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朱英对朱棣的支持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虽然就目前来说,三位藩王只是有着倭国三个城池的封地成就藩国。
可是陛下这边给予的待遇,实在是太过丰厚了。
朱英跟三位藩王所说之事,本也不是什么要保密,反而是需要大肆的宣传。
老朱家的子嗣这么多,怎么就不能多到大明疆域之外的地方去建国呢。
背靠大明如此之大的后盾,这又有什么好担心的。
一时间,先前没有去征伐倭国的其他藩王,顿时就非常的羡慕起来。
虽然藩国小,可那也是拥有着相当于皇帝的权柄啊,谁还不想去试试呢,况且就大明之外来说,什么都是属于自己的。
地方小没关系,上头没限制啊,相当于有了无限的可能。
真要是哪天混不下去了,这回到大明,还是个富贵王爷。
朱英对这些是持鼓励政策的,虽然他心中清楚,其实很多人的修养并不算高,甚至于像是朱榑这样,在京师看上去如同谦谦君子,其实是因为朱元章的威慑。
实际上性子比较残暴,这些从商会那边自有消息传来。
但这些朱英不在乎。
很多时候,有些人终归是个祸害,祸害大明百姓跟祸害别的地方,这一点还是分得非常清楚的。
有坏的,自然也会有好的。
把皇家的矛盾转移出去,如果分封诸侯一般,这也算是肉烂在锅里了。
倭国这边的战事结束之后,接下来就是大批的明军安排回大明了。
就目前来说,唯一比较有战争的地方,也就是辽东草原那边。
不过倭国的明军回来之后,就不能继续打仗了,得回到各个卫所修整一段时间。
毕竟都是人,尤其在这个年代,思乡是一种难免的事情,暂时间内厌战的情绪蔓延,都打了大半年了,适当放松是必要的。
不然也会因此降低战力。
而新的大军也要开始训练了。
各个卫所再度的被调动起来,现在大明的底气很足,因为夏粮之后,打倭国的消耗,差不多又回来了。
等于说草原那边又可以继续打了。
备战草原的兵马,现在基本上也训练的差不多,接下来也是可以前往边关进行准备。
打草原和倭国又不一样,难度上自然是要高出不少。
其中最大的关键,就是在于机动性。
草原的兵马,几乎清一色的都是骑兵,而大明这边,大半都是步兵。
大炮什么的,就没有太多意义了,反而会对全军进行拖累。
唯一好用的便就是火铳兵,且要是新出的火绳枪才行,这样才可有追击草原骑兵的可能。
.....
朱棣在府中有些郁郁寡欢。
便是李景隆过来陪着喝酒,也没什么心思。
前几天的时间里,朱棣对于倭国非常有积极性的,便就去各处请教大臣,对于倭国的城池,应该去怎么治理。
在去的时候,顺便也带着长子朱高炽一起去了。
然而每次去听的时候,朱棣的心里就越发的难受。
因为太清楚了,他非常清楚的知道,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倭国那边基本上就是发展商业,工业,农业,水利,等等一系列的事情。
