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河小说网 > 小货郎 > 第 42 章

第 42 章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42章

    荆夫子笑∶"你们家开的刺绣坊,她开的是织布坊,怎么就能提意见呢。"

    荆夫子明显是在开玩笑,毕意大家都知道引娘的意思,明显是要带着荆在刺绣坊转转,带她看看刺绣坊的规模。

    纪彬自然也跟过去,见引娘成功把荆姐带过来,冲她鼓励笑笑。

    他们的宴席是在刺绣坊院子摆的,两侧的房间深三米,长十米,可以说非常大了。

    左侧房间摆着适合的桌椅板凳,桌子上还有专门放蜡烛的地方,而看那个缝隙,估计蜡烛会有拳头粗。

    这样的蜡烛照明效果都很好,看来是专门为绣娘们准备的。这里宽敞干净,窗户也多,有自然光的时候,也会很舒服。

    左侧房间走过去,然后是中间的房间,这里面朝南,阳光充足,摆了不少防潮的架子,可以用来放丝线,放布料,一切都摆得整整齐齐。

    但凡刺绣需要的东西,这里都能找到。

    南面房子的中间以及右侧,还是跟酿酒坊一样,布置成厅堂,可以用来会客。

    这里摆着精致的花瓶,还有装裱起来的刺绣,屏风上的团案都是刺绣的经典图样,如果把喝茶的东西撤开,又能在这吃饭。

    可以说想得很全面了。

    这也是引娘上次在酿酒坊招待过客人之后,特意收拾出来的。

    然后是右边的房间,还是跟左边一样,宽三米,长十米,里面的物件也一样,都是给绣娘们布置的。

    至于门口的角房,以后则用来堆些杂货,烧烧水什么的。

    纪彬介绍道∶"我们的刺绣现在分为二十二档,最好的就是李裁缝所做,刚刚厅堂裱起来那幅刺绣就是她的手笔,一套绣品约莫五块刺绣,工费二两,也就是四千文钱,这是现在的最高档。"

    "二十一档还空着,如果有的话,那就是三千八百文,然后依此往下。""直到第二档,一块刺绣为一百文,第一档,五十文。"

    "再往下的五文,十文,二十文,也就不归档了,全是些小玩意,也不会送到春安城,而是在杂货店卖。"

    现在看着复杂,但却把每个档次分得清楚。

    绣娘能做哪一档的绣活,就说明自己的能力在什么位置,想要往上升,那就要提高技术。也是激励人进取的一种方式。

    这样的制度也是引娘跟纪彬琢磨好几天定下来的。

    荆姐也觉得不错,别的不讲,她的织布坊里,蚕丝布料也要分档次,刺绣分档可太正常了。

    荆姐道∶"是了,这每档之间的布料丝线,也应该有差别,总要符合要求才行。"

    纪彬跟引娘对视一眼,这不就说到他们心坎了吗。而荆姐主动说了这话,那就摆明了,同意跟纪彬合作。

    踏上纪彬家的石子路之后,再走到刺绣坊,现在又转了一圈,听了纪彬的讲解,她现在已经信任刺绣坊能做出不错的东西出来。

    如果把自己货物提供到纪彬这里,是可以保证质量的。

    纪彬笑着请荆姐回到厅堂,引娘他们两个一起同荆姐商议订货的事。

    谈了半个多时辰,写好的契约书装到各自口袋里。

    不过荆姐有个额外的要求,那就是十七档以下的刺绣,不能用荆高庄的丝线跟布料。对应下来,也就是工钱在三千文以下的绣工,不用使用。

    这对纪彬来说完全没问题。

    毕竟荆高庄做的就是高档丝线布料生意,太次等的绣工,确实配不上荆高庄的布料。

    等他们三个从厅堂里走出来,不少人都看出来,这笔生意是成了。

    特别是李裁缝,这几个月对她来说震撼很大。

    她年轻的时候是学过刺绣,也有些天分,但成亲之后就没怎么做过。

    毕竟整个邑伊县对刺绣的喜爱程度就很低,这也跟邑伊县,春安城以前比较穷有关。只有有钱有闲的人,才会注意到刺绣这样的富贵物件。

    像邑伊县,春安城以前的日子,谁家也不会花大价钱买刺绣穿在身上。所以她的手艺也没什么用。

    如果不是纪彬跟引娘做了刺绣买卖,她还在帮其他人裁衣。

    当然了裁衣也是赚钱的,可对比现在的刺绣生意来说,简直不值一提。

    现在的李裁缝,先不说纪彬每月付的一两夫子费,她自己做套刺绣都能拿到十两左右的工钱。一套刺绣里面有四五块绣品,可不就是十两银子吗。而她手头快点,两个月就能绣完一套。

