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闲话种种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皇上难道是想另外打造一支关宁铁骑!这得花多少钱啊?可是你不是锦衣第六卫吗?”戚继光有些震惊了,而且满肚子的问号。
关宁铁骑也不过四万多人,却耗费了近一半的国帑,况且的这支队伍虽说只有一半人数,可是需要耗费的银子数目也绝对少不了。
况且摇头,皇上给的旨意里尽多模糊不清的地方,似乎是刻意不让人看懂,他真的不知道自己这个锦衣第六卫最后是个什么样子,但成为关宁铁骑那样的精兵绝对不可能,南方与北方地形气候差异太大,不可能倚重重骑兵。
张居正沉吟道:“应该不是,按照皇上的意图,第六卫是步骑结合,骑兵不会很多,请你帮着练兵就是最好的说明,你在训练步兵方面经验最丰富。”
张居正其实也弄不明白皇上的真正心思,只能凭经验揣摩,同时想法子给况且最大的帮助,要说练兵,戚继光当然是不二人选,恰好也是他最欣赏的人。
戚继光点头应着,脑子里盘算着如何帮况且练这支军队,可是一下子也想不好,他怎么也无法把锦衣卫跟正规官军画上等号。锦衣卫依仗皇权办事,装备条件优越,一般很少出远门,而正规官军靠的是严格的军事指挥,长途作战,这两拨人根本就不搭界,到底采用什么标准呢?
“戚帅,听说你练兵是得到了岳武穆的真传,可有此事?”况且笑着问道。
武穆遗书是岳飞生前用兵打仗经验的总结,在宋朝时是公开出版物,里面没有《九阴九阳》这些神奇的功法,练不出九阴白骨爪来。但却有练兵的真传,岳飞可是练兵的高手,要不然岳家军在当时也不会打得无敌的金兵抱头鼠窜。
“的确如此,在下下苦功学习过岳武穆练兵的经验,获益匪浅。”戚继光笑着承认。
“那么戚家拳法是参照太祖长拳还是岳武穆的什么拳法,我可没听说过岳武穆武功有多高啊?”况且真正感兴趣的是这个。
太祖长拳是宋朝最盛行、也是最普遍的拳法,据说是由赵匡胤独创,应该也有来源,赵匡胤当时可是号称一根棍棒打天下的英雄人物,武功应该真的很高。
“这个其实是家传,究竟是不是跟太祖长拳有关系,我不是很清楚,真正的太祖长拳拳法怕已失传了,流传下来的都是糟糠。”戚继光含蓄道。
况且点头一笑,也就不再问了,既然是家传的,那就一定有不能对外人言的私密,就像他的针灸术一样,问多了就是对人家不尊重。
在一个厢房里,张居正的十几个幕僚也在喝酒闲话,他们见大人不出来,也乐得清闲一时。
“什么时候戚继光有这待遇了,跟大人一起喝酒话家常?”一个幕僚喝口酒,吃了几个花生笑道。
“还不是借了况兄弟的光,若是他自己上门,断然没有这待遇的。”又一个幕僚笑道。
戚继光在外面威名赫赫,到了张居正府里就不算什么了,地位还不如这几个幕僚。
“大人待况兄弟真是没说的,你们说大人为什么对况兄弟这么好?”一个幕僚问道。
“这还用问,人家有个好老师呗。”此人有些嫉妒道。
“我看不只是这样吧,陈老夫子弟子众多,可不仅况兄弟一个人,以前那些弟子来拜见大人,能见一次面说几句话就不错了。”另一个人道。
“可也是啊,老夫子的弟子现在也有在朝为官的,不要说能让大人重视,连这个大门都进不来。”有人恍然道。
“就是,况兄弟是陈老夫子弟子不假,只怕这不是他唯一的身份。”
十几个人也开始胡乱猜测起来,都觉得仅凭陈慕沙的学生这一点决不会让张居正待若子侄。
“你们说外面的传言是不是真的啊?”有一个人小声道。
“你是说……”
其余人都不敢接话了,外面言传况且是皇上私生子,所以皇上才不惜自己掏腰包给他打造班底,这八卦也不知起于何处,却在坊间传的沸沸扬扬。
最初朝廷里相信八卦的人也不多,可是后来看到皇上对况且一系列匪夷所思的眷顾,心中的八卦之火也跟着熊熊燃烧起来。对啊,除了对自己儿子,谁能下这么大功夫,把自己的老本都贴上啊?
可是皇上为何不认下这儿子,然后直接封亲王?
