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中医和西医的共同问题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范礼安千恩万谢地退下了,病势沉重的朱常治还是未能获得有效诊治。
张诚见朱翊钧对着手中的鸦喙钳发怔,唯恐皇帝一时糊涂,真教四皇子按洋人的方法去放血再止血,忙开口道,
“皇爷,既然四皇子瞧完了病,就让乳母将他抱回翊坤宫罢。”
朱翊钧这时其实是陷入了一场相当激烈的思想斗争。
朱常治是肯定等不到范礼安从欧洲带回西方新式医疗方法的那一天了,毕竟历史上的朱常治一个月后就已经出现在万历皇帝的口头讣告里了。
可要是就这么无功而返地将朱常治放回翊坤宫,朱翊钧心里却更不舒坦。
这不但是因为他知道“抱回翊坤宫”就等于“回翊坤宫等死”,更是因为一旦朱常治在与范礼安面诊之后依然死去,便代表着西医,也就是现在这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手段,正式地失去了一次在大明展现其科学威力的机会。
朱翊钧当然知道这种机会在国人迷信中医的晚明是多么难得,不信且看三百年后,清末彻底破除中医迷信,还是在伍连德用西医手段根治东北大鼠疫之后呢。
而且“以身殉医”这种光荣事迹在民国名人当中相当不少见,最有名的一个,就是被西医割错了肾的梁启超。
梁启超为了让国人舍弃中医,最后甚至拖着病体撰文为西医开脱,说自己这是个别病例,中国人绝不能因此而不信任西医。
现在朱翊钧也有这么个机会,朱常治反正是要死的,死在中药里或死在手术刀下,显然是后者能造成的效果更轰动一些。
更关键的一点在于,朱翊钧这一个受过科学教育的现代人,要他眼睁睁地看着朱常治,或者说大明的所有国人继续接受中医治疗,实在是对不起他作为一个现代研究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同政治立场是不一样的,朱翊钧在是否要带领大明走向西方资本主义道路这个问题上尚且犹豫不决,但是他消灭中医的态度是十分坚决的。
这就好比虽然曾国藩和孙中山在改革大清还是推翻大清上存在着重大分歧,但是二人在彻底否定中医上的观点是一致的。
曾国藩知道儿子曾纪泽病危,依旧坚持叮嘱儿子不要去看中医,孙中山罹患肝癌,在当时的协和医院宣告束手无策时,仍然不愿服用中药。
而朱翊钧现在的条件比曾国藩当年还要得天独厚,曾纪泽是曾国藩的亲生儿子,而万历皇帝的第四子朱常治与现代人朱翊钧实际上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皇爷?”
张诚见皇帝沉思不语,又试着唤了一声,
“皇贵妃娘娘还在翊坤宫里等着呢。”
皇帝终于挪动了步子,他缓迈几步,走到抱着朱常治的乳母跟前,用他空着的一只手,摸了摸乳母怀中那婴孩特有的肥粉面颊,
“张诚,贵妃得知朕要让传教士面诊四哥儿后,可有说些甚么?”
张诚一愣,随即回道,
“贵妃娘娘没说甚么,皇爷做的决定,贵妃娘娘哪有不赞成的理儿呢?”
朱翊钧忽然就叹了一口气,张诚不愧是在冯保之后逆袭上位的司礼监掌印,一句话就能直戳他皇爷的肺管子,
“贵妃到底是明事理的。”
朱翊钧收回了手,用目光和朱常治进行了无声的永别,
“行了,快把四哥儿送回翊坤宫罢。”
乳母应了一声,向皇帝行了一礼,赶忙便退出了文华殿。
张诚见皇帝没有听洋人的那些鬼话将朱常治开膛破肚,也跟着松了一口气,前朝对于国本的争执他是知道得最清楚的,郑贵妃的福气在后头呢,他可不敢得罪她,
“皇爷,既然那范礼安对四皇子的病亦是一筹莫展,那这些西洋医书……”
朱翊钧回过身,将手中的鸦喙钳往御桌上一搁,又重新坐了下来,
“发下四夷馆推广。”
张诚道,
“可……”
朱翊钧像是知道张诚要劝他甚么,才吐出一个字就回堵道,
“洋人现在还没必要去费尽心机地害我大明。”
张诚提醒道,
“可倘或科道官得知此事,则一定会说,这佛郎机洋商既然早知日本对我大明图谋不轨,却周旋于中日之间,两面三刀,恐怕并非善类。”
朱翊钧笑道,
“范礼安若是图谋不轨,他方才就不会将尚且滞留在日本的陆若汉引荐给朕。”
“日本的事朕是知道一些的,我大明产丝绸,日本产白银,用丝绸在日本港口换取白银,要比在两广合算得多;反之,同样一件丝绸,在中国花少量白银就能买到,而在日本则要花上几倍的价格。”
“佛郎机洋商在中日两国之间充当中介,澳门的佛郎机人靠中国的生丝生意赚钱,他们盼着大明蒸蒸日上、盼着朕亲近他们都来不及,怎么会在这时候得罪朕呢?”
