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宁远城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通河小说网 www.tonghe230.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宁远城背倚辽西丘陵南临辽海,雄踞辽西走廊中部咽喉之地,是辽东地区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
这个正方形的城池周长七里比金州卫大了一点点,城墙高二丈七尺有四个城门分别是东春和门,南延辉门、西永宁门、北威远门。
城门外筑有半圆形瓮城,城墙四角筑有用来架设重型红夷大炮的坚固炮台。
宁远城墙用青条石做地基,外砌标准城墙用大青砖,内垒巨型块石,中间是夯土层。城上各有两层楼阁、围廊式箭楼,城内墙都有坡形马道,骑兵可以直接驱马登城。
明朝末年,这座城池和山海关自始至终都没有被现在的后金日后的满清攻陷,乃是吴三桂投降之时送给建奴的大礼。
现在黄汉得了这座城池更加不可能被后金军夺取,因为这里有紧靠大海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
宁远被围,“红旗军”战船可以全部来增援,届时重型红夷大炮以最大仰角打出炮弹能够打到七八里外,火器步兵登岸利用炮火开路,杀进十几里外的宁远城不存在难度。
况且宁远码头离春和门才不到十五里距离,城头炮火也以最大仰角打放,打击面和战船火炮叠加几乎能够全覆盖东门到海港的距离,建奴在此地如何屯兵完成对宁远城的包围?
黄汉这一次玩得比较出格,得罪了不知多少文官武将就是要经营宁远,经营宁远到山海关这段二百余里辽西走廊地肥水美的沃土。
被排挤的宁远将佐临上船之时,黄汉告诉大家,如果不适应宁远新的带兵模式,诸将大可以要求调离。
只要朝廷调令下达,将领们可以立刻结束学习前去赴任,在学习期间不会被禁止通信,希望诸将各显神通,届时大家的财产,家丁都可以带走。
听了黄汉的这些话,立刻有副将靳国臣、何维忠、参将张韬、王之富,游击柏永福等等二三十位将领高声表示感谢,说他们会尽快联系,争取早日离开宁远。
明朝的文官结党营私蔚然成风,武官怎么可能置身事外,他们也分别投靠诸位文官门下。
因此有些将领确实属于朝中有人,他们纷纷派遣家丁跟上面联络诉苦,大谈黄汉坏了官场规矩。
朝廷里的大员无法改变“红旗军”染指宁远,也无法掣肘黄汉点验宁远兵马按照实际兵额给粮饷的行动。
因为鞭长莫及也因为皇帝渴望能够整顿全国兵马,对黄汉在宁远的改革充满期待。
在宁远没有出乱子的情况下,胆敢上奏本叫停此次改革的大臣纯粹是作茧自缚。
最后诸位朝廷大佬的决定是惹不起咱躲得起,营兵是朝廷的人马,谁带都一样,只要肯放回家丁,武将换个地方去赴任,一样可以拉起人马。
很快学习班就剩下了一小半人,因为调走了一小半将领。
不对啊?调走了一小半将领,学习班里按理说应该有一大半人,为何剩下了一小半人?
