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普查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过了“榆关”,人烟渐多,基本不会出现走个一两天也见不到人的情况。
又开始下雪了,还是暴风雪。
如此恶劣天气,肯定无法行军。
“武平堡”众军,在一小山丘侧面背风处,搭建好营地,做好了雪停后再出发的准备。
营中大帐里,所有商人、“武平堡”军中六名品级最高的官员,还有禁兵的两名军官,加上谢岩、冯宝和王福来,差不多近三十人,把大帐里挤的是满满当当。
“请大家来,是有件事要和大家商量商量。”谢岩也不客套,直接说:“我有个想法,请大家参详一下。”
谢岩继续道:“此地至‘长安’,差不多还有几千里吧,这么远的路,要是这么一直走下去,也太无趣了不是。所以我想,沿路搞一次‘普查’。”
“普查?普查是什么?”帐中除冯宝,没人懂,当然也就没人问。
“我说的‘普查’,准确点说,是‘经济普查’与军事无关。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调查一个地方的人口、农作物、果树、林木、矿产等,那搞清楚后又有什么用呢?我可以告诉你们——太有用处了。”谢岩不给别人问的机会,又说了下去:“打个比方吧,商队由‘长安’出发去‘营州’,这么远的距离下,可以说无论赈运什么,都不挣钱,因为路上的花费太高。那要怎么做才能挣钱呢?我想,不外是在‘太原府’、‘代州’、‘幽州’等几处先进行交易,最后去‘营州’,从表面上来看,每一处的交易都有收获,可是这些收获,应该绝大部分变成了路上花销,留下来的极其有限,要是再遇上什么盗匪等意外,应该就得赔钱了吧。”
“谢校尉说的太对了!”一名回长安的商人道:“想我等商贾,千里赈运,获利微薄,还得忍受风餐露宿之苦,以及盗匪之患,往往一年下来,所剩无几,若是……”
“好啦!别哭穷了,我不找你借钱的。”谢岩出声阻止那商人继续说下去,临了还说句趣话,令帐中诸人无一不笑起来。
谢岩再道:“可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除去远、盗匪等因素,恐怕最主要的还是交易次数少、交易价值低的原因。”
“谢校尉,这天下商贾不都是这么做的吗?难道还能有什么其它办法不成?”有个商人大声问出了所有人的想法。
“有——有办法!”谢岩以非常肯定的语气告诉所有人:“如果现在我来做,保证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商人们一片哗然,军官们却是好奇地看着,他们不懂经商,却也听懂了前面谢岩和商人的话,明白这是一件并不容易解决的事,可现在谢岩有另一种说法,他们不由得也跟着好奇起来,跟商人们一起期待着,听到答案。
谢岩道:“如果我现在组织‘长安’到‘营州’的商道,必然选择分段经营,其中也必定有‘幽州’到‘营州’一段,这段商道,应该是从‘幽州’运粮食,布匹,药材,丝帛这些到‘营州’,再从‘营州’运皮毛,马匹,牛羊等回‘幽州’,我说的可对?黄掌柜。”
黄守义听谢岩问自己,赶紧回答:“校尉所言基本都对,最多也就是少了盐铁等,不过并不重要。”
谢岩又问:“现在,是不是还要加上‘辽参’呢?”
黄守义也不隐瞒,直接道:“这是肯定的。”
谢岩又问:“是不是你们打算,每次路过猎人地盘时都和他们交易呢?”
