大明1371:确实,大唐的科举不糊名,不誊录,也没有多个考官交叉阅卷,只要那些朝中众臣和阅卷官串通一下,自家的子嗣只要不是交白卷,状元,榜眼,探花不敢保证,进士是绝对能中的。
大宋2381:李唐科举虽说比隋朝完善,但阅卷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门阀士族问题不可能被解决。
大明3781:说实话,相比起大唐之后的几个王朝的状元,大唐的状元是最差劲的,他们很多人都是靠着家里的关系强行被推上状元的位置。
大元3467:大唐的诗人王维,王摩诘就是走的后门进的状元,似乎走的是一位公主的后门。
大元3234:玉真公主的后门吧!
大唐2566:惊!王右丞也是走后门当上的状元?!等等,走公主的后门?
大唐3443:想不到王右丞竟然也是走后门的,本来我还挺崇拜他的诗才来着....等等.....公主,走的哪个后门?
大唐3274:王右丞竟然是走后门中的状元?呃.....还好我本来就讨厌王维。因为他不是李白的好朋友...
大明3168:兄台,你这么喜欢李太白,又是大唐人.....你是杜甫,杜子美吧?
“......”
大唐玄宗位面。
王维看着自己的黑料被人曝了出来,不禁老脸一红。
他确实是走后门的。
要说诗词歌赋,他自然是大才,可他偏科啊,科举除了诗词外,还考别的啊。
而且,当时很多人都走后门,如果他不走这个后门,后门就会被别人走了,状元也会换成其他人。
而他,就注定和状元无缘了。
...
大唐太宗位面。
李世民也看到了后世人在互动区的议论。
虽然有的人说了不少的废话,但是还是有着一些人指出了大唐科举的不足的。
就像是后人指出,大唐的科举考试太过于开放,开放到科举第一甲的状元都是走后门进来的。
“糊名,誊录,多个考官交叉改卷么.....”
“真是个好办法啊!如此一来,便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科举舞弊的问题,让寒门学子能和门阀更公平的竞争。”
略微思量过后,李二看向了房乔,:“玄龄,从今往后,咱们将大唐的科举制度在改一改。”
“陛下,您看要怎么改?”
李世民单手托腮,另一只手指向石碑,:“就照着后世人说的来改,阅卷之时糊名,誊录,至少三名考官交叉改卷,
你担任这主改官,若是差距过大的卷子全部交由你来重新阅卷,你若是拿不准,就交由朕来阅卷。”
....
【如果你天资聪慧,获得了门阀士族的认可,门阀士族便会发动自己的关系,以联姻,入赘,或者招为门客,幕僚的方式向你抛出橄榄枝。】
【试想一下,你读书多年是为了当官造福百姓,还是为了让自己和自己的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
【想必,绝大多数人的目的都是后者吧,在古代那个生产力落后的年代,普通读书人对于吃饱饭的执念往往更甚,门阀随便诱惑一番便会投降。】
【假如你就偏偏一腔热血,参加科举当官不是为了吃饱饭,而是为了造福百姓,且恰好,你也中了状元,你以为你就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了吗?】
【答案也是否定的,你上任的第一件事,还是要选择加入二十八个门阀士族中的任意一家,你要是不愿意,你便会成为异类,最后被门阀士族联合起来排挤,直至将你挤出京城。】
【当然,毕竟能跻身豪门的终究是少数,更多的情况是,在长安和洛阳两都,整日聚集着大量怀才不遇的文人,他们或许高谈阔论,企图引起门阀士族的注意,或许因郁郁不得志而客死他乡。】
【这样的状况,直到唐玄宗时期方才迎来了一个转机。】
【在大唐,一旦边防出现战事,朝廷便会立刻组织临时派遣军,在委派一个“司令”去镇压边境。】
【后来,随着突厥和吐蕃的频繁侵扰,唐玄宗逐渐发现,每次军队开赴至边疆,当地已经被突厥和吐蕃人抢的的差不多了,甚至于说,速度快一些的突厥人和吐蕃人,都回到自己的部落。
这种临时派遣的方式,极大的降低了军队的机动性和应急性。】
【于是他开始在边疆设置军镇,设立常驻军队,然后再由节度使进行统一管理。当然,除了防范边患外,李隆基还想用节度使来钳制门阀士族的势力。】
【因此,这个时期,出现了像是安禄山,哥舒翰等胡人节度使。】
【至于为什么用胡人?因为胡人的“底子干净”,与门阀士族没有关系。】
【毕竟,人的品德可以造假,但他的背景和由于背景所衍生的立场绝对造不了假。】
大宋2491:来了来了,节度使来了。另一股门阀士族来了。
大明3222:此时的李隆基可能不会想到,他一手扶持的节度使,造成的危害比门阀士族都大。
大元4471:这节度使制度,相当于饮鸩止渴了,在边境培养出这么庞大的军政一体的怪物,就算是太宗皇帝见了都得汗颜。
大唐9368:安史之乱足以证明,节度使绝对不是解决门阀士族之祸的好路子。
.....
大唐玄宗位面。
李隆基看着后世对于自己的推出节度使制度的评价后,不由得皱紧了眉头。
先前,安史之乱的画面之下,洛阳和长安城的惨状还历历在目。
他已经下定了决心,定要废除节度使制度。
但不能操之过急,还要徐徐图之。
经受安史之乱的刺激之后,重新振作起来的李隆基,隐约有了自己前半生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