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奏对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出门我的心情便又有些沉重, 将怀中的小匣打开,取出纸札细看了一遍。这里面全是关于李昭德的市井流言, 众口一词, 无不指责他专权跋扈, 其中不少条还有细节补充,说得煞有介事, 由不得人不信,乍看这些,任谁都会觉得李昭德是个大大的权奸,可是仔细推敲,又可看出不少荒谬之处:市井间虽常流传着些台省宫闱的秘辛,可多是些私情风月之事,李昭德个性强横、办事强硬, 在台省中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潜规则,坊间怎生得知?就算坊间知道这事,那些细节琐事, 又怎能这样清楚?李昭德若真专权跋扈,都中焉能在一月中便传遍这样的流言, 甚而还有实据?独孤绍收集的传言与我所听到的传言出奇一致,甚至措辞用句都不无相似之处,这是纯出于凑巧, 还是因所有传言本就是源出一头?
我虽与崔明德和阿欢多次讨论过这事,也隐约知道水面下会有怎样的手段,可真正看到这些手段实现, 却依旧隐隐觉得胆寒。当年李晟也曾遭飞书谤议,他贵为太子,尚不敌这暗里刀枪,终致被废,而今李昭德贵为宰相,也受到了这待遇,将来是不是还有其他人会受到这样的谤议 ?这一日这些事对准的不是我,而是李昭德,倘若有一日…这些流言之所指,是我或是阿欢,那该如何?
我在沉思中随车入了宫门,心内尚自踟蹰,人却已不觉到了绮云殿前,母亲不在正殿,而在庭院里新设的藤秋千上坐着,身边无有往日那些莺莺燕燕,只有婉儿的书僮小奚相伴在侧,一板一眼地替母亲推着秋千。
天气甚好,母亲在秋千上惬意地眯着眼,享受着秋日午后的太阳,她的发髻一向巍峨严整,今日却难得地挽了个堕了半边的式样,外着深紫大袖宽袍,内穿浅紫短衫、大红百褶长裙,色彩虽艳丽富贵,款式却宽松散漫,一望便知心情甚好,我见这态势,竟有些不忍打搅,手将小匣向怀内一推,母亲却已看见,向我一点下巴:“带了什么好东西?”
我扯着嘴角一笑,躬身全了礼,站到近处,伸手挽住母亲的秋千,扶她下来,母亲看我一眼,手压在我手上,慢慢向回廊上走,到只有我们两人立在转角时,我才将匣子打开、呈到御前,母亲向内瞥了一眼,并不伸手去拿:“都是什么?”
我恭恭敬敬道:“是坊间关于李昭德的传言。”不待母亲发问,已将传言所述之大略向母亲一提。
母亲面无波澜,慢吞吞地沿着回廊走了一阵,入到偏殿,在侧间书案前坐定,轻轻展开那案上一卷书轴:“你以为呢?”
我知道母亲会有此一问,却依旧有些紧张,轻声道:“李昭德的确为人强横,遇事专断。”见母亲微微抬了眼看我,又道:“可是这些传言,也并非无可疑之处。”
母亲斜眼瞥我:“就这些?”
我的手心里出了汗,心跳加速——遇见大事时总是如此——低了头,不去看母亲的脸:“朝中有数位宰相,还有领尚书的亲王,说李昭德跋扈,是情理之中,说他专权,则恐怕言之尚早。”
母亲轻轻挑眉:“言之尚早?”
我狠了心,垂下眼睛,淡淡道:“‘《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李昭德之专权,眼下虽未有实迹,却难保日后不会有此行。阿娘信重于他,朝中大事,专一委任,致令其他宰相失权,此虽是圣天子用人不疑之道,却未免启臣子得陇望蜀之心,且先例一开,次后之臣,一一仿效,则纵无李昭德之专权,亦有他官之□□。防微杜渐,忧在未萌。伏乞陛下圣裁。”
母亲轻轻一笑:“你这话,倒与邱愔所说差不多。”见我不解,解释道:“这人官位卑小,你不认得,他数日前上疏,说朕从前万几独断,近来却将细政专委李昭德,而李昭德负气强愎、专威作福,庶官一切奏谳与夺事皆要仰他鼻息,令朕‘履霜坚冰,须防其渐,大权一去,收之良难’——他之奏议,与你之所言,何其相似!”