那是因为能够找关系调走的都是有门路的将领,一般情况下这些人也是有钱有势的存在,他们身边一直陪着四个心腹家丁,因此走一个就是五个人。
学习班里剩下的将佐大多数品级不高,有的人总共也没有四个家丁,他们平时能够克扣的军饷也有限。
现在的日子过得简单,伙食甚至于比他们平时吃得还要好,他们对于在这里习文练武基本上没有什么意见。
如果不是每天有教官洗脑式的灌输一些言论就更加好了,这些武人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有人天天唠叨,更加怕每天的剖析自己,更加怕什么批评和自我批评。
黄汉玩了一手诛心,使得学习班里剩下的宁远武官每天度日如年,他们都想早日结束这样的学习,一个个机械地服从教官的指令,希望被判合格后回原伍。
他们宁可骑马冲杀死在战场上也不愿意搞什么劳什子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样做太折磨人、太缺德了。
此时黄沂州和黄汉正在抓紧时间整合部队,宁远现在根本没有十三营那么多的人马,除了正月里驻防宁远的关宁铁骑两千余入关参与登莱平叛,宁远纸面上有人马一万八千余。
经过点验缺额还不是很严重,有人马足一万二千,由于两千余骑兵调离因此现在骑兵占比达不到三成,只有两千挂零。
经过三天列阵、跑操、站军姿后,老弱兵丁基本上无法适应“红旗军”常规训练的强度,很快就现象了,除了有一技之长的留下,有五千被裁汰。
一技之长包括有射击天赋的铳手、抬枪手,更加涵盖技术兵种炮手、装填手,哪怕伺候战马有一套的都算一技之长,可以适当减少训练量。
黄汉没有让淘汰下来又没有本领的老兵人放任自流,老家在关内的也不放他们回原籍,而是全部收纳为卫所军。
这些老兵的家乡也不是什么好地方,其实明末基本上没有了王道乐土,此时除非去南直隶略微好一点。
但是到了满清南下之时富甲天下的扬州也没能避免大屠杀,八十万人死于扬州十日之屠,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都是发生在锦绣江南。
南直隶乃是大明税赋的主要来源地,那里连藩王都不存在就是为了确保朝廷税赋,征召营兵基本上不去那里,因此南直隶老百姓不可能来关外当营兵。
被裁汰的老弱之兵保不准就是山陕、河南或者来自山东,这些地方闹流寇、闹叛军,这些人回去了基本上没有活路。
因为当流民十之八九会饿死,当流寇基本上没有人笑到最后也是死路一条,当官军活命的机会也渺茫。
内地官军被叛军、流寇杀死的多不胜数,被打死的总兵官、游击将军就不知凡几,连猛将曹文诏都没有活过崇祯八年就可见一斑。
其实曹文诏的勇猛是因为敌人乃是未成气候的流贼,故而每一次曹文诏带着铁骑冲锋都能够以一千骑兵打得成千上万的流寇抱头鼠窜。
宁远城背倚辽西丘陵南临辽海,雄踞辽西走廊中部咽喉之地,是辽东地区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
这个正方形的城池周长七里比金州卫大了一点点,城墙高二丈七尺有四个城门分别是东春和门,南延辉门、西永宁门、北威远门。
城门外筑有半圆形瓮城,城墙四角筑有用来架设重型红夷大炮的坚固炮台。
宁远城墙用青条石做地基,外砌标准城墙用大青砖,内垒巨型块石,中间是夯土层。城上各有两层楼阁、围廊式箭楼,城内墙都有坡形马道,骑兵可以直接驱马登城。
明朝末年,这座城池和山海关自始至终都没有被现在的后金日后的满清攻陷,乃是吴三桂投降之时送给建奴的大礼。
现在黄汉得了这座城池更加不可能被后金军夺取,因为这里有紧靠大海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
宁远被围,“红旗军”战船可以全部来增援,届时重型红夷大炮以最大仰角打出炮弹能够打到七八里外,火器步兵登岸利用炮火开路,杀进十几里外的宁远城不存在难度。
况且宁远码头离春和门才不到十五里距离,城头炮火也以最大仰角打放,打击面和战船火炮叠加几乎能够全覆盖东门到海港的距离,建奴在此地如何屯兵完成对宁远城的包围?
