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战略石油储备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资源丰富的澳大利亚一直被张猛看做是大唐帝国的后方能源基地,这从他在澳大利亚大规模构建农牧场生产基地就可以看出来。
但很快帝国大厦的国会议员们当中,便有人提出了战略上的担忧。
既然我们的头号敌人是日本人,那么一旦跟日本开战,强大的日本海军切断了大唐帝国跟澳大利亚的海上联系时,大唐帝国的后方能源基地也就没用了。
这个问题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帝国高层的重视。
为此,甚至张猛对日开战决心的张辛亥立即把他叫了过去,当面问题该如何处理这个棘手的战略问题。
这个问题给张猛敲响了警钟,他一直在算计着用非对称的破交战去跟日本斗,却不曾想日本人也有可能用同样的方式反过来反对大唐帝国实施破交战。
虽然张猛在大唐帝国的一些无人岛上秘密构建了大量的战略物资储备仓,储备了相当规模的钢铁等工业金属、水泥、石油、粮食、医药品等战略物资,但像各种工业金属和石油这类战略物资会因为战争爆发而急剧消耗的,如果遭到敌人长时间的封锁,必然会出现匮乏的。
在张猛看来,虽然大唐帝国已经超出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海军的最大作战半径,理论上不可能遭到日本海军的完全封锁的。不过,考虑到历史的车轮会因为蝴蝶效应而发生改变。一旦大唐帝国具备了可以直接抗衡日本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的话,不排除日本海军会扩大作战半径,甚至将兵锋直指大唐帝国。
一想到这些,张猛顿时皱眉起来。
如何来解决这个极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令张猛闷了好几天时间方才想到解决办法。
大唐帝国低处太平洋上,陆地根本没有任何有工业价值的矿产资源。倒是临近的斐济、新西兰有矿产资源和石油,张猛想要吞并这些资源丰富的周边国家,但是他现在还没有实力跟英国正面抗衡,所以他还得等等。
新西兰的石油大部分贮藏在周边不到五百米深的海底,张猛知道的未来几家大型油田目前都还没有被发现,因此张猛计划组建海洋石油开采公司,在新西兰以东的太平洋海底的几处石油贮藏海区内开采石油。由于新西兰距离大唐帝国很近,其石油开采区所处海域也靠近大唐帝国领海区,因此符合战略石油储备原则,相比较从印度尼西亚进口石油而言,被日本海军封锁切断的可能性更低些。
大唐第四重工负责石油领域的开采、运输和石油化工建设,张猛随即命相关负责人组建海洋石油公司,一方面从新西兰总督府将东部太平洋海底的几处石油贮藏区的开发权买下来,另一方面迅速从美国大量购买海上钻井平台设施。
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美国博洛克石油公司原计划在1930年开始在加州沿海石油区和墨西哥湾建立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以便打破洛克菲勒等石油巨头对美国石油市场的垄断。但不巧的是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到30年以后影响到了整个美国石油市场,油价雪崩似的暴跌,博洛克公司海上钻井采油项目已经无利可图,因此被迫中止计划,直到1936年美国石油市场受西班牙内战和德日等国大规模储备石油令美国石油市场复苏才重新在墨西哥湾开采石油。
张猛抓住机遇,立即派人跟博洛克石油公司谈判,以1200万美元的价格全资收购了博洛克石油公司海上石油开采平台的全部产业和技术专利,并划归大唐第四重工下属海洋石油公司管理。
大唐第四重工将从博洛克公司买到的自升式海上钻井平台立即投入在新西兰东部海域的石油钻探工程,并于两个月后完成了第一口1430米深的油井,采出第一桶原油。
张猛当即下令封锁消息,封闭油井,将其作为大唐帝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库,一旦对日作战遭到日本海军封锁石油通道,那么将立即重启在新西兰封存的海底油井。
一口油井自然不够了,大唐第四重工立即根据从博洛克公司买到的自升式海上钻井平台专利技术,从美国相关公司进口了一百多套钻井平台设备,其中六十套直接用于在新西兰以东海底石油区钻井作业,另外四十套设备则作为备用保存起来。
在新西兰以东太平洋海底的石油区蕴藏着的石油大约为3000万吨左右,虽然谈不上丰富,但却足够大唐帝国自身在被战争封锁的情况下10年的消耗了。
当然,张猛不可能完全依赖在新西兰的海底石油。趁着国际石油价格暴跌,张猛责令大唐第四重工加紧从国际市场购买原油,并进行封存,作为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之用。