远的不说,按照这个规划来算,至少个三年五载的,是不太可能有战事的发生。
现在的朱棣,身强体壮,正是最为巅峰的时候,想起往后四五年的时间,都要待在藩王府去处理政务,心里就感觉非常的不得劲。
反倒是朱高炽对此非常的有兴趣,不仅在请教的时候非常的认真,还做着各种笔记。
而且回来之后,还会去群英商会,询问相关的事由。
比如太孙殿下承若的一些事情,现在都要提前进行一个对接。
细节到工人过去的住宿问题,工价问题,水泥路的打造问题,还有招商的问题。
这几天的朱高炽,可以说是非常的忙碌。
而朱棣就感觉到非常的头疼,因为长子总是问他各种各样的事情,毕竟倭国百姓现在的情况,情绪,对明军的看法,包括城池的大小,商业的建立,赋税的制定。
看着长子朱高炽那厚厚一沓的文册,朱棣就感觉到有些头昏。
这天李景隆便又来找朱棣喝酒。
倒也不是其他的缘由,只是因为现在的李景隆在京师也非常的无聊。
自从太孙殿下开始涉及朝政之后,陛下那边对他的安排,就越发的少了起来。
像是之前,他会去主持西番的贸易,马市。
也会被派到各个地方去练兵。
可是现在除了身上的官职,基本上就无事可做了。
马市的事情,先前偷偷给朱棣送马,便就已经被朱英发现了,自然没有理由说还让他去搞马市,没惩罚就已经很够了。
商贸的事情,有群英商会的存在,朱英还有那么多的弟子呢,在这块忠心和手段都不缺,自然也就没有了必要。
至于练兵,那就更加不用说了。
除了大明军事学院之外,基础的练兵现在多数都是由玄甲卫出神的将士指导基层的训练。
即便是一些名义上的,也大多数是跟着数十上百的玄甲具体负责。
勋贵们的权力,正在逐渐的被蚕食,即便是有什么想法,这种钝刀子割肉,谁也挑不出毛病来,也不会因为这种事情而去跟太孙殿下闹翻。
所以李景隆便也就成了一个京师的闲人,不仅仅是李景隆,包括很多武将勋贵都处于这么一个情况。
“表叔呀,这京师生活虽是美好,可总是让人感觉不怎么得劲,若是表叔回燕国,我便也跟着去吧。”
李景隆一顿诉苦之后,便就对朱棣说道。
去倭国的事情,是在伐倭之前就已经说好了,包括现在李景隆也为朱棣物色了不少的文臣,届时一同过去。
只是朱棣闻言,喝了一口闷酒道:“倭国现在不太可能发生战事,这是太孙也是父皇的意思。”
“得先把藩国发展起来,而后徐徐图之。”
“可是我的情况,景隆你也是清楚,现在事情基本上都交给了高炽来管,我便是去了那边,也就是个甩手掌柜,顶多就是练练兵。”
李景隆闻言后随口说道:“以表叔的才能,这般待在倭国属实是浪费了,还不若跟着去辽东呢,表叔对于辽东那边极为熟悉,多年征战,现在那边也缺乏像是表叔这样的人才。”
李景隆只是随口说说罢了,毕竟燕王已经有了藩国,自然是要在藩国待着。
可是听在朱棣的耳朵里,可就不这么想了。
相比起去倭国,去辽东草原征伐,岂不快哉。
如同一语惊醒梦中人,朱棣顿时心里就开始盘算,自己有没有去辽东的可能。
见朱棣不说话,李景隆顿时就察觉到了朱棣的想法,问道;“表叔不会是想着去辽东吧,我方才就是随便说说,这事别说是陛下了,便是太孙殿下他....”
