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雍齿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因有立太子的事, 三四月朝中又是一通乱忙,我虽不必参与这些事, 也不好显得太清闲, 便隔三差五地向外住上几夜, 或遇崔秀在省,便也住到省中, 与他往来长谈。
这人以前虽也常常相见,谈吐又都投机,却是至今年才完全和我熟起来,我们两夜里在省中的谈话,也不再是简单的公务对答,又或是不尴不尬的问候,倒像是多年老友一般——崔秀与崔明德一样才高学深, 又都出自世家,初识时总觉不大好亲近,真熟悉起来, 才发现他私下里比崔二这厮要随和多了,而且不知是不是因年纪的关系, 包容广博,还要更胜崔二一筹,谈话时, 凡我有不懂之事,或是不知之典,都悉心解释, 从未露过半分不耐之色,我见他脾气好,自然将得寸进尺这一美德发挥到了极致,央求他为我从头讲解《史记》。
从前不懂得,到现在才明白李暅与我之间,所接受的到底还是完全不同的教育。他自三岁起便已从名师教导,学的是父亲亲自为他指定的名家文选,到十余岁和我在一起读书,上课时学的是差不多的东西,课后父亲、师傅和教习、僚属们却还要为他准备别的课程,这也解释了为何当年我们的功课总是那么轻松——就像前世里的初高中,老师们课后补习所讲的才是重点,到真的上课时反倒泛泛带过,而李暅就是那个参加了补习班的优等生,我则是放养的差生,能够入学,真正不过是因“陪读”二字而已。
我能有如今这个学识,一是因我是大人的灵魂,有前世的底子,学东西也更有系统,二则是因从小和母亲极为亲近,母亲自己读书甚多,又从父母和大臣们习字、习文,有时也夹杂着教我一点,三则是父亲竟还开明,能让我有师傅教导、对我借书拿书也从无禁忌——虽然我只会去借那些故事性强的书,然后哄着父母或奶娘们给我讲解。
独孤绍总嘟囔说她儿时学不到兵书,要崔明德偷偷背诵了给她,那时我还有些不以为然,到现在方知道,如崔峤那样,允许孙女儿们读书,还将崔明德带在身边悉心培养的,已然是这个时代的极少数。
所以现在有了条件,我竟恨不能要将每一点空闲的时间挤出来学习——何况眼下李暅在都,阿欢和我私下相处的时间一下便少了,独自一人,待着也没什么意思。
母亲对我向崔秀学史之事乐见其成,初时多半是出自崔秀和我的“关系”,到后来听我谈吐,便渐渐地也喜欢问我些史书典故,无论她知与不知,只要我说,她便总是很耐心地听着,有两回还命我在宫中做了经讲,叫李暅、李旦和守礼一起来听。
李暅对我说的典故总是不甚以为然——倒也不奇怪,我既是从头学起,泰半便都是他已知的东西——但因母亲的命令,且也是关照我的意思,总还做了认真听的意思,只是偶尔会对我挤挤眼,表示“我知道”,李旦却总是听得津津有味,他从小便没怎么上学,功课全凭自己,《史记》篇章虽学过,想也不会有崔秀讲得那么深——我经讲的案牍,都是崔秀准备好,裴兰生和崔明德细心挑选、确定言辞得体再呈送的,我只要从头背诵,声情并茂地说出来就行——所以并不嫌枯燥,守礼却比李旦听得还更认真,且还保持了他爱问问题的习惯,御前不敢问,就悄悄记下来,退出后问我,我对他自然是尽心尽力,能解释的地方全部解释清楚,解释不了,便设法问了其他人再来答他。
像是嗅到了某种风向,这两月中登我门的人越来越多了,我办的诗会,前来参加的士人数也是从前的两倍,在省中主动与我见礼的人就更不用提——但是青衫而直接跑到我的辇旁拜迎且递帖的却还是头一回遇见。
我有些好奇地倾了倾身子,问冯永寿:“是谁?”
冯永寿接了他的帖,小跑到我跟前:“麟台正字邱柒。”
这名字依稀有些耳熟,我想了一想,方明白过来:“你不是御史么?”
邱柒微笑着上前:“某于腊月中调任麟台,为正字。”
正字于士人是绝好的释褐官,但他已任过御史,再转头回来任正字,我便知是贬官了,还留在台省,贬得倒不甚严重——不如和天官说说,要贬就贬得彻底一点,省得一下和母亲说我不合为女官,一下又建言临淄王之藩。
邱柒似是看出了我的心思,谦卑一笑:“听闻近来公主在宫中做经讲,解说《史记》,极有见地,某正有些典故不解,所以斗胆前来请教公主。”
我将眼向四处一斜,昨日在省中住的,因今日听闻都中跑死了一匹驿马,我恐母亲有事急召,忙忙地进了宫,谁知久不闻圣命,本拟先回家和裴兰生商议向李暅进贺表的事,出了北门听说崔秀寻我,便又绕回来,因我是女子,在前朝总有些不甚太光明正大,因此从北门到省中一向都走小路,结果在这里被他拦住了——他倒是有心。
我忽地起了些兴致,向后靠了靠,轻笑道:“什么典故?”