“正是如此”黄守义答道。
谢岩却道:“我不会如此去做,我会事先和他们说定,一年交易两次,第一次从‘幽州’带上粮食、布料、盐等猎人需要的生活物资,去交易他们的皮毛和‘辽参’;第二次从‘营州’出发,带上‘武平堡’制作的帽子、围脖、睡袋等御寒保暖物资,去交易他们的猎物和皮毛,或许你们会问,这和你们作的有什么区别?其实区别很大,第一次我给猎人的物资价值会多过得到的皮毛与辽参的价值,第二次给猎人的物资价值会少过得到的物资价值,两次一平之后,基本上才能相等。”
“谢校尉,那既然最终还是持平,为什么要这么样做呢?万一第一次猎人拿到东西后,没有了第二次怎么办?岂不是亏大了。”有一名商人十分不解地问。
“放心吧,不会出现那种情形。”谢岩先对所有人说了一句令人“宽心”的话,然后接着说道:“猎人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家人,是一个群体,既然是一个群体,就不可能人人想的一样,所以不可能出现只有第一次没有第二次交易的情形。不过我知道,这只是个理由,并无让人信服之处。事实上,真正的原因是时间,物资交给猎人后,多出来的那一部分,他们会很自然的利用起来,比如找更远些的猎人换物资,又或者找北方的异族换取物资,只有用我给的物资才能换到别人物资,用别人的物资才能在下一次交易的时候还上第一次的差额,你们听明白了吗?”
这话有些绕,但是商人们长期行商,稍加整理也就明白了谢岩的意思,说穿了就是给猎人时间,用自己的货换到更多的货,相当于自己借出本钱给猎人作生意的意思,而猎人在中间必定有收益,只要有收益他们就不可能不进行第二次交易,所以说,谢岩的这个说法,是行得通的。
“谢校尉,那要是猎人被抢了怎么办?我记得,北方异族,会时常过来抢。”又有商人问道。
谢岩道:“我大唐军队,威慑天下,大规模的抢,那些异族绝对不敢,充其量也只会有几十人的小动作,可你们忘了吗?我给猎人提供了武器,教他们战法,小小的战斗,异族占不到便宜,更何况,异族来抢,不也是为了抢生活物资吗?如果用他们的牛羊和猎物就能换到,你觉得异族还会来吗?”
“是啊,抢不到,不如换了,那些人笨,却也不傻啊!”有商人马上反应过来,第一时间附和。
至此,众人已经明白了谢岩的意思,可是他们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地方不明白,那就是:“这些和那个‘普查’,有什么关系呢?”
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后,谢岩笑道:“关系太大了啊,你们难道没发现,‘幽州’到‘营州’的商道上出现的所有变化,都和‘猎人’这个群体有关吗?”
见众人一幅面面相觑的表情,谢岩只好说明白点:“这个群体,早就存在,相信知道的人不会少,但是谁想过,他们能作什么?或者让他们作什么呢?还有‘辽参’,相信在我说出来之前,一定有人早就知道它,可是为什么没有人发现它的价值呢?因为它在深山里,知道的人少,而在知道的人眼里,却又太普通,所以才会出现,‘辽参’很珍贵,诸位却一无所知的情况。我请问诸位,商人难道不就应该主动找到这些特别而又有用的东西吗?而找到,并且发现一个地方的特别之处,从而加以利用,就是‘普查’的意义所在。”
商人们一下子全听懂了,所谓“普查”就是找寻机会,而对商人来说,机会永远是最主要的。
可是,军官们却不明白了,明明商贾的事,为什么把他们也叫过来?
“穷啊!难道你不穷吗?”谢岩向提问的禁兵军官道:“就算你不穷,你的士兵也不穷吗?”
贫穷,在大唐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现象,哪怕如禁兵,虽说他们来自世家或者功勋之家,但绝大多数是庶子,可供支配的钱财也很少,因此当谢岩问时,军官无言以对。
等那名军官闭口不言后,谢岩道:“商贾去‘普查’,需要有人保护安全,更需要人手去问询,回京一路之上,我想不出还有比我军更合适的人手,黄掌柜,你觉得呢?”
黄守义马上答道:“校尉所说极是,若无大军在侧,谁敢外出?”