同时在本土的三座面积分别在14~20平方公里左右的无人岛上各建造一座大型石油冶炼化工厂,三座工厂的规模标准一样,建成后可达到每日产各种标号成品原油80万吨。其中只有一座炼油厂肩负着大唐帝国日常的各种成品油消耗,另外两座炼油厂建成后直接封存隐藏起来,只有到战争期间才开启,或者第一座炼油厂无法满足大唐帝国的成品油消耗时才启用。
石油问题解决了的同时,张猛也通过海底石油开采项目受到了启发,大唐帝国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矿产资源全部都得从国外进口,虽然本土陆地上没有矿产资源,但周围可是浩瀚的太平洋,在大洋下面可是有着远比陆地还丰富的资源。
众所周知,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在海底(特别是深海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其中锰结核的储量为4万亿吨,钴结壳的储量为2万亿吨,多金属硫化物的储量为1.5万亿吨。并且,海底矿石品位比陆地高,锰结核的含锰量在40%以上,还含有镍、铬等稀有重金属。钴结壳含1%的钴和钛,比陆地矿高50多倍。多金属硫化物矿富含铜和金、银等贵金属。
要知道,有些锰结核中的锰含量高达50%,铁含量达27%。有些锰结核中的二氧化锰含量竟达98%,甚至可以不进行什么处理就能直接用来生产一种蓄电池。
早在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就在深海采集到了锰结核,此后美德法日等国陆续也开展了对海底锰结核的探索和采集。
不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们对深海里的这些东西并没有很大兴趣,一是陆地上的锰和铁并不感到缺乏,二是到海底捞这些东西也挺费事,觉得不合算。
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上生产的锰钢越来越多,锰这类金属(还有铜、镍、钴等)就愈来愈缺乏。各种工业所需的贵金属激增,陆地上的稀有贵金属储量虽然巨大,但品位低,大规模开采成本越来越高,且速度跟不上战争的消耗,耽误了很多新式装备批量服役的时间。
直到战后各国才意识到海底锰结核、钴结壳对国家工业,尤其是现代国防工业的重要性,尤其是战后的美苏两国,高科技设备之所以领先于其他国家,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够获得大量的稀有金属,而海底锰结核和钴结壳就是非常关键的获取方式之一。
资源丰富的澳大利亚一直被张猛看做是大唐帝国的后方能源基地,这从他在澳大利亚大规模构建农牧场生产基地就可以看出来。
但很快帝国大厦的国会议员们当中,便有人提出了战略上的担忧。
既然我们的头号敌人是日本人,那么一旦跟日本开战,强大的日本海军切断了大唐帝国跟澳大利亚的海上联系时,大唐帝国的后方能源基地也就没用了。
这个问题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帝国高层的重视。
为此,甚至张猛对日开战决心的张辛亥立即把他叫了过去,当面问题该如何处理这个棘手的战略问题。
这个问题给张猛敲响了警钟,他一直在算计着用非对称的破交战去跟日本斗,却不曾想日本人也有可能用同样的方式反过来反对大唐帝国实施破交战。
虽然张猛在大唐帝国的一些无人岛上秘密构建了大量的战略物资储备仓,储备了相当规模的钢铁等工业金属、水泥、石油、粮食、医药品等战略物资,但像各种工业金属和石油这类战略物资会因为战争爆发而急剧消耗的,如果遭到敌人长时间的封锁,必然会出现匮乏的。
在张猛看来,虽然大唐帝国已经超出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海军的最大作战半径,理论上不可能遭到日本海军的完全封锁的。不过,考虑到历史的车轮会因为蝴蝶效应而发生改变。一旦大唐帝国具备了可以直接抗衡日本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的话,不排除日本海军会扩大作战半径,甚至将兵锋直指大唐帝国。
一想到这些,张猛顿时皱眉起来。
如何来解决这个极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令张猛闷了好几天时间方才想到解决办法。
大唐帝国低处太平洋上,陆地根本没有任何有工业价值的矿产资源。倒是临近的斐济、新西兰有矿产资源和石油,张猛想要吞并这些资源丰富的周边国家,但是他现在还没有实力跟英国正面抗衡,所以他还得等等。
新西兰的石油大部分贮藏在周边不到五百米深的海底,张猛知道的未来几家大型油田目前都还没有被发现,因此张猛计划组建海洋石油开采公司,在新西兰以东的太平洋海底的几处石油贮藏海区内开采石油。由于新西兰距离大唐帝国很近,其石油开采区所处海域也靠近大唐帝国领海区,因此符合战略石油储备原则,相比较从印度尼西亚进口石油而言,被日本海军封锁切断的可能性更低些。