说到太孙殿下,李景隆顿时就卡住了。
他原本是觉得太孙殿下应该不会同意,可是想着想着,又感觉太孙殿下并不见得。
好似是那么有一点犯忌讳,可是太孙殿下给人的感觉,是真的不是那么在乎藩王的关系。
李景隆可是听说了,在最早的时候,陛下是不同意给藩王这么大的权力,哪怕是海外藩国,也应该是加以限制,更别说要粮给粮,要人给人。
帮着发展商业不说,还给那么多的优惠政策。
是太孙殿下一力坚持的。
这么说来,还真就有一定的可能,朱棣也可以去辽东。
两相沉默间,朱棣开口道;“我若是去求太孙,你说这事,能不能成。”
李景隆沉思了一下道:“说不定太孙殿下,还真的会答应表叔过去。”
朱棣听到这话,心里头立即下了决定。
次日,朱棣就请求到太孙的坤宁宫去。
朱英对朱棣的到来,也显得有些诧异,便就笑着说道:“不知四皇叔来找皇侄,可是有什么事情。”
在这个时候,朱棣干脆就直接说道:“太孙殿下,我听说明年开春,就要去开发辽东。”
“现在辽东草原上局势比较混乱,因此我便想着去辽东草原,对于内政这块,我实在是不怎么想去。”
“还请太孙成全。”
朱英有些失笑,没曾想朱棣会因为这个时期来求自己。
不过话说回来,朱棣这么一个军事天赋极强的藩王,若是待在倭国,真就是一种浪费。
当下就表态说道:“既然皇叔想去,那皇侄自然是求之不得的。”
“说起来皇叔在北平待了那么久的时间,大小战事上百余场,若说对草原的熟悉,这大明天下也找不出几个可以和皇叔比肩的。”
朱棣眼中惊喜,不由开口道:“太孙此话当真。”
话一出口,顿时就有些后悔了,如此询问显得有些无礼。
朱英倒是无所谓,笑着说道;“这等大事,我怎么会跟皇叔开玩笑,自然是千真万确的。”
“若是皇叔觉得没什么问题,今日我便跟爷爷说上一番,想来爷爷也是会同意的。”
朱英主动就把老爷子的事情,给揽到自己的身上来了。
朱棣听到这话,心里头极为激动。
原本对朱英心里头的一些间隔,顿时全部都消散,在这一刻他才觉得,朱英这个太孙是真的最为合适。
设身处地来想,朱棣觉得自己肯定不会答应,甚至是海外藩国这般事情也想不到,即便是想到了,也不会实施。
朱英也不开玩笑,到了晚间吃饭的时候,便也就跟老爷子说了此事。
“大孙当真觉得让老四去辽东这事可行?”朱元章听完之后,略微沉思问道。
这话下的意思,朱英当然听得明白。
那就是对朱棣难道没有三分忌惮。
要知道立下功劳这等事情,有时候会对兵员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兵权的变化。
在如今这个时候,军士只认将军不认皇帝的事情,是非常普遍的。
在生与死,血与火的战场下,和将军一起同生共死过的军士,往往在皇帝的命令和将军的命令中,自然是听从将军的话。
自古以来那么多造反的,起义的,甚至是逼宫的,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吗。
而在倭国那边发生的攻城之事,已然是传到了大明京师。
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合纵连横,攻破倭国两座严防死守的城池,更别兵力上都没占据绝对的优势。
这等战绩虽然大明京师肯定不承认,但才能可是体现了出来。
别的不说,跟着一同去攻城的那些将士,绝对对燕王朱棣极为崇拜。
只是朱英对于这些,真的不担心。
他不怕朱棣能打,就怕他不能打。
别说是草原了,往后南洋,西洋,只要朱棣想去,全都允许。
朱棣再强,又能影响到多少军士呢。