“既如此,诸位若觉得我说‘普查’一事有用,并且需要借用军士帮助的话,那可是需要支付费用的,毕竟士兵也需要钱来养家。”
谢岩这番话说出来,让帐中所有人都觉得自己脑子不够用了,在大唐,什么时候商贾可以花钱请军队作事了?这太匪夷所思了,也太不可理解了。
谢岩察觉到自己的说法让人无法接受,赶紧再说下去道:“诸位可别误会啊,军队本身是不可以参与商贾的事情,只不过呢,军中有辅兵,他们可不是士兵,是可以帮忙的;还有,只提供一百人,多一个也不行。”
这番解释一出来,所有人都松了口气,也显示出理解的表情,确实,在大唐,辅兵等同于杂役,用他们干点私事,是天经地义的。
商人们想的是:“这和花钱请人是一样的,真要搞这个‘普查’,没人可是不行。”
可“普查”这件事,倒底要不要做呢?商人们却没底。
谢岩该说的都说了,这事最后怎么样,那是商人的事,他无心去管,随便应付商人几句后,借口“商谈军机”,就把商人给打发走了。
没了商人,帐中都是官员,那都是“自己人”,有些话谢岩就不再隐瞒了,他直接就说:“给辅兵弄点钱是小事情,‘普查’这事,商贾不干,我们自己干!有些事,没法和商贾说,但是和诸位说就无妨了,我的本意是,回到‘长安’我们自己搞一个商队,军中每人出个一贯钱,我多一点,凑个一千贯,再让辅兵来跑,但是我们都不懂行商啊,辅兵中更没有懂的人,所以,我就打算借这个‘普查’,了解一路上各州县的情况,看看我的想法是不是能行得通,要是行不通,不做便是,反正也没什么损失,可要是能得通呢?大家不妨想想,这既不影响前程,每年还能分点钱的好事,应该不会太多吧。”
冯宝知道谢岩的真实意图,就是想通过所谓的“普查”来拖延时间,至于什么回“长安”搞商队,那都是天知道行不行的事了。但是他必须得配合,所以他也一直在想,怎么样,才能说服那些军官。
现在,谢岩似乎是在“利诱”,冯宝觉得,应该还能加点砝码,于是,他在军官们思考的时候,主动道:“警官的想法呢,确实不错,可一千贯的本钱好像也少了点,我看不如这样,辅兵不出钱,出人,占两成份子;府兵,一人一贯钱,占两成份子;官员一人十贯;占两成,禁兵兄弟呢,就不用出钱了,从‘伙食费’里按一人一贯扣除,占一成;我和警官补足余下的,一共凑齐两千贯,占三成,大家看怎么样啊?”
两千贯组织一个商队,已经可以说是大手笔了,一般来说,一年下来不出意外,差不多可以挣两倍,也就是四千贯,无论怎么算,官员一人分个十贯八贯的,还是有保证的,这钱可相当于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已经很不少了。
身为禁兵代表,裴士峰却很大方地说:“伙食费的钱,就不用扣除了,我们可以另外按每人一贯钱付。”
“不用,当初跟你们要‘伙食费’,警官是想刺激你们一下,好让你们明白一些事情,现在目地达到了,你们就当是‘伙食费’的钱多出来好了。”冯宝大包大揽地替谢岩回答。
不用出钱,白占一成份子这种好事,天下上哪找去?裴士峰不坚持,另一名禁兵军官更不会主动说什么,这事,差不多就算定了。
谢岩还有点不放心,又主动征求一下林运的意见。
林运却说:“不就是十贯钱嘛,直接扣就是了,以后大伙儿要是散了,依靠商队,还能有个联系不是?”