朱翊钧替张诚想得周到,大明要再延续三百年,五百多年加起来也找不出第二个像他这样能为底下人考虑得面面俱到的皇帝,
“科道官若是因此有谏言,无非是同在广东十三行有生意,怕朕赚了他们原本该赚的钱,才会想方设法地离间朕与西方传教士。”
“他们要上这种奏疏,你在司礼监则尽可以替朕拦下,实在拿不定主意地再呈给朕嘛。”
“这有的时候,利益相关比国家大义更能鼓舞人心,只要我大明还是中国的大明,是这片土地上的大明,不到万不得已,洋人是决计不会轻易与朕交恶的,这一点朕有信心。”
朱翊钧的话一向是有历史根据的,实际上历史上晚明的洋人,无论是传教士还是洋商,只要在中国有贸易利益的,都为大明江山坚守到了最后一刻。
反而是那些在大明当官的所谓“自己人”,倒是一个个降清的降清,投顺的投顺,糟蹋起大明来比“外人”还不手软。
所以朱翊钧早不指望能用“家国情怀”去笼络人心了,晚明的爱国就是一门生意,要人人参与才能做得起来,要人人获利才能越做越大。
张诚讨得了御旨,却仍是紧皱着眉头道,
“可奴婢觉得,这洋人呈上来的种种发明都稀奇古怪的,个顶个得都透着一股子邪气。”
朱翊钧宽和地笑道,
“多用用就习惯了。”
张诚又道,
“奴婢从前听闻,那些欧罗巴小国国王几乎个个都是不知礼数的未开化蛮夷,一生都没有正经沐浴过几回,就连王国的都城里也都是臭气熏天的,根本不像那些传教士在皇爷面前吹嘘得那样好。”
朱翊钧早知道大明国人对西方人有这种偏见,闻言便笑道,
“那他们洋人也厉害啊,连卫生都没学会讲呢,就已经会解剖缝合了,几百年前还在树上啃叶子呢,刚下了树就会航海做买卖了。”
“咱们中原要有这进化速度,朕还听洋人瞎吹嘘甚么呀?”
张诚讪笑道,
“皇爷您这话说得,这中原若从上古五帝算起,可有几千年历史了,那洋人就是拍马也赶不上啊。”
朱翊钧道,
“那这外科医学方面不就赶上了吗?”
张诚道,
“这不能算数,两百多年前这中原的人都在看蒙医呢,后来太祖爷赶走了蒙古人才重新发展中医,这方面落后是有历史因素的。”
朱翊钧温声笑道,
“张诚,你这就不对了,历史归历史,进步归进步,朕最不喜欢拿历史长短去衡量文明进程了。”
“这一见洋人哪里不如大明,就说中原有五千年文明史,外夷全不知礼数;一见洋人哪方面强过大明,又变成我大明只发展了两百多年中原文化,把落后的责任全部推到蒙古人头上,这也太不讲道理了。”
“说句实在的,当年中山王徐达横扫河北、侵逼大都,太祖皇帝之北伐大业传檄而定,咱们大明现在的疆域还是从蒙古人手里继承过来的呢。”
皇帝轻声细语地道,
“落后就是落后,干嘛用历史长短来否认落后呢?承认落后没甚么可羞耻的,洋人现在会火器、远洋,还不是蒙古人当年西征传过去的火药和指南针起了作用?”