邱柒向从人们看了一眼,从人们看我,我略抬了抬手,这些人才放他近前,在辇前弯腰躬身,以只有抬辇宫人和冯永寿能听见的声音道:“某闻汉高帝封侯,先封雍齿,不知是何典故?”
若说方才我只是有些兴致,这一会便不由自主地打量起邱柒来——此人年在三十上下,生了副一般士人的模样,不胖不瘦、不高不矮,只面色较平常士人略白些,未蓄髭须,看起来便稍多了那么一二分俊朗,国字脸、长剑眉,看着又有三四分正气,穿着襕衫,又有几分儒雅,是时下台阁中最爱用的那种样貌——打量完了,故意不马上说话,沉默着微笑了好一会,他面色虽还镇定,头上却隐隐渗出些汗来,再等一会不见我回复,更大胆上前,贴着我的辇边拱手道:“闻公主设慈善堂,收养贫民之子,使之诵读歌诀、明习道理,在第中亦设书堂,使奴婢之辈,亦能识文断字、通经明礼,可谓是心怀慈悲、有教无类,某这么一个小小的问题,公主却不肯解答么?”
我笑:“雍齿从高祖起兵,又曾驻守丰邑,立有功劳,俟高祖之立,论功封侯,有什么不明白的?”见邱柒面色苍白,又对他翣翣眼:“不早了,我还有事,邱正字慢走。”命从人将他扯开,慢悠悠乘辇而去。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来自度娘:
雍齿(公元前192年),秦末汉初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原为沛县世族。公元前209年,刘邦反秦,雍齿随从。但雍齿素轻刘邦。翌年,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雍齿献出了丰县投靠了魏国周市,刘邦大怒,数攻丰邑而不下,只好到薛县投奔项梁,刘邦因此对雍齿非常痛恨。后雍齿属赵,再降刘邦。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恩赏功臣封为列侯。他听说有人不服,天天发牢骚,刘邦问计于张良,张良说陛下最恨谁就厚赏谁,这样让所有人都有得赏的希望。刘邦于是封雍齿为什邡侯(2500户)。汉惠帝3年(公元前192年),雍齿去世,谥号肃侯。
因有立太子的事, 三四月朝中又是一通乱忙,我虽不必参与这些事, 也不好显得太清闲, 便隔三差五地向外住上几夜, 或遇崔秀在省,便也住到省中, 与他往来长谈。
这人以前虽也常常相见,谈吐又都投机,却是至今年才完全和我熟起来,我们两夜里在省中的谈话,也不再是简单的公务对答,又或是不尴不尬的问候,倒像是多年老友一般——崔秀与崔明德一样才高学深, 又都出自世家,初识时总觉不大好亲近,真熟悉起来, 才发现他私下里比崔二这厮要随和多了,而且不知是不是因年纪的关系, 包容广博,还要更胜崔二一筹,谈话时, 凡我有不懂之事,或是不知之典,都悉心解释, 从未露过半分不耐之色,我见他脾气好,自然将得寸进尺这一美德发挥到了极致,央求他为我从头讲解《史记》。
从前不懂得,到现在才明白李暅与我之间,所接受的到底还是完全不同的教育。他自三岁起便已从名师教导,学的是父亲亲自为他指定的名家文选,到十余岁和我在一起读书,上课时学的是差不多的东西,课后父亲、师傅和教习、僚属们却还要为他准备别的课程,这也解释了为何当年我们的功课总是那么轻松——就像前世里的初高中,老师们课后补习所讲的才是重点,到真的上课时反倒泛泛带过,而李暅就是那个参加了补习班的优等生,我则是放养的差生,能够入学,真正不过是因“陪读”二字而已。
我能有如今这个学识,一是因我是大人的灵魂,有前世的底子,学东西也更有系统,二则是因从小和母亲极为亲近,母亲自己读书甚多,又从父母和大臣们习字、习文,有时也夹杂着教我一点,三则是父亲竟还开明,能让我有师傅教导、对我借书拿书也从无禁忌——虽然我只会去借那些故事性强的书,然后哄着父母或奶娘们给我讲解。
独孤绍总嘟囔说她儿时学不到兵书,要崔明德偷偷背诵了给她,那时我还有些不以为然,到现在方知道,如崔峤那样,允许孙女儿们读书,还将崔明德带在身边悉心培养的,已然是这个时代的极少数。
所以现在有了条件,我竟恨不能要将每一点空闲的时间挤出来学习——何况眼下李暅在都,阿欢和我私下相处的时间一下便少了,独自一人,待着也没什么意思。
母亲对我向崔秀学史之事乐见其成,初时多半是出自崔秀和我的“关系”,到后来听我谈吐,便渐渐地也喜欢问我些史书典故,无论她知与不知,只要我说,她便总是很耐心地听着,有两回还命我在宫中做了经讲,叫李暅、李旦和守礼一起来听。