“没错,是这个理!”雷火也表示赞同。
在“武平堡”军官心中,十贯钱是小事,商队也是小事,真正的大事是通过商队能让大家不至于回京后断了联系。这几年下来,大家都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谁都想以后有个方式能联系上,也好彼此照应一下。
不管各自出于什么目的,谢岩弄出来的“普查”算是让军中每一个人都知道了,同时还知道了谢校尉打算弄个商队的事,而且仍然是“人人有份”,这对士兵来说,那可是了不得的事,因为都是自己的事啊。
两天后,“武平堡”全军再次上路,很快商人们就发现,军中士兵,开始主动询问能够看到的人、主动去一些明显人迹罕至的地方探查,甚至于有时候,还有军官带队,十余人一起出动的情况。打听之后,只知道是在执行“普查”命令,至于军中自组商队的事,商人们是一个字也没问出来。
商人们只是观望,他们对谢岩说的“普查”态度,基本上是信也不信的两可之见,更别说,还要他们付钱找士兵帮忙了。
直到距离“幽州”还有大约一百五十里的时候,有几名士兵来报,说是根据山民提供的消息,他们找到了“石炭”。
“石炭”在大唐不稀奇,很多地方都有,可是离“石炭”不远,大约也就十里左右的地方,却有一处铁矿,那就太稀罕了。
商人听说这个消息后,第一时间就要去山里实地查看,可是一离开军营,他们全都傻了,这荒郊野外的,路都没有,到处白花花的一片,满地冰雪,别说进山了,怕是走出十里地,就再也回不来了,万般无奈之下,商人们只能选择花钱请辅兵帮忙。
对于这个结果,谢岩是乐见其成的,他觉得,商人们迟早会意识到,搜集经济情报的重大意义。
第二天,商人回来的时候,一个个满面红光,无比兴奋,谢岩悄悄问了一下跟去的辅兵,才知道那个铁矿竟然还是一个不多见的磁铁矿,那些商人已经准备联合开发了。
谁去开发,谢岩管不着,但是他欣喜地发现,商人们从那之后,开始花钱雇佣辅兵进行一些调查活动了,他知道,“普查”这件事,终于渐渐受到了重视,特别是商贾们的这种自发行为,效果其实更好,毕竟他们更加专业,更加懂得哪些东西更有价值。
过了“榆关”,人烟渐多,基本不会出现走个一两天也见不到人的情况。
又开始下雪了,还是暴风雪。
如此恶劣天气,肯定无法行军。
“武平堡”众军,在一小山丘侧面背风处,搭建好营地,做好了雪停后再出发的准备。
营中大帐里,所有商人、“武平堡”军中六名品级最高的官员,还有禁兵的两名军官,加上谢岩、冯宝和王福来,差不多近三十人,把大帐里挤的是满满当当。
“请大家来,是有件事要和大家商量商量。”谢岩也不客套,直接说:“我有个想法,请大家参详一下。”
谢岩继续道:“此地至‘长安’,差不多还有几千里吧,这么远的路,要是这么一直走下去,也太无趣了不是。所以我想,沿路搞一次‘普查’。”
“普查?普查是什么?”帐中除冯宝,没人懂,当然也就没人问。
“我说的‘普查’,准确点说,是‘经济普查’与军事无关。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调查一个地方的人口、农作物、果树、林木、矿产等,那搞清楚后又有什么用呢?我可以告诉你们——太有用处了。”谢岩不给别人问的机会,又说了下去:“打个比方吧,商队由‘长安’出发去‘营州’,这么远的距离下,可以说无论赈运什么,都不挣钱,因为路上的花费太高。那要怎么做才能挣钱呢?我想,不外是在‘太原府’、‘代州’、‘幽州’等几处先进行交易,最后去‘营州’,从表面上来看,每一处的交易都有收获,可是这些收获,应该绝大部分变成了路上花销,留下来的极其有限,要是再遇上什么盗匪等意外,应该就得赔钱了吧。”