相反的观点这样驳斥。
私生子什么的在当时根本不算事,不要说皇上,就是大家族里的人在外面有了骨血,也会带回家族里给予正式身份的,那时候是百分百的男权世界,私生子不丢父亲的脸,只不过本人没有嫡生子地位高罢了。
那时的人重视香火流传胜于一切,有的男人没有后代,就拼命要过继别的兄弟的儿子,若自己是独苗又不能生育,不惜借种也要把香火传递下去。
孔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观念可是统治了民族两千年的思想,任何人想不受影响都很难。
“诸兄慎言,这可是关涉到圣上了。”一个幕僚正色道。
此人做过一任知府,骨子里还是浓浓的忠君情怀。
“咱们这不是闲聊么,我就是怎么也想不出皇上这样做的理由,咱们在这里吃的什么饭,最重要的一点不就是揣摩圣意吗?”一个人酒喝的有些多,不免说出实话了。
“老兄,你这话就不对了,咱们可是帮着大人处理朝廷政务,怎么能说是揣摩圣意呢?”
“拉到吧,要是揣摩不到圣意,什么政务能办好啊?”那人冷笑道。
“闲话少叙吧,依我说还是聊点正事,大人前些日子说了咱们这些人要是有愿意过去帮着况兄弟的,就跟大人说一声,有没有人愿意去?”那位前知府把话头扯到正事上来。
说到这件事,所有人都沉默下来,一时间没人接话。
张府的幕僚们都知道这是大人为他们着想,况且那里一切都是新成立的,到了那里立功的机会多,就是提升资历也有优势。可是,舍弃张居正的幕僚这身份去给况且当幕僚,他们还真有点拉不下面子,况且原本是他们的小老弟,怎么坐火箭似的就平步青云了?
在张府当幕僚不仅仅是关系到未来的前程,也是有地位的,在这府里不算什么,一旦走出去,就是各部尚书侍郎看到他们也要以礼相待,客气的了不得。
“缪兄弟,你还年轻,我看去打拼一下有好处,老哥我老了,还是在这里过太平日子吧。”一个五十多岁的幕僚叹息道。
“我觉得还是在这里打拼更值得,老实说不管皇上和大人如何重用况兄弟,我还是有几分担忧。”这位姓缪的幕僚摇头道。
他对况且没有恶意,只是觉得况且太年轻,根本担不起这副重任,如果只是做高官,安享尊荣,那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做大事业就不行了,况且在他们眼里也就是个聪明的孩子,要想成长起来怎么也得二十年的苦熬才行。
做事业不是写文章,也不是做诗画画,那些都可以凭借才气一夜成名,做事业就得一步步做起,根本没有任何捷径可寻。
“不能这么说,戚继光起家时不比况兄弟大多少吧,不也立下赫赫功劳了嘛。”那个老幕僚喝着酒道。
“那是在沙场打拼,跟在朝廷里做事两回事。”一个幕僚不屑道。
他们可是最熟悉朝廷里的门道了,知道这世上什么事最难做,那就是做官了。如果仅仅在官场熬资历,再一步步安心地向上爬,上面再有些好关系,也不算很难,可是要在朝廷里做些事业简直就比登天还难,不要说别人,就说王阳明,那本事谁比的了?当年也是想做大事业的人,却受尽朝廷各派的排挤,最后郁郁而终。
当然王阳明仅凭平定宁王叛乱的功绩就已经奠定了自己不朽的地位,更何况还是弟子满天下的心学大宗师,但平定宁王叛乱后一事无成却也是有目共睹的。
当年在裕王府,张居正、高拱拼命死保当时还是裕王的皇上,那些年的风风雨雨可谓是惊心动魄,有些早就在张居正身边的人回想起那段岁月,不由感叹万分。
高拱、张居正凭什么现在一言九鼎,连皇上都从不驳回,就是那时立下的功劳,那才叫大事业,外面的人虽然不知道其中的曲直,却也明白这个道理。
这功劳虽然比不上建文时国师道衍把朱棣一手扶上皇帝宝座,却也有不为外人所知的种种艰辛困苦。高拱、张居正和陈以勤他们当时也是豁出命来干的,成则王败则寇,走错一步就是脑袋搬家,抄家灭门的大祸随时有可能发生。
国师道衍把朱棣扶上皇帝宝座后,没做别的事,就是死保了两个人,一个是太子也就是后来的仁宗皇帝,另一个就是流亡在外的建文帝。
这两人一个是朱棣处心积虑要废掉的太子,一个是朱棣上天入地都要找到的前皇帝,却在道衍只手遮天下,一件事也没能遂愿。
那位最老的幕僚当时就跟在张居正身边,亲眼见证了这一切,所以他现在才不再去想什么功名富贵,只求在张居正这里安享晚年。按说他的年岁根本不能当幕僚了,这也是他当年不离不弃,一心跟随张居正的奖赏。
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面镜子,不仅照别人而且照自己。
“皇上难道是想另外打造一支关宁铁骑!这得花多少钱啊?可是你不是锦衣第六卫吗?”戚继光有些震惊了,而且满肚子的问号。
关宁铁骑也不过四万多人,却耗费了近一半的国帑,况且的这支队伍虽说只有一半人数,可是需要耗费的银子数目也绝对少不了。
况且摇头,皇上给的旨意里尽多模糊不清的地方,似乎是刻意不让人看懂,他真的不知道自己这个锦衣第六卫最后是个什么样子,但成为关宁铁骑那样的精兵绝对不可能,南方与北方地形气候差异太大,不可能倚重重骑兵。
张居正沉吟道:“应该不是,按照皇上的意图,第六卫是步骑结合,骑兵不会很多,请你帮着练兵就是最好的说明,你在训练步兵方面经验最丰富。”
张居正其实也弄不明白皇上的真正心思,只能凭经验揣摩,同时想法子给况且最大的帮助,要说练兵,戚继光当然是不二人选,恰好也是他最欣赏的人。
戚继光点头应着,脑子里盘算着如何帮况且练这支军队,可是一下子也想不好,他怎么也无法把锦衣卫跟正规官军画上等号。锦衣卫依仗皇权办事,装备条件优越,一般很少出远门,而正规官军靠的是严格的军事指挥,长途作战,这两拨人根本就不搭界,到底采用什么标准呢?