    也就是说,她两个月里,就能赚十二两银子。教她刺绣的师傅,估计一辈子都没拿到过这么高的价格。

    若是邑伊县,春安城早些富起来,早些有个纪彬,她相公的病可能就治好了。

    不过说这些也没用,她现在不仅有两个乖巧的徒弟,还有这么好的营生,走到哪都有人捧着敬着,这样的日子真是谁也想不到。

    就连儿子也跟着她好过很多。

    村里人那些妇人们,更是不敢在背后笑话她是寡妇。寡妇怎么了,寡妇照样能挣钱,挣得比他们全家都多。

    李裁缝在考虑纪彬跟引娘的提议,问她愿不愿意来刺绣坊,刺绣坊有专门的房子,能提供给她和孩子居住。

    若是李裁缝同意,那月钱可以涨到二两银子。因为常在刺绣坊的话,更方便指点刺绣坊的绣娘们。

    李裁缝自然知道,纪彬跟引娘是喜爱她手艺,所以能开着这么高的月钱。但是带着孩子过来,她还是有些犹豫。

    引娘此时正巧过来,低声道∶"李嫂子,我跟你说个好消息。

    见李裁缝看过来,引娘继续道∶"方才纪大哥跟荆高庄的坊主还有荆夫子说了,若是刺绣坊的人愿意,可以把孩子送到荆高庄读书,每日雇车马,在纪滦村和荆高庄来回。"

    这话让李裁缝瞪大眼睛。读书?!她怎么把这事忘了。

    自己孩子快五岁了,若是能读书?

    李裁缝看看纪彬,这就是个读过书的,若是读了书能有他半分本事,那儿子就没白养。然后又看看宣家三女婿,这也是个读书的,是个秀才老爷,见知县可以不拜,什么都不做朝廷都给粮食。

    最后是引娘。

    李裁缝跟宣老娘相熟,算是看着宣家几姐妹长大。

    引娘在出嫁前沉默得很,虽然有些机灵,可远远不如现在这般落落大方,说话办事就跟官家小姐一般。

    引娘现如今也是读书的啊。

    这三个读书人就是跟别人不同。若是她家孩子能从小读书呢?

    引娘道∶"一般来说五六岁启蒙正合适,邑伊县倒是也有私塾,只是太远了,就算雇马车一天也要来回五个时辰。所以不如荆高庄合适,纪大哥跟荆夫子还有荆姐谈了,是同意的。"

    五六岁?

    她家孩子不正是五六岁吗。

    李裁缝下定决定∶"好,我搬到纪滦村,方便工作,也方便把孩子送到私塾里。她现在手里有钱,供个读书人还有富余,怕什么。

    而且有纪彬跟引娘做这件事,应该是没问题的,引娘也在荆高庄上学,还能帮忙照看着。

    引娘点头,终于把最重要的李嫂子请过来。这可是他们刺绣坊最重要的人。

    高娘子她们也不用日日跑到走几个时辰的路去学东西,大家一起到刺绣坊就好了。

    刺绣坊有她们三个在,还愁没人来?纪彬反正是不愁的。

    私塾这事,是纪彬早就想过的。

    不止一家人找纪彬问过,荆高庄能不能收学生,邑伊县能不能收学生。可再三考虑,还是距离较近的荆高庄更合适。

    最先问的就是里长一家。

    里长家人多,适龄的孩子也多,女孩子有三个,男孩子有五个,都是五到十五岁。以前里长动过送孩子上学的心思,可也只是想想。读书太费钱了,笔墨纸砚不说,入学的钱都不少。他虽是里长,也没闲钱送那么多人上学。