“谢校尉说的太对了!”一名回长安的商人道:“想我等商贾,千里赈运,获利微薄,还得忍受风餐露宿之苦,以及盗匪之患,往往一年下来,所剩无几,若是……”
“好啦!别哭穷了,我不找你借钱的。”谢岩出声阻止那商人继续说下去,临了还说句趣话,令帐中诸人无一不笑起来。
谢岩再道:“可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除去远、盗匪等因素,恐怕最主要的还是交易次数少、交易价值低的原因。”
“谢校尉,这天下商贾不都是这么做的吗?难道还能有什么其它办法不成?”有个商人大声问出了所有人的想法。
“有——有办法!”谢岩以非常肯定的语气告诉所有人:“如果现在我来做,保证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商人们一片哗然,军官们却是好奇地看着,他们不懂经商,却也听懂了前面谢岩和商人的话,明白这是一件并不容易解决的事,可现在谢岩有另一种说法,他们不由得也跟着好奇起来,跟商人们一起期待着,听到答案。
谢岩道:“如果我现在组织‘长安’到‘营州’的商道,必然选择分段经营,其中也必定有‘幽州’到‘营州’一段,这段商道,应该是从‘幽州’运粮食,布匹,药材,丝帛这些到‘营州’,再从‘营州’运皮毛,马匹,牛羊等回‘幽州’,我说的可对?黄掌柜。”
黄守义听谢岩问自己,赶紧回答:“校尉所言基本都对,最多也就是少了盐铁等,不过并不重要。”
谢岩又问:“现在,是不是还要加上‘辽参’呢?”
黄守义也不隐瞒,直接道:“这是肯定的。”
谢岩又问:“是不是你们打算,每次路过猎人地盘时都和他们交易呢?”
“正是如此”黄守义答道。
谢岩却道:“我不会如此去做,我会事先和他们说定,一年交易两次,第一次从‘幽州’带上粮食、布料、盐等猎人需要的生活物资,去交易他们的皮毛和‘辽参’;第二次从‘营州’出发,带上‘武平堡’制作的帽子、围脖、睡袋等御寒保暖物资,去交易他们的猎物和皮毛,或许你们会问,这和你们作的有什么区别?其实区别很大,第一次我给猎人的物资价值会多过得到的皮毛与辽参的价值,第二次给猎人的物资价值会少过得到的物资价值,两次一平之后,基本上才能相等。”
“谢校尉,那既然最终还是持平,为什么要这么样做呢?万一第一次猎人拿到东西后,没有了第二次怎么办?岂不是亏大了。”有一名商人十分不解地问。
“放心吧,不会出现那种情形。”谢岩先对所有人说了一句令人“宽心”的话,然后接着说道:“猎人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家人,是一个群体,既然是一个群体,就不可能人人想的一样,所以不可能出现只有第一次没有第二次交易的情形。不过我知道,这只是个理由,并无让人信服之处。事实上,真正的原因是时间,物资交给猎人后,多出来的那一部分,他们会很自然的利用起来,比如找更远些的猎人换物资,又或者找北方的异族换取物资,只有用我给的物资才能换到别人物资,用别人的物资才能在下一次交易的时候还上第一次的差额,你们听明白了吗?”
这话有些绕,但是商人们长期行商,稍加整理也就明白了谢岩的意思,说穿了就是给猎人时间,用自己的货换到更多的货,相当于自己借出本钱给猎人作生意的意思,而猎人在中间必定有收益,只要有收益他们就不可能不进行第二次交易,所以说,谢岩的这个说法,是行得通的。
“谢校尉,那要是猎人被抢了怎么办?我记得,北方异族,会时常过来抢。”又有商人问道。
谢岩道:“我大唐军队,威慑天下,大规模的抢,那些异族绝对不敢,充其量也只会有几十人的小动作,可你们忘了吗?我给猎人提供了武器,教他们战法,小小的战斗,异族占不到便宜,更何况,异族来抢,不也是为了抢生活物资吗?如果用他们的牛羊和猎物就能换到,你觉得异族还会来吗?”