“戚帅,听说你练兵是得到了岳武穆的真传,可有此事?”况且笑着问道。
武穆遗书是岳飞生前用兵打仗经验的总结,在宋朝时是公开出版物,里面没有《九阴九阳》这些神奇的功法,练不出九阴白骨爪来。但却有练兵的真传,岳飞可是练兵的高手,要不然岳家军在当时也不会打得无敌的金兵抱头鼠窜。
“的确如此,在下下苦功学习过岳武穆练兵的经验,获益匪浅。”戚继光笑着承认。
“那么戚家拳法是参照太祖长拳还是岳武穆的什么拳法,我可没听说过岳武穆武功有多高啊?”况且真正感兴趣的是这个。
太祖长拳是宋朝最盛行、也是最普遍的拳法,据说是由赵匡胤独创,应该也有来源,赵匡胤当时可是号称一根棍棒打天下的英雄人物,武功应该真的很高。
“这个其实是家传,究竟是不是跟太祖长拳有关系,我不是很清楚,真正的太祖长拳拳法怕已失传了,流传下来的都是糟糠。”戚继光含蓄道。
况且点头一笑,也就不再问了,既然是家传的,那就一定有不能对外人言的私密,就像他的针灸术一样,问多了就是对人家不尊重。
在一个厢房里,张居正的十几个幕僚也在喝酒闲话,他们见大人不出来,也乐得清闲一时。
“什么时候戚继光有这待遇了,跟大人一起喝酒话家常?”一个幕僚喝口酒,吃了几个花生笑道。
“还不是借了况兄弟的光,若是他自己上门,断然没有这待遇的。”又一个幕僚笑道。
戚继光在外面威名赫赫,到了张居正府里就不算什么了,地位还不如这几个幕僚。
“大人待况兄弟真是没说的,你们说大人为什么对况兄弟这么好?”一个幕僚问道。
“这还用问,人家有个好老师呗。”此人有些嫉妒道。
“我看不只是这样吧,陈老夫子弟子众多,可不仅况兄弟一个人,以前那些弟子来拜见大人,能见一次面说几句话就不错了。”另一个人道。
“可也是啊,老夫子的弟子现在也有在朝为官的,不要说能让大人重视,连这个大门都进不来。”有人恍然道。
“就是,况兄弟是陈老夫子弟子不假,只怕这不是他唯一的身份。”
十几个人也开始胡乱猜测起来,都觉得仅凭陈慕沙的学生这一点决不会让张居正待若子侄。
“你们说外面的传言是不是真的啊?”有一个人小声道。
“你是说……”
其余人都不敢接话了,外面言传况且是皇上私生子,所以皇上才不惜自己掏腰包给他打造班底,这八卦也不知起于何处,却在坊间传的沸沸扬扬。
最初朝廷里相信八卦的人也不多,可是后来看到皇上对况且一系列匪夷所思的眷顾,心中的八卦之火也跟着熊熊燃烧起来。对啊,除了对自己儿子,谁能下这么大功夫,把自己的老本都贴上啊?
可是皇上为何不认下这儿子,然后直接封亲王?