李暅对我说的典故总是不甚以为然——倒也不奇怪,我既是从头学起,泰半便都是他已知的东西——但因母亲的命令,且也是关照我的意思,总还做了认真听的意思,只是偶尔会对我挤挤眼,表示“我知道”,李旦却总是听得津津有味,他从小便没怎么上学,功课全凭自己,《史记》篇章虽学过,想也不会有崔秀讲得那么深——我经讲的案牍,都是崔秀准备好,裴兰生和崔明德细心挑选、确定言辞得体再呈送的,我只要从头背诵,声情并茂地说出来就行——所以并不嫌枯燥,守礼却比李旦听得还更认真,且还保持了他爱问问题的习惯,御前不敢问,就悄悄记下来,退出后问我,我对他自然是尽心尽力,能解释的地方全部解释清楚,解释不了,便设法问了其他人再来答他。
像是嗅到了某种风向,这两月中登我门的人越来越多了,我办的诗会,前来参加的士人数也是从前的两倍,在省中主动与我见礼的人就更不用提——但是青衫而直接跑到我的辇旁拜迎且递帖的却还是头一回遇见。
我有些好奇地倾了倾身子,问冯永寿:“是谁?”
冯永寿接了他的帖,小跑到我跟前:“麟台正字邱柒。”
这名字依稀有些耳熟,我想了一想,方明白过来:“你不是御史么?”
邱柒微笑着上前:“某于腊月中调任麟台,为正字。”
正字于士人是绝好的释褐官,但他已任过御史,再转头回来任正字,我便知是贬官了,还留在台省,贬得倒不甚严重——不如和天官说说,要贬就贬得彻底一点,省得一下和母亲说我不合为女官,一下又建言临淄王之藩。
邱柒似是看出了我的心思,谦卑一笑:“听闻近来公主在宫中做经讲,解说《史记》,极有见地,某正有些典故不解,所以斗胆前来请教公主。”
我将眼向四处一斜,昨日在省中住的,因今日听闻都中跑死了一匹驿马,我恐母亲有事急召,忙忙地进了宫,谁知久不闻圣命,本拟先回家和裴兰生商议向李暅进贺表的事,出了北门听说崔秀寻我,便又绕回来,因我是女子,在前朝总有些不甚太光明正大,因此从北门到省中一向都走小路,结果在这里被他拦住了——他倒是有心。
我忽地起了些兴致,向后靠了靠,轻笑道:“什么典故?”
邱柒向从人们看了一眼,从人们看我,我略抬了抬手,这些人才放他近前,在辇前弯腰躬身,以只有抬辇宫人和冯永寿能听见的声音道:“某闻汉高帝封侯,先封雍齿,不知是何典故?”
若说方才我只是有些兴致,这一会便不由自主地打量起邱柒来——此人年在三十上下,生了副一般士人的模样,不胖不瘦、不高不矮,只面色较平常士人略白些,未蓄髭须,看起来便稍多了那么一二分俊朗,国字脸、长剑眉,看着又有三四分正气,穿着襕衫,又有几分儒雅,是时下台阁中最爱用的那种样貌——打量完了,故意不马上说话,沉默着微笑了好一会,他面色虽还镇定,头上却隐隐渗出些汗来,再等一会不见我回复,更大胆上前,贴着我的辇边拱手道:“闻公主设慈善堂,收养贫民之子,使之诵读歌诀、明习道理,在第中亦设书堂,使奴婢之辈,亦能识文断字、通经明礼,可谓是心怀慈悲、有教无类,某这么一个小小的问题,公主却不肯解答么?”
我笑:“雍齿从高祖起兵,又曾驻守丰邑,立有功劳,俟高祖之立,论功封侯,有什么不明白的?”见邱柒面色苍白,又对他翣翣眼:“不早了,我还有事,邱正字慢走。”命从人将他扯开,慢悠悠乘辇而去。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来自度娘:
雍齿(公元前192年),秦末汉初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原为沛县世族。公元前209年,刘邦反秦,雍齿随从。但雍齿素轻刘邦。翌年,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雍齿献出了丰县投靠了魏国周市,刘邦大怒,数攻丰邑而不下,只好到薛县投奔项梁,刘邦因此对雍齿非常痛恨。后雍齿属赵,再降刘邦。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恩赏功臣封为列侯。他听说有人不服,天天发牢骚,刘邦问计于张良,张良说陛下最恨谁就厚赏谁,这样让所有人都有得赏的希望。刘邦于是封雍齿为什邡侯(2500户)。汉惠帝3年(公元前192年),雍齿去世,谥号肃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