十万人?二十万?还是说三十万?
这又如何。
在如今最新的操练方式来说,大量的中层军官已经被朱英牢牢的掌控在手里。
加上大明军事学院的产出,也就是说除了大将军这块没有办法,下面的基本上在进行着不断的替换。
军士,不再仅仅是愚昧的跟从,在解开思想的情况下,他们非常的清楚自己要忠于谁。
大明经济的腾飞,对于军士的保障,声誉,荣誉,都在朱英的一手策划之下,而这名头,朱英当仁不让的揽在自己的头上。
只要自己还在,不管朱棣怎么取得大的功劳,都没有半点反水的可能。
朱棣什么年纪,三十来岁,自己才十九岁,相差十几岁。
对于自己的身体情况,朱英是最为清楚了,长命百岁不在话下,怎么朱棣都耗不过自己。
而且长途跋涉,领军作战,对身体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而朱英在京师养尊处优,这身体怎么比都比得过。
“爷爷只管放心吧,四叔这边,孙儿自当是能够压得住的。”朱英轻声的说道,语气中的自信极为明显。
朱元章其实并不想这样,不过想着朱棣的长子朱高炽,便也就觉得关系不大了。
因为单单一个老四,是没没办法跟现在的大明相比的。
朱高炽是个老实孩子,也不会说继承老四这样性子,那便就关系不大了。
虽然就目前来说,三位藩王只是有着倭国三个城池的封地成就藩国。
可是陛下这边给予的待遇,实在是太过丰厚了。
朱英跟三位藩王所说之事,本也不是什么要保密,反而是需要大肆的宣传。
老朱家的子嗣这么多,怎么就不能多到大明疆域之外的地方去建国呢。
背靠大明如此之大的后盾,这又有什么好担心的。
一时间,先前没有去征伐倭国的其他藩王,顿时就非常的羡慕起来。
虽然藩国小,可那也是拥有着相当于皇帝的权柄啊,谁还不想去试试呢,况且就大明之外来说,什么都是属于自己的。
地方小没关系,上头没限制啊,相当于有了无限的可能。
真要是哪天混不下去了,这回到大明,还是个富贵王爷。
朱英对这些是持鼓励政策的,虽然他心中清楚,其实很多人的修养并不算高,甚至于像是朱榑这样,在京师看上去如同谦谦君子,其实是因为朱元章的威慑。
实际上性子比较残暴,这些从商会那边自有消息传来。
但这些朱英不在乎。
很多时候,有些人终归是个祸害,祸害大明百姓跟祸害别的地方,这一点还是分得非常清楚的。
有坏的,自然也会有好的。
把皇家的矛盾转移出去,如果分封诸侯一般,这也算是肉烂在锅里了。
倭国这边的战事结束之后,接下来就是大批的明军安排回大明了。
就目前来说,唯一比较有战争的地方,也就是辽东草原那边。
不过倭国的明军回来之后,就不能继续打仗了,得回到各个卫所修整一段时间。
毕竟都是人,尤其在这个年代,思乡是一种难免的事情,暂时间内厌战的情绪蔓延,都打了大半年了,适当放松是必要的。
不然也会因此降低战力。
而新的大军也要开始训练了。
各个卫所再度的被调动起来,现在大明的底气很足,因为夏粮之后,打倭国的消耗,差不多又回来了。
等于说草原那边又可以继续打了。
备战草原的兵马,现在基本上也训练的差不多,接下来也是可以前往边关进行准备。
打草原和倭国又不一样,难度上自然是要高出不少。
其中最大的关键,就是在于机动性。
草原的兵马,几乎清一色的都是骑兵,而大明这边,大半都是步兵。
大炮什么的,就没有太多意义了,反而会对全军进行拖累。
唯一好用的便就是火铳兵,且要是新出的火绳枪才行,这样才可有追击草原骑兵的可能。
.....
朱棣在府中有些郁郁寡欢。
便是李景隆过来陪着喝酒,也没什么心思。