这倒在我意料之中,坊间这些传言,连我都已知道,其余臣子,自然更有所耳闻,我敢断言自己并非第一个,也一定不会是最后一个告诉母亲这些传言的人,事实上,出现了这样的传言,无论是偏李昭德的大臣,还是偏来俊臣的,或是不偏不倚的,只怕都会争先恐后地来向母亲表白——虽然大伙用的措辞、语气会大不相同,这事经不同的人的口,变出来的事实也全不一样,但坊间有了这样的传言,这是毋庸置疑的,母亲必然已确知此事。
我抬头去看母亲,她端坐在座,威严依旧,但不知为何,我总觉自己与她比从前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虽然此刻我所执的,反倒是更恭谦的奏对之辞:“有关李昭德的流言遍传都中乃是事实,邱愔或是儿妾,乃至其他人等,所奏自然都大同小异,然而邱愔毕竟官位卑下,所思所虑,或是一心为公,却未免流于片面,妾私以为,他之所谓防微杜渐,与儿妾之所谓防微杜渐,并非一事。”
母亲眯眼看我,我则躬身拱手,如朝臣奏对之状:“陛下从前万几独断,近来厌怠细政,琐事委于宰臣,此是实情,李昭德势大而为人专横,为防微杜渐计,必要遏其锋势,抑其权柄,此亦是实情。到此处邱愔所言都甚为在理。然而除一李昭德,日后未见得便不再有一个王昭德、卢昭德。国之权柄,不可专任一人,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其意非止在李昭德一人,也在其后继之人。故儿妾方才提及‘先例’二字,便是以为,专权之先例,固然不可自李昭德始,却也不能自李昭德后继之人始。”
母亲轻轻颔首,将案上卷轴展得再开些,示意我跪坐近前,替她念卷轴上的文字:“闻得坊间有《舜子至孝变》,朕取来润色,得《舜子变》一卷,你替朕看看,有无错漏之字?若无,则委教坊编排成目,为朕之诸孙演看。”
一出门我的心情便又有些沉重, 将怀中的小匣打开,取出纸札细看了一遍。这里面全是关于李昭德的市井流言, 众口一词, 无不指责他专权跋扈, 其中不少条还有细节补充,说得煞有介事, 由不得人不信,乍看这些,任谁都会觉得李昭德是个大大的权奸,可是仔细推敲,又可看出不少荒谬之处:市井间虽常流传着些台省宫闱的秘辛,可多是些私情风月之事,李昭德个性强横、办事强硬, 在台省中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潜规则,坊间怎生得知?就算坊间知道这事,那些细节琐事, 又怎能这样清楚?李昭德若真专权跋扈,都中焉能在一月中便传遍这样的流言, 甚而还有实据?独孤绍收集的传言与我所听到的传言出奇一致,甚至措辞用句都不无相似之处,这是纯出于凑巧, 还是因所有传言本就是源出一头?
我虽与崔明德和阿欢多次讨论过这事,也隐约知道水面下会有怎样的手段,可真正看到这些手段实现, 却依旧隐隐觉得胆寒。当年李晟也曾遭飞书谤议,他贵为太子,尚不敌这暗里刀枪,终致被废,而今李昭德贵为宰相,也受到了这待遇,将来是不是还有其他人会受到这样的谤议 ?这一日这些事对准的不是我,而是李昭德,倘若有一日…这些流言之所指,是我或是阿欢,那该如何?
我在沉思中随车入了宫门,心内尚自踟蹰,人却已不觉到了绮云殿前,母亲不在正殿,而在庭院里新设的藤秋千上坐着,身边无有往日那些莺莺燕燕,只有婉儿的书僮小奚相伴在侧,一板一眼地替母亲推着秋千。
天气甚好,母亲在秋千上惬意地眯着眼,享受着秋日午后的太阳,她的发髻一向巍峨严整,今日却难得地挽了个堕了半边的式样,外着深紫大袖宽袍,内穿浅紫短衫、大红百褶长裙,色彩虽艳丽富贵,款式却宽松散漫,一望便知心情甚好,我见这态势,竟有些不忍打搅,手将小匣向怀内一推,母亲却已看见,向我一点下巴:“带了什么好东西?”
