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河小说网 > 天启风云 > 195 中庸之道(中)

195 中庸之道(中)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一年多来,天启在做很多事的时候都要先讲很多道理,让一帮老臣心里很不爽。 ≥  ≦但凡一个成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观,这些观点随着人越老越显得成熟,当然也让人越显得固执。对天启的道理很多人都不舒服,都想的是你要做什么事直接做就是了,反正你是皇帝不需要借口,大家都不是小孩子没必要听那么些废话。

    这些不喜欢讲道理的人中不包括刘宗周,刘宗周是个死脑筋不会装糊涂,想了几个月现在居然提出要搞个平等对话出来,对此高攀龙都感到很无语,很想找个空告诉他朝中事务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现在一听天启和刘宗周两个碎嘴要讨论中庸之道,高攀龙和徐光启都很高兴,认为这样一来至少能让其中一个以后会收敛些,对不喜欢把时间浪费在讲道理上的众人来说是个好消息。

    高攀龙说:“刘大人开始说要平等对话,臣不敢说来主持,就跟徐大人一起当个旁观者来记录,皇上看可好?”

    天启点头说:“可以。”

    刘宗周见天启胸有成竹的样子,心中顿时生了疑,但仔细想了想认为除非天启扯歪理,否则绝对不会难倒自己。不过也不能大意,根据这半年的经验来看天启讲起道理来也是有一套的,想明白了后刘宗周说:“皇上也对中庸之道有心得体会?”

    天启说:“看过半本《中庸》,大概了解一点意思。”

    刘宗周一听更放心了,于是点头说:“皇上英明睿智,看半本就胜过很多人了,不知道皇上在里面看出了些什么?”

    天启说:“朕曾经听人说半部《论语》可治天下,高兴之下看了一下《论语》,可是看过之后才现看《论语》只能治事不能治国,就算是治事也要引进法家的严明律例,否则会出现情大于法的结果。后来朕在偶然间看了半本《中庸》,觉得中庸之道才是治国之道,不过后来想了想觉得看半本都多了,认为只要明白‘中庸’二字就够了。”

    刘宗周见天启开始说中庸之道是治国之道,心里觉得很高兴引为知己,后来听天启说只要明白中庸两个字就够了,意思就是里面的内容约等于废话,心中就微微有些不舒服。不过刘宗周没有把不舒服表露出来,只是淡淡地问:“不知道皇上从中庸二字中明白了什么治国思想?”

    天启把刘宗周的情绪看在眼里,不动声色地问道:“朕的见识可能很肤浅,听说刘大人对中庸之道有研究,尤其对里面的‘慎独’思想有心得,曾说过《大学》、《中庸》都可以用‘慎独’来概括其精义,能不能请刘大人先讲一讲对中庸二字的解释?”

    见天启说得谦虚,刘宗周微微点头说:“对中庸二字的解释古往今来有很多,但意思大同小异。中就是持中守平,不偏不倚;庸就是庸常,强调与周边事物的和谐。臣之所以说‘慎独’为《大学》、《中庸》之精义,是因为臣认为独既本心,或者按阳明先生说的是良知,人如果都守住本心良知,由格物致知而诚意,由诚意而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

    刘宗周的这番话一出来,连高攀龙和徐光启都连连点头,天启心里很不爽,决定打击一下他的得意心情,于是说道:“刘大人对中庸二字的解释令朕很满意,不过朕认为这种解释不具体,容易被人把中庸之道误解为折中主义。而且朕还认为刘大人的‘慎独’思想不符合中庸之道!”

    刘宗周正微微有点小得意,被天启这么一怀疑一否定,忍不住问道:“那以皇上之意什么才是具体的解释?臣的‘慎独’思想又哪里不符合中庸之道了呢?”

    天启说:“朕认为应该用八个字来解释中庸之道,就是‘不走极端,与时俱进’这八个字。中庸一书开篇明义,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不偏就是指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快不慢等等意思,归根结底就是不走极端。这个不偏是指个体的行为,可以称其为折中主义很好理解,普通百姓都能说出‘前面真辛苦,中间最舒服,后面挨屁股’的话,说明折中主意是深得人心的。不好理解也容易被人忽视的是‘不易’二字,很多人都解释错了。”

    刘宗周想了想问道:“依皇上的意思,这‘不易’二字该如何解释?”