    可如今有酿酒坊的声音,又看到学习那么有用,自然起了心思,特意找纪彬聊这件事。

    如果说里长有先见之明的话,那纪滦村其他人也差不多。

    之前修作坊的时候,宣老爹请了村里人帮忙,大家手头有些闲钱,还有那些跟着做刺绣活计的,酿酒活计的,基本都有心思。

    算起来,除了里长家的八个孩子,另外来找纪彬的还有四五个,其中还有王大娘家的小孙女,今年八岁,也想送去上学。

    王大娘一想到那日贵客来了之后,引娘的聪明劲,她就劝家里人把小姑娘也送去上学。

    别的不说,能学到这些聪明就够了的。

    所以荆夫子都没想到,她来吃个酒席,竟然还坐着受了拜师礼。当然了,只是四个女孩子们,乖乖巧巧地过来拜师。剩下九个男孩子们,则要到荆高庄的男先生那拜师了。

    按照纪彬的打算,他准备雇个牛车,让牛车天天接送这些孩子们。引娘想骑马骑马,想坐车坐车,都可以。

    没等纪彬说牛车的事,一直做刷子的纪堂叔主动找到纪彬∶""我以前也赶过车,稳当地很,要不然让我试试?"

    纪彬发现了,自从村里有两个作坊之后,大家心思其实都挺活跃的。纪堂叔的意思是,他可以买牛买车,然后接送孩子们,挣这份钱。

    毕竟现在的纪堂叔手里也有点积蓄,纪彬最开始做货郎的时候,纪堂叔跟家里儿子们就做刷子挣钱,修作坊的时候也帮过忙,修路的时候抬过泥。

    这次连送娃娃们上学,他家小孙子都来了。

    所以他琢磨着,自己买头牛,找徐木作做个木质车,送孩子们上学多好啊。这牛还能用来耕地种田,是好事啊。

    纪彬笑着道∶"但这带的都是孩子们,安全最重要,若是你买的车不合格,不稳当,那就不行。"

    纪堂叔拍着胸脯保证∶"放心,车上还有我的小孙儿,赶车的时候找两个大人看着,肯定顺顺利利。"

    一是距离不算远,二都是一个村的,肯定会照顾好的。

    纪彬这才点头,等这次宴席结束,他再跟纪堂叔谈怎么付钱的事。

    按纪彬的想法,谁家孩子在酿酒坊的,那就酿酒坊出路费,谁家孩子在刺绣坊的,刺绣坊出路费。

    至于两边都不在的,那只能自己出了。说到底,他就是想给乡亲们行个方便。顺便把好的绣娘留下来。

    但现在十几个孩子还行,如果孩子再多点,估计纪滦村都要自己开间私塾了。这事纪彬不是没想过,可好的先生太难请了。他现在刺绣坊生意还没走上正轨,就不想这些事。

    最重要的是,他觉得荆高庄的夫子们很有学问的,女学的夫子更像是见过大世面。

    那日他看了引娘的作业,布置的内容十分有意思,上到天文,下到民生,甚至有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而荆夫子的批注也是别有心意。

    私塾好建,这样的夫子可是难寻得很。他就算建一百个豪华大学校,没有好老师也白搭。所以孩子们现在走读挺好的。

    一场刺绣坊宴会,来的人基本都有收获。

    不少人发现了,纪彬似乎特别喜欢在宴会上谈事情,而且事情基本都能成功。

    如果他们在现代就知道了,这才是谈事的场合啊。有酒有肉有朋友。谈事都能事半功倍。

    送走大多数客人们,此时留下的都是自己人了。

    李裁缝抱着孩子也要离开,不过他们约定好,三日后高娘子,徐娘子,引娘去帮她搬家。纪堂叔则去找买牛的门路了。

    过来吃酒的邓家兄弟跟孩子们也陆陆续续回家,手里还提了黄桂稠酒跟黄米酒。

    等到邑伊县的几个人,柴尺也要带着娘子跟妹妹回去。蔡运自然也是跟着的,毕竟顺路嘛。

    但纪彬还有话想对蔡运说。

    两人刚到角落,就见蔡运笑着道∶"我知道你想做什么,要给我活计,对不对?"

    纪彬也跟着笑,蔡运这就猜出来了。

    当初他,包达,洪玉海,蔡运四个人巧合地坐在一起,然后才有了各自的买卖。前两个他都有照拂,只有蔡运不一样。若是不对他好些,总觉得哪里亏欠。

    蔡运知道纪彬的想法,拍拍他肩膀∶"你能把八十两的刺绣用四钱银子卖给我,还不说明咱们是兄弟吗?"

