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大明学校以及科考改革是诏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当王璟回到礼部大堂,坐在左右两侧处理事情的左右礼部侍郎张澯、杨廷和赶紧站了起来,看着他手中拿着的一道诏书,有些疑惑道,“部堂大人,这道诏书是?”
“你们一起过来看看吧!”
王璟摆了摆手,回到主位之上,将诏书直接展开在书案上。5
张澯、杨廷和二人对视一眼,有些好奇今儿个这位部堂大人怎么也卖起了关子,赶紧凑上前来仔细看了起来。
《大明学校以及科举改革是诏》
看到这道诏书的开头两人又对视了一眼,最近朝野上下都风传皇上准备对学校以及科举进行改革,没想到这事儿还是真的。两人接着看下去,越看越是心惊,也越觉得不可思议。这么详细的改革举措绝不是一个人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了,那这道诏书是谁写的呢?
而看到最后的时候,两人又现了一处奇怪的地方,这道诏书最后没有加盖玉玺,那这位尚书大人拿回了又有何用?
两人充满了疑惑的望向王璟,也不待两人开口,后者便解释起来,“这道诏书是皇上准备颁布的,不过觉得还有些不够完善,所以誊写给咱们礼部衙门一份,希望我们能够弥补其中缺陷。”
虽然这份诏书对大明的学校以及科举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不过除了废除了院试之外倒也没有对整个制度进行彻底改变,所以张澯、杨廷和二人看了这道诏书也没有提出强烈反对,反而是对皇上能够在这个年纪做出如此有魄力的决定感到吃惊。
“部堂大人,这道诏书出自谁之手的?”张澯此刻感到无比的好奇。
王璟想了想,也有些不太确定道,“或许是出自皇上身边的近臣王廷相之手吧!”
“看来也只有他了。”二人也都赞同的点了点头。
王廷相身为皇帝身边的宠臣,当朝第一红人。虽然遭受到非议是难免的,不过为人低调谦和,也不仗势干涉朝政,在他们这些朝廷重臣们中的观感还是不错的。而现在从这份诏书看来看来能力倒也是非常不错,皇上看重他也并不是不无道理,不过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天子也能够拥有如此识人之明吗?
三人似乎都想到一块去了,对视一眼,均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王璟扫了二人一眼,“对于这份诏书,你们有何看法?”
“天下之兴当属教育,陛下设立县学、府学、国学三级学校制度的确是大善之举,不过让所有的人都必须进学校学习之后方能够参加乡试、会试,是否有失偏驳?毕竟除了官学之外,还有私塾以及书院的存在,在此就读的学生也应该拥有参加科考的机会才是。”张澯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还有孩童六岁便必须入县学学习,这样的年纪是否太小了点呢?要知道我大明百姓大多生活在乡村之中.如此年龄进学觉得合适吗。”
“部堂大人,若是举行岁举,恐怕最后会导致朝中人浮于事,冗官冗员日益严重。”杨廷和想了想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王璟轻捋胡须,扫了两人一眼,点了点头,“两位大人所言甚是,此事还需要向陛下禀明。”
最后三人又仔细推敲斟酌,又提出了其中的一些弊端,倒是让这份诏书显得更加完善了,这倒是达成了郑德所期望的目的。
……
“陛下,为何要将未完善的诏书下礼部呢?”
懋勤殿内,王廷相对于郑德刚才的做法觉得有些困惑,后者却是笑着解释道,“俗话说‘三个诸葛亮顶一个诸葛亮’,总是咱们两个闭门造车恐怕难免有想不到的地方,若是集众人之智慧,岂不是能够让这道诏书显得更加完善?”
