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定器有芒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可以了。我说,这是秋拍预展,不是秋季演唱会。这件起拍价不高,除了残了,还有个原因。”
“嗯?怎么?到代这一点没问题吧?”
“只能勉强说是到代。”余耀指了指这件白瓷划花碗,“这是北宋晚期的定窑,而且工艺相对粗糙。”
谢治豪一下子来了精神,“晚期,你怎么看出来的?不是北宋早期我能看出来,早期是正烧,不可能碗口有‘芒’。但中期和晚期,你还能再细分?”
谢治豪所谓的芒,是指露胎处粗粝的部分。
北宋早期,定窑是采用正烧的,比如一只碗,碗底冲下,碗口冲上,这就是正烧。
如此一来,碗底“着地”,必会有一圈甚至全底会露胎。
烧成之后,碗底露胎的地方比烧之前要粗粝得多,摸上去有不舒服的磨手感,就被称为芒。
除了磨手,这样的瓷器还有个问题,容易损坏家具。家具一般都是木质的,底部的芒接触桌面什么的,也容易造成磨痕。
所以,到了北宋中期之后,定窑又创造了覆烧的手法。当然,小口的东西没法覆烧,比如梅瓶,覆烧立不稳,主要还是广口的东西,碗盘罐什么的。
谢治豪能看出不是早期的,就是因为这只定窑划花碗的碗口有一圈芒,是覆烧的。
其实碗口有芒,也有问题,拿着吃饭喝粥,若是对着嘴,容易拉嘴。芒,还有个称呼叫“涩口”。
不过这个问题可以用镶口来解决,镶口在宋代是一种流行款式,比如之前余耀遇到的金顶香炉。皇家镶金顶,老百姓可以镶银口铜口。
不镶口也能用,离嘴远点儿就是了。关键是,覆烧技术对窑口有利,能提高产量。
有一点不得不提,定窑的芒,也是导致汝窑产生的原因之一。
因为“芒”终究是个缺点,最后宋徽宗受不了了。
“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
汝窑,是钦定的特殊官窑,从选料到工艺,极为精湛,再加上存世时间短,这才导致了它的珍贵。
汝窑用“支钉烧”解决了“芒”的问题,全器满釉,只有底下有几个支钉造成的芝麻痕。芝麻痕也成了鉴定汝窑的重要特征之一。
余耀摇摇头,“你看碗的涩口,明显不规整,而且既没有打磨,也没有镶过口的痕迹,说明根本没认真处理过。北宋晚期,因为宋徽宗嫌弃定窑开创汝窑,所以定窑的覆烧又开始转向正烧了,这时候的覆烧就比较草率,涩口更不规整。”
谢治豪沉吟着点头,“有道理······”
转而又问道,“北宋晚期可以说得过去,但我看这工艺还可以啊!”
“一代名窑,工艺当然差不到哪里去,我说粗糙,是相对的。你看这碗上的划花,简单平实,没什么特别的美感了。北宋晚期,印花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这碗上还是用划花,而且不够精美,那不就是粗糙么?”
定窑瓷器釉面上的暗花纹饰,也是其比较显著的特征。一般有三种技术手段:划花、刻花、印花。
划花是最早出现的工艺,使用篦状工具,纹饰相对简单,说白了,艺术性差,一般工匠都能干。主要出现在早期定窑和普通产品上。
刻花,是在划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具多了,工艺细致了,立体感也比较强。
而印花,是定窑瓷器最富表现力的技法,北宋中期才有,北宋晚期已经很成熟了。图案层次分明,相邻纹饰之间,往往会有回纹间隔;印花纹饰也是最繁复的,却繁而不乱。
余耀说的,都是实情,这件定窑白釉划花碗,确实不是精品。
谢治豪听的连连点头,“唉,这天底下,真是没有什么便宜可捡啊!起拍价低,自有低的道理。”
“那当然了,这样的碗,能和拍出几千万的定窑碗相比么?”余耀接口,“要是那么好的碗,恐怕货主也未必舍得拿出来拍。”
谢治豪突然揉了揉太阳穴,“兄弟,和你交往这一段时间,我怎么觉得想法有点儿变动?是不是有些好东西我该留一留,自己收藏欣赏一下。做了这么久古玩生意,我还一件好东西没有自己留过,光去赚钱了!”