    纪彬这是真被逗笑了∶"我没想到邑伊县有人识货,还说出价格了。"

    按他看来,这么金贵的刺绣,春安城的人都不一定知道价格,谁想到能遇见黄家的人。

    蔡运也想到这一点,开口道∶"我听柴尺说,黄家是看中柴家妹妹的刺绣手艺,所以才上门说亲,所以柴伯母说他们心思不纯。"

    这黄家纪彬也知道点,当初他买布料回来裁剪的时候,就是找到邑伊县唯一的彩帛店黄家。只是之后引娘熟练了,都是引娘在做,没有找过他了。

    两人聊着聊着话题就歪了,蔡运又道∶"我确实要改行了,但要跟着柴伯父干活。"蔡运声音压得很低,但还能听出来他的紧张。蔡运低声说了事情经过。

    原来是柴伯母前几天找他聊了聊,说柴伯父要去邑伊县西边修桥,缺个帮手,问蔡运愿不愿意过去帮忙。

    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考验啊!

    蔡运认真想过了,柴伯父修桥铺路,修河堤的手艺在哪都吃香。否则能把自己儿子柴尺送到衙门当差?若是他也能学会?蔡运立刻心动了。

    不是说当货郎不好,当货郎是好的,但不顾家,不稳定,而且非常辛苦。以为谁都能跟纪彬那样吗?

    若是最后能开个店也不错,以蔡运的本事也不是不行。

    可柴家想传手艺的心思也是真的。

    柴家一儿一女,女儿学了母亲刺绣手艺,儿子当了捕快。若是柴伯父的手艺不传下去,那岂不是很亏。

    想来想去,若是蔡运同意,传给他倒是不错。那样也放心把闺女嫁过去。

    这就是柴家商量出来的结果,只看蔡运怎么想了。

    蔡运在不紧张的时候,脑子转得很快,立刻同意柴伯母的话,说自己愿意跟柴伯父学手艺。也是因为这样,蔡运最近才能进出柴家。

    今日能带着柴家妹妹出来,也说明他差不多受到柴家认可了。

    不管怎久样,纪林都为蔡运感到开心。

    而且铺桥修路都是技术活,别说在古代了,就算在现代那也是门不会缺饭吃的手艺。蔡运根本不用自己帮忙,他凭自己就能娶到心爱的人。

    谁知道蔡运却道∶"我还是要谢谢你。"

    "要不是你,可能我还是那个挨打的小货郎,如今靠着货郎生意挣了家底,认识了巧晴,这才有底气上门说亲。"

    "否则我连踏入他家门的勇气都没有。"

    甚至认识柴尺,那都是因为纪彬,虽然他们是邻居,但一个是无父无母的穷小子,另一个是衙门有前途的差役。

    就算见面了也是尴尬笑笑。

    是纪彬改变了他的生活,让他不会再被李老二欺负,也带着他挣钱。

    没记错的话,他们第一次见面,就是因为自己挨打。

    纪彬没说什么,只道∶"若是有什么需要,尽管开口。"

    "放心,肯定不会跟你客气,你现在可是大户!"蔡运朝他摆摆手,柴家人则在前面等他。自从爹娘去世,姐姐家人,还是头一次有这么多人等他一起回家。

    蔡运觉得自己挺幸运的,原本以为自己喜欢的只是巧晴,等去了柴家,才知道自己也喜欢这样的人家。

    有人说他去柴家干活是殷勤讨好,他却觉得,自己是喜欢这样的家庭氛围。

    蔡运走到柴家人身边,又回头给纪彬招手。他是从心底,感激纪彬。谢谢纪彬给他新的生活。

    送走所有人,绣房院子也被排办的人打扫干干净净,引娘给了钱之后,这些人也喜笑颜开。总觉得以后会经常过来,这可是大客户啊。

    纪彬看着忙碌的众人,又看看引娘,这些忙碌都是值得的。刺绣坊终于开业了。

    而引娘也拿来一张单子,上面是想要做绣活的名单,这单子上一共有五十七人,其中三十七人是在引娘这里做过的,都知道水平。而剩下的二十人则是今天才报名。

    纪彬注意到柴尺的娘子还有柴尺妹妹的名字也都在上面。

    因为蔡运的关系,他知道柴家女子都是有些手艺在的,所以很期待她们的绣活怎么样。不过因为第一次报名,引娘给的全是五文钱的活。

    大家都知道,五文钱的绣品就是看看水平的,若是水平足够,那第二次就能真正赚钱了。所以领活的人都没有怨言。

    虽然今日来的人多,报名的也多,但引娘记得条理清晰,一眼就能知道全貌。

    纪彬夸奖道∶"很不错,辛苦了。"

    引娘摇头,眼神亮晶晶的,她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很充实!