“那欧罗巴人要都不承认蒙古人比他们先进,指不定现在还蹲在树上啃叶子呢,这个道理换成西医西药也是一样,事实摆在眼前,干嘛不承认洋人在这方面就是胜于大明呢?”
张诚默然片刻,终于应了下来。
却又听皇帝似自言自语地补充了一句,
“不过朕说要推广西医西药,民间也不一定会响应,对不对?”
张诚想了想,十分巧妙地回道,
“皇爷先前曾言我大明国民须有言论自由之权,那奴婢以为,皇爷所言之言论自由,便必然同时包括百姓信中医的自由,和不信中医的自由。”
朱翊钧笑了一笑,竟然有些无奈道,
“可朕知道不信中医是对的,信中医是愚民的做法,倘或这自由是愚民的自由,张诚,你说朕又该怎么办呢?”
张诚一怔,当即跪下道,
“奴婢听闻李时珍如今在南方各地游历,只要皇爷下旨,东厂立时便可查其行踪。”
朱翊钧倏然一凛,内心陡然掠过一阵从未有过的异样情绪。
是啊,他现在位居万人之上,手掌天下之生杀予夺,莫说一个李时珍,就是他此刻下旨杀尽天下中医,张鲸也一样可以不折不扣地替他办到。
若是李时珍现在死了,那本出版于万历二十五年的《本草纲目》就再也不会刊行了,若是大明的中医都死绝了,那推广解剖外科之术,岂不是水到渠成之事?
如果中国能在万历十六年就开始学习西方的解剖和外科理论,说不定还没到天启朝,中国就率先发展出微生物学了。
“不行。”
皇帝沉默片刻,最终回道,
“张诚,你没听明白朕说的话,朕说的言论自由不是这么回事儿,言论自由主要基于两点,一乃个人言论不受官府审查控制,二乃传播信息之媒体不受官府干扰。”
“至于百姓与媒体的态度、立场,则根本不在言论自由的范畴之内。”
张诚低头道,
“百姓一向非此即彼,这信了中医的,就一定会敌视西医。”
朱翊钧笑了一笑,道,
“果真?”
张诚道,
“就像文人一当了科道官,就总也瞧奴婢这些宦官们不顺眼。”
朱翊钧被逗笑了,
“那也不行,公权力是不能侵犯个体言论的,就好比朕不能用权力组织民间书商、报商一齐对朕歌功颂德,而书商、报商却可以选择报道或不报道任何事。”
“因为一个国家的政府只能有一个,而媒体可以存在无数多,所以在信息传播方面,必须得限制政府的权力而非媒体的。”
“即使朕以为李时珍所言尽皆荒谬,误导百姓,但朕也不能因此封杀李时珍,更不能因此而取他性命。”
“因为言论自由从来不是个体之间的事,也绝不会出现个体能够侵犯公权力的情况。”
“如果朕仅仅因为不同意李时珍的医学观点而让东厂杀了李时珍,那往后还再会有学者敢贸然发表其他方面的学术观点吗?”
朱翊钧越说越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穿越者当了皇帝还给太监科普公民权利,就是搁到网文里那也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言论自由,就永远不可能在科学技术上取得长足的进步。”
“欧罗巴的教皇虽然能裁决一个公民的生死,但他却不能干涉西方学者的书籍出版,所以洋人才有了哥白尼,有了《天体运行论》。”
“这是一个相当简单的道理,太祖皇帝当年建立锦衣卫,监视得也是官员而不是百姓,朕今日若是因要推广西医而下旨杀了李时珍,岂不是有毁太祖皇帝圣誉?”