“是啊,抢不到,不如换了,那些人笨,却也不傻啊!”有商人马上反应过来,第一时间附和。
至此,众人已经明白了谢岩的意思,可是他们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地方不明白,那就是:“这些和那个‘普查’,有什么关系呢?”
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后,谢岩笑道:“关系太大了啊,你们难道没发现,‘幽州’到‘营州’的商道上出现的所有变化,都和‘猎人’这个群体有关吗?”
见众人一幅面面相觑的表情,谢岩只好说明白点:“这个群体,早就存在,相信知道的人不会少,但是谁想过,他们能作什么?或者让他们作什么呢?还有‘辽参’,相信在我说出来之前,一定有人早就知道它,可是为什么没有人发现它的价值呢?因为它在深山里,知道的人少,而在知道的人眼里,却又太普通,所以才会出现,‘辽参’很珍贵,诸位却一无所知的情况。我请问诸位,商人难道不就应该主动找到这些特别而又有用的东西吗?而找到,并且发现一个地方的特别之处,从而加以利用,就是‘普查’的意义所在。”
商人们一下子全听懂了,所谓“普查”就是找寻机会,而对商人来说,机会永远是最主要的。
可是,军官们却不明白了,明明商贾的事,为什么把他们也叫过来?
“穷啊!难道你不穷吗?”谢岩向提问的禁兵军官道:“就算你不穷,你的士兵也不穷吗?”
贫穷,在大唐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现象,哪怕如禁兵,虽说他们来自世家或者功勋之家,但绝大多数是庶子,可供支配的钱财也很少,因此当谢岩问时,军官无言以对。
等那名军官闭口不言后,谢岩道:“商贾去‘普查’,需要有人保护安全,更需要人手去问询,回京一路之上,我想不出还有比我军更合适的人手,黄掌柜,你觉得呢?”
黄守义马上答道:“校尉所说极是,若无大军在侧,谁敢外出?”
“既如此,诸位若觉得我说‘普查’一事有用,并且需要借用军士帮助的话,那可是需要支付费用的,毕竟士兵也需要钱来养家。”
谢岩这番话说出来,让帐中所有人都觉得自己脑子不够用了,在大唐,什么时候商贾可以花钱请军队作事了?这太匪夷所思了,也太不可理解了。
谢岩察觉到自己的说法让人无法接受,赶紧再说下去道:“诸位可别误会啊,军队本身是不可以参与商贾的事情,只不过呢,军中有辅兵,他们可不是士兵,是可以帮忙的;还有,只提供一百人,多一个也不行。”
这番解释一出来,所有人都松了口气,也显示出理解的表情,确实,在大唐,辅兵等同于杂役,用他们干点私事,是天经地义的。
商人们想的是:“这和花钱请人是一样的,真要搞这个‘普查’,没人可是不行。”
可“普查”这件事,倒底要不要做呢?商人们却没底。
谢岩该说的都说了,这事最后怎么样,那是商人的事,他无心去管,随便应付商人几句后,借口“商谈军机”,就把商人给打发走了。
没了商人,帐中都是官员,那都是“自己人”,有些话谢岩就不再隐瞒了,他直接就说:“给辅兵弄点钱是小事情,‘普查’这事,商贾不干,我们自己干!有些事,没法和商贾说,但是和诸位说就无妨了,我的本意是,回到‘长安’我们自己搞一个商队,军中每人出个一贯钱,我多一点,凑个一千贯,再让辅兵来跑,但是我们都不懂行商啊,辅兵中更没有懂的人,所以,我就打算借这个‘普查’,了解一路上各州县的情况,看看我的想法是不是能行得通,要是行不通,不做便是,反正也没什么损失,可要是能得通呢?大家不妨想想,这既不影响前程,每年还能分点钱的好事,应该不会太多吧。”
冯宝知道谢岩的真实意图,就是想通过所谓的“普查”来拖延时间,至于什么回“长安”搞商队,那都是天知道行不行的事了。但是他必须得配合,所以他也一直在想,怎么样,才能说服那些军官。
现在,谢岩似乎是在“利诱”,冯宝觉得,应该还能加点砝码,于是,他在军官们思考的时候,主动道:“警官的想法呢,确实不错,可一千贯的本钱好像也少了点,我看不如这样,辅兵不出钱,出人,占两成份子;府兵,一人一贯钱,占两成份子;官员一人十贯;占两成,禁兵兄弟呢,就不用出钱了,从‘伙食费’里按一人一贯扣除,占一成;我和警官补足余下的,一共凑齐两千贯,占三成,大家看怎么样啊?”