    刺绣坊正式开业,第一天进来做活的,就是高娘子跟徐娘子,纪彬拜托王大娘跟自己一起进去。

    引娘则要去上学,他们要到十月底才能放假。所以引娘只能下午的时候过来。

    她也纠结了会,在想选管理刺绣坊,还是选继续上学。

    她纠结的时候纪彬跟荆夫子都在看她,想知道引娘到底会怎么选。

    等引娘说出来她要继续上学的时候,纪彬跟夫子同时松口气。

    虽然他们两个都会让引娘继续学习吧,但这话让她自己说出来,明显是不一样的。

    荆夫子也改了引娘的上课时间,她只要上午去就行,下午可以回刺绣坊。只是学业必须完成,否则就没有这个优待了。荆夫子很看好引娘,自然会全力教导她。

    所以在刺绣坊刚开这几天里,纪彬都要来刺绣坊看看,他自己进来又不方便,干脆喊了王大娘。王大娘做事利落,她倒是想绣些复杂的东西,可眼神跟学习都跟不上,所以一直都在做五文钱块的鞋面,也算个营生。

    纪彬倒是想了想,干脆雇王大娘在刺绣坊打扫院子跟房间,没事的时候烧烧水,保证绣娘们都有热水喝。

    这活轻松不累,还能帮他看着刺绣坊。毕竟王大娘之前也帮了不少忙,找她正合适。

    跟王大娘说的时候,她立刻答应,这有什么不能答应的?她老婆子都能有活计了!还是每个月固定发钱!

    而且纪彬还说了,平日没事的时候,她能继续做鞋面,只要把工作做好就行。这对干惯活的王大娘来说,不就是扫扫地擦擦灰烧烧水,在家随手都做的。

    以后王大娘早上过来开门,让来刺绣坊的妇人女子们进来,下午有引娘检验,一切都合适得很。现在能来这的,多是纪滦村的人,毕竟刺绣坊舍得用蜡烛,天稍微暗一下,来这里做绣活不伤眼睛。

    纪彬并不限制谁进来,只要是接了他们刺绣坊的活,都能来这里做,要是不愿意来,那也不勉强。

    可纪彬知道,等李裁缝过来的时候,那大家的积极性就会很高。估计就算隔壁村的人,都会过来吧。毕竟这里有李裁缝指点,在家没人指点她们啊。

    纪彬花了那么多银子请李裁缝过来,为的就是这个。

    都不用他说,直接可以吸引绣娘,他不是想让大家都在这里做绣活,只是提供一个方便学习的场地而已。

    提高这五十七名绣娘的技术,这才是纪彬真正目的。

    如今的二十二档绣娘里面,只有李裁缝属于最高层二十二,后面直接断档,然后是第七档的周娘子,徐娘子。

    第七档对应的绣品价格是一千文。

    虽然已经很多了,但跟了李裁缝的四千文相比,直接差了四倍啊!

    人家做一块绣品,是你做四块的价格。

    周娘子跟徐娘子那么努力,也是知道李裁缝做绣品的价格。

    当然了,其他人还不知道李裁缝绣品价格,可她们知道周娘子跟徐娘子的啊。

    一块绣品能赚一千文,也就是五钱银子!这已经够她们眼馋的了。

    而周娘子跟徐娘子又天天去刺绣坊,想要学技术的,自然都跟着过去。

    反正以纪彬知道的,她们俩在家的时候也会被打扰,不少人登门请教刺绣技术。既然天天到她们家打扰,她俩还不如来绣房呢。

    她俩教学的热情比李裁缝要高,毕竟她俩学来的手艺没费什么功夫,都是纪彬跟引娘牵线。所以教起来没有负担。

    纪彬基本可以断言,两个月后,来刺绣坊的绣娘们,技术都会提升。

    这就跟你在家自学,和在学校听课交流一样。对普通人来说,当然是后者收获更大。

    村里不少人也发现这里的好处,比如家里有个烦人小姑子的赵婶子。赵婶子做的是第三档的绣活,也就是一块刺绣两百文。

    在家做的时候,出嫁的小姑子天天跟婆婆在后面嘀咕她,手里拿起针线,就被喊去烧水扫地,又或者去帮忙拿个东西。

    反正一句话,就是不能让她闲下来。

    两人打扰她干活的原因很简单,家婆年纪大,看不清针线,当然做不了。

    小姑子那手缝纫,连五文钱的东西都做不成,针脚忽大忽小,难看得很,直接被人家引娘婉拒“”