他这是借用前世的做法,布一项改革措施的时候,总是先一个意见稿征求普通百姓的意见。这样一来,可以试试百姓对这项措施的反应,二来也可以让这项措施能够尽量得到完善,兼顾到普通百姓的利益,让政策措施能够顺利的实施下去。
当然由于现在信息不太达,他这个意见稿也只能在朝廷当中一。
“若是这道诏书还未颁下便被朝中大臣所知悉,会不会惹来什么不必要的麻烦?”王廷相还是有些担心道。
“有什么麻烦的?这道诏书本来就要颁下的,本来就要被他们知悉的。”郑德并不想就此事太过于纠缠,想了想询问了一句,“对了,你去叫王岳去通知孙交过来一趟。”
很快,户部尚书孙交便赶了过来。
“爱卿请坐,对了户部的事情处理的怎样了?”郑德想到户部那一摊子事情,特意找他来询问一声。
孙交闻言一脸惭愧道,“臣无能,有愧陛下嘱托。
看着显得有些憔悴的孙交,郑德也无法生起责怪之心。想想也是,将整个帝国的财政系统彻底梳理一遍,恐怕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
“没事,慢慢来吧。”郑德也知道这件事情急不来,宽慰了一句,想了想又询问道,“对了,处理这些事情有没有遇到什么难处?”
见皇上如此体谅自己,孙交感动之下也是摇了摇头,“微臣谢陛下关心,一切都还进展顺利。”
郑德点了点头,“实在不行大明银行的事情就暂且缓一缓,先将大明税赋的事情弄好了。对于田赋改粮征银的这件事情,现在进行的怎样了?”
“陛下,若是全部将田赋改粮征银押解入京,恐怕会导致京师以及各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缺粮,若是一遇灾荒之年,恐怕会无以为继,容易激起民变,臣以为田赋改粮征银还需要三思。”孙交直接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郑德闻言也是一惊,没想到田赋改粮征银还会弄出这么大的隐患,不过想了想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那就保留一部分田赋征粮储备下来,以应付各种突然状况;其余田赋全部折银如何?”
“现在朝廷也是如此在做。”孙交有些迟疑地说了一句。
郑德闻言一脸无语,合着自己说了半天废话啊,看起来自己接下来还得好好想想,从前世找些经验或则案例借鉴一番。
他略显尴尬的转移了话题,“对了,还有一件事情。我大明凡户三等,曰民,曰军,曰匠,另外还有贱籍乐户的存在,而且世世代代承袭不得脱籍。朕以为这种做法实在有失公允,也实在太不人道了、所以想编户齐民,将天下所有的百姓统一编入民户之中,不过另外保留军户,但可以自由脱籍,爱卿以为如何?”
孙交疑惑道,“陛下,若是将所有的百姓编入民户之中,若无匠户之厨役、裁缝、马船之类恐怕是不妥吧?”
“户籍只是一个身份的表示,并不是一定要求百姓一定要从事什么职业之类的,当然军户是一个另外。”郑德闻言感觉有些无语地解释了一句。
孙交听皇帝这样一说,有些担忧道,“如此一来,岂不容易乱套了?”
郑德也猜到了他在担忧什么,“有什么可乱套的,只要在百姓的户贴之上标明此人的职业不就好了。”
孙交明白皇帝话里的意思,以前大明的户籍制度是按照职业将所有百姓分为不同的户口,而现在皇上是将所有的户口统一归类到民户之中,再按照职业加以区分,这其中的意义可就不太一样了。以前因为户籍的原因,导致不同户籍的人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境遇也不尽相同,不能够随意脱籍,存在着很大的不公平性。不过现在皇上只将户籍分为民户、军户两种,军户暂且不提,若是天下百姓皆归入民户之中,那这种因为不同户籍之间引起的不公平之事将不复存在。暂且不论其他什么的,目前看来至少对天下的百姓而言的确是一件好事。
“皇上圣明!”
孙交由衷的拍了郑德一记马屁,倒是让后者心情颇为舒畅。只听他沉吟着又说道,“陛下,这民、军、匠三户的黄册分别由户部、兵部以及工部保管,恐怕还事需要和兵部以及工部商议。”
“没那个必要。”郑德摆了摆手,“你直接去找他们讨要就是了,另外让他们自己誊写一份保留即可。”
孙交却还是显得有些犹豫,“陛下,户籍之事最好还是让朝中大臣商议一番为好。”
郑德见孙交如此推脱,也是不免有些失望,感觉他实在太没有魄力,态度强硬道,“好了,此事就你交给你去办。”
孙交见皇帝脸色不太好看,也只能暂且将此事应下来。
当王璟回到礼部大堂,坐在左右两侧处理事情的左右礼部侍郎张澯、杨廷和赶紧站了起来,看着他手中拿着的一道诏书,有些疑惑道,“部堂大人,这道诏书是?”