张诚屏息凝神、认认真真地听完了朱翊钧说的每一个字,接着便朝皇帝磕了一个头,诚心诚意地道,
“是,中医尚不可根除,皇爷说得很是。”
朱翊钧微微一怔,忽然感觉自己好像落入了张诚的一个语言陷阱,
“……唔,这推广西医的事啊,朕往后自有办法。”
皇帝轻咳一声,道,
“对了,这范礼安要走,得知会礼部好生相送。”
张诚道,
“是,只是礼部尚书沈鲤几次引疾乞休,奴婢唯恐其力不从心。”
。
范礼安千恩万谢地退下了,病势沉重的朱常治还是未能获得有效诊治。
张诚见朱翊钧对着手中的鸦喙钳发怔,唯恐皇帝一时糊涂,真教四皇子按洋人的方法去放血再止血,忙开口道,
“皇爷,既然四皇子瞧完了病,就让乳母将他抱回翊坤宫罢。”
朱翊钧这时其实是陷入了一场相当激烈的思想斗争。
朱常治是肯定等不到范礼安从欧洲带回西方新式医疗方法的那一天了,毕竟历史上的朱常治一个月后就已经出现在万历皇帝的口头讣告里了。
可要是就这么无功而返地将朱常治放回翊坤宫,朱翊钧心里却更不舒坦。
这不但是因为他知道“抱回翊坤宫”就等于“回翊坤宫等死”,更是因为一旦朱常治在与范礼安面诊之后依然死去,便代表着西医,也就是现在这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手段,正式地失去了一次在大明展现其科学威力的机会。
朱翊钧当然知道这种机会在国人迷信中医的晚明是多么难得,不信且看三百年后,清末彻底破除中医迷信,还是在伍连德用西医手段根治东北大鼠疫之后呢。
而且“以身殉医”这种光荣事迹在民国名人当中相当不少见,最有名的一个,就是被西医割错了肾的梁启超。
梁启超为了让国人舍弃中医,最后甚至拖着病体撰文为西医开脱,说自己这是个别病例,中国人绝不能因此而不信任西医。
现在朱翊钧也有这么个机会,朱常治反正是要死的,死在中药里或死在手术刀下,显然是后者能造成的效果更轰动一些。
更关键的一点在于,朱翊钧这一个受过科学教育的现代人,要他眼睁睁地看着朱常治,或者说大明的所有国人继续接受中医治疗,实在是对不起他作为一个现代研究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同政治立场是不一样的,朱翊钧在是否要带领大明走向西方资本主义道路这个问题上尚且犹豫不决,但是他消灭中医的态度是十分坚决的。
这就好比虽然曾国藩和孙中山在改革大清还是推翻大清上存在着重大分歧,但是二人在彻底否定中医上的观点是一致的。
曾国藩知道儿子曾纪泽病危,依旧坚持叮嘱儿子不要去看中医,孙中山罹患肝癌,在当时的协和医院宣告束手无策时,仍然不愿服用中药。
而朱翊钧现在的条件比曾国藩当年还要得天独厚,曾纪泽是曾国藩的亲生儿子,而万历皇帝的第四子朱常治与现代人朱翊钧实际上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皇爷?”
张诚见皇帝沉思不语,又试着唤了一声,
“皇贵妃娘娘还在翊坤宫里等着呢。”
皇帝终于挪动了步子,他缓迈几步,走到抱着朱常治的乳母跟前,用他空着的一只手,摸了摸乳母怀中那婴孩特有的肥粉面颊,
“张诚,贵妃得知朕要让传教士面诊四哥儿后,可有说些甚么?”
张诚一愣,随即回道,
“贵妃娘娘没说甚么,皇爷做的决定,贵妃娘娘哪有不赞成的理儿呢?”
朱翊钧忽然就叹了一口气,张诚不愧是在冯保之后逆袭上位的司礼监掌印,一句话就能直戳他皇爷的肺管子,
“贵妃到底是明事理的。”
朱翊钧收回了手,用目光和朱常治进行了无声的永别,
“行了,快把四哥儿送回翊坤宫罢。”
乳母应了一声,向皇帝行了一礼,赶忙便退出了文华殿。
张诚见皇帝没有听洋人的那些鬼话将朱常治开膛破肚,也跟着松了一口气,前朝对于国本的争执他是知道得最清楚的,郑贵妃的福气在后头呢,他可不敢得罪她,
“皇爷,既然那范礼安对四皇子的病亦是一筹莫展,那这些西洋医书……”
朱翊钧回过身,将手中的鸦喙钳往御桌上一搁,又重新坐了下来,
“发下四夷馆推广。”
张诚道,
“可……”
朱翊钧像是知道张诚要劝他甚么,才吐出一个字就回堵道,
“洋人现在还没必要去费尽心机地害我大明。”
张诚提醒道,
“可倘或科道官得知此事,则一定会说,这佛郎机洋商既然早知日本对我大明图谋不轨,却周旋于中日之间,两面三刀,恐怕并非善类。”
朱翊钧笑道,
“范礼安若是图谋不轨,他方才就不会将尚且滞留在日本的陆若汉引荐给朕。”
“日本的事朕是知道一些的,我大明产丝绸,日本产白银,用丝绸在日本港口换取白银,要比在两广合算得多;反之,同样一件丝绸,在中国花少量白银就能买到,而在日本则要花上几倍的价格。”
“佛郎机洋商在中日两国之间充当中介,澳门的佛郎机人靠中国的生丝生意赚钱,他们盼着大明蒸蒸日上、盼着朕亲近他们都来不及,怎么会在这时候得罪朕呢?”
