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科举加活字印刷术,门阀士族的坟墓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大明1278:科举制度虽说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门阀,但,能逆袭的又有几人?寒门子弟到还有以前家族没有没落之时留下的书籍,百姓可什么都没有,能中举的都无一不是天纵之才。
大宋3127:从某一程度上讲,科举制度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制度,但是指定这一制度的皇帝显然是忘了一件事情,豪族也好,门阀也罢,他们最早成型都是靠着对于知识的垄断而壮大的。
大明8736:彻底打破这样的局面,还是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之后,让大量的圣人经典能够成批次的印刷,使得普通百姓也能买得起书,知识也能传遍千万百姓家。
大元4678:活字印刷术的出现,让习文断字变得容易了许多,可以说,科举加上活字印刷术,方才沉重打击了门阀士族。
大明3781:其实我有一个疑惑,雕版印刷术早在大唐初期便已经用于雕刻佛经,而活字印刷术并不比雕版印刷术复杂,可...为什么却要到几百年后的大宋方才问世?会不会是被门阀士族的人发现了,故意阻挠它的传播?
大元2879:兄台,你这个疑惑倒是挺合理的。
大元1238:我也觉得,毕昇虽说在北宋庆历年间便已经发明了活字印刷,但这项技术在大宋并没有推广起来,直到大元方才在全国传播。
大元3268:活字印刷术也好,雕版印刷术也好,其实并不困难。
大元3268:雕版印刷术:把木材分解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
木板雕好以后,即可印书。印书时,先用蘸了墨的刷子,在雕好的板上刷墨,然后把自纸复在板上,另用一把干的刷子在纸背上轻刷,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
大元3268:活字印刷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再按照书籍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大汉3768:这便是那活字印刷术和雕版印刷术?怎么感觉和县令老也盖章用的玉玺差不多。
大唐3279:还真是这个道理,我还以为有多精巧呢,只要一个识字的木匠就能做了吧?
....
此时历朝历代的皇帝,看了后人的讨论,以及视频的讲解之后,都有所感悟。
更是在后人公布活字印刷术,以及雕版印刷术的方法后,大受震撼。
因为,这个方法实在太简单了。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发明只需要脑袋里的一个小小闪光便能做到。
活字印刷术和雕版印刷术,就是如此。
大汉位面。
刘秀垂帘沉吟,:
“利用豪族与豪族的争斗,似乎并不能彻底解决豪族垄断地方官员的问题。”
“科举制,考试么?”
“若是全国实行科举考试,官职有能力者居之,如此一来,国家便会得到空前发展。”
“对了,还有那名为活字印刷术的东西,若是拥有活字印刷术,天下的书籍将不再紧握于豪族之手,百姓也将学习圣人经典。”
刘秀产生了新的想法。
...
大唐位面。
“如此简单的活字印刷术,竟能让圣人典籍广泛流传开来。”
“让天下百姓都有机会学习知识吗?”
李二陷入了沉思。
虽说大唐科举已经举行了几次,并且其中的制度已经趋向于成熟。
唯一不足在于,门阀士族对于知识的垄断。
李二早就察觉到这一点了,因为,每次科举后,进士的名单呈到他这里之后,几乎都是一些士族门阀的大姓。
就算姓氏不同,细细一查,也会是某一个门阀士族下的门客。
对此,李二很是无奈。
门阀的直系子弟,或者门阀豢养的门客,他们可都是凭借着自己的实力考上的,总不可能强行让他落榜吧?
现在的李二看到了变革的时机,那就是活字印刷术!
想通这一点后,李二准备点将,他扫了一眼朝中众臣,最后将视线落在长孙无忌身上,:
“辅机,用活字印刷术拓印圣人典籍的事情,还需要你多费费心。”
“陛下放心,微臣定然不负陛下所托。”
长孙无忌拱手道。
他是聪明人,自然知道李二为什么把这件事交给,身为门阀士族的他去完成。
其中蕴含的敲打之意,不言而喻。
....
【尽管在隋炀帝时期,就沿用了南北朝时期的科举制,但想要参加科举考试依然需要得到五品以上官员的推荐。】
【这一时期的门阀官员比例虽说有所下降,但依旧维持在67%的比例。】
【直到隋朝灭亡,在唐高祖和唐太宗的连续高压下,科举制度方才得以继续推行。】
【这项制度有三个特点。】
【第一,只要是读书人便可以自动报名参加考试,不再需要官员的推荐。】
【第二,每次考试都要定期举行。】
【第三,要制定一套严格的考试标准。】
【大唐初期科举制度的推行,确实遏制住了门阀士族的渗透,但让帝王想不到的是,那些出身于平民的百姓,成为新门阀的学子,并没有维护他们原先的阶层,而是与老牌的门阀士族联合,重新锁死了科举制度。】
【在岑仲勉的《隋唐史》中记载,唐宰相369人,仅出自博陵崔氏(从清河崔氏里分出去的)十房就有二十七人,这还只是一个门阀,像这样的门阀还有整整28个。】
【整个大唐289年录取的几千名进士之中,士族门阀的比例依旧能够占到80%,他们虽说不能废除科举,但是却能够通过庞大的资源来控制科举。】
【在唐朝有个叫”六学二馆“的官学制度,六学分别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以及算学,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和崇文馆,这六学二馆也就相当于大唐的最高学府。】
【想要上其中的国子学,起码得是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太学则五品;四门学七品;律,书,算学八品或者庶族地主。】
【弘文馆和崇文馆要求更高,必须是皇帝或皇后的近亲,以及宰相大臣的子弟才能入学。】
【他们无法给科举设限,那就给整个教育资源设限。】
【不管是科举的考题,亦或是阅卷的官吏,都会向“六学二馆”的考生倾斜。】
大明1278:科举制度虽说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门阀,但,能逆袭的又有几人?寒门子弟到还有以前家族没有没落之时留下的书籍,百姓可什么都没有,能中举的都无一不是天纵之才。
大宋3127:从某一程度上讲,科举制度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制度,但是指定这一制度的皇帝显然是忘了一件事情,豪族也好,门阀也罢,他们最早成型都是靠着对于知识的垄断而壮大的。
大明8736:彻底打破这样的局面,还是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之后,让大量的圣人经典能够成批次的印刷,使得普通百姓也能买得起书,知识也能传遍千万百姓家。
大元4678:活字印刷术的出现,让习文断字变得容易了许多,可以说,科举加上活字印刷术,方才沉重打击了门阀士族。
大明3781:其实我有一个疑惑,雕版印刷术早在大唐初期便已经用于雕刻佛经,而活字印刷术并不比雕版印刷术复杂,可...为什么却要到几百年后的大宋方才问世?会不会是被门阀士族的人发现了,故意阻挠它的传播?