    从那之后,也不会知道小姑子怎么跟家婆说的,只要赵婶子在家做针线活,就一定会打扰她。这就是不想让她赚兼钱啊。

    刚开始赵婶子以为自己多想了,没想到她相公都发现这一茬。

    最后两人琢磨出来,赵婶子做的绣活那是自家的私账,既不用充公,又不用给别人。他们当然看不惯。

    所以赵婶子干脆收拾收拾东西,直接在刺绣坊找了个位置。

    这里面都是妇人女子,没事跟大家唠唠家常,说说闲话,不比在家受闲气强?

    赵X婶子原本以为自己这么想,谁知道她一说出来,大家表情不一。好家伙,竟然都是这么想的?!

    这下大家共同点更多了,不少人还盼着来刺绣坊呢,在这里可松快得很。

    至干家里边,根本不会阳I她们讨来。毕竟她们现在赚钱不少的。能赚钱的,说话就是硬气。

    纪彬除了嘱咐过王大娘,让她们说谁家闲话不要太过分之外,倒也没有多加干涉。

    不过她们聊得最多的,还是怎么提高手艺。这才是吃饭的东西。

    又是一个月一号,从春安城来的太平车又赶过来。

    车夫老温看了看前边白色的路,忍不住对自己儿子道∶"我不是眼花了吧,那是一条路吗?""是啊!之前的泥巴地,现在修了条石子路。"

    老温赶着车过去,他就喜欢这种路,虽然不算特别平坦吧,但刚下过雨,还是这种路比较舒服。顺着这条路,老温先去酿酒坊。这次要取一千斤黄米酒,五千斤黄桂稠酒。

    要知道黄桂稠酒在春安城几乎卖疯了,特别是各家的宴会,若是没有这酒,那是会被人笑话的。这可一点也不夸张。

    毕竟谁不喜欢这样的酒啊,哪家女子喝了,都会惊叹这酒的味道。一杯一杯的也不上头,最适合宴会上饮用。

    而且马上要八月十五,中秋月圆的时候,哪家没有宴会。

    许多人家早早就跟平喜楼预定,只要把这些酒拉过去,必然立刻销售一空。

    现在只送去五千斤,是因为只有五千个瓶子,这已经是邓家三兄弟加急之后的数量了。

    纪彬看了看老温的车,忍不住道∶"算起来已经卖过去四五千瓶酒,怎么只回来不到两千的瓶子?"

    这瓶子造价如此之高,回来的越多越好啊。

    老温也奇怪∶"不知道啊,按理说平喜楼都花两文钱回收了,但给的人还是不多。"

    原本以为给钱之后再回收瓶子比较简单。谁知道瓶子还是到不了手里。就很奇怪。

    不过一千多瓶子也行,等酿酒坊清洗消毒晾晒之后,下批就可以用了。

    在他们装酒的时候,老温跟其他车夫们在客舍吃饭,随口问道∶"那这次的刺绣呢,数量多少。"

    纪彬道∶"三百件了,都是不错的绣品。"

    最高端的还是李裁缝做出来的一整套。徐娘子,高娘子也各一套。

    剩下的那就是中端产品,不止高端的绣品在如意楼好卖,这些中端的更是抢手。至于低端的都没送过去,全留在杂货店自己能消化。

    而且纪彬渐渐发现了,自从有了刺绣坊之后,不少绣娘都会在这交流,她们竟然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是最让人惊喜的啊。

    可能现在风格还不明显,等刺绣坊绣娘更多一点的时候,就会有无穷潜力。

    老温也道;"如意楼的柳老板让我跟你说个事"

    老温慢慢道∶"春安城现在有个故事,传得非常广,讲的就是你们邑伊县的事。

    在这里故事里,一切都要从一个货郎说起。

    这个货郎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平日都在县城里走街串巷卖货,但为人忠厚老实,待人热情,很有一些朋友。

    货郎在做生意的时候,无意间看到青梅竹马的邻居长成漂亮少女。漂亮少女有一手好刺绣,拜托这个货郎帮忙贩卖。一来二去两人互生情愫。

    货郎想去提亲,又怕自己身无长物被拒绝,于是找了朋友诉说。这朋友竟然送给他两幅刺绣,这刺绣精美异常,华贵无比。朋友还说,这刺绣送过去,婚事必然能成。

    货郎抱着试试的态度登门提亲,没想到未来岳母看到这刺绣竟然小声惊叹,真的对他有所不同。最后因为这刺绣竟然真的成了门亲事。

    这个故事听完,纪彬已经不知道说什么了。

    谁知道老温还没讲完,他继续道∶"所以春安城有人说,得了这刺绣,就能得好姻缘。"

    纪彬深吸口气,如果不是这会拿着筷子,他真的想鼓鼓掌。这到底是谁传的消息啊!编故事有那么好玩吗!但是编的还挺像回事?