相反的观点这样驳斥。
私生子什么的在当时根本不算事,不要说皇上,就是大家族里的人在外面有了骨血,也会带回家族里给予正式身份的,那时候是百分百的男权世界,私生子不丢父亲的脸,只不过本人没有嫡生子地位高罢了。
那时的人重视香火流传胜于一切,有的男人没有后代,就拼命要过继别的兄弟的儿子,若自己是独苗又不能生育,不惜借种也要把香火传递下去。
孔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观念可是统治了民族两千年的思想,任何人想不受影响都很难。
“诸兄慎言,这可是关涉到圣上了。”一个幕僚正色道。
此人做过一任知府,骨子里还是浓浓的忠君情怀。
“咱们这不是闲聊么,我就是怎么也想不出皇上这样做的理由,咱们在这里吃的什么饭,最重要的一点不就是揣摩圣意吗?”一个人酒喝的有些多,不免说出实话了。
“老兄,你这话就不对了,咱们可是帮着大人处理朝廷政务,怎么能说是揣摩圣意呢?”
“拉到吧,要是揣摩不到圣意,什么政务能办好啊?”那人冷笑道。
“闲话少叙吧,依我说还是聊点正事,大人前些日子说了咱们这些人要是有愿意过去帮着况兄弟的,就跟大人说一声,有没有人愿意去?”那位前知府把话头扯到正事上来。
说到这件事,所有人都沉默下来,一时间没人接话。
张府的幕僚们都知道这是大人为他们着想,况且那里一切都是新成立的,到了那里立功的机会多,就是提升资历也有优势。可是,舍弃张居正的幕僚这身份去给况且当幕僚,他们还真有点拉不下面子,况且原本是他们的小老弟,怎么坐火箭似的就平步青云了?
在张府当幕僚不仅仅是关系到未来的前程,也是有地位的,在这府里不算什么,一旦走出去,就是各部尚书侍郎看到他们也要以礼相待,客气的了不得。
“缪兄弟,你还年轻,我看去打拼一下有好处,老哥我老了,还是在这里过太平日子吧。”一个五十多岁的幕僚叹息道。
“我觉得还是在这里打拼更值得,老实说不管皇上和大人如何重用况兄弟,我还是有几分担忧。”这位姓缪的幕僚摇头道。
他对况且没有恶意,只是觉得况且太年轻,根本担不起这副重任,如果只是做高官,安享尊荣,那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做大事业就不行了,况且在他们眼里也就是个聪明的孩子,要想成长起来怎么也得二十年的苦熬才行。
做事业不是写文章,也不是做诗画画,那些都可以凭借才气一夜成名,做事业就得一步步做起,根本没有任何捷径可寻。
“不能这么说,戚继光起家时不比况兄弟大多少吧,不也立下赫赫功劳了嘛。”那个老幕僚喝着酒道。
“那是在沙场打拼,跟在朝廷里做事两回事。”一个幕僚不屑道。
他们可是最熟悉朝廷里的门道了,知道这世上什么事最难做,那就是做官了。如果仅仅在官场熬资历,再一步步安心地向上爬,上面再有些好关系,也不算很难,可是要在朝廷里做些事业简直就比登天还难,不要说别人,就说王阳明,那本事谁比的了?当年也是想做大事业的人,却受尽朝廷各派的排挤,最后郁郁而终。
当然王阳明仅凭平定宁王叛乱的功绩就已经奠定了自己不朽的地位,更何况还是弟子满天下的心学大宗师,但平定宁王叛乱后一事无成却也是有目共睹的。
当年在裕王府,张居正、高拱拼命死保当时还是裕王的皇上,那些年的风风雨雨可谓是惊心动魄,有些早就在张居正身边的人回想起那段岁月,不由感叹万分。
高拱、张居正凭什么现在一言九鼎,连皇上都从不驳回,就是那时立下的功劳,那才叫大事业,外面的人虽然不知道其中的曲直,却也明白这个道理。
这功劳虽然比不上建文时国师道衍把朱棣一手扶上皇帝宝座,却也有不为外人所知的种种艰辛困苦。高拱、张居正和陈以勤他们当时也是豁出命来干的,成则王败则寇,走错一步就是脑袋搬家,抄家灭门的大祸随时有可能发生。
国师道衍把朱棣扶上皇帝宝座后,没做别的事,就是死保了两个人,一个是太子也就是后来的仁宗皇帝,另一个就是流亡在外的建文帝。
这两人一个是朱棣处心积虑要废掉的太子,一个是朱棣上天入地都要找到的前皇帝,却在道衍只手遮天下,一件事也没能遂愿。
那位最老的幕僚当时就跟在张居正身边,亲眼见证了这一切,所以他现在才不再去想什么功名富贵,只求在张居正这里安享晚年。按说他的年岁根本不能当幕僚了,这也是他当年不离不弃,一心跟随张居正的奖赏。
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面镜子,不仅照别人而且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