大元2879:兄台,你这个疑惑倒是挺合理的。
大元1238:我也觉得,毕昇虽说在北宋庆历年间便已经发明了活字印刷,但这项技术在大宋并没有推广起来,直到大元方才在全国传播。
大元3268:活字印刷术也好,雕版印刷术也好,其实并不困难。
大元3268:雕版印刷术:把木材分解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
木板雕好以后,即可印书。印书时,先用蘸了墨的刷子,在雕好的板上刷墨,然后把自纸复在板上,另用一把干的刷子在纸背上轻刷,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
大元3268:活字印刷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再按照书籍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大汉3768:这便是那活字印刷术和雕版印刷术?怎么感觉和县令老也盖章用的玉玺差不多。
大唐3279:还真是这个道理,我还以为有多精巧呢,只要一个识字的木匠就能做了吧?
....
此时历朝历代的皇帝,看了后人的讨论,以及视频的讲解之后,都有所感悟。
更是在后人公布活字印刷术,以及雕版印刷术的方法后,大受震撼。
因为,这个方法实在太简单了。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发明只需要脑袋里的一个小小闪光便能做到。
活字印刷术和雕版印刷术,就是如此。
大汉位面。
刘秀垂帘沉吟,:
“利用豪族与豪族的争斗,似乎并不能彻底解决豪族垄断地方官员的问题。”
“科举制,考试么?”
“若是全国实行科举考试,官职有能力者居之,如此一来,国家便会得到空前发展。”
“对了,还有那名为活字印刷术的东西,若是拥有活字印刷术,天下的书籍将不再紧握于豪族之手,百姓也将学习圣人经典。”
刘秀产生了新的想法。
...
大唐位面。
“如此简单的活字印刷术,竟能让圣人典籍广泛流传开来。”
“让天下百姓都有机会学习知识吗?”
李二陷入了沉思。
虽说大唐科举已经举行了几次,并且其中的制度已经趋向于成熟。
唯一不足在于,门阀士族对于知识的垄断。
李二早就察觉到这一点了,因为,每次科举后,进士的名单呈到他这里之后,几乎都是一些士族门阀的大姓。
就算姓氏不同,细细一查,也会是某一个门阀士族下的门客。
对此,李二很是无奈。
门阀的直系子弟,或者门阀豢养的门客,他们可都是凭借着自己的实力考上的,总不可能强行让他落榜吧?
现在的李二看到了变革的时机,那就是活字印刷术!
想通这一点后,李二准备点将,他扫了一眼朝中众臣,最后将视线落在长孙无忌身上,:
“辅机,用活字印刷术拓印圣人典籍的事情,还需要你多费费心。”
“陛下放心,微臣定然不负陛下所托。”
长孙无忌拱手道。
他是聪明人,自然知道李二为什么把这件事交给,身为门阀士族的他去完成。
其中蕴含的敲打之意,不言而喻。
....
【尽管在隋炀帝时期,就沿用了南北朝时期的科举制,但想要参加科举考试依然需要得到五品以上官员的推荐。】
【这一时期的门阀官员比例虽说有所下降,但依旧维持在67%的比例。】
【直到隋朝灭亡,在唐高祖和唐太宗的连续高压下,科举制度方才得以继续推行。】
【这项制度有三个特点。】
【第一,只要是读书人便可以自动报名参加考试,不再需要官员的推荐。】
【第二,每次考试都要定期举行。】
【第三,要制定一套严格的考试标准。】
【大唐初期科举制度的推行,确实遏制住了门阀士族的渗透,但让帝王想不到的是,那些出身于平民的百姓,成为新门阀的学子,并没有维护他们原先的阶层,而是与老牌的门阀士族联合,重新锁死了科举制度。】
【在岑仲勉的《隋唐史》中记载,唐宰相369人,仅出自博陵崔氏(从清河崔氏里分出去的)十房就有二十七人,这还只是一个门阀,像这样的门阀还有整整28个。】
【整个大唐289年录取的几千名进士之中,士族门阀的比例依旧能够占到80%,他们虽说不能废除科举,但是却能够通过庞大的资源来控制科举。】
【在唐朝有个叫”六学二馆“的官学制度,六学分别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以及算学,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和崇文馆,这六学二馆也就相当于大唐的最高学府。】
【想要上其中的国子学,起码得是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太学则五品;四门学七品;律,书,算学八品或者庶族地主。】
【弘文馆和崇文馆要求更高,必须是皇帝或皇后的近亲,以及宰相大臣的子弟才能入学。】
【他们无法给科举设限,那就给整个教育资源设限。】
【不管是科举的考题,亦或是阅卷的官吏,都会向“六学二馆”的考生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