    不过纪彬终于知道,古代民间传说是怎么来的了。如果他不是了解内情,说不定还真被糊弄过去。

    柳掌柜让老温带话的时候还特意调查了。

    这个故事是从各处说浑话的人那传出来的,为了吸引听客的耳朵,讨赏钱加工出来的。倒也不是谁故意惹事。

    这个说浑话,算是民间百戏的一种,就是在茶馆讲笑话讲故事,逗大家开心。估计是不知道从哪听到邑伊县的这个小故事,觉得比较有趣,然后就再加工说出来了。好在他们只说邑伊县,名字也全都用货郎跟邻居代称,并未说名字。不是知道内情的,肯定不懂说的是哪家。就算消息传到邑伊县,大家也不知道讲的是谁。

    纪彬无奈摇头,他只是想帮朋友送个好礼物而已,谁能想到会发展成这样?

    还好春安城离邑伊县这么远,一时半会这个消息也不会传过来。纪彬让老温把这件事保密,千万不能乱说。

    不过想想还是好笑,他竟然也成为民间传说中更多一环,可能后人在考证这个故事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朋友是谁的,但会感慨这个朋友的慷慨大方吧?

    送走老温他们,纪彬也开始算手里的银钱了。

    毕竟做这些生意也好几个月,是该算算自己赚了多少。

    晚上,引娘看着纪大哥拨算盘,还不时用奇怪的符号算公式,开口道∶"纪大哥,你这是在做什么啊。"

    纪彬看看加减法,笑道∶"用乘法口诀算账,回头我教你。"

    引娘点头,默默把蜡烛的光调亮点。

    现在的账目主要是三方面,杂货店,而杂货店还分自家的,跟盘临县的。第二个是酿酒坊的。第三个则是刺绣坊的。

    其中杂货店每月差不多收入十两银子,这个比较稳定。从一月份开业到现在,到手差不多七十五两。

    酿酒坊不用说,纪彬算了算,现在一共卖出去四千斤黄米酒,九千斤黄桂稠酒,去掉成本,去掉给里长家的分红。

    四千斤黄米酒,他收入是在一百八十两。九千斤黄桂稠酒,收入是二百二十五两。合计四百零五两银子。

    看着是不少,但作坊可是建的,那么大的作坊加后面客舍,作坊地面铺了地砖,这可比他家建房子贵多了。

    去掉作坊的钱,到手三百七十两。好吧,赚到的钱还是很多。

    不算都不知道他赚了这么多钱啊。

    然后刺绣坊,刺绣坊的账既好算也难算。毕竟涉及的人太多,好在引娘记得都很清楚。

    首先是各种丝棉线,布料,还有各种损耗,大约是七两。但在绣品当中,最贵的不是这些材料,而是人工。

    以前有三十七个绣娘,其中收入最低的,则是不分档的十八个绣娘们,她们做的活都简单,出来的数量也多。

    一个月能做约莫二百多块便宜刺绣,她们工钱约莫是四千五百文。这些刺绣不送到春安城,都是些鞋面,腰带,头巾等。

    剩下的就不同了,往上数第一档绣娘,一块刺绣一百文,七个绣娘一个月能做二十八块,七个人的工钱就是两千八百文。

    越往上越多,到第五档绣娘,一块刺绣六百文,一个绣娘这个月做三块刺绣,那就是一千八文。如果在这没看出差别的话,直接说出李裁缝的工钱。

    她一个月做两块刺绣,一块四千文,这个月能赚八千文,再加上之前给她补贴的两千文教学钱,那这个月就是一万文钱,也就是五两银子。

    一个高级绣娘的工钱,几乎跟所有材料钱持平。这大概就是有技术的好处。

    引娘见纪彬算出来,震惊道∶"我知道李嫂子赚得钱不少,可没想到这样多。"

    纪彬笑∶"毕竟是手艺活,当然值钱。我听柳掌柜说,苏杭那边,一块上好刺绣,绣娘的工钱能达上百两,更不要说卖出的价格。"

    上百两?