两千贯组织一个商队,已经可以说是大手笔了,一般来说,一年下来不出意外,差不多可以挣两倍,也就是四千贯,无论怎么算,官员一人分个十贯八贯的,还是有保证的,这钱可相当于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已经很不少了。
身为禁兵代表,裴士峰却很大方地说:“伙食费的钱,就不用扣除了,我们可以另外按每人一贯钱付。”
“不用,当初跟你们要‘伙食费’,警官是想刺激你们一下,好让你们明白一些事情,现在目地达到了,你们就当是‘伙食费’的钱多出来好了。”冯宝大包大揽地替谢岩回答。
不用出钱,白占一成份子这种好事,天下上哪找去?裴士峰不坚持,另一名禁兵军官更不会主动说什么,这事,差不多就算定了。
谢岩还有点不放心,又主动征求一下林运的意见。
林运却说:“不就是十贯钱嘛,直接扣就是了,以后大伙儿要是散了,依靠商队,还能有个联系不是?”
“没错,是这个理!”雷火也表示赞同。
在“武平堡”军官心中,十贯钱是小事,商队也是小事,真正的大事是通过商队能让大家不至于回京后断了联系。这几年下来,大家都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谁都想以后有个方式能联系上,也好彼此照应一下。
不管各自出于什么目的,谢岩弄出来的“普查”算是让军中每一个人都知道了,同时还知道了谢校尉打算弄个商队的事,而且仍然是“人人有份”,这对士兵来说,那可是了不得的事,因为都是自己的事啊。
两天后,“武平堡”全军再次上路,很快商人们就发现,军中士兵,开始主动询问能够看到的人、主动去一些明显人迹罕至的地方探查,甚至于有时候,还有军官带队,十余人一起出动的情况。打听之后,只知道是在执行“普查”命令,至于军中自组商队的事,商人们是一个字也没问出来。
商人们只是观望,他们对谢岩说的“普查”态度,基本上是信也不信的两可之见,更别说,还要他们付钱找士兵帮忙了。
直到距离“幽州”还有大约一百五十里的时候,有几名士兵来报,说是根据山民提供的消息,他们找到了“石炭”。
“石炭”在大唐不稀奇,很多地方都有,可是离“石炭”不远,大约也就十里左右的地方,却有一处铁矿,那就太稀罕了。
商人听说这个消息后,第一时间就要去山里实地查看,可是一离开军营,他们全都傻了,这荒郊野外的,路都没有,到处白花花的一片,满地冰雪,别说进山了,怕是走出十里地,就再也回不来了,万般无奈之下,商人们只能选择花钱请辅兵帮忙。
对于这个结果,谢岩是乐见其成的,他觉得,商人们迟早会意识到,搜集经济情报的重大意义。
第二天,商人回来的时候,一个个满面红光,无比兴奋,谢岩悄悄问了一下跟去的辅兵,才知道那个铁矿竟然还是一个不多见的磁铁矿,那些商人已经准备联合开发了。
谁去开发,谢岩管不着,但是他欣喜地发现,商人们从那之后,开始花钱雇佣辅兵进行一些调查活动了,他知道,“普查”这件事,终于渐渐受到了重视,特别是商贾们的这种自发行为,效果其实更好,毕竟他们更加专业,更加懂得哪些东西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