前几天的时间里,朱棣对于倭国非常有积极性的,便就去各处请教大臣,对于倭国的城池,应该去怎么治理。
在去的时候,顺便也带着长子朱高炽一起去了。
然而每次去听的时候,朱棣的心里就越发的难受。
因为太清楚了,他非常清楚的知道,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倭国那边基本上就是发展商业,工业,农业,水利,等等一系列的事情。
远的不说,按照这个规划来算,至少个三年五载的,是不太可能有战事的发生。
现在的朱棣,身强体壮,正是最为巅峰的时候,想起往后四五年的时间,都要待在藩王府去处理政务,心里就感觉非常的不得劲。
反倒是朱高炽对此非常的有兴趣,不仅在请教的时候非常的认真,还做着各种笔记。
而且回来之后,还会去群英商会,询问相关的事由。
比如太孙殿下承若的一些事情,现在都要提前进行一个对接。
细节到工人过去的住宿问题,工价问题,水泥路的打造问题,还有招商的问题。
这几天的朱高炽,可以说是非常的忙碌。
而朱棣就感觉到非常的头疼,因为长子总是问他各种各样的事情,毕竟倭国百姓现在的情况,情绪,对明军的看法,包括城池的大小,商业的建立,赋税的制定。
看着长子朱高炽那厚厚一沓的文册,朱棣就感觉到有些头昏。
这天李景隆便又来找朱棣喝酒。
倒也不是其他的缘由,只是因为现在的李景隆在京师也非常的无聊。
自从太孙殿下开始涉及朝政之后,陛下那边对他的安排,就越发的少了起来。
像是之前,他会去主持西番的贸易,马市。
也会被派到各个地方去练兵。
可是现在除了身上的官职,基本上就无事可做了。
马市的事情,先前偷偷给朱棣送马,便就已经被朱英发现了,自然没有理由说还让他去搞马市,没惩罚就已经很够了。
商贸的事情,有群英商会的存在,朱英还有那么多的弟子呢,在这块忠心和手段都不缺,自然也就没有了必要。
至于练兵,那就更加不用说了。
除了大明军事学院之外,基础的练兵现在多数都是由玄甲卫出神的将士指导基层的训练。
即便是一些名义上的,也大多数是跟着数十上百的玄甲具体负责。
勋贵们的权力,正在逐渐的被蚕食,即便是有什么想法,这种钝刀子割肉,谁也挑不出毛病来,也不会因为这种事情而去跟太孙殿下闹翻。
所以李景隆便也就成了一个京师的闲人,不仅仅是李景隆,包括很多武将勋贵都处于这么一个情况。
“表叔呀,这京师生活虽是美好,可总是让人感觉不怎么得劲,若是表叔回燕国,我便也跟着去吧。”
李景隆一顿诉苦之后,便就对朱棣说道。
去倭国的事情,是在伐倭之前就已经说好了,包括现在李景隆也为朱棣物色了不少的文臣,届时一同过去。
只是朱棣闻言,喝了一口闷酒道:“倭国现在不太可能发生战事,这是太孙也是父皇的意思。”
“得先把藩国发展起来,而后徐徐图之。”
“可是我的情况,景隆你也是清楚,现在事情基本上都交给了高炽来管,我便是去了那边,也就是个甩手掌柜,顶多就是练练兵。”
李景隆闻言后随口说道:“以表叔的才能,这般待在倭国属实是浪费了,还不若跟着去辽东呢,表叔对于辽东那边极为熟悉,多年征战,现在那边也缺乏像是表叔这样的人才。”
李景隆只是随口说说罢了,毕竟燕王已经有了藩国,自然是要在藩国待着。
可是听在朱棣的耳朵里,可就不这么想了。
相比起去倭国,去辽东草原征伐,岂不快哉。
如同一语惊醒梦中人,朱棣顿时心里就开始盘算,自己有没有去辽东的可能。
见朱棣不说话,李景隆顿时就察觉到了朱棣的想法,问道;“表叔不会是想着去辽东吧,我方才就是随便说说,这事别说是陛下了,便是太孙殿下他....”