“你们一起过来看看吧!”
王璟摆了摆手,回到主位之上,将诏书直接展开在书案上。5
张澯、杨廷和二人对视一眼,有些好奇今儿个这位部堂大人怎么也卖起了关子,赶紧凑上前来仔细看了起来。
《大明学校以及科举改革是诏》
看到这道诏书的开头两人又对视了一眼,最近朝野上下都风传皇上准备对学校以及科举进行改革,没想到这事儿还是真的。两人接着看下去,越看越是心惊,也越觉得不可思议。这么详细的改革举措绝不是一个人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了,那这道诏书是谁写的呢?
而看到最后的时候,两人又现了一处奇怪的地方,这道诏书最后没有加盖玉玺,那这位尚书大人拿回了又有何用?
两人充满了疑惑的望向王璟,也不待两人开口,后者便解释起来,“这道诏书是皇上准备颁布的,不过觉得还有些不够完善,所以誊写给咱们礼部衙门一份,希望我们能够弥补其中缺陷。”
虽然这份诏书对大明的学校以及科举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不过除了废除了院试之外倒也没有对整个制度进行彻底改变,所以张澯、杨廷和二人看了这道诏书也没有提出强烈反对,反而是对皇上能够在这个年纪做出如此有魄力的决定感到吃惊。
“部堂大人,这道诏书出自谁之手的?”张澯此刻感到无比的好奇。
王璟想了想,也有些不太确定道,“或许是出自皇上身边的近臣王廷相之手吧!”
“看来也只有他了。”二人也都赞同的点了点头。
王廷相身为皇帝身边的宠臣,当朝第一红人。虽然遭受到非议是难免的,不过为人低调谦和,也不仗势干涉朝政,在他们这些朝廷重臣们中的观感还是不错的。而现在从这份诏书看来看来能力倒也是非常不错,皇上看重他也并不是不无道理,不过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天子也能够拥有如此识人之明吗?
三人似乎都想到一块去了,对视一眼,均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王璟扫了二人一眼,“对于这份诏书,你们有何看法?”
“天下之兴当属教育,陛下设立县学、府学、国学三级学校制度的确是大善之举,不过让所有的人都必须进学校学习之后方能够参加乡试、会试,是否有失偏驳?毕竟除了官学之外,还有私塾以及书院的存在,在此就读的学生也应该拥有参加科考的机会才是。”张澯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还有孩童六岁便必须入县学学习,这样的年纪是否太小了点呢?要知道我大明百姓大多生活在乡村之中.如此年龄进学觉得合适吗。”
“部堂大人,若是举行岁举,恐怕最后会导致朝中人浮于事,冗官冗员日益严重。”杨廷和想了想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王璟轻捋胡须,扫了两人一眼,点了点头,“两位大人所言甚是,此事还需要向陛下禀明。”
最后三人又仔细推敲斟酌,又提出了其中的一些弊端,倒是让这份诏书显得更加完善了,这倒是达成了郑德所期望的目的。
……
“陛下,为何要将未完善的诏书下礼部呢?”
懋勤殿内,王廷相对于郑德刚才的做法觉得有些困惑,后者却是笑着解释道,“俗话说‘三个诸葛亮顶一个诸葛亮’,总是咱们两个闭门造车恐怕难免有想不到的地方,若是集众人之智慧,岂不是能够让这道诏书显得更加完善?”