“你?你不是说了么,赚钱的你都喜欢,你就欣赏钱,还留什么?”
“你不知道,我刚才突然想起来,我曾经出手过一件‘红定’弦纹盖罐,当时挺喜欢的,真有点儿想自己留下的冲动,但最后利大,还是出手了。”
“我去,你还有过‘红定’的东西?我都没见过!”
红定,红釉定窑,颜色深红,也有人叫紫定。苏东坡曾经写过:定州花瓷琢红玉。
定窑不仅有白瓷,还有红瓷黑瓷。白瓷黑瓷相对多见,红定是很少见很珍贵的。不光现在珍贵,北宋的时候就很珍贵,和汝窑、成化斗彩一样,本朝就是稀罕玩意儿。
关于红定,有过这么一个历史记载。说宋仁宗到了张贵妃那里,忽然发现摆了一件定窑红瓷器,问她你从哪里弄到这样的好东西?张贵妃说,王拱辰送的。王拱辰是个大臣,也是当时的著名诗人。
虽然宋仁宗非常宠幸张贵妃,但一听这个,接着就恼了,顺手拿起柱斧,当场就把这件定窑红瓷给敲碎了!
当然,他生气的主要原因,是后妃和大臣有交往,私收馈赠。但也说明了红定的珍贵!要是送两斤土特产,说不定宋仁宗不仅不生气,还一起尝尝了。可是,要拍贵妃的马屁,普通的玩意儿怎能拿得出手?
这个宋仁宗,就是“狸猫换太子”里的那个太子,以节俭闻名。当然,“狸猫换太子”和正史差了十万八千里,不赘述了。
“没盖了,是剃头的,而且也有伤,不过不明显,看着真是赏心悦目啊!”谢治豪叹道。
“行了,你都卖了,叹息个什么劲儿!走吧,既然来了,都看看吧!”
谢治豪摇摇头,“瓷器里没什么太出彩的东西了,还有件嘉庆‘包袱皮’不错,但是起拍价太高了。”
“可以了。我说,这是秋拍预展,不是秋季演唱会。这件起拍价不高,除了残了,还有个原因。”
“嗯?怎么?到代这一点没问题吧?”
“只能勉强说是到代。”余耀指了指这件白瓷划花碗,“这是北宋晚期的定窑,而且工艺相对粗糙。”
谢治豪一下子来了精神,“晚期,你怎么看出来的?不是北宋早期我能看出来,早期是正烧,不可能碗口有‘芒’。但中期和晚期,你还能再细分?”
谢治豪所谓的芒,是指露胎处粗粝的部分。
北宋早期,定窑是采用正烧的,比如一只碗,碗底冲下,碗口冲上,这就是正烧。
如此一来,碗底“着地”,必会有一圈甚至全底会露胎。
烧成之后,碗底露胎的地方比烧之前要粗粝得多,摸上去有不舒服的磨手感,就被称为芒。
除了磨手,这样的瓷器还有个问题,容易损坏家具。家具一般都是木质的,底部的芒接触桌面什么的,也容易造成磨痕。
所以,到了北宋中期之后,定窑又创造了覆烧的手法。当然,小口的东西没法覆烧,比如梅瓶,覆烧立不稳,主要还是广口的东西,碗盘罐什么的。
谢治豪能看出不是早期的,就是因为这只定窑划花碗的碗口有一圈芒,是覆烧的。
其实碗口有芒,也有问题,拿着吃饭喝粥,若是对着嘴,容易拉嘴。芒,还有个称呼叫“涩口”。
不过这个问题可以用镶口来解决,镶口在宋代是一种流行款式,比如之前余耀遇到的金顶香炉。皇家镶金顶,老百姓可以镶银口铜口。
不镶口也能用,离嘴远点儿就是了。关键是,覆烧技术对窑口有利,能提高产量。
有一点不得不提,定窑的芒,也是导致汝窑产生的原因之一。
因为“芒”终究是个缺点,最后宋徽宗受不了了。
“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
汝窑,是钦定的特殊官窑,从选料到工艺,极为精湛,再加上存世时间短,这才导致了它的珍贵。
汝窑用“支钉烧”解决了“芒”的问题,全器满釉,只有底下有几个支钉造成的芝麻痕。芝麻痕也成了鉴定汝窑的重要特征之一。
余耀摇摇头,“你看碗的涩口,明显不规整,而且既没有打磨,也没有镶过口的痕迹,说明根本没认真处理过。北宋晚期,因为宋徽宗嫌弃定窑开创汝窑,所以定窑的覆烧又开始转向正烧了,这时候的覆烧就比较草率,涩口更不规整。”
谢治豪沉吟着点头,“有道理······”
转而又问道,“北宋晚期可以说得过去,但我看这工艺还可以啊!”