    天启说:“朕前面已经说过,不偏是指个人的行为准则,那么不易就应该是指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古人不喜欢说废话不可能用两句话说一件事。不易就是不改变,不因为外部条件、周边环境、内部意愿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但我们知道社会是在不断前进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要使自己在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不改变,就必须随着整体的变化而变,不太过也无不及,这就叫与时俱进。”

    刘宗周想了好一阵说道:“皇上的话看起来有一定道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可以算是中庸之道的具体解释,不过臣要回去好好想一想,再跟其他人商讨一下才能认可。”

    天启两手一摆说:“没关系,刘大人开始说过了,平等对话可以就同一话题举行多次。”

    刘宗周点头问道:“那么皇上说臣讲的‘慎独’思想不符合中庸之道又怎么解释?”

    天启说:“不仅仅是刘大人,历朝历代包括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等很多思想都不符合中庸之道。朕开始已经说过,中就是折中,就是执其两断取中节的意思,在思想传播上要在所有人中找到一个中间点,目的是让大多数人认同你的观点。但是,无论是程颐、程颢、朱熹还是王阳明,包括你刘宗周刘大人,你们哪些思想不是仅仅针对读书人来的?在大明的万万百姓中,读书人是很少很少的部分,所以朕说你们的思想不属于中庸之道,因为你们走极端了。”

    天启也知道自己这话有些近于扯歪理,见刘宗周不说话天启开解道:“其实这也不能怪你们,要怪就怪孔圣人,他曾经说过‘吾幼也贱’的话,从他的话里可见他是把低层的农夫、工匠看成低贱之人的,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刘大人不必耿耿于怀。不过朕要说明一点,现在的大明没有低贱的职业,你们在制定政策是要切记不能制定出歧视性政策。每个人都只有两只眼睛一个脑袋,包括朕在内的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刘宗周问:“皇上说不走极端是折中主义,需要考虑所有人的意见再执其两端取其中,这点臣不敢苟同。天下的读书人掌握了治理国家的道理,普通百姓服从教化就好,正所谓风行草偃是也。就算要折中也应该在读书人的意见里折中,而不应该包括普通庶民,圣人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就是这个意思。”

    刘宗周的话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思,大明的治国原则就是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原则,没有人会把普通百姓看在眼里。听了刘宗周的话,连一贯具有亲民爱民形象的徐光启和高攀龙都微微点头,可见这大明的士大夫阶层从心底里是看不起普通百姓的,其内心想法就是对百姓可以施舍、可以同情,但谁要想跟他们坐在一般高的位置上,那就没商量。

    天启想了想说:“朕在去年说过一句话,就是现在最需要的有两种人,一是有能力的人,二是听话的人。士大夫不一定都是有能力的人,有些有能力的人不一定都是士大夫。弦高退秦师时不过是郑国的一个牛贩子,曹刿帮鲁庄公打败强大的齐军之前,不过是鲁国的一名隐居者,这说明劳心者治人只是一般情况,特殊例子还是有的。”

    这商议政务一般来说都是讨论普遍存在而很少考虑特殊例子,天启用特殊例子来否定普遍存在令大家很无奈,刘宗周正想出言反驳,只听天启又说:“我们主要说的是中庸的中是不是折中主义,至于在什么范围折中以后空了在讨论如何?”

    见天启让步,刘宗周说:“既然皇上这么说臣同意中庸的中作折中主义来讲,但是皇上说的与时俱进又怎么解释?主要是该向哪里看齐?”

    天启说:“还是那句话,谁先进谁有用听谁的,就像泰西人的知识比大明的先进有用,我们就要不耻下问向他们看齐跟他们一同前进。我们看齐的目标就是孟子说的天时、地利和人和,也就是说无论是外部条件、周边环境还是内部意愿出现了变化,只要这种变化比现有的制度更先进更适合更有用,我们就要放下架子去学习去改进。很多朝代的君主都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会亡国。”

    见大家没说话,天启笑道:“不过话又说回来,假如秦始皇明白这道理让子孙与时俱进,现在也没朕什么事,估计跟你们说话的现在是秦一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