    酒坊要酿多少酒才能有上百两啊。

    纪彬总算把绣娘们工钱算出来,差不多是十四两整。加上材料费,还有各项杂费,一个月支出是二十二两银子。那这些绣品,纪彬能赚多少呢。卖出价格为一百二十两左右。

    也就是说忙了这么久,一个月赚了不到一百两,记得最开始拿新鲜花样的时候,三十块都卖了八十两。

    如今花样用过几次,价格就会降下来,也正常。

    就算这样,加上卖给绣望坊的一百两,之前如意楼陆陆续续给的二百两,还有这个月收到的一百

    也有四百二十两,,去掉建作坊的钱,做刺绣生意以来,赚了三百八十两银子。

    刺绣生意没有酿酒生意那么热闹,但赚得还比酿酒坊多十两银子。这就能看出来刺绣的潜力有多大了。

    如果刺绣坊有四五个李裁缝这样的绣娘,那刺绣坊收益超过酿酒坊一定很简单。

    到现在,自家私账也算出来了。在八月之前,杂货店收入七十五两银子。

    酿酒坊收入三百七,刺绣坊加上以前在绣望坊的收入,还有第二次卖刺绣的收入,一共是三百八。

    引娘看着最后的数字,震惊道∶"纪大哥,你做了八个月的买卖,竟然赚了八百二十五两?"

    不算不知道。

    算了之后,纪彬自己都惊讶了。

    更不要说引娘了,在她以前的认知里,谁家能有一百两银子,那都是很有钱很有钱的人了。如今她家竟然能赚这么多?

    纪彬叹口气,哄引娘道∶"别高兴太早,赚得多,咱们花的也多啊。"

    对哦。好像花的确实很多。

    买了座山,建了作坊,修了路,买了马。

    作坊先不算,已经把钱扣了,但买山,修路,买马都花了二百零五两左右。

    这还是大钱,小钱虽然有记账,可是零零碎碎的支出也让人咋舌。

    上次办宴席十两,纪彬路过玉器店的时候给引娘买了个玉石簪子二十两,感谢宣老爹的时候送了礼物三两。

    好家伙。这账本看着就头疼啊。

    更有新茶送柴尺,王知县这种打点钱。

    引娘抱着账本,忍不住心痛道∶"我也太能花钱了。"

    纪彬好笑∶"咱们也能挣钱啊。"

    两人把身上,匣子,压箱底的钱拿出来数数,银票银子铜板加起来,还剩二百三十七两二钱。

    说少吧,也不少。

    但跟赚的相比,花得也太多了吧!

    纪彬又算了算,看向引娘道∶"还有一个支出没写出来。"

    引娘看了半天道∶"什么支出,我平日都有记啊。"

    纪彬摇头∶"你的月钱。"

    "我要什么月钱,我可是你娘子。"引娘一本正经道。

    纪彬笑笑,只怕小引娘都不知晓娘子是什么意思,就是个聪明的小孩子。

    "我知道,你是我娘子,但你为刺绣坊忙前忙后,当然要有私房钱。"纪彬的目的就是这个,想让引娘有自己的私房钱。

    不管以后如何,他挣的所有钱,都会有引娘一大半。

    除此之外,他还希望引娘有自己的小金库,希望她喜欢什么就买什么,不用自己,她也能买十两二十两的簪子。

    因为算账的时候他发现了,引娘不会花多余的钱,自己还会跟好友去食肆吃饭喝酒。但引娘不会,她现在吃得好用得好,也都是自己买了,她才会用。

    这样不行,引娘要学会花钱才可以。

    纪彬道∶"这不是跟你生份,咱们始终是一家人,可我想让你手里有钱。"

    说着,纪彬把剩下的二百三十七两分成三份,拿了一百两放公账,让引娘保存,三十七在自己身上,方便应酬用钱。

    五十两拿出来方便支付绣娘们的工钱,还有买丝线布料钱。剩下五十两则捧到引娘怀里∶"两个月,把这个钱花完。"

    纪彬认真道∶"不准给家里添置东西,不准给我买东西,不准给娘家,看着花。

    引娘不解,不能做这三件事,那她还能做什么?引娘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为怎么花钱烦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