黄汉这一次玩得比较出格,得罪了不知多少文官武将就是要经营宁远,经营宁远到山海关这段二百余里辽西走廊地肥水美的沃土。
被排挤的宁远将佐临上船之时,黄汉告诉大家,如果不适应宁远新的带兵模式,诸将大可以要求调离。
只要朝廷调令下达,将领们可以立刻结束学习前去赴任,在学习期间不会被禁止通信,希望诸将各显神通,届时大家的财产,家丁都可以带走。
听了黄汉的这些话,立刻有副将靳国臣、何维忠、参将张韬、王之富,游击柏永福等等二三十位将领高声表示感谢,说他们会尽快联系,争取早日离开宁远。
明朝的文官结党营私蔚然成风,武官怎么可能置身事外,他们也分别投靠诸位文官门下。
因此有些将领确实属于朝中有人,他们纷纷派遣家丁跟上面联络诉苦,大谈黄汉坏了官场规矩。
朝廷里的大员无法改变“红旗军”染指宁远,也无法掣肘黄汉点验宁远兵马按照实际兵额给粮饷的行动。
因为鞭长莫及也因为皇帝渴望能够整顿全国兵马,对黄汉在宁远的改革充满期待。
在宁远没有出乱子的情况下,胆敢上奏本叫停此次改革的大臣纯粹是作茧自缚。
最后诸位朝廷大佬的决定是惹不起咱躲得起,营兵是朝廷的人马,谁带都一样,只要肯放回家丁,武将换个地方去赴任,一样可以拉起人马。
很快学习班就剩下了一小半人,因为调走了一小半将领。
不对啊?调走了一小半将领,学习班里按理说应该有一大半人,为何剩下了一小半人?
那是因为能够找关系调走的都是有门路的将领,一般情况下这些人也是有钱有势的存在,他们身边一直陪着四个心腹家丁,因此走一个就是五个人。
学习班里剩下的将佐大多数品级不高,有的人总共也没有四个家丁,他们平时能够克扣的军饷也有限。
现在的日子过得简单,伙食甚至于比他们平时吃得还要好,他们对于在这里习文练武基本上没有什么意见。
如果不是每天有教官洗脑式的灌输一些言论就更加好了,这些武人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有人天天唠叨,更加怕每天的剖析自己,更加怕什么批评和自我批评。
黄汉玩了一手诛心,使得学习班里剩下的宁远武官每天度日如年,他们都想早日结束这样的学习,一个个机械地服从教官的指令,希望被判合格后回原伍。
他们宁可骑马冲杀死在战场上也不愿意搞什么劳什子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样做太折磨人、太缺德了。
此时黄沂州和黄汉正在抓紧时间整合部队,宁远现在根本没有十三营那么多的人马,除了正月里驻防宁远的关宁铁骑两千余入关参与登莱平叛,宁远纸面上有人马一万八千余。
经过点验缺额还不是很严重,有人马足一万二千,由于两千余骑兵调离因此现在骑兵占比达不到三成,只有两千挂零。
经过三天列阵、跑操、站军姿后,老弱兵丁基本上无法适应“红旗军”常规训练的强度,很快就现象了,除了有一技之长的留下,有五千被裁汰。
一技之长包括有射击天赋的铳手、抬枪手,更加涵盖技术兵种炮手、装填手,哪怕伺候战马有一套的都算一技之长,可以适当减少训练量。
黄汉没有让淘汰下来又没有本领的老兵人放任自流,老家在关内的也不放他们回原籍,而是全部收纳为卫所军。
这些老兵的家乡也不是什么好地方,其实明末基本上没有了王道乐土,此时除非去南直隶略微好一点。
但是到了满清南下之时富甲天下的扬州也没能避免大屠杀,八十万人死于扬州十日之屠,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都是发生在锦绣江南。
南直隶乃是大明税赋的主要来源地,那里连藩王都不存在就是为了确保朝廷税赋,征召营兵基本上不去那里,因此南直隶老百姓不可能来关外当营兵。
被裁汰的老弱之兵保不准就是山陕、河南或者来自山东,这些地方闹流寇、闹叛军,这些人回去了基本上没有活路。
因为当流民十之八九会饿死,当流寇基本上没有人笑到最后也是死路一条,当官军活命的机会也渺茫。
内地官军被叛军、流寇杀死的多不胜数,被打死的总兵官、游击将军就不知凡几,连猛将曹文诏都没有活过崇祯八年就可见一斑。
其实曹文诏的勇猛是因为敌人乃是未成气候的流贼,故而每一次曹文诏带着铁骑冲锋都能够以一千骑兵打得成千上万的流寇抱头鼠窜。