说到太孙殿下,李景隆顿时就卡住了。
他原本是觉得太孙殿下应该不会同意,可是想着想着,又感觉太孙殿下并不见得。
好似是那么有一点犯忌讳,可是太孙殿下给人的感觉,是真的不是那么在乎藩王的关系。
李景隆可是听说了,在最早的时候,陛下是不同意给藩王这么大的权力,哪怕是海外藩国,也应该是加以限制,更别说要粮给粮,要人给人。
帮着发展商业不说,还给那么多的优惠政策。
是太孙殿下一力坚持的。
这么说来,还真就有一定的可能,朱棣也可以去辽东。
两相沉默间,朱棣开口道;“我若是去求太孙,你说这事,能不能成。”
李景隆沉思了一下道:“说不定太孙殿下,还真的会答应表叔过去。”
朱棣听到这话,心里头立即下了决定。
次日,朱棣就请求到太孙的坤宁宫去。
朱英对朱棣的到来,也显得有些诧异,便就笑着说道:“不知四皇叔来找皇侄,可是有什么事情。”
在这个时候,朱棣干脆就直接说道:“太孙殿下,我听说明年开春,就要去开发辽东。”
“现在辽东草原上局势比较混乱,因此我便想着去辽东草原,对于内政这块,我实在是不怎么想去。”
“还请太孙成全。”
朱英有些失笑,没曾想朱棣会因为这个时期来求自己。
不过话说回来,朱棣这么一个军事天赋极强的藩王,若是待在倭国,真就是一种浪费。
当下就表态说道:“既然皇叔想去,那皇侄自然是求之不得的。”
“说起来皇叔在北平待了那么久的时间,大小战事上百余场,若说对草原的熟悉,这大明天下也找不出几个可以和皇叔比肩的。”
朱棣眼中惊喜,不由开口道:“太孙此话当真。”
话一出口,顿时就有些后悔了,如此询问显得有些无礼。
朱英倒是无所谓,笑着说道;“这等大事,我怎么会跟皇叔开玩笑,自然是千真万确的。”
“若是皇叔觉得没什么问题,今日我便跟爷爷说上一番,想来爷爷也是会同意的。”
朱英主动就把老爷子的事情,给揽到自己的身上来了。
朱棣听到这话,心里头极为激动。
原本对朱英心里头的一些间隔,顿时全部都消散,在这一刻他才觉得,朱英这个太孙是真的最为合适。
设身处地来想,朱棣觉得自己肯定不会答应,甚至是海外藩国这般事情也想不到,即便是想到了,也不会实施。
朱英也不开玩笑,到了晚间吃饭的时候,便也就跟老爷子说了此事。
“大孙当真觉得让老四去辽东这事可行?”朱元章听完之后,略微沉思问道。
这话下的意思,朱英当然听得明白。
那就是对朱棣难道没有三分忌惮。
要知道立下功劳这等事情,有时候会对兵员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兵权的变化。
在如今这个时候,军士只认将军不认皇帝的事情,是非常普遍的。
在生与死,血与火的战场下,和将军一起同生共死过的军士,往往在皇帝的命令和将军的命令中,自然是听从将军的话。
自古以来那么多造反的,起义的,甚至是逼宫的,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吗。
而在倭国那边发生的攻城之事,已然是传到了大明京师。
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合纵连横,攻破倭国两座严防死守的城池,更别兵力上都没占据绝对的优势。
这等战绩虽然大明京师肯定不承认,但才能可是体现了出来。
别的不说,跟着一同去攻城的那些将士,绝对对燕王朱棣极为崇拜。
只是朱英对于这些,真的不担心。
他不怕朱棣能打,就怕他不能打。
别说是草原了,往后南洋,西洋,只要朱棣想去,全都允许。
朱棣再强,又能影响到多少军士呢。
十万人?二十万?还是说三十万?
这又如何。
在如今最新的操练方式来说,大量的中层军官已经被朱英牢牢的掌控在手里。
加上大明军事学院的产出,也就是说除了大将军这块没有办法,下面的基本上在进行着不断的替换。
军士,不再仅仅是愚昧的跟从,在解开思想的情况下,他们非常的清楚自己要忠于谁。
大明经济的腾飞,对于军士的保障,声誉,荣誉,都在朱英的一手策划之下,而这名头,朱英当仁不让的揽在自己的头上。
只要自己还在,不管朱棣怎么取得大的功劳,都没有半点反水的可能。
朱棣什么年纪,三十来岁,自己才十九岁,相差十几岁。
对于自己的身体情况,朱英是最为清楚了,长命百岁不在话下,怎么朱棣都耗不过自己。
而且长途跋涉,领军作战,对身体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而朱英在京师养尊处优,这身体怎么比都比得过。
“爷爷只管放心吧,四叔这边,孙儿自当是能够压得住的。”朱英轻声的说道,语气中的自信极为明显。
朱元章其实并不想这样,不过想着朱棣的长子朱高炽,便也就觉得关系不大了。
因为单单一个老四,是没没办法跟现在的大明相比的。
朱高炽是个老实孩子,也不会说继承老四这样性子,那便就关系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