“一代名窑,工艺当然差不到哪里去,我说粗糙,是相对的。你看这碗上的划花,简单平实,没什么特别的美感了。北宋晚期,印花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这碗上还是用划花,而且不够精美,那不就是粗糙么?”
定窑瓷器釉面上的暗花纹饰,也是其比较显著的特征。一般有三种技术手段:划花、刻花、印花。
划花是最早出现的工艺,使用篦状工具,纹饰相对简单,说白了,艺术性差,一般工匠都能干。主要出现在早期定窑和普通产品上。
刻花,是在划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具多了,工艺细致了,立体感也比较强。
而印花,是定窑瓷器最富表现力的技法,北宋中期才有,北宋晚期已经很成熟了。图案层次分明,相邻纹饰之间,往往会有回纹间隔;印花纹饰也是最繁复的,却繁而不乱。
余耀说的,都是实情,这件定窑白釉划花碗,确实不是精品。
谢治豪听的连连点头,“唉,这天底下,真是没有什么便宜可捡啊!起拍价低,自有低的道理。”
“那当然了,这样的碗,能和拍出几千万的定窑碗相比么?”余耀接口,“要是那么好的碗,恐怕货主也未必舍得拿出来拍。”
谢治豪突然揉了揉太阳穴,“兄弟,和你交往这一段时间,我怎么觉得想法有点儿变动?是不是有些好东西我该留一留,自己收藏欣赏一下。做了这么久古玩生意,我还一件好东西没有自己留过,光去赚钱了!”
“你?你不是说了么,赚钱的你都喜欢,你就欣赏钱,还留什么?”
“你不知道,我刚才突然想起来,我曾经出手过一件‘红定’弦纹盖罐,当时挺喜欢的,真有点儿想自己留下的冲动,但最后利大,还是出手了。”
“我去,你还有过‘红定’的东西?我都没见过!”
红定,红釉定窑,颜色深红,也有人叫紫定。苏东坡曾经写过:定州花瓷琢红玉。
定窑不仅有白瓷,还有红瓷黑瓷。白瓷黑瓷相对多见,红定是很少见很珍贵的。不光现在珍贵,北宋的时候就很珍贵,和汝窑、成化斗彩一样,本朝就是稀罕玩意儿。
关于红定,有过这么一个历史记载。说宋仁宗到了张贵妃那里,忽然发现摆了一件定窑红瓷器,问她你从哪里弄到这样的好东西?张贵妃说,王拱辰送的。王拱辰是个大臣,也是当时的著名诗人。
虽然宋仁宗非常宠幸张贵妃,但一听这个,接着就恼了,顺手拿起柱斧,当场就把这件定窑红瓷给敲碎了!
当然,他生气的主要原因,是后妃和大臣有交往,私收馈赠。但也说明了红定的珍贵!要是送两斤土特产,说不定宋仁宗不仅不生气,还一起尝尝了。可是,要拍贵妃的马屁,普通的玩意儿怎能拿得出手?
这个宋仁宗,就是“狸猫换太子”里的那个太子,以节俭闻名。当然,“狸猫换太子”和正史差了十万八千里,不赘述了。
“没盖了,是剃头的,而且也有伤,不过不明显,看着真是赏心悦目啊!”谢治豪叹道。
“行了,你都卖了,叹息个什么劲儿!走吧,既然来了,都看看吧!”
谢治豪摇摇头,“瓷器里没什么太出彩的东西了,还有件嘉庆‘包袱皮’不错,但是起拍价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