我扯着嘴角一笑,躬身全了礼,站到近处,伸手挽住母亲的秋千,扶她下来,母亲看我一眼,手压在我手上,慢慢向回廊上走,到只有我们两人立在转角时,我才将匣子打开、呈到御前,母亲向内瞥了一眼,并不伸手去拿:“都是什么?”
我恭恭敬敬道:“是坊间关于李昭德的传言。”不待母亲发问,已将传言所述之大略向母亲一提。
母亲面无波澜,慢吞吞地沿着回廊走了一阵,入到偏殿,在侧间书案前坐定,轻轻展开那案上一卷书轴:“你以为呢?”
我知道母亲会有此一问,却依旧有些紧张,轻声道:“李昭德的确为人强横,遇事专断。”见母亲微微抬了眼看我,又道:“可是这些传言,也并非无可疑之处。”
母亲斜眼瞥我:“就这些?”
我的手心里出了汗,心跳加速——遇见大事时总是如此——低了头,不去看母亲的脸:“朝中有数位宰相,还有领尚书的亲王,说李昭德跋扈,是情理之中,说他专权,则恐怕言之尚早。”
母亲轻轻挑眉:“言之尚早?”
我狠了心,垂下眼睛,淡淡道:“‘《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李昭德之专权,眼下虽未有实迹,却难保日后不会有此行。阿娘信重于他,朝中大事,专一委任,致令其他宰相失权,此虽是圣天子用人不疑之道,却未免启臣子得陇望蜀之心,且先例一开,次后之臣,一一仿效,则纵无李昭德之专权,亦有他官之□□。防微杜渐,忧在未萌。伏乞陛下圣裁。”
母亲轻轻一笑:“你这话,倒与邱愔所说差不多。”见我不解,解释道:“这人官位卑小,你不认得,他数日前上疏,说朕从前万几独断,近来却将细政专委李昭德,而李昭德负气强愎、专威作福,庶官一切奏谳与夺事皆要仰他鼻息,令朕‘履霜坚冰,须防其渐,大权一去,收之良难’——他之奏议,与你之所言,何其相似!”
这倒在我意料之中,坊间这些传言,连我都已知道,其余臣子,自然更有所耳闻,我敢断言自己并非第一个,也一定不会是最后一个告诉母亲这些传言的人,事实上,出现了这样的传言,无论是偏李昭德的大臣,还是偏来俊臣的,或是不偏不倚的,只怕都会争先恐后地来向母亲表白——虽然大伙用的措辞、语气会大不相同,这事经不同的人的口,变出来的事实也全不一样,但坊间有了这样的传言,这是毋庸置疑的,母亲必然已确知此事。
我抬头去看母亲,她端坐在座,威严依旧,但不知为何,我总觉自己与她比从前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虽然此刻我所执的,反倒是更恭谦的奏对之辞:“有关李昭德的流言遍传都中乃是事实,邱愔或是儿妾,乃至其他人等,所奏自然都大同小异,然而邱愔毕竟官位卑下,所思所虑,或是一心为公,却未免流于片面,妾私以为,他之所谓防微杜渐,与儿妾之所谓防微杜渐,并非一事。”
母亲眯眼看我,我则躬身拱手,如朝臣奏对之状:“陛下从前万几独断,近来厌怠细政,琐事委于宰臣,此是实情,李昭德势大而为人专横,为防微杜渐计,必要遏其锋势,抑其权柄,此亦是实情。到此处邱愔所言都甚为在理。然而除一李昭德,日后未见得便不再有一个王昭德、卢昭德。国之权柄,不可专任一人,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其意非止在李昭德一人,也在其后继之人。故儿妾方才提及‘先例’二字,便是以为,专权之先例,固然不可自李昭德始,却也不能自李昭德后继之人始。”
母亲轻轻颔首,将案上卷轴展得再开些,示意我跪坐近前,替她念卷轴上的文字:“闻得坊间有《舜子至孝变》,朕取来润色,得《舜子变》一卷,你替朕看看,有无错漏之字?若无,则委教坊编排成目,为朕之诸孙演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