他这是借用前世的做法,布一项改革措施的时候,总是先一个意见稿征求普通百姓的意见。这样一来,可以试试百姓对这项措施的反应,二来也可以让这项措施能够尽量得到完善,兼顾到普通百姓的利益,让政策措施能够顺利的实施下去。
当然由于现在信息不太达,他这个意见稿也只能在朝廷当中一。
“若是这道诏书还未颁下便被朝中大臣所知悉,会不会惹来什么不必要的麻烦?”王廷相还是有些担心道。
“有什么麻烦的?这道诏书本来就要颁下的,本来就要被他们知悉的。”郑德并不想就此事太过于纠缠,想了想询问了一句,“对了,你去叫王岳去通知孙交过来一趟。”
很快,户部尚书孙交便赶了过来。
“爱卿请坐,对了户部的事情处理的怎样了?”郑德想到户部那一摊子事情,特意找他来询问一声。
孙交闻言一脸惭愧道,“臣无能,有愧陛下嘱托。
看着显得有些憔悴的孙交,郑德也无法生起责怪之心。想想也是,将整个帝国的财政系统彻底梳理一遍,恐怕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
“没事,慢慢来吧。”郑德也知道这件事情急不来,宽慰了一句,想了想又询问道,“对了,处理这些事情有没有遇到什么难处?”
见皇上如此体谅自己,孙交感动之下也是摇了摇头,“微臣谢陛下关心,一切都还进展顺利。”
郑德点了点头,“实在不行大明银行的事情就暂且缓一缓,先将大明税赋的事情弄好了。对于田赋改粮征银的这件事情,现在进行的怎样了?”
“陛下,若是全部将田赋改粮征银押解入京,恐怕会导致京师以及各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缺粮,若是一遇灾荒之年,恐怕会无以为继,容易激起民变,臣以为田赋改粮征银还需要三思。”孙交直接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郑德闻言也是一惊,没想到田赋改粮征银还会弄出这么大的隐患,不过想了想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那就保留一部分田赋征粮储备下来,以应付各种突然状况;其余田赋全部折银如何?”
“现在朝廷也是如此在做。”孙交有些迟疑地说了一句。
郑德闻言一脸无语,合着自己说了半天废话啊,看起来自己接下来还得好好想想,从前世找些经验或则案例借鉴一番。
他略显尴尬的转移了话题,“对了,还有一件事情。我大明凡户三等,曰民,曰军,曰匠,另外还有贱籍乐户的存在,而且世世代代承袭不得脱籍。朕以为这种做法实在有失公允,也实在太不人道了、所以想编户齐民,将天下所有的百姓统一编入民户之中,不过另外保留军户,但可以自由脱籍,爱卿以为如何?”
孙交疑惑道,“陛下,若是将所有的百姓编入民户之中,若无匠户之厨役、裁缝、马船之类恐怕是不妥吧?”
“户籍只是一个身份的表示,并不是一定要求百姓一定要从事什么职业之类的,当然军户是一个另外。”郑德闻言感觉有些无语地解释了一句。
孙交听皇帝这样一说,有些担忧道,“如此一来,岂不容易乱套了?”
郑德也猜到了他在担忧什么,“有什么可乱套的,只要在百姓的户贴之上标明此人的职业不就好了。”
孙交明白皇帝话里的意思,以前大明的户籍制度是按照职业将所有百姓分为不同的户口,而现在皇上是将所有的户口统一归类到民户之中,再按照职业加以区分,这其中的意义可就不太一样了。以前因为户籍的原因,导致不同户籍的人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境遇也不尽相同,不能够随意脱籍,存在着很大的不公平性。不过现在皇上只将户籍分为民户、军户两种,军户暂且不提,若是天下百姓皆归入民户之中,那这种因为不同户籍之间引起的不公平之事将不复存在。暂且不论其他什么的,目前看来至少对天下的百姓而言的确是一件好事。
“皇上圣明!”
孙交由衷的拍了郑德一记马屁,倒是让后者心情颇为舒畅。只听他沉吟着又说道,“陛下,这民、军、匠三户的黄册分别由户部、兵部以及工部保管,恐怕还事需要和兵部以及工部商议。”
“没那个必要。”郑德摆了摆手,“你直接去找他们讨要就是了,另外让他们自己誊写一份保留即可。”
孙交却还是显得有些犹豫,“陛下,户籍之事最好还是让朝中大臣商议一番为好。”
郑德见孙交如此推脱,也是不免有些失望,感觉他实在太没有魄力,态度强硬道,“好了,此事就你交给你去办。”
孙交见皇帝脸色不太好看,也只能暂且将此事应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