朱翊钧替张诚想得周到,大明要再延续三百年,五百多年加起来也找不出第二个像他这样能为底下人考虑得面面俱到的皇帝,
“科道官若是因此有谏言,无非是同在广东十三行有生意,怕朕赚了他们原本该赚的钱,才会想方设法地离间朕与西方传教士。”
“他们要上这种奏疏,你在司礼监则尽可以替朕拦下,实在拿不定主意地再呈给朕嘛。”
“这有的时候,利益相关比国家大义更能鼓舞人心,只要我大明还是中国的大明,是这片土地上的大明,不到万不得已,洋人是决计不会轻易与朕交恶的,这一点朕有信心。”
朱翊钧的话一向是有历史根据的,实际上历史上晚明的洋人,无论是传教士还是洋商,只要在中国有贸易利益的,都为大明江山坚守到了最后一刻。
反而是那些在大明当官的所谓“自己人”,倒是一个个降清的降清,投顺的投顺,糟蹋起大明来比“外人”还不手软。
所以朱翊钧早不指望能用“家国情怀”去笼络人心了,晚明的爱国就是一门生意,要人人参与才能做得起来,要人人获利才能越做越大。
张诚讨得了御旨,却仍是紧皱着眉头道,
“可奴婢觉得,这洋人呈上来的种种发明都稀奇古怪的,个顶个得都透着一股子邪气。”
朱翊钧宽和地笑道,
“多用用就习惯了。”
张诚又道,
“奴婢从前听闻,那些欧罗巴小国国王几乎个个都是不知礼数的未开化蛮夷,一生都没有正经沐浴过几回,就连王国的都城里也都是臭气熏天的,根本不像那些传教士在皇爷面前吹嘘得那样好。”
朱翊钧早知道大明国人对西方人有这种偏见,闻言便笑道,
“那他们洋人也厉害啊,连卫生都没学会讲呢,就已经会解剖缝合了,几百年前还在树上啃叶子呢,刚下了树就会航海做买卖了。”
“咱们中原要有这进化速度,朕还听洋人瞎吹嘘甚么呀?”
张诚讪笑道,
“皇爷您这话说得,这中原若从上古五帝算起,可有几千年历史了,那洋人就是拍马也赶不上啊。”
朱翊钧道,
“那这外科医学方面不就赶上了吗?”
张诚道,
“这不能算数,两百多年前这中原的人都在看蒙医呢,后来太祖爷赶走了蒙古人才重新发展中医,这方面落后是有历史因素的。”
朱翊钧温声笑道,
“张诚,你这就不对了,历史归历史,进步归进步,朕最不喜欢拿历史长短去衡量文明进程了。”
“这一见洋人哪里不如大明,就说中原有五千年文明史,外夷全不知礼数;一见洋人哪方面强过大明,又变成我大明只发展了两百多年中原文化,把落后的责任全部推到蒙古人头上,这也太不讲道理了。”
“说句实在的,当年中山王徐达横扫河北、侵逼大都,太祖皇帝之北伐大业传檄而定,咱们大明现在的疆域还是从蒙古人手里继承过来的呢。”
皇帝轻声细语地道,
“落后就是落后,干嘛用历史长短来否认落后呢?承认落后没甚么可羞耻的,洋人现在会火器、远洋,还不是蒙古人当年西征传过去的火药和指南针起了作用?”