大唐第四重工负责石油领域的开采、运输和石油化工建设,张猛随即命相关负责人组建海洋石油公司,一方面从新西兰总督府将东部太平洋海底的几处石油贮藏区的开发权买下来,另一方面迅速从美国大量购买海上钻井平台设施。
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美国博洛克石油公司原计划在1930年开始在加州沿海石油区和墨西哥湾建立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以便打破洛克菲勒等石油巨头对美国石油市场的垄断。但不巧的是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到30年以后影响到了整个美国石油市场,油价雪崩似的暴跌,博洛克公司海上钻井采油项目已经无利可图,因此被迫中止计划,直到1936年美国石油市场受西班牙内战和德日等国大规模储备石油令美国石油市场复苏才重新在墨西哥湾开采石油。
张猛抓住机遇,立即派人跟博洛克石油公司谈判,以1200万美元的价格全资收购了博洛克石油公司海上石油开采平台的全部产业和技术专利,并划归大唐第四重工下属海洋石油公司管理。
大唐第四重工将从博洛克公司买到的自升式海上钻井平台立即投入在新西兰东部海域的石油钻探工程,并于两个月后完成了第一口1430米深的油井,采出第一桶原油。
张猛当即下令封锁消息,封闭油井,将其作为大唐帝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库,一旦对日作战遭到日本海军封锁石油通道,那么将立即重启在新西兰封存的海底油井。
一口油井自然不够了,大唐第四重工立即根据从博洛克公司买到的自升式海上钻井平台专利技术,从美国相关公司进口了一百多套钻井平台设备,其中六十套直接用于在新西兰以东海底石油区钻井作业,另外四十套设备则作为备用保存起来。
在新西兰以东太平洋海底的石油区蕴藏着的石油大约为3000万吨左右,虽然谈不上丰富,但却足够大唐帝国自身在被战争封锁的情况下10年的消耗了。
当然,张猛不可能完全依赖在新西兰的海底石油。趁着国际石油价格暴跌,张猛责令大唐第四重工加紧从国际市场购买原油,并进行封存,作为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之用。
同时在本土的三座面积分别在14~20平方公里左右的无人岛上各建造一座大型石油冶炼化工厂,三座工厂的规模标准一样,建成后可达到每日产各种标号成品原油80万吨。其中只有一座炼油厂肩负着大唐帝国日常的各种成品油消耗,另外两座炼油厂建成后直接封存隐藏起来,只有到战争期间才开启,或者第一座炼油厂无法满足大唐帝国的成品油消耗时才启用。
石油问题解决了的同时,张猛也通过海底石油开采项目受到了启发,大唐帝国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矿产资源全部都得从国外进口,虽然本土陆地上没有矿产资源,但周围可是浩瀚的太平洋,在大洋下面可是有着远比陆地还丰富的资源。
众所周知,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在海底(特别是深海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其中锰结核的储量为4万亿吨,钴结壳的储量为2万亿吨,多金属硫化物的储量为1.5万亿吨。并且,海底矿石品位比陆地高,锰结核的含锰量在40%以上,还含有镍、铬等稀有重金属。钴结壳含1%的钴和钛,比陆地矿高50多倍。多金属硫化物矿富含铜和金、银等贵金属。
要知道,有些锰结核中的锰含量高达50%,铁含量达27%。有些锰结核中的二氧化锰含量竟达98%,甚至可以不进行什么处理就能直接用来生产一种蓄电池。
早在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就在深海采集到了锰结核,此后美德法日等国陆续也开展了对海底锰结核的探索和采集。
不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们对深海里的这些东西并没有很大兴趣,一是陆地上的锰和铁并不感到缺乏,二是到海底捞这些东西也挺费事,觉得不合算。
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上生产的锰钢越来越多,锰这类金属(还有铜、镍、钴等)就愈来愈缺乏。各种工业所需的贵金属激增,陆地上的稀有贵金属储量虽然巨大,但品位低,大规模开采成本越来越高,且速度跟不上战争的消耗,耽误了很多新式装备批量服役的时间。
直到战后各国才意识到海底锰结核、钴结壳对国家工业,尤其是现代国防工业的重要性,尤其是战后的美苏两国,高科技设备之所以领先于其他国家,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够获得大量的稀有金属,而海底锰结核和钴结壳就是非常关键的获取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