“那欧罗巴人要都不承认蒙古人比他们先进,指不定现在还蹲在树上啃叶子呢,这个道理换成西医西药也是一样,事实摆在眼前,干嘛不承认洋人在这方面就是胜于大明呢?”
张诚默然片刻,终于应了下来。
却又听皇帝似自言自语地补充了一句,
“不过朕说要推广西医西药,民间也不一定会响应,对不对?”
张诚想了想,十分巧妙地回道,
“皇爷先前曾言我大明国民须有言论自由之权,那奴婢以为,皇爷所言之言论自由,便必然同时包括百姓信中医的自由,和不信中医的自由。”
朱翊钧笑了一笑,竟然有些无奈道,
“可朕知道不信中医是对的,信中医是愚民的做法,倘或这自由是愚民的自由,张诚,你说朕又该怎么办呢?”
张诚一怔,当即跪下道,
“奴婢听闻李时珍如今在南方各地游历,只要皇爷下旨,东厂立时便可查其行踪。”
朱翊钧倏然一凛,内心陡然掠过一阵从未有过的异样情绪。
是啊,他现在位居万人之上,手掌天下之生杀予夺,莫说一个李时珍,就是他此刻下旨杀尽天下中医,张鲸也一样可以不折不扣地替他办到。
若是李时珍现在死了,那本出版于万历二十五年的《本草纲目》就再也不会刊行了,若是大明的中医都死绝了,那推广解剖外科之术,岂不是水到渠成之事?
如果中国能在万历十六年就开始学习西方的解剖和外科理论,说不定还没到天启朝,中国就率先发展出微生物学了。
“不行。”
皇帝沉默片刻,最终回道,
“张诚,你没听明白朕说的话,朕说的言论自由不是这么回事儿,言论自由主要基于两点,一乃个人言论不受官府审查控制,二乃传播信息之媒体不受官府干扰。”
“至于百姓与媒体的态度、立场,则根本不在言论自由的范畴之内。”
张诚低头道,
“百姓一向非此即彼,这信了中医的,就一定会敌视西医。”
朱翊钧笑了一笑,道,
“果真?”
张诚道,
“就像文人一当了科道官,就总也瞧奴婢这些宦官们不顺眼。”
朱翊钧被逗笑了,
“那也不行,公权力是不能侵犯个体言论的,就好比朕不能用权力组织民间书商、报商一齐对朕歌功颂德,而书商、报商却可以选择报道或不报道任何事。”
“因为一个国家的政府只能有一个,而媒体可以存在无数多,所以在信息传播方面,必须得限制政府的权力而非媒体的。”
“即使朕以为李时珍所言尽皆荒谬,误导百姓,但朕也不能因此封杀李时珍,更不能因此而取他性命。”
“因为言论自由从来不是个体之间的事,也绝不会出现个体能够侵犯公权力的情况。”
“如果朕仅仅因为不同意李时珍的医学观点而让东厂杀了李时珍,那往后还再会有学者敢贸然发表其他方面的学术观点吗?”
朱翊钧越说越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穿越者当了皇帝还给太监科普公民权利,就是搁到网文里那也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言论自由,就永远不可能在科学技术上取得长足的进步。”
“欧罗巴的教皇虽然能裁决一个公民的生死,但他却不能干涉西方学者的书籍出版,所以洋人才有了哥白尼,有了《天体运行论》。”
“这是一个相当简单的道理,太祖皇帝当年建立锦衣卫,监视得也是官员而不是百姓,朕今日若是因要推广西医而下旨杀了李时珍,岂不是有毁太祖皇帝圣誉?”
张诚屏息凝神、认认真真地听完了朱翊钧说的每一个字,接着便朝皇帝磕了一个头,诚心诚意地道,
“是,中医尚不可根除,皇爷说得很是。”
朱翊钧微微一怔,忽然感觉自己好像落入了张诚的一个语言陷阱,
“……唔,这推广西医的事啊,朕往后自有办法。”
皇帝轻咳一声,道,
“对了,这范礼安要走,得知会礼部好生相送。”
张诚道,
“是,只是礼部尚书沈鲤几次引疾乞休,奴婢唯恐其力不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